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外科學課程思政改革路徑研究

2023-03-22 08:38歐燕紅
林區教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外科學思政課程

歐燕紅

(四川省甘孜衛生學校,四川 康定 626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某幾門思想政治類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即思政課程。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诖?,課程思政應運而生。簡單地說,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程所涉及的各環節、各方面,在教育教學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課程與思政緊密結合起來[2]。外科學是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臨床專業必修的課程,醫學生畢業后將面對病人及家屬,在提高專業技能、看好病的同時,如何加強與病人家屬的溝通、人文關懷等方面同等重要[3]。在中職學校外科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開展外科學課程改革,有利于豐富外科學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手段,進一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個人能力素養水平,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4]。

一、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聯系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從字面上來看,只是詞匯的順序不一樣,但實際上是兩個側重點不同和應用范圍不同的概念[5]。思政課程的落腳點在于“課程”,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專門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課程,是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而開設的一系列具體的思政課程,課程的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在中職學校開設的思政課程主要包括“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道德”“哲學與人生”等通識課程。而課程思政的落腳點在于“思政”,是基于某些具體的課程(指專業課、基礎課等非思政類課程),以課程為載體,在課程的傳授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將具體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有機結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從本質、理念、結構、方法、思維等幾個方面來刻畫。課程思政的本質在于立德樹人,育人需先育德。課程思政的理念是協同育人,做到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課程思政的結構是立體多元化的,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課程思政的方法是顯隱結合,在教育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各類課程有機結合,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結合,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課程思政的思維在于科學創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這是一種理念創新,在具體課程思政實施中,還需要創新思維、創新思路、創新發展,進而創新方法,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實現課程思政的創新發展。

二、外科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外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一門骨干核心課程,是一門對職業素養、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有較高要求的學科[6]。外科學課程內容多,如何將每一章節的內容或知識點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通過什么樣的途徑進行有機結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7]。醫學生畢業后,將走向醫務崗位,他們在校期間培養的醫術、醫德水平與從事醫療工作后的醫德、醫風有直接關系[8]。因而,在外科學課程教學中引入課程思政理念,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十分必要。在外科學的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能牽強附會,不能生搬硬套,要做到內容與情景的有機結合,做到潤物細無聲,才能產生良好的課程思政效果[9—10]。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教師應將個人經歷、對教學內容的感悟以及醫學前輩的相關成就等生動、具體的素材加入教學素材儲備庫,使學生一方面,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接受教育和心靈的洗滌;另一方面,教師的以身作則、嚴謹的教學態度、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真摯的思想情感對學生也是一種榜樣教育。

三、外科學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

與外科學課程相關的優質的思政教育素材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基礎,也是在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保障[11]。中職學校外科學課程的思政素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挖掘整理:(1)教學內容。如:將外科疾病的診療中所需要的客觀、嚴謹、細致等要求融入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職業精神;將醫學者不畏艱難進行科技攻關的相關案例、小故事,與相關疾病教學內容相結合,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具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2)外科學的發展史。如:向學生介紹外科學的發展歷史,從過去艱苦、簡陋工作環境下的“簡單粗暴”到現在無菌環境下的“精準細微”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要結合時代背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在不同時期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不容易,要主動探索;講述醫學家敢于質疑權威、追求真理,不斷促進技術進步的案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等。(3)典型人物事跡。如:2020年1月,84歲的鐘南山院士再次掛帥出征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感動江城千萬人;中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吳孟超院士90多歲仍奮戰在手術臺,一生挽救了上萬名患者;屠呦呦歷經千辛萬苦發現青蒿素,解決了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難題,并且有望治愈困擾人類多年的紅斑狼瘡,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通過生動的人物事跡教育學生甘于奉獻,追求純粹,踐行醫學生誓言。(4)我國外科學專業的成就。通過介紹我國外科學在大面積燒傷治療、斷肢、斷指再植等方面領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國中醫藥事業對世界醫學的貢獻等,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在不同章節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探討挖掘思政素材,著力于1—2個育人話題,要言之有物,切忌泛泛而談。根據外科學課程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和思政素材[12],體現思政主題,強化育人主旨,在不同的章節內容融入思政元素。

1.無菌術

如果說外科手術是刀尖上的舞蹈,那么微生物便是緊要關頭最可怕的威脅,無菌術的出現有力地消除了這一威脅。19世紀中期以前,是外科手術的“野蠻化”“粗糙化”時期,醫生沒有手術衣和口罩,沒有消毒,手術室內坐滿了圍觀者,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沒有無菌意識,高死亡率是當時外科手術的代表名詞之一。曾有一位外科醫生更是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也是唯一的一臺死亡率為300%的手術——以28秒的時間截去患者壞死的腿的同時不慎砍斷了助手的手指,二者皆因傷口感染而死,一位在現場觀摩的醫生被刺中兩腿間的要害,驚恐而休克致死。當時普遍采用的防感染的方法是用燒紅的烙鐵燙傷口,然而也會把傷口周圍的人體組織燒死。后來,匈牙利的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博士發現他所在醫院的產婦產褥熱死亡率高達13%—18%,而另一個醫院的產褥熱死亡率只有2%,他通過生活中的觀察、記錄,發現手部清潔與產褥熱死亡率密切相關。他接著開始嘗試在手術前用石灰水洗手,產褥熱死亡率直線下降,后來手術器械也用石灰水清洗,產褥熱死亡率得到進一步降低。塞麥爾維斯呼吁術前用石灰水洗手、清潔手術器材的這一行為,卻遭受大部分同行的冷嘲熱諷,最終抑郁自殺。1673年,列文虎克觀察到了口腔中的細菌,他被認為是微生物學的奠基者。后來,巴斯德通過反復研究和試驗,認為控制病菌就能預防和治療疾病,進而發明了著名的巴氏消毒法和狂犬病疫苗。如今,巴氏消毒法已應用到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F在無菌術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支持。通過塞麥爾維斯、列文虎克和巴斯德等人的故事,教育學生要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為人類的健康事業、為醫學的發展奉獻一生。

2.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

從平衡這一概念引入,介紹平衡的重要性,平衡不僅蘊含著自然界的普適規律,同時也富有哲學意義。人身體中的各元素要平衡,自然界的生態鏈、生態系統也需要平衡,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層面都需要平衡。對于個人而言,醫德與醫術同樣需要達到平衡。古人有關于“德、才”的論述,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實現個人以及對社會的最大化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就是關于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類的發展與自然發展要平衡,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空。教導學生要提高生態意識,保護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3.輸血

播放無償獻血宣傳片,讓學生對獻血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長期堅持適量獻血的人,體內新鮮的血細胞含量明顯高于未獻血者,其精力更充沛,身體更健康。與輸血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就是血型,那么血型是如何發現及鑒定的呢?17世紀英國著名生理學家和醫生哈維發現血液循環以后,人類就開始進行輸血的嘗試。1667年,法國哲學家丹尼斯和外科醫生埃默雷茲將250毫升羊血輸給了一個病人,這是人類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輸血,結果沒有成功,出現了病人死亡的悲劇。1829年,英國醫生布倫德爾第一次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試驗,但其試驗結果還是令人失望,大多數病人死亡,只有少數病人得到康復,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直到1900年,奧地利醫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了人類的血型,這一偉大的發現使他于1930年獲得諾貝爾獎。通過如何才是安全的輸血這一問題,進而介紹輸血的原則。在輸血的并發癥中,介紹艾滋病的危害以及艾滋病的感染途徑。近年來我國學生艾滋病感染者凈年均增長率居高不下。應對學生進行性安全教育,預防艾滋病的傳播與感染,倡導學生適量獻血,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預防傳染疾病。

4.休克

休克能導致體內的有效循環血量大量減少,并伴隨著全身微循環的障礙。休克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創傷、過敏、感染,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哪些事件或行為極有可能導致休克。教導學生要養成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識,減少交通事故,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預防過敏性、感染性休克。

5.麻醉

麻醉在外科各類的手術中都有其身影,已成為重要、關鍵性學科。在19世紀初,衡量外科醫生水平的標準就是一個字“快”。手術的時間是以秒而不是以分鐘為單位,因為那時還沒有發現麻醉藥,要想減少病人的痛苦就要盡可能快地完成手術。教師通過講述莫頓、杰克遜、韋爾斯、克勞福德·朗等四人的“麻醉第一人”之爭的故事,教導學生一方面,要學會淡泊名利;另一方面,對于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通過公開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方式進行保護。麻醉藥品雖然改進了手術方式,減少了病人的痛苦,但其副作用也相當明顯,屬于管控類藥品。講述麻醉藥品管理不當、濫用造成的后果等案例,讓學生明白要嚴格遵守規章制度、法律法規。

6.疼痛治療

從為什么各大醫院會設置胸痛中心,在CT檢查時會有疼痛優先等規定入手,讓學生了解疼痛的癥狀與危害。如,在講述止痛藥時,可以介紹阿司匹林的故事。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存在于人們日常隨處可見的柳樹中,1829年法國化學家亨利·雷洛克斯從柳樹皮中分離出了水楊柳的化合物,但其容易導致胃潰瘍和出血。1895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將其乙?;纬闪艘阴K畻钏?,其不僅療效顯著,而且副作用更小。乙酰水楊酸就是后來的阿司匹林。從這個故事中教導學生要有鉆研精神。又如,屠呦呦從我國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受到啟發,進而不斷改進青蒿素提取的方法,為全球飽受瘧疾困擾的患者帶來了福音。青蒿素的發現離不開傳統的中醫經典文獻,也離不開其他科學家的通力協助,傳統中醫藥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值得繼續深入挖掘。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我國疫情防控的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通過講述這些事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進學生不斷努力,攻堅克難,為醫學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7.重癥監測治療與復蘇

通過播放重癥監護室宣傳片的方式介紹其地位與作用,它是醫院集中監護和救治重癥病人的專業科室,重癥醫學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狀態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斷方法的重點學科,其主要特點包括疑難重危病例集中、監測細致、治療積極且針對性強等。講述抗擊非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案例事跡,介紹中藥在國內外疫情防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案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和獻身精神。這一章節重在向學生傳遞兩個理念:一是敬佑生命,面對重癥患者,只要有一線生機,就要做到“不拋棄、不放棄”。二是敬畏生命,需要攻堅克難,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水平,挽救更多的生命。

8.圍術期處理

首先介紹醫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醫學是將人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面對的是病人及家屬,因而醫學人文教育必不可少。醫學人文從人文觀念的角度探討、總結和思考各種醫學現象、事件。教導學生不僅僅要把病情解釋清楚,更多的是要感受病人及家屬的擔心和顧慮,與其共情,富有同情心,學會安慰病患及家屬,加強并提高對醫患溝通的理解和能力。簡單地說,要主動關心體貼病患,注重醫患溝通,緩解家屬焦慮。

四、結語

將思政教育融入外科學課程,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職業素養,還能豐富中職外科學課程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外科學課程思政是中職外科學課程改革的一次嘗試。在實施外科學課程思政時,教師從思想上需要樹立“三全育人”的理念,行動上肩負“一崗雙責”使命,不斷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要落實好外科學課程思政,單獨依靠某一位外科學專業課程教師是不能完成的,應成立外科學課程思政研究團隊,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各章節、各內容課程思政的主題,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注意發現、探討、挖掘課程思政素材,共建共享外科學課程思政教學素材庫,進而豐富外科學課程思政內容,使其接地氣,貼近生活,才能促使外科學課程思政落到實處。此外,在實施外科學課程思政時,一方面,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心理、思想動態,這樣有助于提高課程思政與學生的契合度、針對性;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為學生做好榜樣和示范。

猜你喜歡
外科學思政課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醫外科學教學與評價
“三維一體”創新型中醫外科學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