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歌曲的作用

2023-03-22 17:34張振濤
音樂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施光南作曲家田野

張振濤

內容提要: 歌曲是最易于廣泛傳播的藝術形式之一。文章通過對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兩首歌曲創作與傳播的歷史情境的剖析,一方面凸顯了施光南歌曲創作個性化的風格、氣質和闡釋方式,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這些歌曲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及其所體現的時代價值。進而更深層次地探討了歌曲創作在特定歷史情境下對觀念的塑造、理念的傳播以及藝術取向的選擇等方面所起到的“潤物無聲”的作用。

2023年6月26日,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舉辦“施光南音樂藝術館開館暨《施光南全集·聲樂卷》首發系列學術活動”,在新建的“施光南音樂藝術館”,我們看到了勤奮的作曲家的上千頁手稿。掛滿大堂的譜頁不像印象中手稿那樣筆記潦草,一律工工整整,讓人看到了作曲家嚴謹的態度與做事的認真。譜頁上的音符,數十年前都是一首首深深印在記憶中的樂曲。浙江音樂學院以這種形式紀念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的作曲家施光南,提醒后人追憶他在生命歲月中的印記。筆者沒有見過僅以音響伴隨成長的作曲家,但博物館擺放的展品手稿,讓筆者感受到他的氣息。

一、《在希望的田野上》

提起施光南,馬上會聯想到一批產生于改革開放初期傳遍全國也鼓舞全國人民的歌曲,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誕生于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的18位農民簽訂了一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保證書”,由此開啟了農村改革第一步。這項被稱為“偉大創舉”的事在當時頗具爭議。1980年,它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肯定,后來慢慢推廣開來,變成被國家支持、被政府倡導的行動,再后來就變成了一種制度、一種方向。1981 年,團中央組織青年講習團到安徽體驗生活,時任《歌曲》月刊編輯的陳曉光便在其中。他在小崗村對農民的愿望有深切感受,有按捺不住的創作沖動?;鼐┖?他把歌詞給了施光南。歌中所唱的“田野”就以小崗為原形。

這首歌曲不是需要多年后才能獲得歷史評價的作品,一經唱響,便獲得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同。這個評價標準,就是老百姓的口碑。思想解放的背景和現實主義的傳統,決定了兩位作者的基調。鄉村變革,讓他們預見性地看到了田野上升騰的新氣象,準確地提煉出一個簡潔有力的表達:希望的田野。每個中國人之所以能夠把心貼到熱切跳動的旋律中并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是因為那不僅是小崗村農民的心跳,創作者的心跳,而是整個中國的心跳?!对谙M奶镆吧稀肥谴砀母镩_放的“迎春曲”!朝氣蓬勃,氣象襲人。

1981年,彭麗媛錄制了于化新配器的民樂版《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周一歌》欄目播放。當時,電視尚未普及,主要依靠廣播電臺傳播,這個欄目盛極一時。節目播出后,歌曲乘上廣播的翅膀,傳遍中國。

之所以獲得聽眾的普遍認可,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大家廣泛接受的歌唱形式不再是合唱,而是獨唱。與“文革”慣常形式相反,聽眾更喜歡彰顯個人風格的獨唱。第二,藝術家氣質不同,闡釋作品方式不同。對路子,表達酣暢,用合適的獨唱形式、合適的民歌風、在合適的時間站到了合適的位置上,歷史的偶然,其實隱藏著必然?!叭f世一時,機會難值”,就是正確的形式與合適的時機的配搭。遇到這樣的機緣,表達自然承擔了歷史使命。

大家感到國家的希望就是個人的希望,個人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歌曲之所以透著熱切,透著歡欣,透著燦爛活力,就是因為“中情所激,不覺出之于口”①。一有國家氣象,二有時代召喚,三有技術準備。萬事俱備,凝于一端。揭開改革開放大幕的序曲,帶著作曲家的憧憬,帶著老百姓的希望,擺到了譜臺上。這大概就是老百姓從中感受到昂揚的生命力并真心歡迎它的原因。這也是施光南的歷史價值之所在! 一代人借助他的歌聲走進現代。某種意義上,他譜出了改革開放的第一首現代心曲。

二、十五首群眾評選歌曲

當然,《在希望的田野上》并非孤立現象,是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優秀歌曲中的一首。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周一歌》欄目深入人心,典型事件是1980年2月電臺文藝部和《歌曲》編輯部聯合舉辦的“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25萬人參加了評選,定購歌片(當時通行的單張印刷歌譜)超過百萬,這些數字在當時是空前的。第一批15 首歌曲有:《祝酒歌》(韓偉詞,施光南曲),《妹妹找哥淚花流》(凱傳詞,王酩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集體詞,呂遠、唐訶曲),《再見吧,媽媽》(陳克正詞,張乃誠曲),《泉水叮咚響》(馬金星詞,呂遠曲),《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凱傳詞,王酩曲),《心上人啊,快給我力量》(閻樹田、陶嘉舟詞,常蘇民、陶嘉舟曲),《大海一樣的深情》(劉麟詞,劉文金曲),《青春啊青春》(凱傳詞,王酩曲),《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凱傳詞,施光南曲),《太陽島上》(秀田、邢簌、王立平詞,王立平曲),《絨花》(劉國富、田農詞,王酩曲),《我們的明天比蜜甜》(鐘靈、周民震詞,呂遠、唐訶曲),《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秀田、王立平詞,王立平曲),《永遠和你在一起》(王燕樵詞曲)。

15首歌曲傳遍大街小巷,共同的基調是,對人生抱著樂觀態度,以通俗形式和高揚格調,從不同側面贊美生活。歌曲講述國家大故事,也講述個人小故事,真正講好了中國故事。作曲家的音律與人民的心聲共鳴,構成一段集體記憶。歌曲的轟動效應,當然不僅是因為旋律優美,更有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的真實感情。

對于一位藝術家來說那可能是一首自己唱過的歌,對于電臺來說可能是一個欄目,但那批歌曲已經成為一組符號,一個可以拿來衡量時代趨勢的標尺。一個藝術品的成功不僅在于自身,還在于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發揮的作用。作品只有在接受中被附加了溢出本身的意涵,才能獲得充分解讀。對于走過改革開放40年的聽眾來說,歌曲構成了生命歲月的集體記憶,一段可以通過歌聲連接時代感的載體。15 首歌曲如噴薄的火燒云,成為20世紀80年代的注腳。沒有欣欣向榮的希望,不可能產生氣象,也不會有歌唱家表達的普通人對春天的呼喚。

三、歌曲塑造現代民族國家概念的作用

施光南創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采用了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素材,這樣的曲調,當然好聽。這首歌讓人想到,我們這代人對少數民族和多元一體格局理念的建立過程。如果問筆者小時候腦子里的民族概念是怎么產生的? 筆者會老實說,是從歌唱中得來的。這條渠道好像很不正統,很不嚴肅,但那個時代的教育就是這樣特殊。民族概念的知識,不是從課本上、課堂上學到的,而是從歌唱中習得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幾乎都是通過唱歌獲得了多民族多元共處的概念。

唱《北京的金山上》(根據民歌《無價之寶》改編),知道了藏族;唱《牧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根據民歌《莫莉瑪》改編),知道了蒙古族;唱《五朵金花》,知道了白族;唱《烏蘇里船歌》,知道了赫哲族;唱電影《劉三姐》主題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根據民歌《石榴青》改編),知道了壯族;唱《萬泉河水清又清》(芭蕾舞《紅色娘子軍》主題歌),知道了黎族;唱《阿佤人民唱新歌》(根據民歌《白鷴鳥》改編),知道了佤族;唱《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知道了塔什庫爾干的塔吉克族。歌曲種下了一支旋律對應于一個民族的概念,也塑造出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維吾爾族表演藝術家克里木,彈著冬不拉、熱瓦普、連唱加跳的《洗衣歌》,構成了另一個意象——民族樂器大世界。

這個經驗讓人懂得那個時代的歌曲所發揮的功能和起到的作用。它傳遞了一種觀念,讓族名插上歌曲的翅膀,起到了教科書沒起到的功效。上述歌曲并沒有一個總體設計,但連接起來就產生了一個總體視野——能歌善舞的多民族構成的共同體?!跋胂蟮墓餐w”背后支撐的“歌唱的共同體”。效果不是創編者設想的,也不是唱歌家設想的,然而,竟然無心插柳,促成了一個善果! 演唱者把一個個民族的畫面分割成一幀幀彼此獨立的聲境,如同處于對整個劇情尚難把握的演員,被剪輯師編織到意義世界中。歌曲再也不是一首首獨立曲目,而成為貫穿全景的完整呈現,與現代國家概念銜接。

費孝通提煉的理念“多元一體格局”,靠學術著作傳播的事,是21世紀之后才發生的,歌曲卻為這一理念做了注腳,輕而易舉地達到了普及效果?;蛘邞摪错樞蛘f是起到了前鋪墊的作用,深入人心的程度和不脛而傳的廣度,遠比理論更有效。

歌曲輕飄飄的,卻助推了理論起不到的作用。今天,學術界通過理論認知獲得了“民族國家”“身份認同、文化認同”“想象共同體”等概念,返過頭來回視這批歌曲,才能從特殊傳播史中看到載體與效應之間舉重若輕、登高一呼的效應,乃至預留了理論延伸的空間。歌曲先行一步,應了學者的話:“一萬個口號比不上一支歌?!?/p>

以施光南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講述的是民族和諧與文化交融。一批民族風格歌曲于20世紀50年代之后成為舉國認同的符號,成就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讓民族概念不再狹隘。而接續而來的歌曲,則把另一種民族概念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讓當代人有了完全不同的定位。古代現代,已然不同,二者之間站立的,就是施光南這樣的作曲家。民族的包容性,不但體現在政策、制度方面,也體現在生活實踐中,它們傳播于農村、工廠、院?!層^念落到實處的,就是作曲家譜出的新聲。

結語

那個時代會唱的歌特別多,沒人教,都是從喇叭里學的。歌曲塑造了我們的音樂感,種下了哪種好聽、哪種不好聽的偏向。這種欣賞品位以隱秘方式潛藏于心,影響我們的判斷。當時跟著唱的行為,好像是從眾,不覺得有什么意義,直到有一天,才知道自己為什么喜歡這種類型的歌而不喜歡另一類型的歌,為什么喜歡這種類型的音樂而不喜歡另一類型的音樂。有一耳朵無一耳朵聽到的歌兒,有一嘴無一嘴哼出的曲兒,塑造了口味,奠定我們的藝術取向。

別小瞧歌曲,它的作用巨大。作家余華說,他的《活著》來自美國黑人歌曲《老黑奴》作者的家事。歌曲作者福斯特的妻子瓊家的一個老黑奴去世,生前希望福斯特為他寫一首歌。福斯特的父親和兩個兄弟相繼去世,姊妹遠嫁他鄉,另一個弟兄摩利遜去了克利夫蘭,只有妻子、女兒留在家鄉。他后來也遭遇家庭婚變,流落紐約,貧病交迫?!痘钪返闹鹘峭瑯佑龅剿械姑沟氖?全部家人離世。知道了福斯特的故事才明白,余華沒有夸張,真實世界遠比故事更悲慘。這首“文革”時也不禁唱的《老黑奴》,悲郁深沉,讓經歷過壓抑與悲憤的人反復吟詠。余華移花接木,讓作者背后的故事獲得了生命力。而我們一代人的成長史也因為那首叫做《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而被照亮,相隔幾十年依然能打動我們的記憶。

古希臘寓言說:“音樂是保存記憶最好的方式?!痹谡憬魳穼W院“施光南音樂藝術館開館暨《施光南全集·聲樂卷》首發系列學術活動”當晚舉辦的由眾多藝術家參與的“施光南作品音樂會”上,歌聲蕩漾,走過的歲月在歌聲中復現,平靜而質樸,那無疑是讓聽眾內生出與作曲家和時代的共鳴。這批歌曲在我們生命史中有序地記錄了年輪,精準地表達了那時我們心里想說卻說不出來的話,讓我們回望時找回了記憶。歌曲中既有對時代、命運、民族這些大命題的反映,也有對人生目的的作答。如果沒有施光南的創作,我們會淡忘昨天,也會忽略今天應該去做的事。

猜你喜歡
施光南作曲家田野
希望的田野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陽簡介
在希望的田野上擔當作為
著名作曲家楊天解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深切的懷念 珍貴的記憶
初冬
山鄉春來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