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市高校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的質性分析

2023-03-08 05:37范文斌
體育科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動因范疇編碼

范文斌,謝 軍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361021)

根據國務院1987年建立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制度,2019年教育部等部署開展了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提出了促進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針對本次調研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相關安排: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落實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續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全國健康學校建設計劃[1]。彭玉林等[2]研究表明大學生體質下降現已成為一項嚴峻的全球性社會問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和科研人員的密切關注,而身體活動量減少是造成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高校對大學生運動參與提出了要求,必須按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教學計劃開足體育課,優化課程設置,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實現課內、課外一體化[3]。因此,探索各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提高大學生運動參與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從理論層面來看,對于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的內在機制,仍然需要進行深入地研究。其次,從實踐層面而言,盡管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運動參與意識的培養,相關高校和省市也制定了促進運動參與的政策,然而大學生運動參與率低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扭轉。因此,本文從運動參與動因入手,從微觀層面揭示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為制定有效的大學生運動參與策略,引導大學生運動參與提供服務。

1 文獻回顧與簡要評述

關于運動參與行為主要以實證研究為主,研究發現大學生運動參與主要受到社會環境、個體因素、心理機制影響[4]。個人生理因素、環境障礙因素中的場地環境、自然環境是影響女大學生運動參與的因素[5]。上述研究對運動參與行為有解釋與預測作用。相關研究還發現鍛煉自我效能是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促進的重要因素,人際關系中同伴支持能夠對大學生的鍛煉自我效能產生影響;同伴支持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大于教師支持,教師支持通過大學生體育鍛煉認知與態度影響體育行為[6]。這類研究主要是基于經驗主義分析,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體育鍛煉參與動機與需求規律發現“健身健美”“社交與學習”推動大學生運動參與[7],鍛煉認同、內部動機、鍛煉承諾是大學生鍛煉行為的積極因素,鍛煉認同是大學生鍛煉行為直接原因,內部動機、鍛煉承諾起到中介作用[8]。掌握一定運動技能的學生更容易獲得運動帶來的情感滿足,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越長、頻率越高,參與鍛煉的自覺性越強[9]。校園文化和體育氛圍等體育隱性教育對培養大學生體育意識有顯著的影響,對學校體育的教學質量、教學水平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有積極促進作用[10]。這類研究從運動項目的功能出發,探討運動環境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分析大學生持續性參與運動的原因,該研究在某些參與運動的時間存在解釋力和預測性,但對于運動參與的整體原因,未能夠完全表達。

上述研究對大學生運動參與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但對參與動因缺乏深入探究,尤其沒能從整體視角對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進行建構。因此,本文基于Strauss&Corbin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論[11],對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動因進行研究,了解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的規律。

2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以參與運動的廈門市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運動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通過對各個運動項目的參與者進行理論抽樣,做好第一手資料收集。在樣本選擇的數量上,以理論飽和度的構建為基礎。共進行訪談32次,確定訪談提綱后進行正式的深度訪談。在深度訪談的基礎上還進行了4次焦點小組訪談,深度訪談對象28人次,時間在5~40min之間。對受訪者訪談情況進行了錄音,訪談結束后對錄音資料進行整理,匯集成7萬余字的訪談記錄。最終對選擇的訪談資料(28份,包括25份個人深度訪談記錄和3份焦點小組訪談記錄)進行編碼分析和模型建構,另外的訪談記錄(4份,包括3份個人深度訪談和1份焦點小組訪談)則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了解廈門市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采用質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論由社會學家 Glaser 和 Strauss 于 1967 年提出,是在經驗資料的基礎上自下而上建構實質理論的一種實證研究方法。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論對文本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主軸編碼(Axial Coding)、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3個步驟來構建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理論。資料分析過程中采用持續比較(Constant Comparison)的分析思路,不斷提煉和修正理論,直至達到理論飽和(即新獲取的資料不再對理論建構有新貢獻)。

3 范疇提煉和模型構建

3.1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對原始訪談資料逐字逐句進行編碼,從原始資料中產生初始概念、發現概念范疇。在編碼過程中使用受訪者的原話作為標簽以從中發掘初始概念。通過Nvivo12軟件以節點的方式對文本進行編碼,最終得到290條原始編碼及對應的60條原始概念。通過原始數據構建的初始范疇,在理論提取過程中,剔除重復頻次極少的初始概念(頻次少于2次),僅僅選擇重復頻次在3次以上的初始概念,共得到38條初始概念。

3.2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任務是發現范疇之間的潛在邏輯聯系,發展主范疇及副范疇。根據不同范疇在概念層次上的相互關系和邏輯次序對其進行歸類,將各個獨立范疇聯結在一起,發現和建立范疇之間的潛在邏輯聯系。通過分析,發現開放性編碼中得到的各個不同范疇在概念層次上存在的內在聯結。根據不同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邏輯次序,對其進行重新歸類,并歸納出主范疇。各主范疇代表的意義及對應的開放式編碼范疇,共得到18條,如表1所示。

3.3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的任務是從主范疇中挖掘核心范疇,分析核心范疇與主范疇及其他范疇的聯結關系。建立了核心范疇和主范疇之間典型關系結構(見表2)。

表2 選擇性編碼

3.4 理論構建

基于以上典型關系結構,確定了“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這一核心的范疇。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一個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動因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模型

3.5 理論飽和度檢驗

“理論飽和”通常理解為“沒有新的類屬或相關主題出現”。它還指類屬在其屬性和維度上的發展形式,包括變化形式以及它和其他概念的關系。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共進行32次訪談,前28次受訪者資料用于進行編碼,對后面4份資料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對本文資料進行編碼,發現所得的編碼內容完全涵蓋在原始編碼過程中,未產生新的范疇,所以判定以上的關系趨于飽和。

4 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模型闡釋與研究

由上述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動因的理論模型可以發現,大學生運動心理動因、個體因素動因、社會環境動因這3個核心范疇是影響大學生運動參與的原因。這一結論證實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人類行為是內部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信息加工活動的結果[12]。 在這里,運動參與行為則是個體心理、身體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結論也證實了德西和瑞安 (Deci and Ryan) 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在研究中與運動參與存在顯著相關性,自我決定的動機更能夠促進體育鍛煉行為的發生[13]。針對各個運動項目的運動參與動因,筆者給予多方面的解釋,找到運動參與動因的規律。

4.1 運動心理動因

大學生的運動參與行為習慣、運動興趣、運動情緒表達是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方面的主要動因。

堅持鍛煉源于鍛煉承諾帶來的部分大學生持續性地參與到運動中去。通過對訪談對象進入大學前的運動參與狀況和進入校園后的運動參與情況進行對比,發現大部分運動參與者在進入大學之前就有良好的運動經歷和運動習慣,這也是驅使部分大學生得以持續參與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運動中的情緒表達、改善自己的情緒狀態、緩解自身壓力、表達對運動項目的喜愛等,主要表現為在運動中消除消極情緒、放松心情、緩解壓力,提高運動興趣,體會運動感受。運動參與者需要通過運動來保持精神狀態讓自己達到一個情緒水平,以及運動項目特征所帶來的趣味性感受。以編碼為例:“A19,主要是來散心,跳舞是一種熱情啊,興趣是一點點練出來的,來跳舞就是抒發心情?!蓖黄谱约旱倪\動水平所帶來的成就感會持續引導大學生參與運動。

運動興趣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促進大學生投入該運動項目并努力提高他們的運動水平和競技能力。當大學生對某項運動項目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熱情時,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這項運動,并且會有更高的運動動力和動機。以編碼為例:“A22,羽毛球和長跑在運動中都有一種上癮的感覺,就是很喜歡?!痹谏疃仍L談過程中發現,大部分運動項目的訪談對象是因為興趣而選擇參與,大學生對部分運動項目的興趣成了運動參與的出發點。

4.2 個體因素動因

個體因素動因包括自身體質健康狀況、身體形態變化、運動技能、就業需要、社交需要。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對身體需要進行闡釋。

大學生關注自身體質健康。部分大學生認為自身體質不足,想要通過運動來改善體質,來增強自身體質。大學生參與的所有運動項目,都需要用體能來支撐。對于體能的需求,通過運動得以保持和增強。以編碼為例:“A20,減肥就是為了美嘛,追求美然后健康,也有同學是因為自己身體狀況不太好,然后會想要去加強一下鍛煉”,表達了大學生對體質健康和形體的關注。生活習慣帶來的身體影響把運動與強身健體聯系起來。在學習、生活方面,擁有好的體質可以更容易地處理問題。

形體和健康的追求持續地影響大學生的運動參與,他們通過運動來進行身材管理、追求形體的變化、減肥、減脂、增肌等。深度訪談發現超過1/3的學生因為減肥而參與運動,肥胖是個體對自身體重的認識,減肥動機在以往的研究中不是單因素的結果,減肥更多的是和形體以及身體健康聯系在一起,增肌以及減脂在作用上表達出的是:在形體上更符合自己的審美。以編碼為例:“A23,主要是想,體態可以好看一點”“A24,最主要的,那更想讓自己的身材練好一點”。

掌握運動技能會讓一部分大學生主動參與到運動中去。身體運動技能的提升是技術類運動項目提升的關鍵,如球類項目、舞蹈、田徑等運動項目,大學生在技術類運動項目掌握運動技能的時間長,對身體掌握專項技能練習的要求高,這決定了提升運動項目技術水平必須長時間地練習。對于一項技術動作來說,長時間不練會導致運動技能的退化,導致運動技術水平的下降。參與比賽項目,追求技術動作是在比賽過程中決勝的關鍵。提升身體運動技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把對運動技能的掌握作為持續參與運動的原因。以編碼為例:“A18,舍友基本上天天去,他的專業性比較強,他打比賽在學校里面,還會去健身房,因為比較專業嘛?!鄙眢w技能更多的和專業比賽聯系在一起,在參賽前通過訓練不斷提升運動技能水平。

部分學院對運動技能的要求較高,如體育學院對運動項目技能的掌握和藝術學院對舞蹈類動作的掌握及其相關專業對身體體質和技能的要求,使得大學生在校期間花費大量的時間投入到自己專業領域的運動上。專業領域面臨的就是工作領域,大學生在校時間短,剛畢業就需要面臨就業的壓力。滿足技術類運動項目的要求成為找到工作的快速通道,提升運動技能就業的選擇更多。

社交需要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獲得的滿足感和歸屬感,包括與他人互動的需要、認同感、支持和關注等。社交需要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對于大學生來說社交相對單一和穩定,通過運動來增進彼此的關系,變成了社交的一種需要。以編碼為例:“A25,他是被我帶動的,他本來不運動,我也跑步是被帶過來的,我覺得我需要一個人陪伴,我覺得我一個人太無聊了跑的,就沒什么動力,自己可能會堅持不下去”。

4.3 社會環境動因

社會環境動因中考試與學習需要、閑暇時間增加、運動場地支持、學校運動社團運轉、校園運動氛圍營造、比賽開展和社交媒體訊息發布等是在校大學生參與運動的關鍵。

校園是大學生生活的直接場所,更容易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盡管各個運動項目對運動場地的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大部分場地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另外,學校通過對一些場館的綜合利用,進一步滿足了學生對不同運動項目的場地需求。

考試與學習的需要是大學生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大學生體育選修課程的開展讓整個校園環境下的大學生都參與到運動中來,圍繞體育課程開展體育運動??荚嚭推綍r課堂成績這兩者取決于學生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水平,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長時間地保持運動。對于學業成績的追求,迫使一部分人被動參與運動;繁重的學習負擔也對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課程的開展對學習過程中的體能需求增大了,而參與運動能夠改善大學生的體能。

在校大學生閑暇時間的增加,為運動參與給予了保障。大學生的運動量增加隨之運動時間也增加。對于中學生體育專業學生高考需要用體育分數作為考試的支撐,就必須長時間的訓練,讓身體保持較高的技能水平;而非體育專業生在校期間面臨高考的壓力,學習時間上占據大部分時間,進入大學后余暇時間增加,部分大學生在時間允許的狀態下會參與運動。以編碼為例:“A25,主要是時間問題,影響我運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我有沒有時間運動?!?/p>

比賽影響因素。目前在各高校開展的比賽包括校級比賽和省級比賽:校級系列包括新生杯三大球比賽、校園聯賽、校園體育文化節、小球項目賽等;省級系列包括省運會、省大學生體育協會開展的賽事等等。各種賽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部分運動參與者加入運動中來。社會環境中的賽事,如馬拉松、高校街舞聯盟、王者之志等比賽也誘發部分大學生參與。以編碼為例:“A14,然后這個隊伍也大學生是老師臨時說叫我們拉個隊伍,說為了應付以后的那個校運會的排球賽?!眹@體育文化進行的聯賽參與人數多,學院多,學生重視參與,比賽形成了穩定的參與形式。比賽的持續影響還表現在大學生訓練過程中技術水平提升,技術水平的提升進而持續影響運動參與。

學校建立了體育運動社團,開設的社團包括羽毛球、街舞、乒乓球、跆拳道、網球等項目。社團把一部分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學聚在一起,高校中多數同學因為運動社團影響而參與運動。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校園運動參與的氛圍構建共同形成了大學生運動參與的一道景觀,部分參與者受到運動環境影響主動參與運動。以編碼為例:“A9,社團加了羽毛球社啊,就是會打,然后就一起去打,參加羽毛球就是會打,然后也有朋友愿意一起去打?!?/p>

社交媒體訊息的傳播、自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大數據的追蹤等持續性地誘發大學生對運動信息的關注,影響了部分大學生對該運動行為的關注。社交媒體有利于了解到各種運動項目的差異,有利于接觸到其他運動項目和強化自身參與項目。

5 總結與展望

本文以扎根理論對部分廈門市大學生深度訪談信息進行質性分析,通過程序化扎根理論三級編碼技術對核心范疇進行提煉,發現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主要由運動心理動因、個體因素動因、社會環境動因三個方面構成。在此基礎上建構了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模型。

首先在研究過程中時間有限,僅以廈門市部分高校大學生為研究樣本進行扎根研究,未能對廈門市更多的學校大學生進行調研。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選擇更多的樣本進行調研。通過與本文的研究結果進行對比,繼續深化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研究,豐富本文的研究內容。其次在對理論模型的構建上,對扎根理論所構建的概念、范疇與理論進行了闡釋,但存在概念用詞表達的不準確和范疇在理論上提取不確定性,構建的理論缺乏與現有成熟理論的比較。未來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更加完善的理論貼合本文的研究,將本文的研究與新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豐富大學生運動參與動因的內涵,使其具有更大的理論價值與意義。

猜你喜歡
動因范疇編碼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編碼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配準
《全元詩》未編碼疑難字考辨十五則
子帶編碼在圖像壓縮編碼中的應用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Genome and healthcare
“很X單很Y雙”的構式義及認知動因
疑問詞“怎么”句法功能的演變及其動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