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史觀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制研究

2023-03-07 04:44劉曉彤
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盧 崎,劉曉彤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近代以來,面對千年變局,中國開啟了現代化求索之路。經過百余年接續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了富有特色、動力強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我們黨勇于改革創新,不斷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盵1]當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制的研究雖有涉獵,但尚缺乏系統性?!艾F代化是系統的過程。一個因素的變化將聯系并影響到其他各種因素的變化?!盵2]以唯物史觀為方法論,系統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機制,對于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自由自覺”的歷史主體能動機制

“歷史主體是社會中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具有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等特征?!盵3]歷史主體有個人與群體之分:個人主體就是一個個具體的現實的人[4],群體主體則由不同的階級、階層、政黨、集團所構成。當代中國,最主要的群體主體即為人民群眾和中國共產黨。在物質動因和使命引領的雙重驅動下,歷史主體的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推動“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5]。

(一)“現實的人”自發動力機制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6]146所謂“有生命的個人”即為“現實的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6]151?!艾F實的人”的勞動構成社會歷史的起點,推動歷史發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人”勞動這一“自由自覺”的類本質活動卻衍化為“異化勞動”,在財富創造與分配上處于極端失衡地位,勞動者僅能獲得維持本人和后代生存需要的極少收入。勞資對立和兩極分化最終必定引發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治理困境,削弱社會發展動力,甚至造成社會停滯和倒退。社會主義社會盡管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7],但由于確立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按勞分配原則,勞動的類本質活動得以展現,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對勞動者來說,生存性需求進階為發展性需求,美好生活從應然向實然轉化具備了更多現實性。生產力不過是現實的個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各種工具和生產手段不過是現實的個人本質力量的物化形式[8]。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生產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的現代化,也是“現實的人”本質力量不斷呈現和拓展的現代化。在這一過程中,“現實的人”成為現代化的主動參與者而非被動裹挾者,“現實的人”的勞動意愿得以增強、勞動能力得以提升、勞動精神得以弘揚,其對美好生活更高層次的主動追求,也會促使各種生產工具和生產手段不斷更新迭代,從而實現生產力的躍升。從價值取向上講,中國式現代化說到底是人的現代化,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根本旨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能忽視“現實的人”的正當利益訴求,即“必須把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才能調動積極性,才能發展社會主義生產”[9]351。

(二)人民群眾主體動力機制

唯物史觀以“現實的人”為前提考察社會形態變遷,分析了社會各階級的不同歷史地位,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由于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個人之間的利益不盡一致甚至對立沖突,“現實的人”作為個人主體無法隨意左右歷史發展。恩格斯指出:“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盵10]歷史歸根到底是由人民群眾這一群體主體的意志和力量所決定的。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充盈的物質財富和燦爛的精神財富,而且在社會變革中還起著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盵11]135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謀發展,堅持發展為人民?!案母镩_放40余年來,中國廣大勞動者的努力程度和奮斗精神都堪稱世界之最,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盵12]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肯定了人民群眾自由、自主、自立的主體地位,內蘊著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本邏輯,體現了財富創造與分配正義、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的包容性發展理念?!皩τ趶V大人民群眾而言,正是因為其積極且有序的參與和配合,其自身在發展實踐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才得到了巨大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亦才贏得了更加廣泛的社會支持和認同?!盵13]新征程上,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人民群眾繼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的磅礴力量。

(三)先進政黨引領動力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盵5]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戰勝一切風險挑戰提供了根本保證?!包h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盵1]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造和實踐開辟,更不可能取得“當驚世界殊”的歷史性成就?!爸袊晒伯a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盵9]267-268作為超大規模型國家,中國面臨遠比其他國家更為復雜的一系列重大挑戰,實現現代化的難度可想而知?!澳切┰趯嶋H上已經達到或者可以被認為達到政治高度穩定的處于現代化之中的國家,至少擁有一個強大的政黨?!盵14]作為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體現為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政治領導力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核心領導力,是“黨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所展現出來的政治能力及其運作的效果”[15]。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領導力根本上是要確?,F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思想引領力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領導力,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領導力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本固元、凝聚人心。群眾組織力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本領導力?!包h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16],必須將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轉化為群眾組織力,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組織動員人民群眾依靠自身力量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社會號召力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重要領導力,是黨影響、動員、引導、凝聚社會各方力量的能力,必須不斷增強黨的社會號召力,以最大同心圓和最大公約數將各方面力量緊密凝聚在黨的周圍。

二、“多元協同”的經濟基礎運行機制

經濟基礎是指“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各種經濟關系及其相應的經濟制度的總和”[17]。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單一公有制的經濟格局被打破,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由于科技革命技術進步效應和開放政策結構調整效應的賦能加持,中國式現代化駛入了“快車道”和“超車道”,從“跟跑”階段逐步向“并跑”“領跑”過渡。

(一)科技創新領跑動力機制

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科技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引擎。美國學者布萊克將科學革命看作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迄今為止,人類已經歷經三次工業革命,分別以蒸汽化、電氣化、信息化為顯著特征。如今,德國學者烏爾里?!ど吕沼痔岢隽斯I4.0概念,標志著人類迎來了以智能化為標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歷次工業革命和科技創新都推動一批國家實現社會整體躍升。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并將其納入“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高新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自主創新和前沿技術開發等多種方式,中國逐步縮小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代差。進入新時代,通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國在6G通信、大數據、云計算、工業機器人、高速鐵路、船舶制造、國際空間站等眾多領域開始領先世界。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連續10年穩步提升,位居36個中高收入經濟體之首”[18]。但與此同時,中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仍面臨“卡脖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盵19]因此,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抓住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去中心化特點和多元性、跨界性特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首先,必須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戰略科學家,樹立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以政治關懷、頂尖服務為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優質平臺。其次,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牢牢掌握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和主動權。同時,也不能忽視技術創新的外溢效應,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先進技術的迭代升級。再次,要構建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以體系優化為科技創新提供系統性保障。

(二)市場主體競爭動力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在國家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盵20]“截至2021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達到1.54億戶,同比增長11.1%,其中,企業4842.3萬戶,個體工商戶1.03億戶?!盵21]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各類市場主體之間合法、公平、有序的競爭則是經濟發展的活力所在?!皼]有競爭的市場,甚至比沒有市場更危險和可怕?!盵22]世界經濟史表明,市場失去競爭,往往與官僚特權和行政干預緊密相連,引發腐敗風險。沒有競爭的市場也會導致“印度綜合征”“馬科斯陷阱”“拉美現象”等遲滯現代化的消極后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以競爭經濟為本質特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但市場經濟本身有其無法克服的缺陷。市場經濟一方面要求充分競爭,另一方面卻通過競爭的優勝劣汰機制導致壟斷。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壟斷企業往往通過掠奪性定價、設置獨家交易規則和搭售等方式打壓競爭對手,從而使競爭者被迫退場甚至無法入場。壟斷扭曲市場機制,損害公平競爭環境,無論是對市場主體還是消費者都極其不利,這就需要國家通過法律或政策等方式進行有效干預。近些年來,平臺經濟迅速擴張,在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同時,也出現了“大數據殺熟”和“贏者通吃”等新現象。尤其是大型平臺企業,通過占有大量用戶信息、數據引導、數據濫用等方式,在網絡效應和虹吸效應的影響下,更容易鎖定用戶,從而利用其壟斷地位迫使供應商和消費者對其形成依賴。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功能、維護市場經濟健康運行,中國確立了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組合拳”積極引導市場健康發展,確保市場主體有序競爭,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內驅力。

(三)開放環境外部動力機制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市場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市場的開辟和形成,將人類從區域社會帶入世界歷史,將區域交往轉化為世界交往。世界市場擴大化進一步引發了全球化運動,將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起來,并促使各國由國內分工向國際分工轉變??梢哉f,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都無法脫離世界市場而單獨進行。蘇聯解體后,“兩個平行市場”被打破,中國領導人敏銳地意識到,必須打開國門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由于抓住了歷史契機,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中國得以充分利用世界市場匯聚全球生產要素,形成基于自身稟賦的比較優勢,促進了內外經濟的循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盵23]面對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只有堅定不移實行開放政策,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復合動力。當然,開放環境一方面為各國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另一方面也會產生利益爭端甚至利益沖突。這就需要客觀看待彼此之間的立場和訴求,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建構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交往規則,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包容取代排他,以對話消解疑慮,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他國發展。面對當前國際社會出現的波動和挑戰,必須強化底線思維,抓緊構建新發展格局,確?!霸跇O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24]。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增強國內各經濟板塊有機銜接和發展動能,以更好吸引國際市場的優質資源要素,在對外開放中爭取戰略主動。新形勢下要進一步創新開放方式、優化開放布局、提升開放質量,“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25],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動力支撐。

三、“守正創新”的上層建筑促進機制

馬克思主義認為:“上層建筑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不是消極被動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筑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巨大的反作用?!盵26]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以守正創新為原則,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使上層建筑變革與經濟基礎變化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完善的頂層設計保障。

(一)科學思想指導動力機制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盵27]馬克思主義以發現問題把握時代脈搏,以解決問題推動時代發展,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近代中國曾多次向西方學習,企圖移植西方現代化模本,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盡管緣由復雜,但缺乏科學思想理論指導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推進現代化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黨成立伊始,就將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從那時起,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就已經實質上宣告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開啟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時期,《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理論經典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在薄弱的國民經濟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改革開放新時期,“黨深刻認識到,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必須以理論創新引領事業發展”[28]。黨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顯著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2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1]。黨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從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戰略安排等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二)優越制度保障動力機制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盵11]119現代化模式之間的本質差別歸根到底在于制度不同。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實現了對以往現代化模式的揚棄與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形態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優越社會制度,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因應時代發展彰顯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是黨和人民推進制度創新的時代結晶。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成熟的制度保障優勢和穩定的制度推動力。從宏觀上講,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在于既能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又能穩步推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發展方式與發展價值的統一。從微觀上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集中體現于重構勞資關系、重塑自然生態、重建政府市場關系等方面。就重構勞資關系而言,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破除了西方式現代化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兩極分化魔咒,另一方面也破除了蘇聯現代化模式對資本要素的忽視導致的發展動能不足。就重塑自然生態而言,中國式現代化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處理“人化自然”與“自在自然”的關系,夯實了人類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就重建政府市場關系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要求更好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有效治理作用,實現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此外,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還體現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組織效能、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的治理效能等諸多方面。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中國實際、契合人民意愿的先進社會制度。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成熟穩定的制度保障。

(三)中華文化激勵動力機制

“沒有特定的精神動力,現代化不可能真正發生,也不可能真正持續?!盵29]文化作為精神的載體,對精神力量的內在激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當代中華文化思想內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盈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中國式現代化發揮著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和道路認同的保障激勵作用?!皬臍v史發展上看,現代化傾向本身就是人類傳統文明的健康的繼續和延伸?!盵30]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必然同本國歷史、本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以“立己達人”的人文關懷和“家國同構”的儒家思想為基礎,孕育了“協和萬邦”“天下大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先進的思想理念,涵養了“多元一體”的民族團結精神和“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外交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盵3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精神滋養、增進了文化認同?!拔幕J同就是指對人們之間或個人同群體之間的共同文化的確認?!盵32]數千年以來,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儒、釋、墨、道、法等眾多思想流派形成了融通和諧的中華傳統文化體系,推動著中華文明的賡續發展?!皻v史已經證明,任何一種背對時代和時代精神的民族精神無一不走向衰落?!盵33]因應時代發展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要求,必須探索如何實現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時代課題。新時代,必須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合發展,構筑文化認同基礎之上的廣泛政治認同和道路認同,激發中華兒女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創與發展是由多元主體、多種要素所構成的復雜動力機制協同推進的結果,這些動力機制以“歷史的合力”方式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強大、持久、可靠的發展動能。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系統把握各項動力機制的作用機理,持續優化各項動力系統,不斷推動各項動力機制之間實現結構互補和協同聯動,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支撐。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婚姻:“我不離婚”
中國式失敗
中國式的雅致生活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中國新現代化論
中國式性感
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