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維度*

2023-03-02 17:01代玉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代玉啟,劉 妍

(1.浙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2.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行政學院)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21從本質上講,中國式現代化既蘊含著經濟、科技、軍事等剛性力量,也需要文化的柔性支持。人類社會越是走向現代文明,文化的牽引作用越大;中國式現代化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充分發揮文化這一深沉持久的支撐力量。因此,有必要從文化的角度審視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成和演進邏輯,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定位、文化底蘊、文化動力和文化旨歸,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邏輯,更有定力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扎實地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定位

現代化必然包含著文化的現代化,缺少文化維度的現代化是空洞的,更不可能實現邏輯自洽。但文化與政治、經濟不同,它是人類一切活動領域中內在的、機理性的內容,制約著個體和社會的存在方式。換言之,文化既構成人的存在方式,影響個體行為,又貫穿于社會運行之中,塑造社會活動,影響社會發展。對于中國式現代化而言,文化提供了基本精神支撐、價值選擇源泉與顯著衡量標尺。

(一)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精神支撐

馬克思曾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盵2]作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文化一旦被廣泛認同,便會形成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對社會生活產生能動作用。首先,文化具有知識傳承功能。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延續性,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一代人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文化起著把每一代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不斷傳承下去的作用,即文化的知識傳承功能。文化發揮此項功能的關鍵就在于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的辯證關系,“成功的現代化運動不但善于克服傳統因素對革命的阻力,尤其善于利用傳統因素作為革新的助力?!盵3]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重民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等。其次,文化具有教化引導功能。于個人而言,這主要體現在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影響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類型。于民族而言,這主要體現在構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塑造民族精神?!霸谥袊厣鐣髁x道路、理論和制度中,都貫穿著中國文化的自強不息、實事求是、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的基本精神,都能找到最適合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都有最適合世情、國情、民情的道路和保障人民各種基本權利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盵4]最后,文化具有推動社會轉型的功能。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文化能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涵養高素質的主體——人;另一方面,文化能為克服轉型時期的社會危機提供引領?,F代化轉型本質上是文化轉型,中國式現代化面對的危機本質上是文化危機,表現為民族自信心的喪失及對未來道路的迷茫。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二者的結合在消解這一文化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引領著中國式現代化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前發展。

(二)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選擇源泉

現代化問題蘊含著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的價值選擇問題。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不應抱殘守缺,也不應盲目移植,而應當基于各國發展的基礎和特質。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選擇,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充分肯定了東方民族可以通過無產階級革命走上現代化。與此同時,馬克思深刻揭示了西歐殖民主義者在印度等亞非國家,以西方式現代化的道路改造當地傳統的社會制度,不僅沒有促進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反而帶來了社會倒退。這是因為,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并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盲目地嫁接容易導致“水土不服”。這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提供了警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有其特殊的歷史方位。我們所處的階段已經不是西方模式被奉為神話的時代,西方現代化的種種弊病已經開始顯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行一種新的變革和調整,實現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超越。道路選擇要遵循價值邏輯的指引,中國式現代化從馬克思主義那里汲取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那里繼承了自強不息、正道直行、貴和尚中、民為邦本的東方文化,繼承了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價值思想,力求構建起代表著中國特質、中國方式、中國主體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蘊含著彰顯中華文明氣質的豪邁精神,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的獨特價值選擇。

(三)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衡量標尺

文化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顯著標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代表著人對自然的不斷超越,表征著物質生產的發展狀況,標志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作為現代化的重要維度,文化以價值觀和發展觀為形式,既反映歷時態中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程度,又反映共時態下人類的生活發展狀況。西方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在殖民擴張和圈地運動的號角中開始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其現代化之路導致了“故鄉的文明”和“他鄉的災難”,導致了富有的資本家與異化的工人兩套截然不同的文明體系。這一悖論充分說明,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現代化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過渡時期,并不具有“普世價值”,也不代表“歷史的終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歷經波折終于成功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式現代化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系統地體現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走出了一條令人信服的現代化新路。在科學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文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指南和制度保障。概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表征,以馬克思主義為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骨,孕育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為證明和拓展現代化的多元模式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

對中國而言,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道路,必然要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中汲取文化的滋養。中國式現代化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因子,彰顯了黨百年不懈求索的精神氣質,匯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文明成果,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史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脈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孕育提供了豐厚沃土,以獨特的精神特質塑造了個體、群體和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構筑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魂魄。具有廣博視野的中國古代先哲,善于跳出地域限制,從天地貫通的大格局中思考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融入血液的文化基因。首先,敬德保民、民為邦本、政在養民的民本傳統涵養了中國共產黨深厚的人民情懷,開創了一條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其次,以和為貴、貴和持中、和而不同的“和合”智慧和中道精神內含和諧發展觀,奠定了尋求公約數、繪就同心圓的精神底色?!懊褚鄤谥?汔可小康”(《詩經·大雅·民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周易》)、“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明德慎罰”“德主刑輔”“隆禮重法”“以德化民”等傳統思想所蘊含的富國強民的美好愿景、天下為公的價值指向、德法共治的治理理念,孕育了一條圓融共生、合作共榮、和諧發展、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之路。再次,“制民之產”富民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教民相統一,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一脈相承?!疤烊撕弦?、萬物一體”的自然觀、“贊天地之化育”和“民胞物與”的生命關懷,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相一致。中國自古就追求“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薄赌印ぜ鎼邸分小疤煜乱患摇薄叭A夷無間”“萬國咸寧”的世界觀、天下觀,塑造了“天下主義”的價值旨歸和共同體的文脈基因,為走出一條以包容性取代零和博弈的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礎。最后,自強不息、“欲勝人者,必先自勝”的精神形成了獨立自主的文化基因,啟迪中國人民自立、自主、自強,走不同于甚至是超越以往各種發展模式的現代化之路?!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繪就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強大的合力,打造了一條中華兒女團結奮進、共謀復興的現代化之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風雨洗禮沉淀出的精神品格和生存智慧,以超越時空的歷史穿透力,孕育了中華民族血脈相通的精神信仰和共同追求,成為滋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與文化魂魄。

(二)中國共產黨百年求索把握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命脈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主動探索文化發展規律,不斷積累文化發展經驗,為中國式現代化刻畫了科學的精神圖像和豐厚的歷史底蘊。中國近代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過努力。但無論是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導的自強求富運動、維新派的改良運動,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文化革新等,僅停留在對西方現代化形式的模仿,未能切中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而最終失敗。直至中國共產黨誕生,才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思想武器,中國人民從精神被動轉為主動,徹底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馬克思主義指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揭示了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轉變的機理和規律,為落后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辦法,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長久困惑,使得曾遭遇整體性危機的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換羽新生。共產主義信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的科學性和包容性,使二者產生了強烈的價值共鳴和理念互補。其中,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真理力量,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共同孕育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科學邏輯。中國共產黨不斷把握文化建設的規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雙百”(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方針和“二為”方向(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兩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和“兩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前景和守正創新之途。

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不僅找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指路明燈,而且彰顯出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革命年代教條主義造成的嚴重后果,使共產黨人意識到從國情出發、走好中國道路的重要性。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5]的思想,體現了黨對中國革命的獨特性及解決方式的新認識和新論斷。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提出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鄧小平也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盵6]既不迷信西方的道路,也不照搬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模式,而是基于基本國情和時代特征,始終不渝地走自己的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抉擇和道路自覺。

(三)新時代十年的守正創新匯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偉力

新時代以來,在承載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和百年來不懈求索形成的文化氣象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守正創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推向新高度,也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堅定了我們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匯聚起了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磅礴偉力,也成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定海神針”。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圍繞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一系列戰略戰術,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性地位和戰略性地位越來越突出。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國夢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都彰顯了黨中央在文化建設方略上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新時代的十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文化建設的繁榮興盛,為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更多共識和力量,匯聚起更加有力的信心和決心。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匯聚成的時代精華,在新時代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堅定意志、堅實基礎和強大能力,促使“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1]15。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共產黨人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保持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和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的奮斗姿態,這充分展現大國大黨的磅礴文化氣象。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以賡續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具有充沛的底氣;鐫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質和印記,具有獨特的韻味。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有賴于文化轉型、文化交融、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作為內生動力予以推動和保障。

(一)文化轉型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驅動力

社會轉型總是伴隨著文化轉型,而文化轉型總是社會轉型的先導。中國式現代化伴隨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尤其需要文化的堅實支撐和強勁驅動力。從歷史上看,社會轉型期也是容易產生新文化的重要歷史機遇期和加速發展期。近代以來,古老的中國遭遇西方文化的強烈碰撞和價值觀念的劇烈沖擊,新文化運動開啟了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促進了社會歷史的演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一直存在一個重要的“他者”即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深刻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之路,但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資本擴張的影響,需要應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利益誘惑、文化裹挾等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想走得通、走得好,需要針對西方現代化的負面影響進行思考,解決我們在改革開放以來遭遇的貧富差距擴大化、利己主義價值觀念至上化、道德滑坡加劇、信仰迷失等現代性問題,塑造出中國式現代化新的內生動力。依此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以文化轉型為先導,在汲取資本主義精神中符合現代文明形態積極成果的同時,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落后思想,將中華文化基因和中國特質自覺注入時代變革的歷史潮流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內生驅動力量。

(二)文化交融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革新力

縱觀世界歷史,沒有哪一種文化能夠在真空中泰然處之。文化交流互鑒、融合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向,也是各國開啟現代化道路、產生歷史性變革的內生動力??陀^來講,在現代化進程中,西方先于東方發展壯大,既開創了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也創立了與其相適應的西方文化傳統。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東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文化交融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對文化的理性認知,強化對民族文化的理性認同,但另一方面也會帶來文明沖突?,F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異質性”的社會?,F代化之路的行穩致遠,需要處理好與異質性文化的關系,在文化交融中增強批判反思意識和主體意識?,F代化本身代表著世界歷史潮流,真正的現代化發展要包容全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顯然,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閉關自守的現代化,無法也不能與全球治理脫鉤,必須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追求自身的現代化,在與資本主義的合作交流中發展。中國共產黨“歷來強調樹立世界眼光,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從國外學來的科學真理?!盵7]在文化層面,中國式現代化要進行文化選擇,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繼承發揚人類共同的思想精華,從現代化文明中汲取人類共同智慧,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借鑒思路、縮短時間、加速轉型。同時,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內容和西方文化的不適宜之處,通過文化整合、文明重塑做到契合自身、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我所用,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革新動力。

(三)文化自信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凝聚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厚的自信;在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文化自信也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果缺乏文化自信,否定本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基,就會使民族發展喪失凝聚力,容易使民族發展偏離正確航道。實踐中,文化自信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力量,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文化自信激活了民族發展雄心,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不斷開辟道路。歷經五千年洗禮的中華文明,飽經滄桑巨變后,如同歷史遺珠規導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路徑。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在文化自信基礎上走好每一步,才能確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只有保留和堅定民族性,才能彰顯特色性,“才能有效地將外部壓力轉換為內在發展動力,才能有效地應對來自別的國家的多種不確定性因素,從而避免一些后發國家所出現的‘依附性發展’的有害情形”[8]。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穩定性和連續性。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所確立的文化自信,營造了心理認同、情感聯結、行動相連的文化共同體歸屬空間,創造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文化共識。國家和社會最重要的凝聚力就是基于文化和價值觀的凝聚。文化自信意味著現代化發展有其穩定的歷史文化根基,發展的路徑也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延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成發展于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是中華民族不懈探索的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和鮮活表達。堅定文化自信,需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向著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闊步前行。

(四)文化自覺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力

文化自覺是在深刻反思基礎上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特質、規律、發展趨勢等因素的理性把握。開展文化反思、文化批判與文化發展,形成文化自覺,是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持久力量的根本保證?,F代化的文明發展道路必然面對多重矛盾沖突、多重道路選擇、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挑戰?,F代化之路要在不斷調適過程中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諸多資源和條件,這其中最重要的資源和條件就是文化的持久力。歷史上古老悠久的人類文明能夠歷經百年滄桑巨變而綿延不絕,重要原因在于其文化具有不斷完善、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基因。歷史發展已給了我們反面教訓:蘇聯現代化發展沒有適應國情特點和時代要求,前期高度集權化、單一式的發展失去了民心;后期過度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探索失去了初心。歸根結底是由于蘇聯共產黨缺乏文化自覺的意識,喪失了持續發展的長久能力。中國式現代化要堅定文化自覺,將傳統文化置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重新反思,對傳統文化中不合時宜的內容進行自覺批判,促進傳統文化返本開新、重獲新生。同時,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和自身文化發展必要的交流融通,確立文化自覺,有助于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堅持本心和初心,堅守本來和開辟未來,使現代化發展道路擁有不被消解和異化的穩固支撐力和堅強意志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體性自覺、馬克思主義指引的理論自覺、服務民族復興偉業的文化自覺,這種合力喚醒了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歷史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自覺傳承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握文化轉型的尺度與張力,整合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創新,從而保證著現代化經受時間檢驗和滄桑巨變而持續推進。

(五)文化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競爭力

文化自強是文化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文化轉型交融的客觀需要,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必然結果,也是衡量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競爭力。文化自信是對民族文化積極樂觀的態度,文化自覺是對民族文化自覺主動的洞察力,二者代表著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狀態。文化自信與自覺共同形成促進文化發展的強大勢能,導向文化自強。文化自強指向文化發展的未來,是文化現代化的方向目標,表征著文化的守正創新。自強意味著立足自身,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自立;意味著不卑不亢、自信頑強面對文化前途道路中的困難挫折,在長期探索的歷史過程中勇毅前行,磨煉文化韌性,增強文化發展的創造力、影響力、軟實力。中國式現代化是在資本主義現代化充分發展、弊端危機逐步暴露,后發國家依附式發展道路被實踐證明行不通后,在社會主義國家開創的發展道路。這種特殊的歷史方位和地域特點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唯有自強自立,才能闖出一條新路。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自強是推動現代化發展的直接動力,必將帶動中國式現代化競爭力的顯著提升。與此同時,文化自強的核心在于文化創新。文化轉型和交融必然產生文明沖突,這種文化危機客觀上產生了文化創新的重要契機,帶來文化自強的現實訴求。中國步入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亟待具有強大創造力的文化予以滋養。文化自強意味著敢于面對文化發展中的問題,突破文化創新的瓶頸,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接續發展,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競爭力。

四、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旨歸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化實踐和文化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持續發展動能和廣闊想象空間。在歷史演進和實踐發展的滋養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逐漸發展壯大,并不斷為人的現代化、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以及人類歷史的永續發展提供智慧支撐。

(一)在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重塑個體精神秩序

全部歷史活動都是圍繞人展開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也是民族文化的繼承創新,更是人的心靈秩序的重構新生,其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既需要物的全面豐富,也要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革始終伴隨著文化的迭代更新,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也以文化革新為先導并伴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整體而言,現代化進程中文化的變革通常以政治制度的完善、社會組織的調整為主,而涉及人的價值觀念、生存發展等根本性內容的變化卻是緩慢漸進的,具有長期性和根本性。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興起的對“人權”和“自由”的思考,建構和支撐起西方自工業文明以降經濟崛起、政治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整個精神根基,成為近現代西方文明生發的起點。在中國近現代發展歷程中,人們對生存與發展等問題的思考基本源于傳統的價值觀。這種深層的觀念認同由于其建構的復雜性和形成后的穩定性固然難以撼動,但隨著現代化轉型的持續推進,現代人必然要獲得能夠支撐起其長久發展的新觀念和新文化。文化現代化要形成能夠支撐起現代人精神家園的價值性內容,就需要進行以傳統價值觀為基礎的現代性精神秩序的重建。與西方現代化個人主義的膨脹、社會原子化的現實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以人為中心,追求勞動者是社會的主人,勞動從異化狀態重新回歸人的第一需要,使人的自由發展獲得更大歷史空間。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是對人的本質的積極確認,使人從“內卷”走向合作共贏,使人從精神被動走向精神主動,煥發徹底的歷史主動精神,使每個人共享現代化成果,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立足新時代的實踐,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加強對“人”的關懷,實現社會現代化發展與人的現代化發展的良性互動,促進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加強對人的生存發展、自由自覺活動等精神生活的關照,滿足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二)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民族復興的落腳點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最終體現為以價值觀念為代表的文化現代化。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人的現代化追求要依托國家和社會的保障支撐,文化現代化要從國家和社會的廣度和高度來理解和把握。在中國,文化始終與中華民族事業發展緊密相連。中華民族是從文化共同體誕生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鑄就了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視域、宏偉的文明高度、寬廣的歷史視野。中華民族過去的輝煌成就造就了輝煌的文化,中華民族未來的偉大復興也必將在文化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空場域為文化發展和文明復興提供了廣闊空間。在新時代的歷史征程和時代場域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汲取各種文明成果,推進各方面的文化創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了強大精神力量,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視域?!叭绻麤]有文化的復興,也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會因缺乏精神和文化的支撐而后勁乏力;文化復興則離不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定民族的文化自尊、文化自強?!盵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在的超越性有助于進一步解除束縛社會發展的機制障礙、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不斷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各民族的認同包容、對不同文化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鑒、對社會正義的不懈追求等,都將進一步重塑民族自豪感、提振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向心力,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鞏固發展、為擴大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筑牢根基。

(三)在推進世界歷史進程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現代化就其本質來看,不應局限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而是標志著各種文化在交融互動中生成的人類整體文明形態,代表著人類共同創造的共享性文明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意義不局限于民族國家的地理范圍,也為世界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西方文明最早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但西方文明只能代表現代文明最初的形式且僅是形式之一,其他文明可以尋求不同的途徑開啟現代文明的大門。全球化發展在文化形態上必然帶來對工業文明和理性主義精神的修正和完善,向著更發達的世界性文明形態拓展。世界文化發展的未來是各民族文化超越地域性、本土性的限制,向著開放包容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方向凝聚。這是一場世界范圍內的文化整合,各民族文化在世界包容性文化中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豐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和后發國家依附式發展模式的超越,為后發國家如何走上社會主義并發展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如何走向現代化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一條新道路,為解決全球化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開啟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境界。這種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孕育的產物,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機融合,匯聚起了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的合力,也充分包容其他國家現代化發展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態。展望未來,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不斷彰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特質,借鑒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文明成果,不斷煥發新的蓬勃生機和活力,推動人類文明展現新氣象。

五、結語

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之維和思想之魂,集中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定位、文化底蘊、文化動力和文化旨歸四個維度。首先,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本的精神支撐、價值選擇源泉與顯著衡量標尺,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定位;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因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文明滋養,匯聚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文明成果;再者,文化轉型、文化交融、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是推動和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力;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壯大為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堅實支撐??梢哉f,對于中國式現代化而言,文化定位是前提,文化底蘊是基礎,文化動力是支撐,文化旨歸是目標,四者共同助力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道聽途說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失敗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中國式性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