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方法論的六重向度

2023-03-13 02:26尹杰欽滕茜茜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現代化發展

尹杰欽,滕茜茜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艱辛探索之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團結奮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偉業,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同時,也不斷形成和完善了一套根于史情、立足國情、面向世情、據以實情的方法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論是“中國式”內涵的重要標識,它的歷史實踐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解決的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問題,要實現的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夢想;它的成功實踐也證明了,中國人民有能力走出,更有能力走好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當前,小康社會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社會主要矛盾和人民需求正發生著歷史性變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根本旨歸新的時代表達,是系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嶄新事業上,必須始終錨定人民主體的歷史定位與價值定位,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堅持運用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論,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重大關系,紓人民之難,答人民之問。

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圍繞人民主體的本位立場,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

(一)作為美好生活的根本評判者,人民是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聚焦的價值主體

“頂層設計”是指自上而下地對設計對象進行總體性的理論規劃,自“十二五”規劃提出“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以來,這一原工程學概念開始在我國政治學領域被廣泛地正式使用?!皩嵺`探索”是指使理論轉變為現實的具體行動,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如果沒有科學的頂層設計指導,實踐往往會迷失方向、誤入歧途,而如果缺少切實有效的實踐探索,任何的頂層設計也只是空中樓閣,同時,實踐探索的得失經驗也是校驗和發展頂層設計的現實源泉。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堅定不移的初心使命,在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頂層設計的邏輯起點與價值取向,也是實踐探索的根本落腳點與價值依歸。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強調,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著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致力于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實踐探索獲得創造性發展,黨中央明確提出了“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面向未來,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奮斗目標不動搖,是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推動二者有機結合、良性互動、相得益彰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行頂層設計要“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2],以科學的頂層設計統籌謀劃,更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同時,要避免虛談廢務和紙上談兵,就要堅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實踐成敗的標準,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3]。

(二)作為美好生活的根本追求者,人民是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歷史主體

縱觀歷史,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源遠流長,在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環境背景下,形成了與時代課題相呼應的理想圖景與歷史實踐。在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古代封建社會,勞動人民期許的“美好生活”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一是儒家“大同”“小康”的理性主義倫理生活秩序,二是道家小國寡民式的自然主義社會藍圖,三是佛教教法所宣揚的見性成佛、往生凈土等出世境界。至近代,內憂外患陷民族于危亡之境,中國社會各階層紛紛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國家獨立與民族復興成為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理想夙愿與畢生追求。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立足“小康中國”的歷史方位,人民群眾的需求發生了巨大改變,呈現出現代化、多元化、多極化、精細化、高質量等特征,美好生活的內涵也隨之不斷豐富,維度不斷拓展。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嶄新內涵要求與時俱進推進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4]。具體而言,在物質生活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為全社會物質產品供給更加豐富充裕、更有安全保障、更符合人民現代化生活需要;在政治生活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為全過程人民民主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人民民主權利與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更加健全;在文化生活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為人民精神世界更加豐富、精神力量更加強大、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更加協調;在社會生活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為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人民社會生活環境更加安全穩定;在生態生活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為社會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三)作為美好生活的根本創造者,人民是使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臻于至善的實踐主體

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過程,本質上是充分發揮人民主觀能動性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實踐探索,為美好生活的現實生成奠定了制度基礎,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向總體小康水平的偉大跨越。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邁向了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歷史實踐證明,人民史觀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創造美好生活要依靠人民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美好生活源于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奮斗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達到創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偉目標!”[5]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明,“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6]15

堅持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斷運用實踐探索的成功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消除人民參與黨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激發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動力,通過國家頂層設計和政府積極引導,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將頂層設計轉化為有效實踐探索,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主體作用。

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研判人民主體的發展理路,正確處理好戰略與策略的關系

(一)堅持戰略的長期性與策略的階段性相統一

戰略是從全局、長遠、大勢上做出判斷和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應該看到,人民性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貫穿了建黨百年來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戰略選擇。新中國建立初期,人民迫切希望擺脫經濟短缺、物資匱乏的處境,針對“一窮二白”的落后農業國現實,我們黨首次提出了以“四個現代化”為目標、以“兩步走”為戰略安排的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大踏步向前推進。1978年后,根據改革開放背景下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黨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并發展了“三步走”的戰略安排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在黨的帶領下,人民逐步擺脫整體貧困,解決溫飽實現總體小康,民生改善出現了質的飛躍。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成為順應歷史大勢、契合時代大潮的目標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逐步形成。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將戰略安排定為分兩步走: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策略從屬并服務于戰略,是達成戰略目的的路徑與方法,長期堅定的戰略需要通過靈活變化的策略來落實。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重要時期,堅持根據國家經濟和民生改善的現實情況不斷制定和調整策略,從而推動戰略有序實現,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黨總是能夠在重大歷史關頭從戰略上認識、分析、判斷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制定正確的政治戰略策略,這是黨戰勝無數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有力保證?!盵7]在不斷推進民生改善的過程中,要堅持把戰略的長期性與策略的階段性有機結合起來,既著眼長遠,也充分考慮當前客觀歷史條件下的現實局限與風險挑戰,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正確制定并及時有效實施配套策略,根據發展形勢的變化對策略做出機動調整,從而與時俱進地推動戰略實現。

(二)堅持戰略的宏觀性與策略的務實性相統一

從宏觀層面上看,“人民美好生活”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各項事業發展情況為衡量指標,代表的是一種全社會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貧有所依、難有所助的理想生存樣態。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8]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黨研究形成并積極推進了科教興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就業優先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一系列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9]19。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取得標志性成果。

從現實層面上看,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背景下,如果沒有從具體實際出發的策略和行動,再高遠的目標理想,也會變成鏡花水月。因此,必須堅持務虛與務實的統一、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以“戰略上勇于進取,戰術上穩扎穩打”的精神,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地形成可落地的方針策略,切實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堅持底線思維,完成底線任務,不斷于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三、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基于人民主體的歷史生成,正確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

(一)守正以知本為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的現實實踐

在當今全球化深入發展背景下,不同國家因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選擇、歷史文化傳統、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各自在國際競爭格局中所處位置的特殊性,生成了范式多元的現代化之路。這也意味著,不同國家對人民美好生活的理解與追求,雖然一定程度上具有時代共性,符合某些普遍倫理準則,但始終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中國式現代化發軔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蘊含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其深厚意蘊與超越價值是把握中國人民美好生活本質內涵的必要維度。

其一,人民美好生活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期盼、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美好生活。區別于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虛無主義盛行的西方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人民對創造和實現美好生活的信心根植于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過程,展現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為遠景目標的團結進取狀態。

其二,人民美好生活既是人民物質需要的滿足,也是人民精神需要的滿足。區別于資本邏輯主導下西方現代化消費主義的價值取向,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就意味著人民美好生活的內涵不僅是單一維度的物質財富充分涌流,還是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

其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的現實實踐,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是對人的異化的克服。在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生存環境與生存品質不斷惡化,面臨“生態危機”“和平危機”及淪為“單面人”的生存境遇。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通往的人民美好生活是人的現代化的本質體現。

(二)守正呼喚創新: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是持續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驅動引擎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的事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是不斷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驅動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就諸多重要的具體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精準扶貧理念、“房住不炒”定位、就業優先戰略、“生命至上”理念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直面改善人民生活的痛點難點,以大刀闊斧的勇氣破除民生領域的沉疴新疾,為各方面民生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創造性地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理論。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民生福祉不斷增進,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改善,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新變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切實體現,也進一步凝聚了全社會的發展共識,匯聚了發展信心,拓展了發展格局。

另一方面,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真理力量也要靠“人民滿意”來檢驗?!叭嗣裰辽显捳Z邏輯是中國共產黨政治話語表達最鮮明和系統的體現?!盵10]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6]19。不能造福人民的理論是沒有生命力的,繼往開來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確地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審思人民主體的分配原則,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步入快車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越來越充分的物質條件不斷滿足著人民的生活需要,也為人民不斷創造著新的需要。伴隨著社會結構與矛盾廣泛、深刻而迅猛的變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立足現實國情,中國仍是一個疆域遼闊、人口規模巨大的中等收入國家,在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繼續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上,權衡兼顧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首要任務。

(一)效率是實現公平的基礎和保障

一方面,效率為公平提供了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生產力也增長起來,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的共產主義社會,就可以做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1]365。這就是說,基于效率提升下的生產力的提高,不但能夠有效地促進生產的發展,更是能為“分配”提供物質資料的準備。因此,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狀況之下,人們才能獲取更高形式的公平。另一方面,在兌現公平的過程中,效率也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說:“效率是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也許是唯一的中心問題)。效率意味著不存在浪費?!盵12]效率就是要有效地使用和配置經濟資源,為實現公平提供基本保障。在推廣和實現公平的過程中,無效率或低效率會導致不平等現象的產生或許多公平制度無法取得預期效果??梢哉f,效率為公平的實現提供了基礎保障,沒有經濟上的效率,就沒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基礎。

(二)公平是提高效率不可或缺的因素和力量源泉

公平的本質是利益分配的公正與平等。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盵11]480只有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才能充分釋放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提高經濟效率。貧富懸殊不是社會主義,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必須落腳在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這是中國式現代化一以貫之的價值底色。同時,也只有讓現代化成果更公平普惠全體人民,才能最廣泛地調動起全社會投身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當然,公平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平均。追求極端的公平,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踐也反復證明,過分地強調結果公平也會對經濟效率造成損害[13],搞平均主義只會把人民引向共同貧困。因此,效率與公平的和諧統一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石,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證。

(三)在效率與公平的互倚中創造人民美好生活

一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著重保護勞動所得。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指出:“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盵14]尊重和保護勞動所得,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是體現了人民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15]。保護勞動所得,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而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創造價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經濟效率提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二是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縮小貧富差距。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分配制度的完善和規范、分配規則的公平和公正,直接關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和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盵16]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分配制度不斷完善,為防止收入差距擴大,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在新征程上,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必須將效率和公平進一步內化于我國的分配制度之中,激發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創造更為豐富的社會財富。三是協調國家治理各領域,扎實穩打,久久為功。效率與公平,尤其是公平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學領域的概念,也涉及政治、文化、社會等范疇。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價值指向在于滿足人的本質需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勞動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盵17]人類追求效率和公平,都是為了滿足和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其統一的基礎和歸宿是人的全面發展[18]。因此,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不僅要從經濟角度出發,還應從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各領域全盤籌劃,并使之協調發展,全面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五、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構建人民主體的善治良序,正確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

(一)美好生活的構建離不開合理的秩序和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盵19]處在失序或僵化狀態下的社會,是無法保證社會改革、建設和發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社會秩序長期保持和諧穩定、有效有序運行,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20],在幾十年內完成了發達國家歷時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按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的“串聯式”發展過程,中國作為后發國家開辟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并聯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的“并聯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活力與秩序的意義重大。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如何繼續保持社會長期穩定并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為當前與今后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濤洶涌也不行”[21]。

首先,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是保護和激發社會活力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諧社會是秩序良好的社會,它要求社會依照既定的規則有序運行,反對無序化和無序狀態?!盵22]秩序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維度,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國家有效治理和長治久安的前提。社會生活的安定有序,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相連。盡管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和評判標準有所不同,但無論人類社會的發展如何進步,安全和穩定有序的生活始終是人們最質樸的愿望和共同追求。馬斯洛指出:“我們社會中的普通兒童以及成年人(在后者身上不甚明顯)一般更喜歡一個安全、可以預料、有組織、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他可以依賴的。在這個世界中,出人意料、無法應付、混亂不堪的事情或者其他有危險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盵23]。只有建立并保持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才能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活力的生發提供保障。

其次,活力是保持政治穩定、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盵24]活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是自然活力的社會化,是促進社會持續發展與進步的內生動力?!吧鐣盍?究其本源來講,是人的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是人實踐地改造自然與社會的主體力量的體現?!盵25]因此,要激發社會活力,首要的就是對人民群眾的承認與尊重,構建一種平等、文明和理性的社會秩序,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

(二)堅持活力與秩序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逐步“建立了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26],社會活力充分涌流。正是在“活”氛圍中,“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9]65,成就了中國的經濟騰飛、社會政治持續穩定,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推動秩序與活力的共融共生,活力與秩序日益動態平衡,不斷營造和夯實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推動人民生活逐步向好?;盍εc秩序的有機統一是人類社會發展變遷的永恒動力。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處理。只要認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社會的主人,是國家的主人,是生活的主體,在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動性、能動性、主體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揚民主和集中相統一的良好傳統,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體系即可。經過長時期的試驗和論證,充滿活力的生動情景一定能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秩序和規范;同時,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清真正活力的來源,對其進行引導,也一定能找到適應活力良性運行的秩序和機制。如此,既使活力在秩序的范圍內不斷生長,又使整個社會呈現為一種有序運作的良好生態,達到活力和秩序的動態平衡。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一個國家若想持續保持社會生機勃發,就必須激發社會活力,否則就談不上進一步推進社會發展。在新征程上,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只有保持好社會活力與秩序的動態平衡,相輔相成、協調統一,國家社會才能得以持續發展和進步,才能保障安居樂業、向善向美向好的人民生活。

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立足人民主體的時代坐標,正確處理好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中十分重要的歷史經驗

百余年來,我們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路線,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堅持對外開放,建立與世界的緊密聯系,打開國門搞建設,利用好全球市場和資源促進自身發展。當前,世界局勢正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國際力量對比日趨形成“東升西降”態勢,國際規范再度進入重塑期,疊加經濟滯脹壓力,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興起新一輪逆全球化浪潮,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全球供應鏈重塑呈現本土化特征,世界面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時代挑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兩個大局交匯的特殊歷史經緯是創造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時代坐標,處理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二)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堅持自立自強

第一,自立自強走好自己的路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捍衛中國人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唯一途徑。馬克思說:“任何一個存在物只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只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縿e人恩典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盵27]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只有在政治上保持獨立,自主決定本國的方針政策,才不會成為別國的政治附庸。毛澤東同志曾強調指出,“什么都靠別人,靠不住。自己要有志氣,有干勁”[28]。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精神,正是這種堅定地走“中國式”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第二,自立自強就是扎根本國土壤、順應本國人民期待,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堅持并走好這條道路更不容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持定力、嚴守規矩,用勤勞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拒絕投機取巧、遠離自作聰明”。不忘本來,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始終把發展進步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立足點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在國家間相互制約的情況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不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第三,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必須靠中國人民自己來創造。美好生活不會自動變為現實,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的成功都是靠自力更生取得的。新時代以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等,這些彪炳史冊的成就不斷真實地改善著全體中國人民的生活境遇。在新起點、新征程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三)只有自主開放才能進一步開創中國人民美好生活未來

走自己的路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增進民生福祉。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耙試^國,以天下觀天下?!痹趫猿肿粤⒆詮姷那疤嵯聰U大對外開放,以包容謙虛的姿態和萬邦精華皆為我所用的態度積極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才能實現自身的不斷成長,實現國家的進一步繁榮。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深刻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跟高手過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任何時候都不會動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開放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同時一定要定下心來,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這樣的一種自信,就是我們一定會把自己的事業辦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9]?;隈R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對當今全球化問題的穿透,以開放包容的新型全球化揚棄資本霸權主導的全球化才是遵循歷史前進規律、順應歷史發展大勢的正確道路。在“反全球化”之思走向全球化的關鍵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時代要求,堅定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既在廣闊的世界民族之林開創中國人民美好生活未來,也以自身發展為引力,帶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

猜你喜歡
現代化發展
邊疆治理現代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中國新現代化論
攜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國發展不平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