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時代教師的三“智”素養

2023-02-24 04:25羅李袁華莉王珍佳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育人智能

羅李,袁華莉,王珍佳

(1.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8;2.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數字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3.??谑械谝恢袑W,海南 ???570102)

2023 年7 月26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2023 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技術運用于教育:誰來做主》(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 tool on whose terms)。[1]報告再次重申UNESCO 一以貫之的主張:教師無法被技術替代,技術應成為教師的補充。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極大解放教師雙手的同時,也對教師角色和能力提出新的挑戰。智能時代,教師面臨哪些挑戰?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師能力怎樣重塑?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時代命題。

一、智能時代教師面臨的三重挑戰

學校會消亡嗎? 教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這些質疑嚴重威脅著教師存在的意義。多年來,UNESCO 始終堅持“技術不會取代教師”的立場。因為教育具有復雜性、情感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是“人點亮人”、具有溫度的事業,人工智能難以勝任。但是,教師仍然面臨來自人工智能的嚴峻挑戰。

1.育人目標發生根本性變革

創新是社會發展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首要資源。世界各國都將核心素養作為未來人才的必備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社會情感技能、終身學習能力。2002 年,美國發布《21 世紀素養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2]2005 年,經合組織(OECD)發布《核心素養的確定與選擇:執行概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3]。2018 年,歐盟(EU)發布《終身學習核心素養:歐洲建議框架》(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4]。2016 年,我國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學生核心素養界定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具體包括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5]可見,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從“以知識為本”轉變為“以能力為本”,從“千人一面”轉變為“千人千面”。擔負著培養未來人才重任的教師面臨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拷問。

2.無邊界學習成為學習常態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打破了學習時空,延展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已逐步形成。學校只是學生終身學習歷程中的一個場所、一段旅途。學習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時間、空間、年齡、性別、國別、種族等將不再成為約束學生學習的限制條件。山里的孩子可以通過專遞課堂接受與城里孩子同等的優質教育,學生可以不出國門學習世界知名大學的優秀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無邊界學習、個性化學習將成為學習新常態。教師作為“知識壟斷者”的權威地位受到嚴重威脅。如何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整合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讓學習與真實世界聯結,成為智能時代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3.人機共教成為教育常態

人工智能不僅具備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智能,還具備“像人一樣思考”的認知智能,不僅能夠替代教師完成知識傳授、批改作業、自動評價、學情分析等重復性、程序性工作,還在情境感知、情緒識別、個性化學習支持等方面有了初步應用。人工智能在解放教師雙手的同時,也嚴重威脅著教師的教育主體地位。如何正確認識技術與人類的關系、如何與人工智能協同育人,是智能時代教師面臨的又一嚴峻挑戰。

二、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三個轉變

盡管人工智能不會輕易取代教師,但是如果教師仍然沿用工業時代的育人理念和模式,只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的容器,不回歸教育的本質,不重視教育與真實世界的關聯,不善于借助“人人”“人機”團隊的優勢,教師被人工智能取代也僅僅成為一個時間問題。智能時代的教師應重塑角色,完成三個方面的轉變。

1.從“教書匠”轉變為“育人師”

工業社會對標準化人才的需求使得教師的職責被窄化為“授業”,教師成為只會“灌輸知識”的“教書匠”,而原本更加重要的“傳道”“解惑”的育人職責被嚴重忽視。用知識量多少來評價人才的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未來人才更應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思維。如果教師仍然采用“知識傳授”的方式來培養學生,那么在“記憶力超群”的人工智能面前,教師永遠望塵莫及。因此,教師應從“授業”回歸到“傳道”“解惑”的育人職責,將知識傳授、批改作業等“授業”工作交給人工智能,而自身專注于學科融合、任務設計、能力培養、情感交流、品格塑造等具有復雜性、情感性、創造性的育人工作。

2.從“結界師”轉變為“聯結者”

學校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只需在學校課堂中將高度凝練的學科知識灌輸給學生即可,無須考慮自身教學與家庭、社會之間的關系。學校就像被“封印”在一個“結界”中,與外部世界毫無瓜葛。人工智能等技術無情地擊碎了這個“結界”,學習時空被打破、學習資源觸手可得、學習方式多樣化等迫使教師必須從“結界師”轉變為“聯結者”,將一切有助于學生成長的校內外優質資源匯集給學生,讓學生在與真實世界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例如,我國多次開設“天宮課堂”,由位于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為廣大青少年開展科學教育。學生坐在地球上的教室里就能觀看太空環境下的各種奇妙實驗,與萬里之外的航天員進行互動交流。這種如臨現場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讓他們學到很多有關太空的科普知識,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科技夢和航天夢。地球上的教師盡管不直接教授知識,但是作為“聯結者”將學生與行業專家、真實世界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實現了最好的教育。

3.從“獨行俠”轉變為“協同者”

“停課不停學”期間全國開啟了史無前例的一次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大家親身體驗到線上教學對于增強教育韌性的重要性。課程內容重組、教學方式變革、教師精細分工,這些都成為保證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不再是獨立完成全部教學任務的“獨行俠”,而是與多位教師開展群體化教學的“協同者”。祝智庭教授認為教師角色的精細化分工有助于教師從減負走向卓越的專業化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品性,并將教師角色細分為教學設計師、數據分析師、資源工程師、教學輔導師、教學評估師、活動教練員等。[6]在人人協同開展群體化教學時,人機協同也至關重要。UNESCO 認為人工智能能夠有效賦能教師[7]:一是人工智能替代教師完成批改作業、生成學生報告等重復性、程序性工作,從而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二是讓教師有更多精力關注每個學生,提供情感支持;三是提高教師團隊的協作能力;四是支持教師專業化發展??梢?,智能時代的教師將通過多人協同和人機協同的方式完成教學活動并實現自我發展。

三、智能時代教師素養的三項修煉

智能時代重塑教師角色,讓教育重新回歸“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的本質。智能時代教師不僅應具備熟練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教育的能力,更應超越技術的“藩籬”,從教育的內涵和本質出發思考教育、開展教育、變革教育、創新教育?!爸恰眲撜n程、“智”聯世界、“智”主發展將成為智能時代“智慧”教師的三個新素養。

1.“智”創課程

課程是育人的主要載體。為了培養未來創新人才,學校應提供以能力為本、可自主選擇、支持個性化學習、育完整人的課程。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設計者。重塑課程是智能時代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一。

第一,創建以能力為本的課程體系。分科教學有利于系統知識的快速習得,但是因為缺少跨學科知識的貫通,缺乏和真實任務、情境的關聯,學生很難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并轉化為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從而無法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STEM/STEAM 教育、創客教育、大單元教學等都是以能力為本的課程體系范本,通過構建主題式課程體系,將理論、事實、問題、真實世界整合進學習全過程,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核心素養。

第二,將學習自主權交還給學生。研究表明,重視學生對課程和學習路徑的選擇,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參與度,甚至提高學業成績[8]。學校應提供豐富的、可選擇的課程,并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課程。例如,上海整合全市優質校內外課后服務資源,通過“上海市學生素質教育優質資源平臺”面向全體中小學生和教師提供2600 余門免費課后服務課程。[9]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課程開展學習。這種方式不僅有效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而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和主動性。

第三,善用人工智能實施課程。運用人機共教的方式,能夠顯著提升教育生產力,讓教師能夠在不改變現有班額的情況下開展個性化教學,從簡單、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生道德、品格、情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關鍵特質的培養。例如,河北省邢臺市育紅小學通過智慧作業系統打造個性化、多元化的“作業超市”,實現作業的分層次、個性化布置。該系統通過點陣筆等技術自動采集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全過程、全要素數據,利用建模技術為每位學生精準繪制數字畫像并智能推送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個性化作業與學習資源。通過作業數據,教師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深層次、具有溫度的個性化作業指導,而且能夠科學優化下一階段的課程教學。

2.“智”聯世界

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拓展了學習時空,家庭、社會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作為承擔教育主體責任的學校教師,理應成為家校社溝通的橋梁,將一切有助于學生成長的校內外教育資源匯集給學生,將知識與現實世界連接,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

第一,打造家校社共育聯盟。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家校社形成“育人聯盟”,一起朝著共同的育人目標努力,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則是這個“育人聯盟”的樞紐。學校應充分利用技術創建開放、智能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環境,打破以往的溝通和協作壁壘,不僅以開放的心態將學校教育過程向家長、社會全面展示,而且主動將優秀的家長、社會資源引入到學校教育中。

第二,讓專家走進課堂??茖W家、工程師、設計師、醫生、農民等各行各業的行家里手都是離學生最近的、真實世界的老師。慕課等各種網絡學習平臺,將全世界最優秀的課程資源聚集到一起,讓學生不用出教室就能接受最優秀教師的指導。學校教師應具備整合校內外資源的能力,讓專家走進課堂,讓學生直接與外部世界對話,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2020年9 月1 日,鐘南山院士等抗疫英雄通過“云課堂”給全國中小學生上了一堂鮮活的生命教育課程。這種直接與抗疫一線英雄對話的學習方式,讓身處疫情陰霾下的學生能夠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懷。

第三,讓學生走向世界。非正式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70%-80%的個人職業技能習得來自非正式學習。[10]博物館、科技館、農場、大自然等都是非正式學習的重要場所。受到交通、安全、經費等諸多因素影響,學生進入校外場館開展非正式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隨著增強現實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非正式學習重要性的日益凸顯,依托增強現實等技術的非正式學習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優質數字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校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例如,歷史教師可以利用故宮博物院、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提供的線上場館資源,讓學生在與場館中的數字化實體開展深度交互的過程中學習相關歷史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3.“智”主發展

作為“育人師”的教師必先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才能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教師應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應努力成為具備終身學習能力、人機協同能力、人人協同能力的新時代教師。

第一,成為終身學習的表率。教師因其職業的特殊性,對培養人才、塑造未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促進教師終身學習成為保障教師隊伍質量的優先事項。EU 和各個國家都將終身學習能力納入教師數字素養框架中。教師應通過持續性反思和學習,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先于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第二,具備人機協同能力。人機共教將成為智能時代的教育常態。教師應辯證地看待技術與人類的關系,具備人機協同、人機共生能力。教師不僅能夠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輔助、增強原有教育教學工作、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而且能夠與技術構建起分工合作、共生共存、互相促進的新型同伴關系,實現更加深入、更高層次的交互、協作與共融。[11]

第三,具備人人協同能力。隨著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不斷變革,教師角色不斷被解構、分工越來越精細化。一堂課往往需要多位教師或者與校外人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例如,“停課不停學”期間,北京市教委開通“空中課堂”,組織各學科優秀教師集體開發網絡課程,讓最優秀的教師擔任“主講教師”講授課程,讓各班教師擔任“學習輔導員”在課后開展輔導、答疑。

總的來說,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和教育變革需求亟待教師轉變自身角色,聚焦“智”創課程、“智”聯世界、“智”主發展三項核心能力,以更好地勝任未來教育教學工作。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育人智能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