?

回溯與反思:恩格斯家庭觀研究綜述

2023-02-24 19:06孟歡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唯物史觀恩格斯學者

孟歡

(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研究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特別是恩格斯的家庭觀,梳理總結學者關于恩格斯家庭觀的觀點十分必要?!凹摇蔽幕汀凹摇闭軐W的研究成果為解決現代家庭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通過檢索文獻可以發現,對于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專題論文的形式,少部分囊括于馬克思主義論著。以專著的形式形成的研究資料十分少,大部分成果集中于對恩格斯整體思想體系的研究或者馬克思恩格斯家庭觀的分析??傮w上看,研究恩格斯家庭觀主題的期刊文章有154篇、學位論文100余篇,其中關于“兩種生產”何者具有決定性問題討論的文章近40篇,有關恩格斯家庭觀現實意義與價值的文章近40篇。王福山、林鋒、鐔鶴婧等學者的研究成果較多。本文從研究問題、研究方法與研究視域、研究意義與價值等多個方面概括既有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深化對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提供思路。

一、研究問題

學界對于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主要依托其闡述唯物史觀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下文簡稱《起源》)。關于恩格斯的家庭觀,學界的研究比較一致之處在于家庭發展形式、婚姻基礎等基本內容,但《起源》的邏輯主線“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即“兩種生產”問題引起激烈探討,問題的焦點“兩種生產何者具有決定性作用”,至今未形成定論。

(一)研究共識——恩格斯家庭觀的基本內容

對于恩格斯家庭觀的基本內容,學界主要探討家庭的發展形式與動力、婚姻基礎、兩性關系等重要問題,大部分將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家庭觀放在一起論述。劉鎮江、劉紅利指出恩格斯的家庭倫理思想包括婚姻的道德基礎是愛情、婚姻應當充分自由、家庭應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1]鐔鶴婧的《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的基本內涵研究》從家庭的內涵、發展形式、決定力量等方面闡述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的基本內涵。[2]郭玲玲、張人天的《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思想的時代價值旨歸》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觀指出婚姻家庭的基本內涵和核心思想、婚姻家庭的發展動力與歷史作用、婚姻家庭的道德基礎與倫理本質、婚姻家庭的核心功能與目標設想。[3]

恩格斯在《起源》中用大量篇幅闡述一夫一妻制,特別關注夫妻關系。學者從一夫一妻制角度闡述恩格斯的家庭觀。孫全學通過對文本的分析指出恩格斯闡述的一夫一妻制起源和實質、男女地位的變化。[4]有學者認為恩格斯從家庭的夫妻關系闡發兩性關系。陳培永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指出女性如何從受到壓迫走向解放。女權主義研究者甘·德洛奈、西蒙娜·波伏娃、伊夫林·李德、海迪·哈特曼等以《起源》為文本針對性別壓迫問題展開討論。此外,許多學位論文從不同方面詳細闡述了恩格斯家庭觀的具體內容。張紅艷在其博士論文《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中從家庭倫理基礎論、本質論、規律論三個方面闡述基本內容。

(二)研究分歧——“兩種生產”何者具有決定性

恩格斯在《起源》中將生產分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學術界對“兩種生產”中哪一種生產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問題有不同見解,主要產生了四種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這種觀點支持者主要以蘇聯學術界為代表,普遍認為唯物史觀只是把物質生活資料生產視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認為人類自身的生產不是也不可能起決定性作用。此外,許多西方學者也認同這種觀點。戴維·麥克萊倫認為恩格斯的觀點是對馬克思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割裂,從而認為人自身的生產不具有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5]庫諾也認為生產過程及生產過程中采用的生產資料、產品都是不斷變化的,人的生產行為與生產過程的規律相同。[6]

第二種觀點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共同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部分蘇聯學者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已經充分闡明兩種生產共同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并不是晚年恩格斯對成熟思想的遺棄。胡大平在《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解與解讀政治學》中充分肯定這種觀點。國內學者中支持“共同決定論”的人頗多。孫美堂在《關于“兩種生產”真正含義的辨析》中提出社會“直接生活的生產”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因素,強調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本質上一樣。[7]崔新京的《兩種生產理論的哲學探討》表明“兩種生產具有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前提和現實基礎,又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物質根源和最終動力”。[8]張三元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可以概括為生產力的兩個方面且兩方面的生產力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還有學者從文本的歷史貢獻強調人自身生產的重要性,如呂世榮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的歷史性貢獻》中表明人的生產應當理解為《起源》對唯物史觀的發展的貢獻。[9]總之,這種觀點在國內學術界的認可度較高。

第三種觀點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依次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涂贊琥認為“兩種生產”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交替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根據不同時代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王貴明認為恩格斯在《起源》中表明,在原始社會早期乃至原始社會的多數歷史時期,“人自身的生產”居于主要地位;到原始社會后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才使“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對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10]有學者從文本解讀角度對“兩種生產”依次決定的觀點展開質疑與批判,指出“晚年的馬克思和晚年的恩格斯并不認為物質生產、經濟因素對人類社會具體微觀領域、具體事件都起直接的‘決定’作用。但是,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整體面貌和人類歷史的總體進程”。[11]

第四種觀點既不認為物質生活資料起根本決定性作用,也不認為兩種生產的決定性不可區分。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往往從文本的整體思路或者其他相關文本出發闡釋與解答。王峰明通過對《起源》和恩格斯晚年書信進行“互文性”解讀,從本質抽象、現實具體等層面提出“恩格斯始終堅持物質生產或經濟對政治文化在歸根到底意義上的單項決定作用,強調各種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物質生產和經濟的決定作用由此所呈現出的不同表現形式和實現方式”。[12]還有一些學者從唯物史觀基本問題出發,分析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具有“共線性”,兩者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都是高度相關的,兩者相互決定、互相促進社會的發展。林修能認為“兩種生產本質上是高度相關的,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必然是難以區分‘決定性’?!盵13]

除以上四種主要觀點外,還有觀點認為恩格斯始終認為物質生產對于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具有更根本作用,但不能將“血族關系”與“人自身的生產”混同,“物質生產的承擔者”的生產和再生產與“人自身的生產”混同。[14]以上幾種觀點從不同角度分析“兩種生產”何者具有決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對《起源》及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思想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與視域

恩格斯依托摩爾根人類學研究的豐富材料和其他研究成果講述了家庭的發展形式。這些豐富的史料資源、宏大的敘述架構與嚴密的邏輯體系,引起學者從多視角多學科對恩格斯家庭觀研究。

(一)研究方法

采用比較研究法,即通過把恩格斯與其他學者的家庭思想進行比較,從中發現其中的聯系與區別。比如,張春枝認為恩格斯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于摩爾根的研究方法,在其文章《試比較摩爾根和恩格斯的研究方法——以〈古代社會〉和〈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為例》中指出恩格斯采用的歷史與邏輯統一的研究方法與摩爾根采用的質性研究方法不同。徐海聞、李毅將恩格斯與霍克海默的家庭觀進行比較,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家庭觀止步于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批判,霍克海默從倫理道德開始將家庭的分析上升到意識形態層次,概括得出“霍克海默的家庭倫理在某種意義上是對恩格斯所屬的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一種繼承”[15]。

有學者從方法論角度指出恩格斯在《起源》中采用的歷史研究的符號學方法對現代的借鑒意義。如李永銘提出恩格斯運用符號學方法揭示了歷史規律。還有學者采用跨學科方法研究恩格斯的家庭觀。王福山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社會“多維向量”婚姻家庭思想研究》中借助數學、物理學的幾何向量坐標方式表達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社會“多維向量”婚姻家庭思想。部分西方學者運用實證主義方法研究歐洲工人家庭情況,以強調恩格斯關于家庭社會屬性的判斷。此外,以美國社會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為代表的符號互動論認為需要研究家庭成員的互動關系。家庭結構功能論認為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家庭的變化體現了社會的變化。

(二)研究視域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恩格斯是在掌握的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家庭的本質,部分西方學者從歷史學倫理學與人口學角度研究恩格斯的家庭觀?!都彝ナ贰返淖髡哒J為恩格斯運用大量歷史學、人種學資料闡述家庭的起源和發展歷史。針對研究資料的真偽是否對文本的研究價值有影響的問題,國內外學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量西方學者認為恩格斯所參考材料不完全甚至不準確導致文本缺乏科學性,以此質疑唯物史觀的基礎。

麥克萊倫認為摩爾根未考慮到亞洲和非洲的情況,恩格斯參照摩爾根的資料,《起源》具有局限性。[5]庫諾、凱瑟琳·麥金農也批判摩爾根人類學材料的科學性。另一種觀點認為恩格斯當時使用材料的科學性雖遭受質疑,但《起源》本身具有重大意義。海因里?!じ衲房品蛘J為恩格斯發展了關于家庭和婦女在社會中的作用的思想。李百玲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一書中指出后世對資料的修正不能改變恩格斯概括摩爾根體系的重要意義。還有學者通過恩格斯寫給考茨基的信得到恩格斯撰寫《起源》寫作本意是批判性探討摩爾根的成果,唯物史觀不是從摩爾根材料中得出的,故對所用材料的質疑不能作為否定唯物史觀的依據。還有學者從共產主義思想史的視角闡述其指導意義。

國內不少學者從倫理學視角研究恩格斯的家庭觀。張紅艷、周陽從“兩種生產”理論、“人的本質”理論和“人的解放”理論三個方面解讀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還有學者從人類視角、性學角度闡述恩格斯家庭觀。此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方法被學者運用,如美國學者雅克·蒂洛將這一方法運用到《倫理學:理論與實踐》闡述婚姻家庭生活應當具有的社會規范。

學者們運用不同方法從不同的學科領域對恩格斯家庭觀展開具體闡述與建構,不僅促進了方法的創新和跨學科的發展,還進一步深化對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

三、研究意義與價值

《起源》通過系統地研究和闡述原始社會史,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唯物史觀。學界普遍認為“兩種生產”的精辟論述是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之一。同時,很多學者認為恩格斯關于婚姻基礎、夫妻關系等思想的論述對和諧家庭的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一)進一步完善唯物史觀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恩格斯完善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般規律理論,或者是擴大了唯物史觀的適用范圍與基礎。梅榮政、陳留根在《唯物史觀的豐碑——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強調《起源》對深化對唯物史觀、整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呂世榮認為“兩種生產”理論完善了唯物史觀關于包括原始社會在內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9]王福山在《恩格斯家庭思想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研究》中指出恩格斯在《起源》中用科學的家庭歷史揭示出原始社會發展主要階段特征,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

(二)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家庭

有學者認為研究恩格斯的家庭觀利于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和構建和諧家庭。郭小香指出恩格斯提出的一夫一妻制是家庭史上最為理想、和諧的一種家庭狀態。劉鎮江、劉紅利強調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倫理思想能夠讓青年理解婚姻戀愛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規范,樹立正確的婚戀觀。[16]同時,學者對于如何構建和諧的家庭提出措施。劉希剛從家庭重要性、“兩種生產”的關系和家庭形式演變的過程、社會制度層面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對社會主義男女平等和諧家庭建設的啟示。[17]鐔鶴婧總結概括了恩格斯家庭思想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新發展。

此外,還有學者從恩格斯家庭觀意義的“新”角度進行探討。王福山在《論馬克思恩格斯家庭新歷史觀及其當代價值》中闡述恩格斯家庭新歷史觀促進家庭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建設和對“和諧家庭”的認知與把握。陳宸、黃延敏在《馬克思主義“消滅家庭”思想的三重維度及現實性》中從宗教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社會家庭關系三重維度闡釋“消滅家庭”的含義,提出我國的家庭文明建設是“消滅家庭”思想的實現過程。[18]郭玲玲、張人天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為中心,通過厘清恩格斯婚姻家庭思想基本內涵和核心思想,提出在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思想的指導下,辯證地分析現代婚姻家庭中需立法回應及應當如何回應的新問題。[3]有學者就恩格斯對于離婚問題的看法展開研究,還有學者將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運用于解決我國婚姻家庭問題。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恩格斯家庭觀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既是對唯物史觀的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家庭甚至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以至有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和諧家庭的措施和方法。

四、學界對“家”哲學的探討

現代化對傳統家庭帶來沖擊,家庭問題不斷顯現,面對單親、丁克、離婚等社會現象,學界掀起了一股“家”哲學研究的熱潮。

學者通過中西文明比較、古今轉化等方式,圍繞家的本質和家在現代社會的意義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笑思在《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中通過對東西方文明歷史發展的總結,概括出西方存在“家”弱點和“家”盲點的問題,而東方基于發達的“家”文化歷史產生“家”哲學,以此指出西方需要接受學習東方的“家”哲學。張祥龍在《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中不僅從現象學、人類學等角度分析家庭心理現象,還闡發了儒家對現代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深層解釋,著重強調儒家文化中家庭與“孝”的問題。孫向晨在《論家:個體與親親》(后文簡稱《論家》)中,以新文化運動中對“家”的批判為介入點,提出尊重“個體”的同時,強調“親親”的作用,以此提出“雙重本體”的“家”哲學。對于“家”的本體論問題,張祥龍和張再林充分肯定孫向晨的“雙重本體”觀點,并依次提出“一源二流”說和“二本一體”說。還有學者對《論家》的內容展開進一步探討。程樂松在《洞見與鴻溝——〈論家:個體與親親〉與重建家的哲學》中指出《論家》的整體論述直接給出了理論建構的可能結果,但其在理論目標的設定上具有不完整性。[19]汪沛從當前我國思想界中進步保守主義思潮角度分析列維納斯的愛欲現象學與《論家》的內在關聯,指出《論家》繼承了列維納斯的個體獨特性思想,但溫和批判了其自我與他人距離的內容,實現了中國思想對他者哲學思想的吸收與回應。[20]

此外,李勇、孫向晨、任劍濤等學者圍繞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建立“家”哲學展開討論。李勇認為需要回應“家”哲學到底是一項解釋工作還是一項辯護的工作。[21]孫向晨針對“家”哲學的根本問題提出“家”問題是一個從“厚的文化”向“薄的哲學”的轉變過程,即能夠讓“家”哲學變得普遍化。[22]任劍濤在總結當前“家”哲學的幾種觀點后,提出“家”哲學論述的關鍵點是家國同構。譚安奎認為任何一種“家”哲學的闡述都離不開家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在《家—國之結與家哲學的暗淡前景》中從功能、本體、倫理三個層面揭示了家與國的關系。[23]還有學者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角度闡釋家哲學。鄧斌、彭衛民指出“家”是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護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凸顯“家”的哲學自信。[24]陳力士通過梳理總結學界“家”哲學研究的熱點與路徑分析得出“家”哲學的研究價值。

還有學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闡述“家”哲學。陳立勝通過揭示陰陽心學關于“家”哲學的現代效應,從而探索現代化性中如何安頓儒家的“家”情懷。[25]張再林指出“家范式”體現在中國的文字、倫理、宇宙、認知、超越觀中。學者們從文化的角度闡述“家”哲學,“家”哲學成為學者們探討的熱點問題,“家”文化逐漸回歸。

五、整體述評

總體來看,國外學者對于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偏重于從某個視角進行研究,出現了不同的學派,甚至產生了否定的聲音。面對這些觀點,我們要用批判分析的辯證眼光看待。有些西方學者認為恩格斯的觀點割裂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社會學。還有學者質疑恩格斯引用摩爾根資料的科學性,駁斥恩格斯的觀點。理解恩格斯的觀點需要放在唯物史觀的視角下分析,恩格斯正是因為從整體的角度分析人類的復雜性,才沒有割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社會學,反而進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觀。史料隨科學的發展不斷被驗證、充實,恩格斯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仍然是正確的。同時,研究者往往從恩格斯的生平、所處的歷史環境盡量真實地還原恩格斯的想法,但文本本身不能解決所有時代的問題,文本思想的獨立性只能為后代解決問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啟發。面對時代的新問題需要對文本進行再闡釋、解讀,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面對當前家庭的問題,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從中找到構建現代化家庭的基本方法。恩格斯的家庭觀與現實問題相結合,為解決現實家庭婚姻問題提供實踐價值。

國內學者大部分從文本角度對恩格斯家庭觀進行詳細闡述,對于“兩種生產”理論討論激烈,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學界對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首先,對于恩格斯涉及家庭的經典文本研究不足。大部分學者是從《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中進行文本解讀,但恩格斯在其眾多作品中都有提及,如《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反杜林論》《致卡爾·考茨基》《共產主義信條草案》等文章都闡述了家庭問題。其次,對于恩格斯家庭思想的研究宏觀性和整體性不足。恩格斯通過批判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家庭,闡發共產主義社會家庭的理想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目標是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對于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需要從全人類解放的宏觀層面進行。最后,“現代化家庭何以可能”問題尚未解決。面對當今家庭矛盾日漸激化,家庭問題不斷顯現,如何實現傳統家庭觀的現代嬗變是解決當代家庭問題的重中之重。部分學者試圖從跨文化角度解答家庭的問題,如笑思、張祥龍、孫祥晨、李勇等。針對家庭面臨的挑戰,我們不僅要進一步推進和展現恩格斯家庭觀,也要結合我國發展實際,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發揮家庭的生產生活場所、家鄉的文化精神領地、家國的人類存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重要作用,為構建現代化家庭提供啟發。

總之,對于恩格斯家庭觀的研究在許多方面還亟待深化和完善,甚至有些領域比較單薄。恩格斯關于家庭的理論學說如何實現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轉化為指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家庭的現實力量,實現恩格斯家庭觀的當代發展,還是一個需要繼續思考和完善的課題。

猜你喜歡
唯物史觀恩格斯學者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學者介紹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學者介紹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