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擬態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和突破

2023-03-12 17:17王雨濛徐天戍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擬態領袖意見

王雨濛,李 潔,徐天戍

(合肥學院外國語學院,合肥 230601)

根據第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67 億,手機網民規模為10.65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1]越來越多的門戶網站、社交平臺、自媒體每日傳遞出海量信息,讓大眾有機會通過多重角度去看世界,讓不同的觀點得以自由表達和交流,這對于獲取知識信息的豐富度和便利性來說是極為有利的。但與此同時,互聯網平臺發布信息門檻低、網絡傳播主體身份匿名、監管制度不夠完善等特點也帶來了信息良莠不齊、群體感染易發、異化現實環境等危害,給高校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青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成長發展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崛起,他們的思想狀況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面對“00 后”青年大學生和當下新媒體網絡環境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借用傳播學的視角和理論去尋找對策就顯得十分必要。

1 網絡擬態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新困境

1.1 網絡擬態環境的涵義

“擬態環境”的概念最早由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個人由于經驗范圍有限,對于超出個人經驗認知范圍內的信息,只能借由大眾傳播媒介去獲得。大眾傳播媒介所呈現的信息環境,并不是對客觀環境鏡子式的還原和再現,而是通過有意識地對信息進行選擇、編輯后所呈現的擬態環境。這種象征性的環境與真實的客觀環境是存在偏差的,而普通受眾往往將其作為真實世界的再現去認知?!熬W絡擬態環境”則是指“人們借助網絡媒介并運用網絡化的符號系統描繪、摹寫、重構和再現現實環境,從而構建的一個信息環境”[2],即網絡平臺呈現給人們的信息環境。

在當今信息傳播手段不斷更新和信息傳播內容極大豐富的情況下,人們不再僅僅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大眾媒介去了解新聞,而是更傾向于通過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自媒體去搜索獲取信息。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接觸網絡媒體的頻次和時間要遠遠高于傳統媒體,這就讓網絡擬態環境有了滋生的土壤。網絡擬態環境的存在一方面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例如高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都為學校在傳統的思政課堂之余開辟了新的教育渠道;但另一方面,也給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難題。

1.2 網絡擬態環境使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知和反應產生偏差

1.2.1 網絡擬態環境影響學生的現實認知

作為伴隨互聯網同步成長的高校大學生,他們一方面對新鮮的社會事件關注度高,搜索信息的能力強。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他們傾向于面對網絡進行傾訴;當生活中面臨困惑時,他們習慣于向網絡尋求解答。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他們對于社會環境、公共事件的認知很多時候是基于網絡渠道,并且對網絡信息缺乏一定的甄別能力。因此,網絡媒體所呈現出的擬態環境,對學生感知和認識現實社會環境的影響非常巨大。例如,在客觀環境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如果網絡平臺頻繁集中出現有關校園安全問題的新聞和信息,受眾體驗上即會認為近期身邊有關校園安全的隱患也在增加。

1.2.2 網絡擬態環境讓虛假信息有了可乘之機

由于互聯網發布信息的門檻較低,大多數網站實名認證的要求不高,因此不乏博人眼球以求換取流量或金錢的現象存在。尤其當公共事件發生時,傳統媒體需要經過嚴謹的調查、采訪等環節才能形成詳實的報道。然而來歷不明的各種小道消息只需要閉門造車即可,它們往往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嘩眾取寵,更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并通過社交媒體實現指數級別的傳播,甚至掩蓋住了真實的、官方的聲音。例如,疫情期間,出現多次由互聯網引發的不必要的搶購藥品、食物、生活用品的現象,這正是利用人們對于疫情的恐懼、對未知的擔憂以及對信息的渴求心理而打造或傳播的流言。網絡擬態環境是對現實環境的截選、扭曲甚至是背離,卻往往使人將其當作真實環境來看待。這其中,即便是有著豐富社會經驗的成年人有時也難以分辨,大學生則更容易產生迷惑,甚至成為轉發、傳播謠言、流言的一份子。

1.2.3 內容低質化削弱了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接受度

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全時性決定了其內容的碎片化,且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移動終端的智能化,手機逐漸成為了人們上網的主要工具。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8%。手機上網的普及化又使得網絡信息碎片化得以進一步加劇,這也導致嚴肅性、深刻性的內容往往鮮有人問津,而娛樂化、休閑化的內容更吸引人眼球、更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當大學生每日在網絡中接觸、關注的信息充斥著明星花邊、口舌之戰、娛樂消遣等碎片化、低質化的內容時,他們對于理論性的、有思想性的內容的接觸頻率和接受度自然會降低,這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還停留在傳統的思政課程、教育內容也相對嚴肅和守舊時,學生對這種從上而下的宣貫式、說教式思政教育會更加排斥和抵觸。

1.3 網絡意見領袖主導網絡擬態環境話語權

正如網絡擬態環境逐漸占領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舞臺,網絡意見領袖也逐步取代傳統的評論員、記者、主持人,成為青年人心中具有話語權的人。

意見領袖是媒介信息和影響的中間環節,其從大眾媒介接收信息后,向他人提供和傳播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在此過程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3]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去中心化、互動性強的特點,使得網民由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成了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雙重身份,而“網絡意見領袖”這一網絡中最具影響力的群體也由此應運而生。在微博、微信公眾號、貼吧、短視頻網站等新興媒介平臺中,有許多公知、“大V”、網紅,坐擁大量“粉絲”,有的關注者數量甚至過億,遠遠超過許多官方媒體的關注人數。他們廣泛而頻繁地參與到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各個領域中,充當著網絡意見領袖的角色,發表著自己的評論和看法。當一個公共事件發生時,他們成為了民意輿情的代表者、引領者。在互聯網傳播的作用下,他們所發布帖子的瀏覽量、轉發量可達到百萬級別,甚至足以引發輿論效應。而在此過程當中,由于身份的非官方化,他們并不承擔全面、深入、客觀去解讀事件的責任,部分意見領袖有可能受限于專業領域或認知局限而對事件以偏概全,部分甚至會有意過濾、選擇、傳播網絡中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或更具有吸睛效果的觀點,從而對受眾產生不良的意見引導效果。

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有時存在偏愛個性的心理,不愿從主流平臺獲取信息,對課堂中的思政教育感到枯燥,對媒體呈現的正能量、主旋律的內容存在抵觸,認為網絡中的觀點和言論才是最自由、最能反映真實情況的,將網絡中的名人當作自己的意見領袖。并且高校大學生處在青春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迅速成熟、生活環境的變化、成長任務的內容增加等,存在情緒體驗強烈、易沖動、不穩定、不容易控制等特點。網絡意見領袖的“一呼”,大學生中很容易引發“百應”。實際上,網絡意見領袖所傳遞的內容良莠不齊,甚至許多平臺“網紅”的背后,往往是團隊或者公司的打造包裝。一方面,在話題內容設置上,網絡意見領袖更傾向選擇反叛性、娛樂性的主題,而社會的負面影響與黑暗面也往往更容易激起學生的關注。[4]另一方面,輸出內容,網絡意見領袖的觀點和論述,許多是團隊創作的臺本,最終目的是吸引流量實現變現。因此,大學生往往難以分辨互聯網中信息的真假曲直。

同時也要引起重視的是,網絡意見領袖對于大學生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層面的影響。例如對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的過分渲染,一些網紅看上去通過在直播中帶貨、唱歌甚至是聊天就能日賺斗金,這會營造一種不勞而獲賺快錢的不良風氣。除此之外,在當下的網絡輿論場中,關于意識形態的斗爭也十分激烈。部分新媒體、自媒體中還存在著對西方國家的片面追捧,對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至上等價值觀的強烈鼓吹,以及對文化和歷史的改編和扭曲,對不同性別、地域、民族的人民之間矛盾的挑唆等等。這些宣傳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在潛移默化中容易使一些立場不堅定的高校大學生產生價值觀上的傾斜與扭曲,削弱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對高校輔導員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帶來沖擊,甚至對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威脅。

1.4 “沉默的螺旋”加劇網絡擬態環境與現實的偏離

互動、開放是互聯網的主要特性,但實際上網民在網絡中的話語分量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在網絡意見領袖的強勢話語權下,網民出于從眾心理在意見表達時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應?!俺聊穆菪崩碚撌且聋惿住ぶZ爾·諾依曼1974 年在《傳播學刊》中提出,指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會先對“意見氣候”進行判斷,如果發現自己的觀點是多數人支持的,就會大膽地表達出來;而當其發現自己的意見是屬于鮮有人支持時,就會選擇保持沉默,避免發表和大眾相左的意見。長此以往,就會使得優勢一方的聲量越來越大,而另一方卻越來越沉默的現象。輿論的形成并不是受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在“意見環境”的壓力下,個體主動選擇與處于優勢意見的一方站在一起。[5]

在網絡擬態環境中,意見的表達相對自由,但“沉默的螺旋”現象并未消解。當失實報道或負面評價占領輿論優勢時,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網民容易喪失自我判斷,出于從眾心理選擇沉默或與優勢意見保持一致,甚至一些網絡暴力現象也由此產生。從杭州市一名女子在取快遞被偷拍并被造謠出軌,到24歲研究生因染粉紅色頭發遭受網暴抑郁而終……在共同的心理機制下,易出現群體感染和群體極化現象,引發網絡暴力的狂歡,而網絡輿論與事實真相可能相去甚遠。

這種謠言或煽動性言論的傳播刻意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大學生可能會產生信息昏迷感。[6]108他們處于情緒易波動和感染的年齡階段,對公共事務熱情度高,也更加容易卷入沉默的螺旋,在輿論的影響和情緒的渲染下對事實認識產生偏差,甚至引發群體極化行為。另一方面,持反對意見的學生,由于看到自己所處的意見環境屬于劣勢一方,害怕被孤立或批評,轉而選擇保持沉默,甚至對自己原有的立場和觀點產生懷疑和動搖。這種情況下,可能會讓這類煽動性的、博人眼球的信息傳播得越來越廣泛,而理性、客觀的信息卻越來越弱勢,從而淹沒在網絡輿論中。

網絡媒體營造出與現實并不相符的擬態環境,讓學生對客觀現實認知產生偏差,消解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認同度;網絡意見領袖占領網絡話語權,傳遞著各自的觀點和價值觀,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導權;“沉默的螺旋”又進一步加劇了網絡擬態環境與客觀現實環境的偏離,易引發群體極化事件。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輔導員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了解網絡傳播的本質與網絡擬態環境的特性,引導學生破除網絡擬態環境的迷霧十分有必要。

2 高校輔導員在網絡擬態環境下的紓困舉措

2.1 搶占網絡輿論陣地,引導學生識別網絡擬態環境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輔導員首先要幫助學生認識到網絡擬態環境的存在,認識到網絡也并不是完全真實的輿論場,甚至許多看似客觀公正的觀點和自由的聲音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流量、金錢的幕后之手。要通過主題班會、安全教育課程以及專業課中的課程思政內容等幫助學生提高媒介素養和安全意識,學會從官方媒體、學校平臺等途徑了解訊息。對于網絡社交媒體、自媒體的內容,要引導學生學會辨別、比對,不要盲目聽信,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被心懷不軌者所蠱惑。

在此基礎之上,高校輔導員還必須加強自身引導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占領互聯網輿論陣地。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旗幟,充分借助網絡媒介進行描繪、摹寫、重構和再現有利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擬態環境?!保?]107可以充分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的有利一面,通過校級、院級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校園媒體,以青年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方式和語言去呈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例如漫畫講述四史、思政情景劇、價值觀教育微電影、黨的二十大報告翻譯大賽等多種形式,讓思想政治教育活起來。要通過良性引導傳遞更多正能量,讓學生感受溫情和向善的現實環境,鼓勵、指引學生樹立起積極的價值觀念和體系,消解學生在網絡輿論場下產生的負面情緒和能量。

2.2 當好“把關人”,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意見領袖”

2.2.1 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意見領袖

針對網絡輿論場帶來的挑戰,高校輔導員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要發揮好“把關人”的作用,教導學生理性、客觀地看待這些網絡輿論領袖的言論,認識到“粉絲”數的多寡并不一定與表述的真實性成正比,聲量的大小不一定與觀點的客觀性成正比,篇幅的多少也并不一定與言論的專業性成正比。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對于網絡上存在爭議的公共熱點事件,引導學生從官方渠道了解信息,還原事件原貌,避免因為個別網絡意見領袖的一家之言而戴上有色眼鏡;對于網絡意見領袖所傳遞的價值觀,要教會學生提高辨別能力,對于正確的、積極的予以點贊、學習,對于片面的、消極的要學會辨別、舍棄。

2.2.2 發揮輔導員的意見領袖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輔導員之于學生,其實也起到了某種意見領袖的作用。在學生的眼中,輔導員既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學校的官方形象,又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身份,還是學生們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較多的長輩、前輩,他們的觀點、意見、價值觀往往也對學生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因此,作為輔導員,要珍惜和維護學生中的意見領袖身份。

首先,輔導員必須具備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優良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為人師表的形象,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教師的“大先生”,才能以身作則感染學生,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要能夠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網絡世界中明辨是非,旗幟鮮明,有堅定的原則立場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從而才能像燈塔一般給予學生清晰明確的指引。

其次,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拋棄一味的灌輸正能量或高高在上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輔導員可以通過匿名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思政內容和傳播形式,了解學生時下關心的話題和內容,主動走入學生話語體系和思想世界。同時也要不斷自我更新,緊跟時代步伐,學習新媒體的理論和操作技能,通過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絡平臺,用學生樂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寓思政內容于日常工作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

最后,輔導員在夯實自身專業建設的同時,也還要加強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學習,不斷提升組織管理、溝通協調、分析判斷、心理輔導等多方面業務能力,持續強化自身綜合素養,成為學生心中的“百事通”。讓學生在碰到困惑和疑問時,能夠及時向輔導員尋求幫助、反饋訴求,而非一味寄托于網絡之中尋求解答。用扎實的業務能力和真心實意的關懷贏得學生的信賴和支持,成為學生心目當中最有話語權的人,從而進一步影響和引領學生的思想。

2.3 拒絕“沉默的螺旋”,引導學生發出時代之音

針對網絡擬態環境中“沉默的螺旋”,輔導員首先要通過教育科普讓學生認識到這一理論概念,并通過對熱門現象尤其是網絡暴力的例證和剖析,幫助學生了解其產生原因和機制,從而對于一些輿論事件在思想上提高警戒。同時,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分析,形成正確的、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對于一般社會事件的理性、客觀、科學的認識,避免被網絡輿論帶偏方向。

其次,深入學生中間,做好學生意見的監測、收集工作。不僅要在實際生活中走進學生世界,還要通過關注學生在新媒體平臺的賬號,及時了解學生在網絡世界里的觀點和態度。在一些群體事件、社會事件發生當下,實時了解學生意見的變化狀況,然后引導學生的意見向積極方向轉化,避免由于學生的意見引導不充分或者不及時陷入沉默螺旋陷阱。[7]

最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正能量和積極態度感染身邊更多的人,利用網絡媒介去分享和傳遞美好、提出建設性意見,形成一個充盈溫暖與善意的輿論環境。在面對謠言及失實的信息時,也要勇于、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識去發聲,為這個社會傳遞更多勇敢的聲音,避免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3 結語

高校輔導員教師是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的引領者,是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伙伴。當下,隨著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文化的發展也更加多元化,青年學生也因此接觸到了多樣的價值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曾諄諄教導廣大青年,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8]。

高校輔導員教師,要銘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在網絡帶來的新媒體環境下,要提高傳播學理論素養,一方面引導學生撥開網絡擬態環境的迷霧,正確認識網絡輿論現象;一方面善用新媒體,將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校園生活、學習、實踐當中,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領工作,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引路、指路。

猜你喜歡
擬態領袖意見
領袖風范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章魚大師的擬態課堂
評“小創”,送好禮
沒有反對意見
評“小創”,送好禮
模仿大師——擬態章魚
關于擬聲擬態詞的考察
領袖哲學
平民領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