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虛實交錯間,寫好一篇形散神聚的散文

2023-03-03 12:15莫笑君
中學生博覽 2023年24期
關鍵詞:瓦松組詞屋頂

作者簡介:

莫笑君,原名胡姚雨。東南大學碩士畢業,青年作家。曾獲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一等獎、全國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已出版《余聲不回》。

中學階段,除了記敘文,大家寫得最多的往往是散文。二者的區別可以簡單理解為,記敘文往往帶有完整的事件,散文則可以沒有完整事件,就通過寫景狀物來抒情。我們常說,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神不散”還好理解,可為什么“形”要散呢?能不能“形”也不散呢?還真不行——因為散文的寫作邏輯是,想寫什么,卻不能只寫什么!

什么意思呢?你要寫好一條江,就不能只寫這條江;寫好一棵樹,就不能只寫這棵樹,你得有發散、有延展,不然文章就單調、單薄。這發散、延展的部分,就是“散文化”的過程,也是注入情感,讓情與景、情與物交融的部分,更是散文立意拔高、內涵深化的關鍵。作家馮杰有一篇《九片之瓦》,非常高明地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寫瓦,又不只寫瓦”,我們也能借此學點“瓦工”,搭出一篇形散神聚的好文章來。

眼見為實,先寫“實用性”

要做到“形散”,也不是上來就“散”,還是得把物與景本身的特點給寫清,繼而再去發散。如何寫好事物本身呢?這是作文基本功,沒練好的必須抓緊打基礎。很多時候,物與景的特點,往往通過眼睛就能一眼看到——比如,瓦的用途是什么呢?第一反應就是,蓋在屋頂上的,為人們遮風擋雨的。于是,馮杰就突出描寫了瓦的這種功能——

瓦更像是鄉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帶羽的蓑衣,在蒼茫鄉村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雨的清氣里漂浮。

“蓑衣”就是人們拿來擋風遮雨的雨具,這一比喻直接展示了瓦的實用性,又讓瓦具備了“清氣里漂浮”的美感。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去“看”瓦,會發現瓦要實現遮風擋雨的功能,一定是連片鋪開的,于是又有了下一句——

瓦有對稱之美,任何人看到鄉村的瓦,都會想到一個詞,叫“鱗次櫛比”,如觀黃河的魚鱗與母親的梳篦……它們總是緊緊地扣著,肩并肩,再凍再冷也不松手……

以上這些用途是大家熟知的,接下來作家又寫了一種往往要熟悉鄉村院落、長于田間地頭的才看得到的瓦上風景——

瓦上唯一的風景只有一種,那就是“瓦松”,我們那里叫“藍瓦精”……還是“鄉間郎中”呢。在鄉村藥譜上如是說:瓦松,清熱解毒,又名天蓬草、瓦蓮草、向天草。我小時候得過惡性瘧疾,久不見愈,姥姥就從舊屋頂上采到幾棵瓦松,燉汁連服,止住了。

瓦上長出的瓦松不僅成為房屋頂上的風景,還能作為中藥治病。其實,瓦的用途寫到這里你會發現,文章已經在有意無意對瓦進行延展,比如“姥姥就從舊屋頂上采到幾棵瓦松,燉汁連服,止住了”,為什么要出現“姥姥從屋頂上采”這樣的場景?其實就是在把瓦的用途和親情進行聯系。

回到開頭舉的兩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如何先寫好一棵樹、一條江的特點?比如,樹的用途是美化道路,因此我們要重點描寫的就是它樹葉顏色的碧綠、枝干造型的挺拔;江的用途是涵養生態、載舟運輸,我們要重點描寫的就是它水里生物的多樣、水面上船只往來的頻繁……這些都是“一眼即明”的。

想象為虛,再寫“關聯性”

如何“寫瓦,又不只寫瓦”?很簡單,在寫完實用性的基礎上,你得把和“瓦”相關的其他內容進行想象、串聯——如果你記性不錯,一定還記得我們在欄目的早幾期和大家介紹過“聯想”技巧,比如,組詞、諧音和引用。

散文寫作中,我們今天要強調的是,你的聯想可以天馬行空、才情四溢,但需要注意的是,要讓聯想由表及里、層層遞進,這會讓你的文章在發散之余顯得更有邏輯,情物交融也更加充分合理。我們來看《九片之瓦》是如何由表及里、層層遞進展開聯想的。

首先,進行淺層聯想。作者運用的就是我們介紹過的方法,組詞。他找到了一個和瓦有關的詞——

鄉村的瓦大多呈藍色,那種藍不是天藍也不是海藍,是近似土藍。我們鄉下有個詞,說得準確——“瓦藍”。這詞只屬于瓦的專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沖洗出鄉村舊事。

試想,如果讓你給“瓦”組詞,你會聯想到“瓦藍”嗎?或者說,除了“瓦藍”,你還能想到其他與瓦有關的詞組嗎(比如,添磚加瓦、土崩瓦解、瓦特等)?通過這一聯想,作家把“瓦”和鄉村進行了聯系,這就是通過組詞,對“瓦”進行了第一次延展。

關于這一點,文章第二節“瓦的籍貫”進行了更加細致的想象和描繪,“籍貫屬于鄉村的瓦有一天走進城市,它頭暈轉向,無所事事,毫無用途?!逼鋵嵕褪菑耐哐诱沟搅顺擎偦尘跋?,城市發展與鄉村二者關系的思考。

瓦在鄉村很常見,因此還算“眼見為實”的,屬于聯想的第一層。接著,文章對瓦的延展到了第二層——

在北中原黃河故道,挖河時曾在深達五米的地段,挖掘出一座漢代瓦屋頂,還有夯土墻、房基、簡瓦、板瓦,未來得及使用的瓦。黃河不規則的流動,讓那些瓦屋頂明顯移位和錯位。

我驟然一震,瓦都是一方方干裂的嘴巴,想說什么?講歷史嗎?欲言還休。

多少年里,那些瓦們在與黃河水進行交談。在雞啼里,在掌燈時分,它們用北中原方言,用今天仍然流動的方言,敘說或耳語。

在這一層,作者對瓦的描繪跳脫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童年記憶,聯想到的是考古活動中“挖掘出一座漢代瓦屋頂”,這就將瓦和歷史進行了串聯,作者代表瓦發問:“瓦都是一方方干裂的嘴巴,想說什么?講歷史嗎?”進一步激發了我們對瓦的聯想。特別是后面一句“那些瓦們在與黃河水進行交談”——“黃河”是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炎黃子孫的象征,作者試圖通過一片瓦,將它和廣闊豐厚的中華傳統文化進行聯結,激活我們對古代文明的追思和自省,這就是“寫瓦,又不只寫瓦”的高招。

寫到這一層了,是不是感覺差不多了?文章還不止步,進一步縱深推進,開始“造詞”——

鄉村還有個常用詞,叫“藍磚紅瓦”,意思是這樣才般配,是衡量典型小康人家的象征……初冬的紅瓦煞是好看,紅瓦飲過鄉村的醪酒,一方方紅著臉。落上暖雪,噗的一聲,熾化了。

“一只紅瓦出墻來”,美麗而驚心的意象。當然,這只是我偽造的宋詩。

……

瓦們在天空飛翔,那該如此地童話呀,瓦在天上行走,如一方方的浪。如果瓦翻過身來,則像袖珍的舟子,踩著浪的脊?!败洕櫋?,我生造的詞。

在這一層,作者聯想到了“紅瓦”,為了區別之前寫的“瓦藍”,化用了“一枝紅杏出墻來”——把“杏”替換成了“瓦”,這種聯想和替換多么新奇有趣!同時,作者繼續發揮童真的想象,讓“瓦們在天空飛翔”,并因此新造了一個叫“軟潤”的詞。

你會發現,當你的聯想足夠新奇,你是可以在文中創造一些獨屬于自己的、奇特的“生詞”的。這種“創造”給人陌生化的閱讀體驗,讓你的文章別具一格。這也是《九片之瓦》和之前朱自清《話中有鬼》最大的區別,兩篇文章雖然都充分運用了聯想技巧,但對比就能看到,《九片之瓦》更加天真爛漫,像“小瓦大作”、“瓦痣”、“瓦魂”等新詞新意層出不窮,充滿想象和童真;《話中有鬼》則更加寫實,都是選取了生活中既有的“鬼詞”來羅列。

這樣一分析,也能進一步體會到同一種寫作技巧在不同作家筆下、不同散文作品里,是如何千變萬化、為我所用的。

再看這三層聯想,分別是從淺層的“現成組詞”,到中層的“跳脫現實”,再到深層的“自主創造”,層層遞進中,聯想的深度、獨創性不斷加強,

文章的內容不斷豐富,對瓦的情感也不斷加深,既表達了作者對鄉村的留戀、對親情的回憶,也有對傳統文化的追思、對生命的體悟,情、物、景在不斷豐富的想象中,交融得也越來越充分。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學階段,或者說練筆時期,我們寫文章到前兩層足矣,因為當我們跳脫既有的生活經驗去挖掘事物的深意,就足夠考驗我們的閱讀積累和生活閱歷了。特別是“生造”技巧,或許能眼前一亮,但對中學生來說往往風險大于收益,在沒有絕對把握的前提下,還得慎之又慎。

回到我們開篇舉的兩個簡單例子,按照上面的方法,我們如何把一棵樹、一條江寫豐富?

要寫一棵樹,從淺層看,這棵樹是家門口眾多行道樹的一棵,它可能顏色獨特,可能枝干錯亂,都是“眼見”的部分。從深層來看,我們就要學會跳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追問,為什么不同道路上會種不同類型的行道樹?

不同城市又分別選擇了哪些行道樹?這可以成為你上下學路上,或者外出旅行、研學時的一個疑問去驗證;哪怕沒有機會外出,也可以通過發達的信息渠道進行信息搜羅,自行豐富文章的素材。

再看一條江,這條江是你每天路過的江,從淺層看,它有自己的名字,是這個城市的地標,從深層看,它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是否人為拓寬過?是否發生過水災?是否存在一些傳說?這些都可以成為激活想象,激發情感的切口。

說到底,寫好散文的方法基本都殊途同歸,就是既寫這件事物本身,又不局限于這件事物,關鍵就是發散聯想來延展內容的觸角、加強情感的融匯。

學了上面這幾招,現在你會是個合格的散文“瓦匠”了嗎?

猜你喜歡
瓦松組詞屋頂
多音字組詞
借“光”生財的屋頂
故鄉的瓦松(外一篇)
同音字與多音字練習
屋頂屋
怎樣正確組詞
藥用瓦松人工培育技術初探
我會組詞
屋頂的雪(外四首)
瓦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