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質量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以河南工業大學為例

2023-03-04 22:24翟書斌曹利強鄺金麗
關鍵詞:金融學文科課程體系

翟書斌,曹利強,鄺金麗

(1.河南工業大學 經濟貿易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2.河南工業大學 人事處, 河南 鄭州 450001;3.河南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國希拉姆學院于2017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突破傳統文科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以交叉融合、協同共享為手段和路徑[1],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促進多學科跨領域的融合創新發展[2],為學生提供多領域、跨學科的專業提升培養方案。為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養質量,我國教育部于2018年6月提出要創新發展文科教育。2018年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將文科專業人才培養納入其發展規劃中[3]。2019年4月,教育部召開啟動大會,提出新文科建設要引入新的信息技術,融入跨專業、跨領域的新課程,根據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構建跨學科培養體系,建立多學科相互影響、相互協同育人的學科生態環境,結合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鄉村振興、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等實踐,形成新文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4]。2020年11月,教育部舉辦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5]。

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推進,金融產業體系與運營生態發生了明顯變化,社會亟須培養出符合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質量金融人才[4]。新文科建設為新時代金融學專業改革、發展與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正確認識新文科建設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養高質量、創新型“新金融”人才,是新文科建設給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帶來的嶄新課題。

1 新文科建設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新文科建設強化人的主體價值,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學生成長和成才規律,突出目標導向和價值引領,著力專業和課程體系優化,培養具有創新創業和跨界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新文科的最大特點是開放性、融合性、全球性及創新性,因此,新文科建設對金融學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新要求。

1.1 實現學科全方位開放

新文科建設要求培養符合新時代、新金融要求的開放型人才,金融學專業建設就必須建立開放式的人才培養環境,注重學科建設、學科平臺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全方位開放,健全高校與相關部門高質量開放協同育人機制,從校內、校際和國際3個層面加快推進資源對外開放,建立高度集成、開放合作的高水平、跨學科研究平臺,加快實現金融學科建設與金融人才培養的多維度、多層次發展。

1.2 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

新文科建設要求實現文理交叉、文醫交叉、文工交叉等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盎ヂ摼W+”快速發展和全方位高度滲透背景下,大融合已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主題。這就要求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改革除完善原有數學、運籌學、數理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課程外,還應增加數據分析、云計算、區塊鏈及人文類課程,打破傳統學科門類劃分的知識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多學科交流、合作與融合,培養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1.3 增強國際化思維

新文科建設要求高質量人才能夠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變化,承擔起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重任。要想在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競爭中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就必須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與戰略思維,注重全球新格局與學科國際化,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能夠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更好地為世界貢獻學術新知、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1.4 踐行創新理念

新文科建設要求構建創新的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培養體系、實踐平臺、保障體系、評價體系等,這就需要金融學專業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策略、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重構和創新,加快構建面向高質量金融人才培養的多模塊課程協同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建立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協同機制,增強對學生專業基礎、學術視野、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等方面的培養。

2 現階段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改革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為指導,全面適應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根據自身辦學傳統和發展實際,不斷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的相關要素[6]。新文科之“新”,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的具體教學范式等方面[7],但是目前國內高校受師資結構、教學資源、培養模式不合理等因素制約,金融學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模式設計、教學平臺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難以實現新文科時代高質量金融人才的培養與有效供給。

2.1 培養目標與金融業人才需求錯位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成為新金融時代的主要特征與發展趨勢[8]。雖然這些變化并沒有改變金融運行的本質,但它引起了金融業發展路徑和運營模式的明顯變革。例如,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增強了對金融產品的精確評估和科學預測,加快了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區塊鏈技術在資金管理、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支付清算等領域的應用,促進了金融業服務模式、服務品質、服務生態的多重升級,加快了業務流程的重構,提高了經營效率,等等。因此,市場和企業對金融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區塊鏈、大數據技術等的大規模應用,多數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尚缺乏成熟的目標和思路,不同類別高校對于金融人才培養的規格及其在行業中的應用定位也不太清晰。

2.2 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新文科建設脫節

在新金融時代,金融體系運轉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對金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金融專業相關理論基礎,還要掌握信息技術、大數據、區塊鏈等互聯網技術,此外還應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大數據思維能力等。隨著技術創新在金融服務中應用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傳統金融學專業框架下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已不能適應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難以培養出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高質量復合型金融人才。同時,隨著科技與金融融合的日益加深,信息技術迭代的日新月異,傳統金融業的轉型升級必然創造出更多的業態和更新的商業模式。因此金融專業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還應具備靈活應用相關金融理論和創新的能力。

目前,高校金融學專業主要按照《金融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設置課程,課程體系結構較為穩定,理論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課程設置上,應用型本科高校更加偏重設置國際金融、國際結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與商業銀行業務相關的課程,證券、保險、衍生品等金融領域的課時數受課時總數的限制被嚴重削減[9],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金融行業發展需要。教學上,教師授課內容多基于教材設定,講授內容與實際應用的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10]。很多教師缺乏金融業前沿變化所需的專業知識及相關經驗,不能及時融入“新產業”“新金融”等內容。這些問題,都使學生課堂所學內容和行業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

2.3 培養模式與高質量金融人才培養需求不適應

現階段,我國高校金融學專業畢業生知識結構、知識融合能力普遍較差,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還不適應新金融時代新技術、新模式對金融行業的新要求,復合型金融專業人才供給較為缺乏。高校金融學專業對創新型人才的培育明顯存在不足,授課模式、授課內容和課程教學對教科書的依賴性很強,在校學生的求知欲與創新思維能力較為缺乏,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欠缺。當下金融學專業畢業生遠達不到新金融時代對創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標準,高質量創新型金融專業人才供給短缺現象非常嚴峻。

金融學專業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金融實踐水平,必須在課程實踐環節設計上密切關注行業變化和發展趨勢。雖然近年來金融學專業教學模式不斷改革,案例教學和討論式教學進入課堂,金融專業實驗室普遍開設并增添了很多金融實習軟件,但仍存在金融實驗內容和手段簡單、實驗平臺數據陳舊等問題,擁有完備金融數據庫并可進行大數據分析的高校非常少。多數高校金融專業的實踐課程還停留在模擬交易和書本業務操作層面,難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實際效果也不理想,達不到金融科技發展的實踐實習要求,遠不能滿足高質量金融人才培養的需求。

2.4 師資隊伍與高質量金融人才培養需求不匹配

高質量的金融人才培養,需要有專業理論知識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師資作支撐。但現階段金融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遠遠跟不上新時代的需求,存在明顯的短板。不僅缺乏具有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的高水平師資,而且能力建設方面也不適應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和金融業實踐的需要。金融學專業師資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金融科技實踐能力不夠;教師參與行業培訓較少,缺乏行業實踐經驗;二是社會服務能力不強,現有專業教師在決策咨詢、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服務能力較弱,服務范圍較窄;三是跨學科融合能力不強、持續學習動力不足。以上這些,都嚴重制約了高質量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供給。

3 河南工業大學高質量金融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河南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教育開始于1959年。1995年,開始培養“糧食期貨實盤操作”金融人才,是國內開展糧食金融人才培養歷史最長的高校。1998年,招收本科生。2004年,招收產業投融資方向研究生。2015年,依托“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招收糧食金融方向博士生。2007年,獲評河南省首批特色專業。2020年,獲批河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經過多年的積淀和發展,實現了“糧食+金融+科技”跨專業、跨學科交叉融合,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已成為國家糧食行業與河南省金融人才重要培養基地,被譽為“糧食金融行業人才的搖籃”。

近年來,河南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依據新文科建設要求,對照國家新文科建設具體目標,不斷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定位與培養目標:構建課堂教學與課外競賽相互促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以金融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起點推進課程體系全面優化,加強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等,在高質量金融人才培養改革方面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

3.1 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適應新金融需求

依據新文科建設要求,以“新金融”專業建設為目標,深入貫徹OBE理念,深化專業綜合改革,不斷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突破專業壁壘,推進跨專業、跨學科交叉發展。①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堅持面向糧食等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培養金融專業人才,圍繞糧食全產業鏈和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進一步優化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②設置大數據金融專業方向,融入金融科技因素,完善課程體系,融入課程思政,優化教學內容,極大提高了金融人才培養質量。③在糧食全產業鏈金融方向精耕細作,成立糧食金融教學研究團隊,加大在該領域的教研投入。

3.2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實踐育人

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促進教育教學模式轉變。重點培養學生在糧食全產業鏈投融資及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專業能力,突出培養學生在金融科技、金融產品等方向上的創新創業素養,形成“專+創”素養兼備的人才培養模式。①實施“三層次”教學模式,努力將教學、科研、課外競賽融合在一起,使三者相互促進。持續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加強課堂教學改革。②依托“挑戰杯”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東方財富杯”大學生金融精英挑戰賽等賽事,檢驗課堂教學效果,完善師生“學+賽”相長互促的模式,形成“以學促賽,以賽優學,師生互促,學賽相長”的長效機制。③創新培養機制,依托校企合作拓展協同育人基地。全面推進科教協同、產教協同、開放協同,構建“專業—學科—科研”同步提升的協同育人機制。加大與產學研基地的合作力度,拓展合作范圍,落實學生頂崗實習。構建課內、課外2個實踐系統互動,基礎技能、專業基礎、專業綜合3個層次聯動,實驗、實習、科研訓練、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5個模塊協同的“235”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校內外產學研協同育人的良性互動。

3.3 重構課程體系,突出“特+新”特色

以金融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起點,推進課程體系全面優化。①保留“糧食期貨實盤操作”“糧食經濟問題”和“期貨市場學”等專業特色課程,新增“金融科技概論”“大數據金融概論”“Python程序設計”等前沿創新課程。②增加課程實驗、專業實訓和校外實習的比重。全新的課程體系設計,使得河南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既保持了糧食金融特色,又兼具金融科技創新優勢,極大地促進了糧食金融理論與金融科技的雙向融合。③錨定培養目標,圍繞能力素質打造一流課程。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總體培養目標細化為能力和素質分目標,結合行業特色優勢,積極進行國家和省級一流課程建設。組建課程團隊,重構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將思政融入課程,提高“兩性一度”。

3.4 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優化保障機制

①堅持引培并舉,打造優質師資隊伍。自2007年河南省特色專業和?!皟炁喙こ獭苯ㄔO立項以來,河南工業大學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中青年骨干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目前,該專業博士學位教師占75%,高級職稱教師占40%,35歲以下教師占33%。分派資深教授為導師,對新教工進行師德師風、教學、科研的引導。同時,不斷完善教學、評價、考核、課程和團隊建設等制度體系,形成糧食金融理論、糧食金融實踐、金融風險管理和金融科技4個基層教學小組,由專業知識扎實、教學水平高的教師負責,定期進行集體備課,交流教學經驗。②加強專業教學質量監控,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一是堅持成果導向,從教學、教改、實踐等多維度構建由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組成的長效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評價結果用于職稱評定,依托教學大賽等激勵教師進行教研和課程建設)。二是堅持以學生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完善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構建“學?!獙W院—專業—學生”四級聯動監控機制,形成“檢查—評價—督促—整改—提升—再檢查”的閉環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三是強化持續改進原則,響應新文科建設要求,深化OBE教育理念,結合畢業生、用人單位、行業專家、學校等利益相關方,落實人才培養方案。

4 高質量金融人才培養的思路與建議

新文科建設已成為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應變”成為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出發點。對標新文科建設要求,在高質量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諸多路徑和舉措中,應立足于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專業提質、課程優化、模式創新為重點,從培養規格、素質能力等方面加快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科體系,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完善產教協同發展平臺、創新協同育人機制、打造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等幾個方面加快推進。

4.1 重新定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金融業是一個高風險聚集的行業,金融風險的爆發往往會對一國經濟帶來致命沖擊,因此適應新文科建設和新金融時代下的高質量金融學專業人才,既要有高水平專業知識,也必須具備高水準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針對目前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培養目標、培養定位與培養規格不夠清晰等問題,要全方位對接金融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調整人才培養規格,大力培養多學科交融、專業理論厚實、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復合型金融人才。開展新金融時代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他們形成具有較強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創新精神、理論應用能力和創業技能的綜合性、多層次的能力結構。

4.2 深化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針對現有培養模式不能有效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等問題,必須加快適應新文科建設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要服務于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本著“提升檔次、優化結構、培養特色、管理開放”的基本思路,突出“復合性、應用性、國際性”特點,突破專業界限,實行跨專業、多學科交流以及國際學科交流。加快高校和企業的產教協同與深度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鏈、創新鏈等銜接。建立相應的風險共擔機制與合作模式,完善相關的資金及平臺運營保障機制,實現雙方資源共享。構建跨院校、跨行業、跨區域的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在共商培養、協同授課、共建實習基地實驗平臺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同時,健全科學合理的培養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增強高質量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保障能力。

4.3 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金融專業課程體系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金融產業業態、金融產品形態、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風險生成與傳導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金融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增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適時優化課程設置體系,調整課程結構與內容,增加實踐創新課程,圍繞金融科技、數字金融、普惠金融等進行課程體系重構。加快學科創新與引領發展,積極關注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打破學科壁壘,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金融專業課程體系。借助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等手段和平臺,打造高質量精品課程體系。

4.4 建設產教融合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實踐平臺

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整合校內實驗室、雙創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等相關資源,著力搭建多元化的金融教學實踐實訓平臺,鍛煉學生,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等的協同配合,聘請金融機構的技術和管理專家為企業指導教師,共同輔導學生實習和實訓,不斷提升實訓實踐教學水平。鼓勵學生參與金融產品設計及運營管理等各類比賽,培養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

4.5 打造一支復合型的高質量師資隊伍

將教師成長目標與金融業發展緊密結合,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一要加快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專業教師到金融機構等合作單位掛職鍛煉,可把教師在金融機構的實踐經歷作為量化考核的一部分,以促進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聘請業界專家擔任合作授課教師、學生成長導師,讓他們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定及教材編寫。二要牢固樹立質量觀,建立健全以德樹人為導向的專業、課程、教學各環節質量標準,不斷完善評價結果反饋和教學改進機制[6]。三要完善激勵機制,創新評價機制,建立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專項獎勵制度[4],真正實現以賽促學、以獎促學。

5 結語

新文科建設是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文科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時代賦予高等文科教育的新使命。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應與時俱進,對標新文科建設要求,重點圍繞“培養什么樣的金融人才”和“怎樣培養高質量的金融人才”這兩個問題,重新定位新金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改革傳統金融學教學模式與方法,以滿足新金融時代社會和經濟發展對高質量金融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歡
金融學文科課程體系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淺述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在價值投資中的應用分析
淺析數學方法在金融學中的應用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
孫文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