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著地球去流浪》民族化創作特征分析①

2023-03-04 03:18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江蘇南京210013
關鍵詞:小調和弦動機

陳 治 (南京藝術學院 流行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1978年后,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歐美流行音樂一經傳入國內即席卷全國。然而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業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匯和審美標準,流行音樂要真正在中國扎根立足,全盤照搬國外的創作思路和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須要在音樂中體現本民族的“基因”,才能引起本國聽眾更多共鳴。因此,“民族化”成為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創作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帶著地球去流浪》是2019年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主題曲,由劉歡作詞作曲,趙兆編曲。電影講述的是為了應對太陽急速衰老膨脹自爆的危險,人類提出“流浪地球”的自救計劃,即在全球表面建造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影片在全球取得44億票房,成為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作為電影主題曲,《帶著地球去流浪》不但體現了電影的主題,更難得的是,其中既沒有出現完整的五聲調式音階,也沒有使用一件民族樂器,卻融貫中西、古今等多元音樂及文化元素,極具民族化創作特征。

一、《帶著地球去流浪》創作手法分析

整首歌曲結構為三段體,A、B、C段均為平行樂段并在變化重復時省略C段。A段以曹操《觀滄?!窞樵~,清亮高遠的童聲以若隱若現的電子音色為背景,如圣歌般從天際“飄”來,調式通過“旋宮”進行碎片式游移,營造出千年時光流逝,宇宙星河中的一切猶如滄海一粟的時空懸置感。B段歌詞以回憶為基點,描寫在太空流浪的地球人對往昔的懷念和對美好“藍天”的向往,逐步將歌曲推向高潮。C段為歌曲的高潮部分,配器上低音和弦樂的使用加強了音樂的縱深感,旋律在高音區不斷螺旋上升推動情緒持續上揚,表達了漫長時空旅途中人們的祈盼。

表1.《帶著地球去流浪》曲式結構(三段體)

最后的補充以C段材料作為動機,雖然只有一句歌詞,但是通過領唱與合唱一領眾和的形式加強音樂氣勢,使歌聲由單線條變為多線條,增強了歌曲的立體感,將地球人帶著家園去流浪,終將到達夢想的“凈土”信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歌曲的總體風格為流行,在創作中既使用西方創作技法又將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理論與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體現出極高的藝術性。歌曲的民族化創作手法主要體現在旋律、和聲、配置、歌詞四個方面。

(一)旋律構成方式

歌曲旋律采取動機發展的方式進行鋪陳和發展,關鍵節拍處的音符形成隱伏的五聲性音調。在動機衍展時借鑒中國古代“旋宮”的轉調方式對樂句間旋律的走向設計“意外進行”,在樂句續接時采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常用的“頂真”手法,使得旋律線條的流轉更加自然。

1.動機型主題

歌曲的主題句為前四小節,包含三個動機。這三個動機基本貫穿了整首歌曲,成為全曲旋律的“種子”。

如譜例1所示,動機A為連續的大二度下行級進,其外部音程為大三度。動機B為純五度音程,動機C為大二度下輔助音,這三個動機通過倒影、重組嫁接逐步發展為主題句。

此外,歌曲B、C段的主題均派生自A段主題動機。譜例2中B段首句對主題進行節奏變型,將以平均為主的節奏變為弱位切分,增強流行風格的口語化節奏處理。C段首句緊扣動機B的純五度音程,A段第三小節的三音組音序變化以及動機A的移位,在音調上與主題進行呼應,在節奏上進一步拉寬時值,沿用B段小附點及同音反復的方式制造重音轉移,加強旋律的流暢及抒情性。

2.骨干音的五聲性設計

歌曲B、C段主要使用大小調為其調式基礎,然而從聽覺上總覺得含有“中國味”。深究旋律“中景”構成,才能發現其“中國味”的音調來源——骨干音的五聲性設計。

譜例3旋律中雖然構成音為大小調七聲自然調式,但其骨干音之間卻構成五聲性的旋律線條,出現小三度、大二度、純四度、純五度等極具中國民族特色的音程。這些五聲性音調隱藏在大小調旋律中成為隱伏的“第二條”旋律,使聽者感受到若有若無的“中國味”。

3.“旋宮”式的旋律展開方式

“旋宮”為中國古代樂律術語,以七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為宮音,因此商、角等音也會隨之出現相應的位置變化?!抖Y運》中稱“還相為宮”。[1]①此處,“還”(xuán)通“旋”(xuán),故現稱“旋宮”。運用“旋宮”可極為方便地在旋律中進行調式轉換,從而達到引入新調,拓展樂意的目的。歌曲引入“旋宮”理念,結合當代動機展開法進行旋律鋪陳。

譜例4中A段主題動機為D宮系統角音向宮音方向的連續下行大二度級進,隨后旋律向上五度跳進,以徵音為下一個樂節的開始對動機進行移位,并將曲調以下輔助音的方式進行延伸。此時旋律以徵(D宮系統)為角(F宮系統),兩個調式自然轉換。第3小節又以前一樂句的落音商(F宮系統)為徵(C宮系統)抓住前面兩個樂節中出現的二度及五度音程,運用節奏緊縮、分裂動機、同音反復、音程逆轉等方式進行旋律的衍展。

通過以上方式,歌曲A段旋律體現出多種調式的續接、轉換,使得音樂的流動充滿意外,營造出神秘、奇幻、古韻的氛圍。

此外,在樂句及樂節連接時還運用了“頂真”②頂真原指古詩詞中上句末與下句首同字的遞傳相承的修辭手法,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亦常見,又稱“頂真格”。的樂意續接手法。譜例5中,歌曲C段第1小節的E與第3小節的?B,既為前一樂節的落音又為后一樂節的起音;第2—3小節連接時前后兩個音組核心相似,在樂匯變形的基礎上進行續接。這些頂真手法使得樂意的生發環環緊扣,層層推進,流暢自然。

(二)色彩性的和聲手法①

與旋律上的諸多五聲性設計不同,《帶著地球去流浪》采取了同主音大小調交替的方式進行和聲設計,和弦結構為三度疊置的三和弦與七和弦。利用D大調與d小調同級和弦性質的不同制造色彩上的反差。此外在終止時不使用和聲小調屬主進行,而是弱化導音,運用自然小調ⅴ-#3I的進行;或使用自然小調ⅵ-ⅶ-#3I進行終止的和弦配置等。這些和聲手法使歌曲旋律與和聲音響體現出小調與大調“異質共生”的效果,加強了音樂的色彩性表達。

1.同主音大小調交替

歌曲B、C兩段旋律均為d小調,但所有與主音、主和弦相關的和弦配置上,均使用D大調主和弦代替d小調主和弦。Ⅱ級、Ⅵ級和弦也使用了大小調交替的和聲手法。這種手法在音響上體現為兩種特點:其一為和弦與旋律都體現相同性質色彩,突出特征音的效果,與前后音響形成色彩意外;其二為旋律上延續小調特質,而和聲上為大調和弦,制造明亮溫暖的色彩,形成聽覺反差。

譜例6中D、Em7和弦為D大調的Ⅰ、Ⅱ7,而歌曲旋律除了出現D大調Ⅰ級和弦音#F以外,始終強調d小調主和弦的分解及音階式的音調進行,體現出明顯的d小調特征,因此雖然主和弦始終是大三和弦,但是歌曲的調式仍是d小調,造成強烈的色彩反差。

使用#3Ⅰ級和弦時,旋律為大三度,和弦為大三和弦,都突出了大調的特性,然而緊隨之后的旋律音為d小調下行音階,對應的和弦也為d小調Ⅵ7和弦。此處大調及小調進行交替時在旋律上體現為#F與F先后出現時的色彩對比;而和聲的色彩性則體現在對小調性質的反差處理上,D與?BM7雖前一和弦為大調Ⅰ級,后一和弦為小調ⅵ級,但兩和弦都為大三性質,這與旋律中的小調性質造成反差,在音響上體現為委婉中蘊含明亮、溫暖的色彩。

Em7為D大調Ⅱ7和弦,此時與和弦對應的樂音是E,整體旋律為d小調。沒有為E配置小調和弦的原因是小調Ⅱ7為減小七和弦,而大調Ⅱ7為小七和弦,使用大調和弦音響效果減弱了小調和弦的刺激性,與和弦色彩的心理預期形成反差,增加了溫柔的感覺,這一設計與歌詞及電影中漫長歲月中信念的堅守、人性中溫情的表達也十分契合。

2.終止時非功能性和聲序進的運用

《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整體音響效果體現出一種瑰麗、神秘的氣氛,這與和聲的色彩性設計是分不開的,其中終止時非功能性和聲序進的運用是歌曲情境營造的有力手段。

終止時屬主和弦的使用是最具功能性的和聲連接,可突出導音到主音的半音傾向,增強調式歸屬感,因此在小調中常使用和聲小調的Ⅴ-Ⅰ級和弦達成這一效果。然而為了突出民族性的表達,此曲終止時沒有采取這一和聲設計。

譜例7中A段終止為D大調Ⅱ-Ⅰ,由于沒有出現導音到主音的半音,所以在音響上體現出一種松弛感,漂浮感。B段終止則運用自然小調ⅵ-ⅶ-#3Ⅰ,這三個和弦都是大三和弦,根音為連續的大二度進行,減弱了屬主五度下行的強進行傾向,大三和弦的性質亦弱化了小調暗淡的色彩,增添了溫暖感。C段終止為自然小調ⅴ-#3Ⅰ,這里的#3Ⅰ同時為補充句的開始,ⅴ級小三和弦與Ⅰ級大三和弦,恰恰與和聲小調Ⅴ與Ⅰ的性質完全相反,減弱了收束感,增強了開放感,同時在和聲色彩上制造出與小調旋律的反差。

①此部分由于和聲配置方式為同主音大小調交替,故在進行羅馬級數標記時采取大寫級數意指大調,小寫級數意指小調的方式。

(三)簡潔、精致的配器及音色設計

歌曲的配器采取電子音色、電聲樂器加弦樂的配置。在音響及聲場設計上抓住宇宙的漂浮感、時空感,與影片科幻題材相契合。

歌曲A段高音區用電子合成器音色以四分音符等時值音流的形式分解和弦,在低音區則采取柱式和弦的織體形式以模擬回聲震蕩的方式進行音響呈現。低音區的音色與高音區不同,出現類似簧類樂器的共鳴感特點,與童聲演唱配合制造出“天際回聲”“亙古滄?!钡母杏X。B、C段以A段為基礎,逐步加入電聲樂器,弦樂隊及混聲合唱,不但在高、中、低頻錯落有致地設計相應音色的加入,還在音響上逐步加寬加厚。在織體上,也從等時值音流到長音襯腔、節奏對位、聲部呼應,音響效果由空曠逐漸豐滿,制造宇宙永恒,地球從生機煥然到荒蕪的百年時空轉換感。

此外,B段反復時男聲獨唱使用原聲樂器(一把木吉他)進行伴奏的設計增添了歌曲音色的“溫度”,與之前以電子音色為主的冰冷、距離感產生對比,突出了影片對人性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四)古今對照的歌詞,同源派生的詞曲設計

在歌詞的設計上采用了引用古詩詞的做法。A段歌詞為曹操的《觀滄?!?,這是一首四言詩,詩詞勾勒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大海的壯麗景象,整首詩用語質樸,想象豐富,寓情于景,以景托志,表現出曹操豪邁的氣魄與胸懷天下的志向。將這首詩作為歌曲第一段的歌詞,以其濃重的歷史感隱喻影片中關于地球去往新的星際途中所需漫長的時間,同時詩詞中體現出的磅礴氣勢與進取精神又暗合了影片中對于這一行動堅定的信心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無限向往的情感設定。B、C兩段歌詞則為白話文,B段歌詞中以“坐在海邊看天”引出回憶、思念,展望、向往的情緒,加深了影片滄海桑田、矢志不移、堅定信念、深情憧憬等多重意象與情感表達。A、B段歌詞雖然一古一今,但古有登山望海,今為海邊看天。A段《觀滄?!分胁懿儆纱蠛B撓胫寥赵滦浅?,是空間的轉移;B、C段則由“記得、千年、萬年、那天、今天、明天”等詞語勾勒出漫長時間的意象,在眾多細節上體現出兩段歌詞的對照與聯系。

在詞曲設計上歌曲對應不同的歌詞采取不同的音調及調式設計,A段對應《觀滄?!返臉犯?,曲調采用更多的五聲性因素并出現宮、羽等民族調式,樂句續接時采取“旋宮”“頂真”等手法,節奏節拍采取一字一頓的方式,暗合風雅頌中雅樂的音樂特點。B、C段對應現代白話歌詞則采取大小調式,音調多使用音階鋪陳、音程擴大等動機展開方式,節奏上運用附點、重音轉移、弱位切分等方式使曲調更口語化,流行化。歌曲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同樣的主題動機,B、C段曲調與A段形成派生關系,歌曲前后段雖然節奏不同,音調不同,風格不同,但完美融合為一個整體。

二、多元與互融

《帶著地球去流浪》雖然時長只有4分30秒,但無論是創作技法,還是音樂風格都飽含多方元素的集合,古今、中西元素在同一首歌曲中碰撞與交融。這使之在契合電影主題的基礎上,既具有國際化的音響,又透露出東方情韻,耐人尋味。

(一)多元

1.中西創作技法多元

歌曲沒有采取歌謠體的方式進行旋律創作,而是采用動機展開的方式進行旋律鋪陳及發展,既使用了西方主題動機的展開方式,也運用了中國古代“旋宮”“頂真”等旋律展開及續接方法。在調式的運用上,根據歌詞及歌曲風格的變化,靈活地運用五聲調式及大小調式。A段中五聲調式的碎片化處理與B段中的骨干音五聲化將中西調式元素完美融合。

2.音樂風格多元

歌曲總體是流行風格,但全曲糅合了多種音樂風格的代表元素,A段將中國古代雅樂一字一頓的節奏特征作為整段音樂的節奏核心,配器上使用電子及合成器音色,帶有強烈的電子音樂風格。高頻中使用的金屬感使人聯想到金石之聲,低頻中的音色震蕩又與簧類樂器——笙的演奏方式不謀而合。這些聲音特點都是雅樂中的代表元素,音樂中神秘、古老與現代、科技多元呈現,絲毫沒有違和之感。

B、C兩段采取抒情流行風格,尤其C段一領眾和,在混聲合唱基礎上領唱進行自由即興的方式又是靈魂樂(Soul)的典型呈現方式,在配器上吉他、弦樂等原聲樂器的加入增添了情緒的人性化表達,多種風格元素的集合使得整首歌曲音樂內涵豐富。

(二)互融

1.中西創作技法互融,“隱藏式”的民族化

歌曲中運用的各種中西方音樂元素,沒有用簡單的拼貼,而是采取了“互融”的方式。

在旋律發展上,將動機的貫穿與“旋宮”“頂真”等中國傳統旋律展開技法相結合,并設計了兩類旋律音調。其一為碎片化的五聲性音調續接,旋律的民族性在音高不斷游移、調式不斷轉換的“旋宮”過程中體現出一種“似與不似”的聽覺印象,將西方旋律離調轉調的特點融入五聲性旋律表達中。其二為骨干音的五聲性設計,將民族化的旋律內核“隱入”以大小調為調式依托的旋律中。在和聲設計上,運用調式和聲及色彩性和聲。同主音大小調交替和弦及非功能性和聲的運用,淡化了向主音的小二度傾向,使音響呈現出松弛感、漂浮感,同時大小調異質共生的設計使得全曲的音響色彩表達充滿不確定性的意外感。這一特質暗合了中國民族傳統的意在言外的審美心理。配器更是采取了無民族音色的設計,但其音色的聯想性,織體音型的構思無一不和民族樂器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并不是某一音樂風格單方向地加入另一風格,而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共同表達。

2.對比中體現影片主題,深化歌曲內涵

此首歌曲的融合性不僅體現在技法運用方面,在創作理念及整體基調設計上也有自己的思考。影片講述的是科幻電影的永恒主題——拯救地球、拯救人類。流浪地球計劃橫跨兩千多年,這個目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達成。這儼然是現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然而這一故事又有著與同類型電影不同的精神內核,它不是個人英雄式的,不將希望建筑在尋找新星球上,而是帶著地球一起聯合全世界的力量共同尋找生命、文明延續的希望。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家國情懷的延伸,飽含中華傳統文化內核。電影以宇宙的視角展開故事的敘述,以特寫的方式描寫小人物的活動,與電影的框架形成強烈對比。在影片中理智與情感、犧牲與希望等一系列關系既矛盾卻又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相互轉化的因素。

《帶著地球去流浪》是影片主題歌,因而在歌曲創作上需要達到兩個目的,其一為呈現電影的主題思想,契合影片整體氣質與氛圍。其二為對影片在全世界范圍的傳播助力,推動中國科幻電影在國際的認同。

為此,歌曲的風格定位及音樂語言的運用需充分考慮與電影的契合度及受眾人群的接受度。歌曲的創作重點集中在古今、中外元素的對比、融合。

科幻題材電影的受眾人群以青年為主①2019年6月17日,貓眼研究院院長劉鵬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公布部分國內科幻電影市場數據。其中科幻電影受眾核心觀眾年齡段為25歲—34歲。,從音響上不難聽出這首歌曲的風格定位是在流行基礎上加入電子元素。但歌曲創作者對于中國傳統音樂及文化元素如何體現這一問題有著獨到的處理。

承載這樣主題的音樂必然應該包含中華民族文化的表達,選擇何種方式進行是關鍵??v觀流行音樂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四十余年的發展,其民族性的表達雖逐步多元,但從民族元素的可認知性角度來看可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類。本首歌曲采用將中國元素以隱性的方式進行處理,然而此“隱性”又不同于一般的“隱性”涵義。其中各元素異質共生,飽含沖突與對比,增加了整曲的性格層次。

歌詞A段引用曹操樂府詩《觀滄?!?,B、C部分則以白話文進行創作,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兩種表達,從直觀上給人以“古”“今”對置的聯想?!队^滄?!肪渚鋵懢?,由近及遠,由實到虛,以景喻情。以“碣石”“滄?!薄皹淠尽薄鞍俨荨薄扒镲L”“洪波”起,“日月”“星漢”緊接其后,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從而引出在時間及空間上的意象聯想。之后的白話歌詞以回憶引出第一人稱視角的獨白,以“記得”“今天”“明天”指代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時間狀態,以“海邊”“看天”“思念”“家園”表達空間轉換,并以此與《觀滄?!沸纬蓪φ张c聯系。

旋律設計中A段與B、C兩段五聲性音調在表層與核心的對比與交換,對照影片2500年里時間、空間的變遷;旋律上小調特質隱喻人物的犧牲情節,和聲中大調色彩又暗合影片對希望的憧憬;主唱童聲與男聲音色,伴奏中原聲、電聲、電子音色的對比豐富了歌曲瑰麗、神秘、科幻的氛圍。這些元素既有對比又相互滲透,在整體聽覺上體現出現代、流行之感,又將中華氣韻內藏其中,既有科幻片的恢宏氣勢,又兼顧人性的細膩刻畫,通過音樂觸發觀眾對于生命、永恒的思考。音樂在契合影片主題的同時深化了歌曲的內涵。

結 語

縱觀人類文明史,不同文明的對話、互鑒、融合往往與其發展相生相隨、相互影響。新時代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然與古今、中外音樂及文化元素的對話相伴隨。

當代世界日益全球化、多元化,中國的流行音樂創作者一方面應與時俱進,不斷嘗試民族化創作的多種途徑,研究其多元化、個性化表達;另一方面,無論表現形式如何紛繁,其創作核心應始終堅定且唯一:為了完善、加深、傳承中華民族的生命力量。

猜你喜歡
小調和弦動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屬七和弦解決在配和聲中的應用研究
常用的六種九和弦
現代音樂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圖表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苦練和弦勇闖難關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調
動機不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