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在場對“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實踐
——以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黃河流域鼓舞編導創新人才培養”為例

2023-02-28 03:55孟慶藝
歌海 2023年6期
關鍵詞:非遺原生態舞蹈

●孟慶藝

國家在場理論主要是研究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為我們探討國家層面的文化政策與社會現象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有利視角?!啊畤以趫觥饕侵竾覚嗔υ谏鐣拇嬖诤腕w現,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將民間社會納入其龐大的管理體系以達到強有效的管理目的?!雹傥溷?、姚金燕:《“國家在場”視域下國家認同探究——以精準扶貧中民族地區G鄉為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國家藝術基金是國家通過藝術資助的政策來促進社會中的藝術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胺沁z”作為國家文化與歷史的凝結物,國家力量的在場,將是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自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全球影響的世界遺產計劃,2003 年10 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迄今為止聯合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我國在2004年作為第六個締約國加入了該公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締約國的推動下,“非遺”的概念迅速影響了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與文化領域。中國對“非遺”的重視由來已久,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民間歌謠進行的記錄整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非遺”工作卓有成效地全面展開。這種自上而下的政策和實踐將“非遺”變成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傳承與創新“非遺”成為全民族的共同行動。

2023 年5 月1 日至6 月7 日,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下,太原師范學院組織實施了“黃河流域鼓舞編導創新人才培養”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筆者作為項目組的學員之一與其他29位學員經歷了38天的理論授課、實踐授課、采風調研、創作實踐、學術研討,受到了來自國家與地方的31 位名師專家的共同傳授,并以題為《鼓之舞之以遠歌》的展演晚會來體現項目對“非遺”鼓舞傳承與創新的實踐成果。本文以該項目為例,分析國家在場對“非遺”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實踐作用。把國家在場的理論作為方法論,闡述國家藝術基金對“非遺”的實踐狀況,討論國家與社會的復雜互動,進而揭示國家對促進“非遺”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國家作為符號的在場

黃河與鼓舞作為中華民族象征性的符號,具有表征中國歷史文化的權威性力量。該項目通過運用黃河與鼓舞這兩個具有國家意味的符號,體現了項目的國家在場與國家身份。

(一)黃河的符號意義

國家藝術基金經國務院批準,于2013 年12 月成立,是旨在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培養藝術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公益性基金。國家藝術基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堅持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樣的指導方針引導下,項目主體太原師范學院緊跟時代的步伐,順應黨的方針政策,于2021年9月申請了以“黃河流域”為研究區域的項目。黃河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黃河流域由于風沙堆積和流水沉積等作用,形成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的環境,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使得這一區域成為古代人類繁衍生息的重要地方,因此將黃河稱為母親河。如此重要的文化與歷史價值,使黃河流域成為國家與人民關注的焦點?!耙七M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①新華社:《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主要講話》,《中國水土保持》2019年第10期。是2019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指示。2020 年10月,我國推出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布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2022 年6 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也制定了《“十四五”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黃河流域一時間成為文化保護的熱點區域,太原師范學院申報的“黃河流域鼓舞編導創新人才培養”項目于2022年3 月獲批立項資助?!皣以趫觥睘辄S河領域及其相關文化的保護、研究、傳承、創新提供了各種場域和有力支持。

黃河全長5464 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 個省區,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性符號。黃河流域文化遺產資源富集,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也孕育了代表民族文化的“黃河派歌舞”。1986 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山西選送的舞蹈《元宵夜》《江河水》《搗米》等13 個節目全部獲獎。這批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作品,震動了全國,也讓文化界鼓起了信心。原山西省文化廳給山西省歌舞劇院下達了兩個任務:打造一臺交響樂晚會,打造一臺以山西民歌為主的歌舞晚會。于是在1987 年,《黃河兒女情》隆重上演。這部作品開創了“全國民族風情舞蹈”的先河。其后的《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都成為當年的熱門藝術話題。黃河派歌舞以現象級的歌舞藝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黃河歌舞藝術作為可以代表國家形象的歌舞派別誕生了。

(二)鼓舞的符號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主題報告,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年第30期。的要求。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國家的戰略層面。項目主辦方太原師范學院以鼓舞為研究對象,不僅是為了從編導層面提高國家藝術人才的創新能力,也是一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傳統舞蹈類項目一共有356 項。其中,鼓舞分布在全國17 個?。▍^),總數量為55 個。屬于黃河流域的省份擁有的鼓舞“非遺”數量為19 項,分別為青海1項、四川1 項、山西5 項、陜西4 項、甘肅4項、山東4 項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https://www.ihchina.cn/project#target1。。我國舞蹈種類豐富,然而“非遺”鼓舞能占“非遺”舞蹈總數的15%。同時,我國有34 個省級行政區,其中黃河流域9 省的鼓舞數量能占全國“非遺”鼓舞數量的35%。通過這些數據,我們足以證明鼓舞在中國舞蹈的重要地位,以及黃河流域的鼓舞在全國省區鼓文化中的主要地位。

符號作為文化傳承的運載工具和傳遞手段,凝聚著文化的表面能指與底層所指。符號是民族內部約定俗成的共同體,受本民族所有成員的認同。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通過符號的行使,特定的社會群體可以塑造和維持特定的文化規范和價值觀,從而對社會成員的行為和選擇產生影響①〔法〕皮埃爾·布爾迪厄、J.-C.帕斯?。骸对偕a: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邢克超譯,商務印書館,2021,第12-27頁。。綜上所述,黃河與鼓舞這兩個符號具有中華文化代言人的權力,是國家文化認同的基礎,獲得了全民族的身份認可,因此這些符號具有從社會群體那里獲得造就群體的力量,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前提。這種權威性可以穩定社會成員的文化價值觀和習慣,引導人們的國家認同。因此,本項目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

二、“非遺”傳承與創新的過程策略

國家藝術基金擁有國家在場的優勢,通過運用現有的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完成項目的運作,對“非遺”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了一次重要實踐。項目實施過程中,全體學員接受了題為《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觀》的專題學習。社會成員在社會化過程中會接受并內化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和習慣,這些價值觀和習慣將會對人們的行為和決策起指導作用。就本堂課而言,學員理解了國家政策與文藝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對后續整個學習的影響,所有的文藝觀要建構于社會主義話語下,藝術工作者要從意識形態的層面觀照政治,創作出符合國家建設的作品。只有當中國舞蹈藝術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夠充分提升中國公民的精神文明高度。這使得“非遺”傳承與創新的過程被賦予了國家建設的政治高度,因此,國家在場是傳承與創新“非遺”實踐過程的動力和底層邏輯。

傳承與創新既是對“非遺”的延續,也是對它們的解構與重組。該項目為“非遺”傳承與創新的落實提供了戰略性的規劃,學習的內容豐富,獲取信息的方式多元,采用了一種科學的方法來發展基于“非遺”形式的文化。在國家在場的語境下,通過遵循一系列步驟,舞蹈工作者可以識別和記錄傳統的“非遺”形式,分析和整理他們的發現,并利用這些發現來創造新的藝術作品。

(一)挖掘:傳承與創新的素材來源策略

傳承與創新過程的第一步是挖掘。在這個過程中,舞蹈工作者扮演著人類學家的角色。他們深入地方,或保持局外人的立場進行觀察記錄,或參與其中與地方民眾交流和生活進而獲得一手的體驗,這些都是通過挖掘得到的原始數據,是進行后續傳承與創新的基礎素材,舞蹈工作者的創作因此與本土“非遺”素材相關聯。

該項目安排了鼓舞采風與實踐調查的環節,學員們遠赴不同省市,深入博物館、藝術館、黃河壺口瀑布、鼓舞傳承基地調研,還觀看了鼓舞傳承人的表演與地方小學生的“非遺”表演。這是項目中國家在場的不同力量來源,這為素材的獲取創造了多元化的渠道。一套動作序列、一件服裝、一個生活儀式、一種道具、一句詩經、一瞬間的感受,都可能成為挖掘到的成果,為傳承與創新“非遺”提供基本素材。

(二)整理:傳承與創新的素材篩選策略

傳承與創新過程的第二步是對挖掘到的基本素材進行整理。這個步驟是舞蹈工作者在對挖掘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和甄別,哪些材料是可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利用的。舞蹈工作者只保留他們認為適合他們發展和研究的民間素材。這種吸收與拋棄的選擇體現的是自我意識的過程,并且在特定時間內應該吸收什么和應該拋棄什么會因為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的導向而有所不同。保留哪些元素和排除哪些元素的過程是傳承與創新的必要組成部分。

該項目為學員在對素材進行吸收與拋棄的選擇上提供了指引。安排的各種理論課程使學員對當下的文藝政策、文化環境、專業發展情況和舞蹈編導理論得到了全面的掌握,進而影響了學員在對“非遺”進行傳承與創新中的整理過程。

(三)創造:傳承與創新的素材利用策略

傳承與創新的最后一個過程是創造。這是體現該項目培養編導人才的最明顯的階段。舞蹈工作者使用從地方上挖掘出來的素材來創作新的、原創的舞蹈作品。在這種情況下,創造的過程也塑造了舞蹈工作者的身份,即舞蹈工作者通常被稱為他們創造的新作品的編導。創造過程的主要目標是使傳統舞蹈符合當下的時代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表演實踐必須不斷適應新的社會與文化環境,才能與時俱進。通過對現有的民間形式進行創新,舞蹈工作者幫助這些形式適應新的空間和偏好,才能確保它們繼續被欣賞。

該項目安排了一系列培養學員創造力的實踐課程。首先,學員們接受了不同風格舞種的身體訓練,不僅可以鑒賞,也可以為創造提供借鑒與靈感。其次,學員們有針對性地學習了編創技法,為創造力的落實提供工具。最后,學員們實踐了自己的創造,將自己挖掘到的素材經過解構與結構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傳統舞蹈轉換為正式的藝術詞匯,完成了傳承與創新的整個過程。

由此看來,該項目通過完成挖掘、整理與創造這一過程,樹立了國家在場對“非遺”進行傳承與創新的范例。挖掘、整理和創造為從過去到現在,從共享遺產到個性創造的轉化提供了過程策略。挖掘、整理和創造在該項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的貢獻被理解為同時具有傳承性和創新性。因此,挖掘、整理和創造,作為一種思考和實踐藝術的方式,使得傳承與創新成為“非遺”保護的必要條件,而不是與之對立。對于希望借鑒現有“非遺”并將其發展成為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形式的舞蹈工作者來說,在國家的平臺上,挖掘、整理和創造可以提供一種闡明和開展此類工作的方法,從而為“非遺”的發展提供一個可借鑒的過程策略。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民間與個人也參與了促進“非遺”的傳承與創新,它們有各自的特征,并且依托項目的運作,精誠合作,完成了互動與溝通,體現了社會群體的國家意識,這更具有積極意義。

三、“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實踐意義

“實踐”是來自馬克思的概念。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實踐的,而非觀念的,人在實踐中創造歷史?!皩嵺`既是在一定觀念指導下的個人行動,也是再造文化和社會秩序的途徑?!雹僮跁陨彛骸恫嫉隙蛭幕偕a理論對文化變遷研究的意義——以旅游開發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研究為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因此,對“非遺”進行傳承與創新的實踐,可以再造文化和社會秩序,是具有實際意義的。這次項目對“非遺”鼓舞的實踐,是在國家在場的背景下完成的。追尋整個項目的運行軌跡,其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國家藝術基金建構和重組“非遺”。以此次項目為實踐“非遺”的縮影,傳承與創新“非遺”,使其不僅具有作為“非遺”本身該有的意義,更是產生了更大層面的社會意義。

(一)“非遺”傳承的意義

1.保護原生態的方式

“原生態”是隨著楊麗萍的《云南印象》而走紅的專業術語,其意義是指具有原生態的內涵,而不是真正的原生態。正如楊麗萍的自述:“在村子里面(跳舞)比較散漫,比較喜歡圍一個圓圈,圍著髯火,節奏沒有這么快,一般不拉橫排,不拉豎排?!雹谀接穑骸丁霸鷳B”改造了原生態——看〈云南映象〉》,《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然而舞臺上的呈現是一定有隊形調度的。因此,被加工過的文化一定不是真正的原生態。真正的原生態是民俗學所探求的本真性。真正的原生態“只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是一方水土獨特的產物,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源頭、根基和底層,是民族個性特征與獨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本身”③慕羽:《“原生態”改造了原生態——看〈云南映象〉》,《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在這個定義中,原生態暗示了一種真實性,既強調未被污染的原始,也強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同時,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落后的,沒有與時俱進的。在這個互聯網普及的地球村時代,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或自己擁有的東西是落后的,沒有與時俱進的。這便導致很多原生態民間傳統不被重視甚至被排斥。截至2023 年8 月,我國分別于2006 年5 月、2008 年6 月、2011 年5 月、2014 年7 月和2021 年5 月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國家賦予的聲譽與切實的經濟利益,挽救了瀕臨滅絕的原生態民間傳統,使其走上了被發展與建構的道路。

然而,只有“非遺”之名,沒有后續的傳承,也不能形成“非遺”良性發展的閉環。近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熱衷于“申報自己地方上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①范可:《“申遺”:傳統與地方的全球化再現》,《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在申遺的熱潮下,“非遺”項目的頻頻立項,是時候要求我們把關注點從“非遺”的申請上轉移到“非遺”的傳承上了。本次的項目課程內容安排了“非遺”鼓舞傳承人的授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經費管理辦法》規定了在培訓期間聘請專業人士授課需支付教師教輔費。傳承人憑借自己掌握的“非遺”核心技能藝能,不僅給其創造了來自國字號聲譽上的榮耀,也為其帶來了切實的利益。這將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有利于“非遺”傳承工作的良性開展。

“非遺”使原生態民間傳統成為了“地方的遺產、民族—國家的遺產”②劉曉春:《誰的原生態?為何本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的原生態現象分析》,《學術研究》2008年第2期。,只有持續的傳承,才是永葆原生態文化不可估量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力的永動機。

2.邁向現代化的動力

全球化促進了文化的頻繁交流,然而帶來的悖論就是文化采借與挪用的便利,這導致了文化的趨同。然而對于一個民族國家來說,宣稱自己擁有獨特的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是證明其主權長久獨立與穩定的方式之一。因此,“非遺”制造了這種話語。

我國一直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這個概念揭示了利用有形和無形的遺產作為民族國家建設和民族主義想象的方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不竭動力,是實現夢想的路徑?!胺沁z”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獨特性的標志,人民只有通過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來確定自己的身份?!胺沁z”也是社會群體的代言人,擁有最權威的權力,是人民長期文化認同的最終結果。這樣一來,“非遺”作為國家民眾的集體記憶,通過每個人的懷舊之情將集體大眾連結在一起,這種情緒作為一種非政治手段,可以激起一種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能量。因此,傳承“非遺”可以促進國家穩定繼而不斷發展不斷向現代化邁進。

(二)“非遺”創新的意義

《國家藝術基金章程》規定了國家藝術基金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是基金在鼓勵具有現代性的創造。同時,《國家藝術基金2022 年度項目評審報告》又指明“文化遺產原貌傳承保護類的項目,因國家另有專門資金支持,原則上不納入資助范圍?!雹佟秶宜囆g基金2022 年度項目評審報告》,國家藝術基金,https://www.cnaf.cn/annual_report_detail/2361.html,2022年3月1日。這表明基金不鼓勵延續本土習俗的“非遺”。該項目“黃河流域鼓舞編導創新人才培養”,就是強調對“非遺”的創新。藝術創新是在“非遺”基礎上的延伸和超越,是對“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的統一體現。因此,在“非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實踐,是國家藝術基金發揮藝術創作“孵化器”②彭澳麗:《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做好藝術創作的“風向標”“助推器”和“孵化器”》,《中國文化報》2023年6月16日第1版。作用的初衷。

在創新的語境下,舞蹈工作者在實踐的過程中扮演著“非遺”代理人的角色,實踐結果的成功不是以現存形式保存得有多嚴格來衡量的,而是對“非遺”的創新是否符合當下國家的文化與社會環境來衡量的。因此在完成實踐時,不能采用創新與保守的二分法,而是要兼顧守正與創新。該項目對創新的強調,為發展“非遺”的新經驗和新想法的出現提供了可能。隨著每一個創新的出現,就像基因庫中出現的新表型一樣,一條新的遺傳線路出現了,這為塑造新的后代提供了可能。

綜上所述,“非遺”能夠產生,并且在國家在場的語境下得到傳承并不斷創新,是因為“非遺”成為了一種文化認同的方式:對于原生態的落后含義,人們諱莫如深,“非遺”的出現緩解了這種緊張狀態,并且通過不斷的傳承使原生態的保護得以實現;現代化的建設又需要以團結的人心為根基,“非遺”也創造了這樣一種公共話語,對其進行傳承,是促進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不竭動力。同時,“非遺”也是維系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因為“非遺”可以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產物,創新是使其能夠永遠伴隨國家建設進程的方式,每一代被創新的“非遺”都將成為過去的“非遺”,不斷被創新的“非遺”必須符合當下的國家敘事才說得上是成功的實踐。在這些過程中,國家在場是不可缺失的角色,通過國家力量的滲透,“非遺”具有了自身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也表達了對國家的歸屬與認同。同時,傳承與創新是對“非遺”的動態發展,這使“非遺”不再停留在本身的民間意涵上,更具有了民族文化身份的價值。因此,傳承與創新在國家在場的背景下,使“非遺”成為文化認同的永恒基礎。

四、結論:國家在場是傳承與創新“非遺”的重要力量

對“非遺”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國家在場的推動,傳承與創新使“非遺”成為國家認同的永恒基礎?!皣艺J同是民族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治理的重要目標,對內以維護和諧穩定發展,對外以彰顯國際定位和角色?!雹傥溷?、姚金燕:《“國家在場”視域下國家認同探究——以精準扶貧中民族地區G鄉為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因此,傳承與創新“非遺”具有國家戰略的意義。

從國家藝術基金與“非遺”的互動關系中發現,國家通過自上而下的實踐,得到了自下而上的回應。在國家層面,政府、高校和專家為了促進“非遺”能通過項目的實踐得到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或安排相應的培訓計劃。在社會層面,學員、民眾和“非遺”利益相關者為了傳承與創新“非遺”,也發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需強調“實踐”是發展“非遺”的一個重要特征,國家和社會形成了一個實踐團體,這是驅動“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條件。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政府主導、需要群眾廣泛參與的覆蓋全社會的文化運動,同時也是一項需要邊實踐、邊摸索、邊總結的文化事業?!雹谔镉睿骸秾嵺`與反思:“非遺”保護的理念與廣西實踐》,《歌?!?020年第3期。經過國家藝術基金對“非遺”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在場是闡釋文化變遷的方法論。國家在場提供了關于“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國家決策和社會努力的交集,實現了家國一體的全面協調發展,建立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國家在場可以最大化轉化與利用“非遺”,是傳承與創新“非遺”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歡
非遺原生態舞蹈
學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檔
舞蹈課
原生態靜寧蘋果
我和舞蹈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原生態”土榨油存安全隱患
“天籟”般的原生態自然之美——由《莊子·齊物論》觀原生態自然之美
“原生態”與兒童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