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的語義虛化和“麻了”的語用化

2023-03-15 08:47王紫瑩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補語麻木謂語

王紫瑩,曹 煒

(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麻了”原本是個非句法結構,后逐漸成為生活中的熱詞,多出現在網絡語言中。人們多用它來表達郁悶、無語、懵或是麻木的心理感受?!奥榱恕睂儆凇癤了”結構,關于“X了”的研究,學界已經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吳福祥[1]在歸納語法化演變的類型學特征中,提到了助詞“了”構成的“X了”形式具有詞匯化的傾向。方環海,劉繼磊[2]以“完了”為例,探討“X 了”的虛化問題。董秀芳[3]曾提到一些“形容詞/動詞+體標記‘了’”,可以詞匯化并進一步形成話語標記。此后,圍繞幾個“X了”的典型例子,很多學者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分析。劉紅妮[4]分析“算了”的詞匯化和語法化,侯鉞沛[5]對“算了”和“完了”進行歷史考察,薛藝苗[6]則對“算了”“得了”“行了”“好了”“對了”“完了”等詞進行了話語標記角度的歸納比較。伴隨著網絡語言的流行與發展,很多新的“X 了”詞出現,“麻了”正是其中之一。目前,對于一些傳統“X了”結構的詞已經有了很多相關的研究,但暫時還沒有針對“麻了”的研究,也沒有人關注到“麻了”這個非句法結構發生了語義虛化,以及發展出了話語標記功能。因此,研究從共時的層面分析“麻了”這個非句法結構的句法功能,以及從歷時的角度梳理“麻了”發生的語義虛化乃至話語標記功能的脈絡。

1 “麻了”的共時異質性

“麻了”是現代口語中常見的語言成分,隨著時間變化和網絡語言的發展,其語義和用法也有了劃分,根據語義可分為三個:“麻了1”,意義為“身體部位不適、沒有知覺”。比如:“天這么冷,腳都凍麻了?!薄奥榱?”,意義為“感到懵、無語、疲憊或麻木”。比如:“這一操作屬實贏麻了?!薄奥榱?”則是話語標記,用于話題切換,比如:“麻了,這周又要加班”。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謂“話語標記”是廣義的,其實是“語用標記”的同義語。這三種語義在語法層面上具備著不同的功能。

1.1 “麻了1”的句法功能

《現代漢語詞典》[7]第七版中,對“麻”的一個解釋是:“身體某部位的知覺因長時間的壓迫而部分或全部喪失的不適感”,“麻了1”的語義正來源于此?!奥榱?”的含義是:表示肉體上的不適、沒有知覺?!奥榱?”的使用可以分成兩類情況:一種是做謂語,另一種是做補語。

1.1.1 做謂語

(1)欸喲,腿麻了。

(2)兩個半小時站下來,腳麻了,胳膊也酸得不行。

(3)一不小心吃到了一?;ń?,嘴唇麻了。

“麻了1”常出現在名詞后,用于形容身體或身體部位的感受。更加常見的是“麻了1”前面有“都”“就”等副詞,例如:

(4)她受傷后,身體一直不太好,這次旅行,沒走幾步路腿就麻了。

(5)打完麻醉才過了10分鐘,半邊臉就麻了。

(6)我花了一上午打掃屋子,肩膀都麻了,累死我了!

“麻了”在這些句子中充當謂語成分,通過例(1)不難看出,這里的“麻”和“了”是分離的,實際上,“麻了1”由動詞“麻”和助詞“了”構成,“麻”表示知覺上的麻痹、不適,“了”兼有助詞和語氣詞的作用,各自都具有含義。如果舍棄“了”,不影響語義的表達,“腿麻”的含義仍然是“腿部麻痹”。因此,“麻了1”并不是一個詞匯,只是因為人們的習慣用法而經常搭配在一起。

1.1.2 做補語

“麻了1”可以在動詞之后充當補語,用于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狀態等,如:

(7)陳明是個鐵桿球迷,比賽那天一直在場外加油助威,把腳跺麻了。

(8)樓上的住戶最近在裝修,電鉆天天“嗡嗡”地響,頭都要震麻了。

(9)你是新來的吧?下手這么沒輕沒重,我的骨頭都給你捶麻了!

例(7)中,“麻了”出現在單音節動詞“跺”的后面,補充形容“跺”的結果?!奥椤焙汀傲恕币廊皇强梢苑蛛x的,只是為了成句而結合在一起。

1.2 “麻了2”的句法功能

隨著網絡語言的發展,“麻了”衍生出了新的含義:表示心理上的疲憊、懵、無語、麻木?!奥榱?”的使用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句子中做謂語,二是做程度補語。

1.2.1 做謂語

(10)我麻了,周末又要加班。

(11)看完這場比賽,我人都麻了,就給我看這?就這?

(12)那天他把期末成績單給我看,當時我人就麻了。

“麻了2”在語義表達時,受不同語境影響,其語義會產生細微的差別。例(10)側重表達“疲憊”和“無語”,例(11)側重表達“無語”;例(12)側重表達“懵”。這些都與負面的心理體驗相關,而這些意義都是后來產生的,因此雖然語義略有不同,但都歸為一個大類。

“麻了2”顯然也經常出現在副詞“都”“就”之后。在這里,“麻”和“了”已經不能分離,以例(10)來說,如果舍棄“了”,“我麻”顯然不能成句,語義表達上也不再完整。值得注意的是,“麻了2”多出現在口語表達中,且主要用于形容說話人自身的感受,常與第一人稱主語搭配。

1.2.2 做補語

(13)笑麻了家人們,小郭真的相信外賣是被流浪貓偷走的。

(14)品牌方的這幾個操作實在有眼光,現在贏麻了。

(15)年年都說提高我們的工資待遇,這話我都聽麻了,也沒見得漲幾個錢。

當“麻了2”作為補語表示心理感受時,“麻”作為補語,“了”作為“V麻”的語氣助詞?!奥榱?”的語義表達隨著謂語和語境的變化略有不同。例(13)中,說話人感到很無語、很無奈。例(15)中,說話人總聽說要提高工資待遇,但沒有看到很大的改變,因而對這類的話感到麻木。例(14)當中的“麻了”也是表達麻木,但與例(15)中不同的是,這里的“麻了”雖然也是表達“麻木”,但表達的是正向的含義,有炫耀的意思。目前為止這樣的例子并不多,“贏麻了”出現頻率最高,是其中的典型。由于在句法功能上,都是在用夸張的手法表達程度之深,因此統一認為都屬于“麻了2”。

1.3 “麻了3”的語用功能

“麻了3”做話語標記。Schiffrin[8]將“話語標記”定義為兩個方面。一是操作上的定義,認為話語標記是存于前言后語,劃分說話單位的界標。另一個是理論上的定義,認為話語標記是為進行中的話語提供語境坐標的語言手段,功能屬同一類。Blakemore將話語標記這一語言現象命名為話語聯系語,并提出:“話語標記所關注的對象不僅僅是話語,更是面向整個認知的過程?!盝ucker&Ziv[9]認為,話語標記是指在語言中不影響句子真值、只表達態度或步驟意義的語言成分。Fraser[10]認為,話語標記的核心意義在于其程序的意義,而不在于其概念上的意義。

總體來看,話語標記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概念義弱化甚至消失,主要表達程序義,在話語單位中通常起到銜接的作用。

2.在句法上具有獨立性,不充當句法成分,存在與否不影響所在語句的語義真值。

3.具有語義上的認知導向或制約功能。

“麻了3”可以出現在句子的開端、中間,不影響句子的真值語義關系,而是用以連貫地組織話語,用于說話人自己對自己講話或者用來描述說話人的心理活動,表達說話人的態度,符合對話語標記的定義,例如:

(16)麻了,我都已經升級到最新系統了,怎么還出bug?

(17)麻了,馬斯克幾條推特一發,多少韭菜的心血就付諸東流,發誓再也不搞虛擬幣。

(18)今天考試,明天還要考,麻了麻了。

(19)聽說隔壁科室的實習生被勸退了,麻了,搞不好下一個就是我。

從以上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出,“麻了3”位置多變,大多出現在話語的開頭,有時候也出現在話語末尾或中間,刪減掉“麻了”,對于整個語段的語義表達并沒有影響?!奥榱?”經常用于切換話題,為新的話題起頭。而且“麻了3”主要用于說話人的自言自語,以及表明說話人的心理活動,主要與消極的心理感受相關,如果在語義篇章中出現“麻了3”那么基本可以認定說話人的態度是消極、不愉快的。相對特殊的是一個“贏麻了”,原先是用來表達嘲諷的,這里的“贏”具有貶義色彩,后來才慢慢變成中性色彩。因此,“麻了3”對于語義的引導,還是集中在消極情緒。

2 “麻(了)”的歷時演變

“麻(了)”的詞匯化和語用化是“麻”的語義演變的結果,“麻”先是借助概念隱喻發生了詞義虛化,從表示植物的“麻”,演變為表“麻木、麻痹”的生理感受,繼而演變為表“不適”的心理感受。而后,“麻了”發生了語用化,逐漸作為語用標記被廣泛使用。

2.1 “麻”的語義演變

《說文解字》中對“麻”的解釋是:“與林同。人所治,在屋下。從廣從林。凡麻之屬皆從麻。莫遐切?!薄奥椤痹谖髦軙r期就開始作為名詞而存在,表示一種植物,如:

(20)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詩經·丘中有麻》)

(21)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詩經·七月》)

(22)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詩經·東門之枌》)

在《今文尚書》中,由于古漢語中的語法活用,“麻”偶爾會臨時充當動詞性成分:

(23)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尚書》)

在這里,“麻”的動詞性并沒有被確定,只是受句法規則而產生了靈活的變化,這一現象在春秋及以后的朝代中也很多見:

(24)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記·樂記》)

(25)麻者不紳,執玉不麻。麻不加於采。國禁哭,則止朝夕之奠。(《禮記·雜記》)

(26)及期日質明,王麻衣以朝,朝中無采衣。(《逸周書·大匡》)

此后的長時間內,“麻”的詞義基本固定,詞性也沒有發生變化。直到元朝開始,“麻”的動詞開始出現,含義為“麻痹、麻醉”:

(27)未吃酒時,萬事俱休;才吃酒時,便覺眼花頭暈,看見天在下,地在上,都麻倒了,不知人事?;\內金珠、寶貝、段疋等物,盡被那八個大漢劍去了,只把一對酒桶撇下了。(《新刊大宋宣和遺事》)

至明朝,“麻”做動詞的頻率更高,《水滸全傳》中就經常出現“麻“做動詞的現象:

(28)楊志道:“你這村鳥,理會的甚么!到來只顧吃嘴!全不曉得路途上的勾當艱難。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水滸全傳》)

(29)戴宗便喝道:“你是甚人?好大膽,卻把蒙汗藥麻翻了我!如今又把太師府書信擅開,拆毀了封皮,卻該甚罪?”(《水滸全傳》)

(30)那婦人道:“休要高聲。卻才一個黑大漢來家中,教我做飯,莫不正是他?如今在門前坐地,你去張一張看。若是他時,你去尋些麻藥來,放在菜內,教那廝吃了,麻翻在地?!保ā端疂G全傳》)

“麻“做形容詞,也是從明清時期開始,含義是“形容肢體不適、失去知覺”:

(31)閑言語,亂喧嘩,往往來來棒架鈀??纯磻鸬教鞂?,那妖精兩膊覺酸麻。(《西游記》)

(32)罵得嚴虎大怒,二人上手便打。那方三爺的本領,原是一等的名家,只是年紀大了,打到三十余手;氣力不加,二臂有些酸麻。(《七劍十三俠》)

(33)卻說弟兄二人在山村酒家對酌談心,忽被那人抓住,吃驚非小。要待掙扎,卻覺四體疲麻,不能用力。(《七劍十三俠》)

(34)即將九環金刀,緊緊揮迎,殺得王天化只有抵擋之力,并無還刀之功,越覺兩臂酸麻,雙手震痛。(《狄青演義》)

到了清朝,“麻”的含義更加抽象:

(35)姑娘說道:“得啦,不撫琴啦,撫會兒琴還這么麻煩?!保ā度齻b劍》)

(36)云岫搖了半天的頭道:“看不出來,你出門沒有幾時,就歷練的這么麻利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37)次芳笑道:“嗄!一會兒就怎地肉麻!”效亭道:“別鬧,人家要接令哩!”(《孽?;ā罚?/p>

雖然這里的“麻”多數是和其他字搭配成詞,但其語義指向都不再是具體的肢體感受,而是指向抽象的心理體驗。

從西周到明清,“麻”的意義由實轉虛,從“麻類植物”,到“麻痹、麻醉”,產生了語義上的虛化。在用法上,從最先的做主語、賓語,到做謂語,再到做補語,其語法意義也在逐漸虛化,“麻了”的語用化是在此基礎上的繼續發展。

2.2 “麻了”的語義虛化

前文中提到,“麻了1”是非句法結構,“麻了2”則開始凝固成詞?!奥榱?”在詞匯化前,因“麻”的語義演變,語義也發生了虛化。

(38)看臺上的人太多,根本沒有地方坐,站得我腿都麻了。

(39)NFT市場太瘋狂,昨天我2800買的,今天跌到150,我人都麻了。

例(38)就是“麻了1”,語義仍然停留在肢體感受上的“麻痹”,到了例(39)則轉向描寫心理感受上的“懵“的體驗,從具體轉為抽象,已經發生了語法化

而“麻了2”到“麻了3”的轉變,則更明顯地體現了“麻了”繼詞匯化之后發生的語法化。

“麻了3”是一種話語標記,用于表達說話人的消極情緒,在話語中為新的話題起頭,也正因此,“麻了3”的語義最為抽象,從行域發展到了知域?!奥榱?”的形成受網絡語言的影響,到21 世紀才出現:

(40)麻了,誰都沒想到這次的事件居然以這種方式收場。

(41)說白了就是光想拿好處不想出力唄?麻了麻了。

(42)只有會員才能發彈幕?麻了,不愧是尊貴的大會員。

(43)上個月裁員,這周又要裁,麻了。

吳福祥[1]提出,在漢語中,語法詞或附著詞通常不是進一步演變成屈折詞綴,而是跟毗鄰的詞項融合成一個新的詞匯項,原來的語法詞或附著詞成為新詞項的“詞內成分”(intra-word component)。換言之,漢語的語法詞或附著詞的后續演變是“詞匯化”(lexicalization)而非形態化?!奥榱?”的語法化與詞匯化關系密切,正是有了“麻了2”的詞匯化,讓“麻了3”的語法化得以實現,成為話語標記。

2.3 “麻了”的詞匯化

“麻了”的詞匯化開始得很晚,在21 世紀以前都沒有成詞,都是“麻+了”構成的非句法結構,屬于一個常見的語法組合?!奥榱恕弊疃嘤米鼍渥又械闹^語,后面一般不跟賓語,表示實在的句法語義屬性。直到21 世紀,伴隨著網絡語言的發展,“麻了”才開始從一個非句法結構逐漸凝固變成一個詞匯,其意義和用法也有所發展,“麻了”從只用于表示具象的身體感受,發展出了表示心理感受的意義,用法上,“麻了”開始作為語法標記,在句子的開頭或末尾被廣泛使用。

“麻了1”的語義是“肉體上的不適、沒有知覺”,這個語義附著在“麻”之上,“麻了1”是由動詞“麻”和助詞“了”構成的非句法結構,二者的語義并沒有結合在一起。21 世紀以前,一直只有“麻了1”,最早出現在宋代:

(44)人要為圣賢,須是猛起服瞑眩之藥相似,教他麻了一上了,及其定迭,病自退了。(《朱子語類》)

(45)他道理初不在這上,只是教他麻了心,只思量這一路,專一積久,忽有見處,便是悟。(《朱子語類》)

在這里,“麻了1”做謂語,形容身體或精神麻痹?!奥榱?”用于表達身體感受,之所以產生這種變化,又與“麻”的本意息息相關?!奥椤钡谋疽馐恰奥轭惖闹参铩?,其他的含義應是從這一含義發展演變出的?!逗鬂h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薄奥椤碑a生“麻醉、麻痹”的意義,或離不開語言的轉喻機制:因“麻沸散”“麻黃”等事物具有令人肢體失去知覺的作用,人們逐漸用“麻”代指“失去知覺”這一體驗。

到明清時期,“麻了1”的組合更加常見:

(46)他的兒子何曾將銀子買我來?原是個專一設騙的拐子,坑害人家兒女。拐我來時,瞞著我家,只費得兩個燒餅,麻了我嘴,說不出,就領來了。(《禪真逸史》)

(47)月娘道:“誰嘗著些甚么兒?大清早辰,纔拏起茶,等著他娘來吃,他就走來和我嚷起來。如今心內只發脹,肚子往下憋墜著疼,腦袋又疼,兩只胳膊都麻了。你不信摸我這手,恁半日還沒捂過來!”(《金瓶梅詞話》)

(48)馬氏登時大怒道:“瞎娘賊的臭丫頭!沒睛子,干怎么?”一頭說,一頭拿了一根竹桿子,望小柳頭上打下來。小柳就跪在地上,面色已青一回黃一回,兩條腿又打戰得麻了。(《廿載繁華夢》)

(49)金眼雕一鼓肚子,誠心賣一手叫他瞧瞧。海馬這一槍扎上,仿佛扎在石頭上,把自己的手腕子都震麻了。(《彭公案》)

例(46)和例(47)當中的“麻了”做謂語,例(48)和例(49)中的“麻了”做補語,“了”在此是一種“完成態”的表示,并不和“麻”緊密結合。在所搜集到的語料中,“了”很多時候都是作為“X麻”后跟的助詞:

(50)沈將仕將窗隙弄大了些,窺看里面。不看時萬事全休,一看看見了,真是:酥麻了半壁,軟癱做一堆。(《二刻拍案驚奇》)

(51)吃了又擲,擲了又吃,諸姬又來趁興,奉他不休。沈將仕越肉麻了,風將起來,弄得諸姬皆赤手無稍可擲。(《二刻拍案驚奇》)

(52)秦重定睛觀之,此女容顏嬌麗、體態輕盈、目所未睹,準準的呆了半晌,身子都酥麻了。他原是個老實小官,不知有煙花行徑,心中疑惑,正不知是什么人家。(《今古奇觀》)

可以看到,在同時期的語料中,“酥麻+了”、“肉麻+了”是很常見的表達,“了”是后綴,與“麻”的聯系緊密度并不強。

直到網絡語言興起,“麻了2”才出現,并且凝固成詞,在語義上比“麻了1”要抽象,專用于表示心理上的“疲憊、無語、麻木、懵”:

(53)老家發生了5.2級的地震,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人都麻了。

(54)班主任麻了,一個高三畢業班,59個人沒有一個考上一本。

(55)月薪四千的崗位居然不要碩士生,今年的春招真的是卷麻了。

(56)顯卡價格崩盤,等等黨贏麻了!

例(53)中的“麻了2”就側重于心理上的“懵”,“我”在得知老家發生地震后,整個人發懵,一時之間大腦空白。例(54)中的“班主任麻了“則表達班主任的無奈。

除做謂語外,“卷麻了”“贏麻了”都是做補語,意思是“競爭激烈到令人麻木”“贏到的利益很大,故而有麻木的感受”。有時候,“贏麻了”也會用于表達“總是贏,贏到麻木”的意思??傮w說來,“麻了2”做補語時,其語義通常都側重于形容心理層面的麻木。

在“麻了2”中,“麻”和“了”產生了意義的融合,“懵、無語、疲憊、麻木”的意義只能在“麻了”這一組合中才能顯現,離開“了”不能表達這一含義,“了”也不能被替換。而且在形式上,“麻”和“了”之間不能再加入其他語言成分,已經是一個凝固的整體。盡管漢語中的詞匯化缺乏形式上的體現,“麻了”在詞匯化前和詞匯化后形式保持一致,但依然可以通過這幾個依據分析出“麻了”的詞匯化。

3 “麻了”發生語義虛化和詞匯化的動因與機制

3.1 “麻了”發生語義虛化和詞匯化的動因

3.1.1 高頻使用

意義空泛的詞、格式,容易負載主觀意義,這是一大批語言形式發生語義虛化的基礎,而高頻使用在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當“麻了”的含義轉向認知領域時,其適用的語境較之原來發生了拓展,原先的一些特征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也就造成了“麻了”產生新的用法,比如“麻了麻了,演唱會的門票又沒搶到”,“麻了”在這里充當了話語標記,在原來的做謂語、補語用法上產生新的變化;另一方面,高頻重復本身具有減弱詞或結構式的語義效力。Bybee[11]認為,“高頻使用導致適應,從而引發語義真值弱化。結構式的自主性伴隨頻率增長而加強,這意味著構式中各自獨立的成分逐漸弱化,且失去和同一規則模式里其他聚合成員的聯系?!本W絡語言中經常出現一些與常規語言習慣相悖的表達,但由于人們對網絡語言的接受度較高,因此像“麻了”這樣的詞通過反復使用、反復出現,逐漸被人適應,這樣的高頻出現也讓“麻了”內部的成分聯系得更加緊密,最終凝固成一個整體。

3.1.2 漢語雙音化趨勢

馮勝利[12]提出了“韻律詞”這一概念,他認為,漢語的兩字組不管內部是什么語法結構,一般都是韻律詞,它們在更大的組合中一般都總是一個穩定的音步。而音步具有一種“桎化作用”,即處在一個穩定的音步中的兩個成分必然會被音步緊緊地“桎梏起來。吳為善[13]提出了“雙音化”,他認為,當兩個單音節成分較高頻率共現,在韻律單位(音步)的作用下,這兩個單音節成分就可能發生詞匯化成為一個語言單位?!奥榱恕苯洺3霈F在動詞后作補語,且后面不再跟其他音節。也就是說,“麻了”經常以組合的形式單一地高頻出現,在這樣的高頻使用中,“麻了”受到了漢語中雙音化趨勢的影響,從原本的非句法結構演變成了詞匯。

3.1.3 語義變化

張誼生[14]認為,意義和形式是同一個問題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在實詞的虛化過程中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句法位置和結構關系的改變會引起副詞化的發生,同樣,詞義的泛化、分化、融合也會導致詞的結構關系和句法功能的改變。他這里所說的語義變化,就是指實詞意義在使用過程中的轉化方式及其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泛化、分化和融合,而“麻了”的語法化則是實詞意義泛化的體現?!奥椤北緛硎敲~,指稱一類植物,但受語言的轉喻機制影響,“麻”與“肢體失去知覺”產生了關聯,后來“麻”的語義產生泛化,不再局限于形容肢體的感受,而是擴大到形容抽象的體驗,而詞義的抽象泛化引起了詞語結構關系的變化,使得“麻了”一步步虛化,最后成為一個程度副詞,乃至話語標記。

3.2 “麻了”發生語義虛化和詞匯化的機制

3.2.1 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在“麻了”的歷史演變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重新分析是語法化和詞匯化中的一個重要機制,Hopper&Traugott[15]認為,重新分析是兩個成分的邊界消失,逐漸融合、凝固成一個。從短語或跨層結構凝合為詞,兩個成分之間的邊界消失,是重新分析的一種類型,“麻了”就屬于這一類型?!奥榱恕痹仁恰皠釉~+助詞”,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分析為“麻/了”,這一結構由于頻繁出現,“麻”和“了”的結合緊密起來,從明清時期開始做補語。網絡語言的發展讓“麻了”詞匯化,“了”不再表示動作的完成,之后“麻了”做話語標記,不再做分析。

3.2.2 隱喻

隱喻是基于概念相似的一種類比性推理,Lakoff&Johnson[16]認為,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以及對客觀世界的體驗而形成的,特別是通過感知和肌肉運動能力而獲得的,并且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被理解。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人類認識世界、賴以生存的思維方式。他們還提出,隱喻是人們通過具體事物來理解抽象事物的認知方式。

在隱喻中,有一類被稱為“概念隱喻”,指的是用某一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將談論某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個概念,常見的表現形式為“以身喻心”。人們的抽象概念系統是通過具象的概念來建構的,而“身體”是人類統一且直觀的具象概念來源之一,因此,很多語言都是經由“身體”的具象轉向心理層面的抽象,“麻了”這一詞匯的語法化就很好地體現了結構隱喻的特點。從“我腿麻了”到“我人麻了“,身體的“沒有知覺、麻木”與心理的“懵、麻木”具有相似性,都表現了一種不適、無法或不愿動彈的感受,在這個基礎上,“麻”從“動作域”投射到“認知域”,由具象轉向抽象,發生了語法化,而“麻”的語法化也為“麻了”的語法化奠定了基礎。

4 結語

在現代漢語共時平面上,存在著三個不同的“麻了”?!奥榱?”是個非句法結合,意義是“身體部位不適、沒有知覺”,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或補語;“麻了2”的意義是“感到懵、無語、疲憊或麻木”,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或補語;“麻了3”則是副詞性的話語標記,用于話題切換,暗示說話人的情感態度。

研究認為,從“麻了1”到“麻了2”,“麻了”發生了詞匯化,“麻了”從兩個詞凝固結合為一個詞;而從“麻了2”到“麻了3”,語法化的影響更大,最終令“麻了3”成為一個話語標記。

在“麻了”一詞的語法化和詞匯化過程中,高頻使用、漢語的雙音化趨勢以及語義變化是其動因。網絡語境下的高頻使用減弱了“麻了”的語義真值,增強了內部結構中“麻”和“了”的聯系,漢語的雙音化趨勢同樣也增強了“麻”與“了”的組合,而詞義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促進了“麻了”一詞的虛化?!奥榱恕碑a生語義虛化和詞匯化的內部機制,分別是重新分析和隱喻。重新分析使得句子結構中的“麻了”能夠被視作一個整體,最終凝固成詞,隱喻則讓“麻”的詞義逐漸虛化,由具象轉向抽象,為“麻了”的語用化奠定了基礎。

猜你喜歡
補語麻木謂語
麻木
非謂語動詞
非謂語動詞
不做政治麻木、辦事糊涂的昏官
浮生一記
漢語補語應用淺析
初級對外漢語教材復合趨向補語引申用法考察
無題(2)
淺談現代漢語補語的辨析
非謂語動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