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

2023-02-27 06:06房連泉
中國國情國力 2023年12期
關鍵詞:養老老年人數字

房連泉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與數字技術快速進步的二重疊加趨勢。如何讓規模巨大的老年群體共享智能社會發展紅利,消除“數字鴻溝”問題十分重要。近年來,黨中央多次提出“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目標,在推動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部署,取得明顯成效。但應看到,構建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政府、業界和社會各層面協調配合,建立長效機制,久久為功。為推動這項工作的進展,應出臺“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建設規劃”,從國家政策設計、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普及、智慧養老產業、未來社區建設、老年數字素養提升和權益保護等方面,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

一、數字技術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中的重要意義

老齡化和數字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兩個最突出特征。自2000年起我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2021年達到中度老齡化標準,預計2035年前后達到超級老齡化(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為中度,20%為超級),2050年后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1/3。在未來30年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口快速老化將是基本國情,由此引致的勞動力縮減、消費需求不足、潛在增長率下降以及養老負擔上升等問題,都需要提前籌劃應對。如果說老齡化“負面”影響居多,而數字化則是一個改變發展格局的積極貢獻因素。以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和發展紅利,并以空前的力量改變著經濟社會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在老齡化與信息化深度交織的基本背景下,如何搶抓機遇,讓數字科技服務于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意義重大。

(一)老年群體規模巨大,數字鴻溝問題突出

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8億,相當一部分群體在運用數字技術方面存在障礙。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有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60歲及以上的老年網民規模為1.53億,即有近半數老年人未接觸過網絡,相當一部分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日常生活中,老年群體面臨的數字障礙廣泛存在,在出行、消費、就醫、辦事以及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不便。分類看,數字鴻溝有“接入溝”(無法獲取數字設施)、“使用溝”(不具備使用技能)和“知識溝”(信息知識匱乏)三重困境。與家庭規??s小、空巢化、獨居化趨勢相伴,數字鴻溝進一步帶來老年歧視、社會排斥以及老年人精神慰藉等問題。從本質看,老年數字鴻溝源于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技術快速進步之間的矛盾,老年人在其間處于弱勢地位,需要獲得友好型的社會環境支持。

(二)養老產業興起,依賴數字科技支撐

伴隨人口結構轉型,銀發經濟將帶來新的增長機遇,電子商務、網上銀行、遠程醫療、智能交通和各類社交App,已深入老年日常生活,在老年人群中普及數字技術是促進消費的一個現實需要。在日本、德國等老齡化突出的國家,養老服務行業已實現高度數字智能化,不論是在老年科技產品的生產、機器人照護服務、養老設施的適老化改造,還是信息系統的集成化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相關經驗說明,數字科技手段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下養老人力資源短缺、降低服務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我國老年消費總體不足,養老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數字賦能不足,加快老年科技創新是基本支撐。

(三)提升老年數字素養,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居民數字素養總體水平較高,但老年群體是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除受年齡因素、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外,公共宣傳和數字技能普及教育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積極開發和利用老年人力資源是未來我國就業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彌補老年群體在數字素養方面的短板,既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老年群體生活品質、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建設。2017年,《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 》發布,提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規劃。2019年出臺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和《“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均明確指出要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2021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開展示范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到2035年,全國城鄉實現老年友好型社區全覆蓋”的工作目標。為解決老年數字鴻溝問題,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是一個里程碑式文件,提出在3年內從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七個方面出發,實施20條具體的應對措施。方案提出了“堅持四結合”原則(即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普遍適用與分類推進、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解決突出問題與形成長效機制相結合),并成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健康委共同牽頭,國務院各部門參加的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統籌推進。三年來工作成效明顯,老年人在使用互聯網、享受智能服務的便利性等方面顯著提升,日常生活場景中基本保留了線下兜底服務,應對“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正在形成。在數字技術適老化改造方面,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互聯網網站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和《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至2022年末,已組織648家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改造,覆蓋國家部委網站、主流新聞媒體和生活服務中大眾化使用的App軟件。但總體看,這項工作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主要局限于解決老年人使用數字技術的障礙問題,與全面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存有差距,主要困難有以下幾方面:

(一)政府政策主導,市場主體參與性弱

數字產業是高度競爭性行業,技術創新來源于市場動力,更新速度日新月異。青年是其中的主流消費群體,老年群體則對數字技術的普惠性和兜底服務有更高需求,數字企業在適老技術投入方面顯得動力不足。以主流網站和App的適老化改造為例,大多存在著內容簡單、流于形式和可操作性差等問題。在智慧養老方面,也存在著智能產品科技含量不足、市場推廣難和炒作概念等現象。

(二)部門間協調機制不暢,信息壁壘廣泛存在

在國家層面,應對老年數字鴻溝問題的主要機構為國務院多個部門參與的“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作為一個臨時性機制,其被賦予的“上位法”不足,各部門主要完成職責內任務,協調配合不夠。信息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數據共治共享是核心。目前涉及老年服務的大數據廣泛分散于公安、民政、人社、衛健和金融監管等部門,信息化系統建設碎片化分布,技術標準不統一,地區、行業間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壁壘和信息孤島問題。

(三)社會層面的多方聯動不足,長效治理機制有待加強

老齡化下的數字包容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治理問題,依賴于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家庭成員和老年群體的廣泛參與。從新加坡、日本和美國的經驗看,除政府導向外,各類社會組織、公益性企業、老年人協會和慈善機構在數字基礎設施投入、普及數字教育、無障礙化改造和弱勢群體救助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我國,各類社會組織的參與還比較薄弱,社區層面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老年人對數字技術的認知受限,家庭成員幫助意識不足,數字安全防范和老年權益保護存有隱患,構建老年友好型的數字社會環境將是一個長期挑戰。

三、政策建議

當前形勢下,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已形成共識,擺上緊迫的議事日程。繼2020年《實施方案》之后,建議在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出臺老齡社會數字化建設方案,重點關注以下議題。

(一)將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納入戰略規劃,制定明確的階段性發展目標

有必要提出至2035年全面建設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并在組織協調機制上提升到國務院主管領導層級,增強執行效力。在制定階段性發展目標時,應充分考慮我國人口老齡化動態進程,根據老年人口數量變化、受教育程度和數字素養提升需求等特征,引入生命歷程視角進行前瞻性規劃與布局;與數字中國建設規劃相協調,統籌考慮數字技術的更新迭代和老年科技進步,將適老化技術改造和老年融入措施納入統籌規劃。

■ 中新社/供圖

(二)加大互聯網基礎設施投入,保障老年群體普享數字紅利

作為基礎性的社會公共設施,互聯網的可及性和數字技術的普惠性意義重大。針對包括老年人、困難人口等數字素養不足的社會群體,不少國家都在互聯網接入、設備購買等方面,提供政策優惠或財政補貼。我國在數字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上已具備一定優勢,但仍有大量低收入老年人口因負擔問題,難以獲得智能服務,農村地區尤為突出。建議在未來規劃中大力實施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工程,通過政府補貼、老年專項優惠和社會公益資助等手段,為具備使用條件的所有老年人提供數字技術普惠服務。

(三)提升數字政府建設水平,促進老年基本公共服務的智能便攜化

數字政府建設是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前提。在線上政務、便民服務、社保經辦、民生救助、福利待遇認證和醫療服務等高頻性公共服務事項上,數字技術應用廣闊,享有規模成本優勢。改革的重點在數據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共享,建議以新建國家數據為改革窗口,建立國家老齡大數據統籌管理機制,實現多部門間的信息聯動,打破信息孤島禁錮,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政務信息服務平臺,讓“數據來跑路,老年人少跑腿”,降低老年人辦事負擔,提升公共服務效能。

(四)加強智慧養老產業政策扶持,做強做優數字經濟市場主體

培育壯大數字經濟主體,尤其是面向智慧養老的科技企業,是推動數字化建設的支撐動力。針對養老行業的公益性特點,可考慮在放寬行業準入、投融資便利、產業政策補貼、場所使用和稅費減免政策優惠等方面給予扶持。在老齡科技創新、養老輔具、智能設備、醫療護理和金融服務等領域,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加大適老化技術投入,針對老年群體開發視聽接入友好、操作簡便、容錯率高的智能產品,增強可及性;在金融、郵政、醫療和公共服務機構設立專門的智能操作引導和便老服務通道,增強包容性;推進養老行業平臺企業規范健康發展,形成品牌效應。

(五)以數字化改革為抓手,賦能“未來社區”建設

基層社區是數字化建設的“神經末梢”,也是提供各項基本養老服務的“網格”單元。應充分發揮其在實現共享共治中的組織優勢,將數字資源下沉整合,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驛站、老年食堂和文化活動中心等資源,為老年人就近提供居家養老、失能照護和各類生活綜合服務;也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數字能力提升教育培訓活動,發揮基層黨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和老年鄰里間的幫扶作用,支持老年人學習智能技術,推動區內老年互助。同時,整合非政府組織、社會服務機構,以及高校、互聯網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公益資源,大力開展老齡國情教育和數字掃盲教育,激發老年人主動學習智能技術的熱情,提升數字素養水平。在此方面,浙江等地的部分城市已率先開展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在老舊社區改造和新建社區中,通過社區在線數字系統,建立社區房產、人員和資源一體數據庫,對未來建設進行統一規劃,重點突出“一老一小”普惠服務功能,并配套建設智能交通、緊急呼叫、遠程醫療和智能家居等適老化系統,全域推進社區數字化應用集成落地,取得良好成效。

(六)推進數字化建設立法,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

一方面,應與時俱進地制定和完善相關數字化建設法律法規,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和數據資源交易機制。及時修改和妥善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補充和完善關于老年人數字平等、反歧視、數字救濟、終身教育等方面內容。另一方面,探索形成政府監管、平臺自治、行業自律、公眾多元參與的社會監督體系,在行業層面規范制定老年人數字權益保護公約,消除針對老年群體的數字偏見和算法歧視。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行為,加強老年消費者金融保護,保障參與數字生活的合法權利和安全性。

猜你喜歡
養老老年人數字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養生不是養老
答數字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養老更無憂了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數字看G20
養老之要在于“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