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江南音樂文化轉型的三個視點

2023-03-22 17:34楊和平
音樂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絲竹江南轉型

楊和平

內容提要: 江南地區是中國重要的音樂文化重鎮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江南地區音樂文化在其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傳統的江南絲竹、蘇州評彈等藝術形式至今仍廣受歡迎。然而,隨著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和當代多元文化的日益發展,江南地區的音樂文化的內容、形式與表達方式,也經歷著一次從傳統到現代的巨大轉型。江南音樂文化轉型的背后,體現的是社會形態的古今轉換、政治制度的新舊交替,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綜合交織。

引言

江南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江南地區的音樂文化就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江南音樂文化經歷了從先秦兩漢至隋唐五代時期的初創、發展,到宋代的繁榮、近代的衰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恢復、復興等階段。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江南音樂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全方位變革的背景下,江南音樂文化也正面臨著轉型。江南音樂文化轉型是江南音樂發展歷程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階段。在其轉型過程中,江南音樂文化的發展始終處于時代精神和社會思潮的影響之下,從而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在新時代轉型的大環境中,對江南音樂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規律進行細致的剖析,探索江南音樂的發展動向,對江南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有所裨益。

一、社會形態的古今轉換

從古代開始,我們國家就早已有對音樂文化進行地區劃分的先例,并且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表現出了不同的分區方式和特征。這是因為,音樂的產生、發展和傳播,都需要在特定的地域中實現和發展,并且與該地域的地理特點和社會形態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社會形態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音樂的產生、發展和傳播的方式和風格。

江南地區不僅是一種地域名稱,更是一種文化象征。江南音樂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資源,并經歷了多次社會變遷。秦統一六國后,江南文化與中原文化、楚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格局。秦代建立了樂府,專門從事民歌的采集工作,開始廣泛收集民謠,了解民情?!稑犯娂匪珍浀膮锹暩枞儆嗍?均有江南文化的特點。漢時期,正是封建社會文明發展的最初鼎盛時期,音樂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關注和青睞,這就給漢朝音樂文化的變革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這時,樂府中已經出現了專門寫歌辭的人,同時各地的音樂人士搜集民間音樂,創作并填滿歌辭,改編曲調,編配樂器,為江南音樂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隋唐五代的江南音樂,承襲了漢、魏兩代音樂傳統,并吸收各方音樂之精華,融匯創新,在中國古代音樂發展史上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到了宋代,隨著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城市市民生活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反映都市生活的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也隨之蓬勃發展起來。隨著戲曲在江南的興起與發展,各式各樣的地方曲調與民樂日益興盛,加上江南士人的積極參與,更為其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的雅韻。這種清麗脫俗的藝術風格,也為現代江南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三亂”后,大量的北人涌入江南,使得江南地區人口密度越來越大,特別是明清兩代,人口增長很快,但由于自然條件所限,耕地面積并不能與之成正比,地少人多,人均可耕種的面積十分有限,再加上土地為地主階級所把持,農戶之間也有租佃之爭?!稗r民終歲勤動,還租之后,不夠二三月飯米”①,正是這一現象的表現。此時江南的社會結構、文化教育、民風民俗等,都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這些面貌都有助于促進江南音樂的興盛,并使其得以存在與發展。

鴉片戰爭后,我國的封建社會逐漸瓦解,以城鎮為中心的商品經濟逐漸發展起來。茶館、戲院等日趨繁榮,不僅為音樂表演創造了條件,也促進了民間音樂的發展。比如,在這一時期,越劇由鄉村到城鎮,因其獨特的藝術特點而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認同。在江蘇無錫和常州一帶流行的錫劇和蘇劇,也都有了新的發展。各種“灘簧”經過前一時期的改良、完善,發展成為全國較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江南的茶館也滋養了曲藝藝術,各地曲藝藝術如彈詞類的四明南詞、蘇州彈詞、揚州彈詞,鼓詞類的溫州鼓詞、浙東漁鼓等,道情類的金華道情、江西道情等,都得以在江南地區生根發芽。隨著“中華民國”成立,當時的社會和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城鎮的人口也有了很大的增長,而“五四”的新文化運動則為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吐舊納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大批農民進城,城郊民歌也隨之興盛。絲竹同樂逐漸變成一種中上層社會的文化生活方式,他們將工作之余的閑暇時間撫摸絲竹、陶冶情操,視為一種高貴的消遣。當時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新的絲竹社員團體,以樂譜出版、廣播、錄制唱片等形式,將絲竹音樂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高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萬象更新,江南音樂也迎來了發展的新高潮,戲曲、曲藝、器樂都得到新的發展。在新時代江南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學者們對江南音樂的文化意蘊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并以新的方式、新的視角,對江南音樂文化進行新的探索,力圖勾勒出一幅雄偉壯麗的時代圖景,并將其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從而為江南音樂文化的轉型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應當在把握江南音樂文化、社會形態轉型規律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重新審視江南音樂文化,進而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江南音樂文化的發展機制,才能應對出現的許多新現象、新特點。

二、政治制度的新舊交替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②江南音樂文化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政治制度的變化也對其造成了較大影響。江南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輝煌的文明,涌現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湖熟文化等。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江南文化開始成型,并發展為一種重要的地域性文化。江南文化在秦漢之際,隨著與中原文化的日益交融,又有了新的發展。東晉之后至隋唐,江南地區的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一個迅速發展的新時代,并在文藝上有著非常顯著的成績。當然,還應該看到,魏晉時期由于北方的長期戰亂,江南地區相對穩定,江南文化圈逐漸形成。中唐之后,除長安和洛陽這兩個政治重心以外,還形成了江南地區這一文化重心。而在宋代之后,直到近代,江南文化達到一個比較完善的、穩固的階段,并且達到一個鼎盛時期??偟膩碚f,江南地區從遠古時期就有著燦爛的文明,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形成江南文化的雛形,隋唐前后進入成熟階段,宋時期繁榮發展,直至近代形成發展高峰。

近代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江南音樂由于日漸衰敗的社會、經濟狀況而遭受到嚴重的打擊。江南的幾座城市,也紛紛倒下,陷入一片死寂。至20世紀初期,上海已是江南樂派發展的最具影響力的地區,并伴隨各個都市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絲竹之都”。根據文獻記錄,上海在20世紀初期共有25個“絲竹班”,20年代有37個“絲竹班”,30年代有94個“絲竹班”?!拔拿餮偶笔窃?911 年成立的,它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個以絲竹音樂為主的社團。20 世紀初期,先后成立了“鈞天集”“國聲社”“清平集”“樂林國樂社”“云和國樂學會”等,③這些團體都是絲竹音樂的演出者和傳播者。

20世紀30年代,上海共有二十幾個公共和私人廣播站,它們爭先請絲竹社到廣播站現場表演,有些廣播站還有專門的“絲竹社”,定時播放,并接受聽眾的要求。至40年代,隨著絲竹大師的廣泛傳播,班社間的相互交往增加,以及表演次數的增加,使得城區和郊縣的絲竹班社中人才不斷涌現,表演藝術水準得到極大的提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上海為核心的江南區域中,江南音樂仍在蓬勃發展,聲勢浩大,并波及到港澳及其他地方。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策的開放,江南樂師中的一批人也開始出國表演。他們的樂曲已從單純的頌揚功德、描繪自然景物,轉向描寫真實的人生經歷,比如《春暉曲》和《江南好》。

國家不僅注重對絲竹樂手的安排和管理,而且還在江、浙、滬一帶建立各種民樂團體,為這些民樂演員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從那以后,江南的絲竹樂手在戲臺上演出的次數越來越多,江南音樂也在這一階段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中國社會步入一個轉型時期。社會的生產方式和運行規律正在迅速改變,在此過程中,人類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深刻的改變。這種變化對中國音樂的復興、流行、發展與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江南音樂的轉型與發展效果最明顯。

近代江南音樂的發展,集中表現為絲竹樂、吹打樂和鑼鼓樂三個部分。江南的絲竹自清代后期起,在蘇南、浙北和上海一帶,以婚喪喜慶、節慶燈會等民間習俗為主要內容。1911年以后,在上海成為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近代,江南出現了大量新的山歌、民歌,同時,新的民間和戲曲社團的成立,對江南傳統音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當下,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挑戰,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提高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促進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有學者提出,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活態”,但“活態”又是何物呢? “活態”何以成為可能呢?這需要在理論上進行梳理。

在此背景下,江南音樂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并不斷創新。江南樂舞以其清麗脫俗的風姿,在新中國的創作舞臺上獨具魅力。20世紀60年代流行的《豐收歌》,70 年代的《水鄉送糧》,表現了江南婦女的勞動和聰明才智;80年代的《鸕鶿號子》《釆桑晚歸》《繡娘》,90年代的《太湖魚米鄉》,獲得了國家政府大獎;2007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小城雨巷》以其清麗脫俗的江南風情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2010年,“昆舞”正式成立,江南歌舞、雅樂成為中國傳統歌舞家族的一支新成員。

從江南音樂文化自身的轉型發展來看,音樂在藝術領域內逐漸向現實生活靠攏,使得社會政治對音樂的影響更加深入。音樂通過自己的形式來宣傳時代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江南音樂文化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促進了不同社會制度下政治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因此,江南音樂文化不僅是藝術的音樂,也是文化的音樂,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

三、文化交流的中西碰撞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江南音樂的發展演變,與中外文化交流息息相關。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江南音樂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成為推動中國音樂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江南音樂文化不僅是江南地區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江南音樂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傳統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長期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充滿魅力的江南音樂文化。

江南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地位,處于與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地帶,因此也就成為中國社會和音樂文化轉型的第一站和樞紐。在以上海為核心的江南一帶,中西方的音樂文化一直共存,這給了音樂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契機。人是文化的創造者,沒有人,它也就沒有任何價值。

20 世紀,伴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中國第一次出現了由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堂,開啟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大門。隨著“學堂樂歌”的出現,一大批先覺派音樂家從編撰教材到創作音樂,再到實施音樂教育,這一過程的完成,標志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沖擊下,審美教育的全面展開和專業化的音樂教育得以發展。1927年,國立音樂院在上海成立,為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滬江大學、上海藝專、新華藝專等,也設立了音樂系。學堂樂歌的出現以及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對中國近代教師的培養作出很大的貢獻,并產生了大量的音樂家、作曲家,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吳夢非、劉質平、豐子愷、錢君匋、邱望湘、沈秉廉、蕭友梅等。他們積極投身于教學工作,從事音樂創作,編寫教材,對中國新興音樂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世紀,西方先進的生產方法和技術傳入中國,對原有的體制和觀念產生巨大影響。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人開始從物質、精神、制度三個層面上,走上了一條振奮人心、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道路。

江南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中國社會和音樂文化變化與轉型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上海形成了一股崇洋之風,乘著洋車,穿著洋裝,聽著西方音樂。江南的絲竹在民間也有一定的地位,加上有弦、管兩種樂器,因此可與西方音樂分庭抗禮。有志于重振國樂的中國音樂家,抓住這個機會,以其明快、歡快、婉轉的旋律,博得了廣大群眾的歡心,并由此開啟了成立國樂社的大門。

中外音樂文化交流,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輸出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江南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存在著顯著特點,即交流雙方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以及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等因素。江南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同地域音樂文化的特色,同時也與外來文化發生碰撞。在這個過程中,江南音樂文化不斷與其他文化交流、交融,進而形成了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江南音樂文化格局。

結論

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大背景下,江南音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江南音樂的歷史性、民俗性和藝術性,使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江南音樂文化的轉型,不僅對其自身的發展與創新具有積極的意義,也對整個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更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的重要進程??v觀江南音樂文化轉型的三個視點,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創新才是推動江南音樂、中國傳統音樂,乃至其他音樂藝術發展的動力源泉。將優秀的藝術材料和案例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與時俱進的、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作品,使傳統與現代達到一個合適的契合點。但是,我們在創新的同時,面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不能完全否認它,要吸取它的精髓,去除它的殘次。優良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歷史積淀,是一個國家歷史的縮影,也是一個民族不朽的精神,是新時期的發展和改革的基石。在繼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任何一種藝術文化都不能一成不變,因為時代潮流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創新,然而,為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又要求我們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創作出符合現代大眾審美的音樂藝術,這樣才能讓傳統音樂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

其二,我們應當在把握江南音樂文化,社會形態轉型規律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重新審視江南音樂文化,進而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江南音樂文化的發展機制,才能應對出現的許多新現象、新特點。

其三,江南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江南地域的團結性和凝聚力。江南的音樂文化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為整個社會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有競爭力的氛圍。在江南音樂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各區域應對不同地域的音樂進行全面的審核,以加強對江南音樂文化的認同。文藝工作者要正確把握江南音樂文化的發展潮流,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做好江南音樂的轉型工作,創造出與時代相適應的優良作品,從而提高社會對江南音樂的認同感,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綜上所述,江南音樂文化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是地域文化、藝術、文學、音樂等多種文化的綜合產物,是中國民間音樂發展和延續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頭之一。只有使文化和音樂的良性交流得到進一步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和地方音樂的發展,才能實現文化的不斷發展和轉型。

猜你喜歡
絲竹江南轉型
論絲竹玩友——群落生態視野下的樂人群體考察(上)
轉型發展開新局 乘風破浪向未來
航天器在軌管理模式轉型與實踐
小編有話說①
小編有話說②
小編有話說①
“江南絲竹”的“合樂”傳統及其文化闡釋
轉型
結束鉛華歸少作,屏除絲竹入中年——讀《竹太空心葉自愁:近體詩詞習作習得錄》有感
灃芝轉型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