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朗茲·李斯特鋼琴作品中的“漫游”概念
——以鋼琴曲集“旅行歲月”為例

2023-03-22 18:28朱曉樂
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李斯特漫游旅行

朱曉樂

(廈門華廈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漫游”的概念和與之相關的“道路”、“旅行”、“上升”、“返回”等,以及它們所指定的那些文化現象,它們的藝術和哲學反思的歷史,是一個為跨學科研究提供許多機會的話題。今天的哲學、美學、文化研究、文學研究和音樂學等,都在研究這個語義領域。這一概念,在浪漫主義時代得到了特別的重視和發展。正是面對這些研究的內容,藝術家們對啟蒙運動的思想及對下一個世紀的“理性”和“規范”的藝術語匯感到失望,這種藝術領域的突破,實際上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藝術家們在作品和藝術觀念中,急于創造另一個理想的藝術形態或理想的過去的藝術世界。這一切,在夢想和現實之間,造成了不可逾越的沖突。因此,這才有了理想的愛情、無私的友誼、忠誠和崇高的感情,包括個性化、“受苦”的理想藝術世界。

隨著“漫游”到歷史的過去,作為一個“糾正發展”的理想藝術世界,旅行(藝術創作“旅程”)的自然之美與一個奇妙的神話般的夢想成為需要,到藝術作品(包括藝術創作的過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以及“精神之旅”與特定的創造性愿望的搜索和精神上的完美。關于一個人的位置(難怪浪漫主義的關鍵概念核心是羅伯特·舒曼的“為什么”),一個藝術家在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無盡問題。在這里,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李斯特是關鍵人物之一,他那無與倫比的“巡禮之年”(“鋼琴套曲旅行歲月”),這一概念的跨學科性質,與李斯特綜合各類藝術、文學和哲學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揭示李斯特同名的鋼琴曲集中“漫游”概念的藝術創作,對于理解作曲家的創作愿望和浪漫主義音樂都是相當重要的。

從對李斯特創造性人格的終身研究開始,數十部不同內容的作品不斷產生,并引起了學術界的公眾的興趣。因此,我們在P. Raabe 的專著《Franz Liszt》一書中,才能發現正如N.Nagler所說的那樣:《生活與工作》(1931)“重塑了李斯特的人格”。此后,他與新音樂現象的關系,開始顯現,這迫使研究人員在不久的將來,要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考慮他們對這位匈牙利人的看法了。P. Schwartz 分析了李斯特的管風琴作品(“Franz Liszt 管風琴音樂的研究”,1975),繼續披露作曲家同時代的人們,對他的音樂沙龍特征的錯誤評估,并證明了李斯特音樂中音樂印象派預測的想法。Y. Kremliova對《Franz Liszt》(Franz Liszt,1935)的生平和作品的簡要論述,對李斯特音樂語言的進一步認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56 年,J.Milstein 的兩卷本著作《Franz Liszt》出版,它被認為是對這位作曲家兼鋼琴家的生活和工作的最好研究著述之一。另外,李斯特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59 年李斯特的信件和文章的出版,由A.Bobovich 和N.Mamun 翻譯,J.Milstein作序,S.Barsky編輯,他還撰寫了《F.Liszt藝術與評論文章》匯編的導論文章。

到20 世紀50 年代末,B.Sabolch 的《Franz Liszt 的最后幾年》(the Last Years of Franz Liszt)出版了,除了傳記信息外,還向讀者展示了許多作曲家關于自己的創作和審美立場的陳述,與瓦格納和彪羅的友誼,以及薩波奇對李斯特的民族遺產和匈牙利相關事物的反思。在文章“Franz Liszt 和新音樂的史前”中,C.Dahlhaus明顯地豐富了重新評估李斯特的創作遺產問題,特別是對李斯特后來作品的“新閱讀”。Y.Khokhlov的作品《F.Liszt 鋼琴協奏曲:指南》(1960)和J. Milshtein 的作品《F. Liszt 練習曲》(1961)創建了“指南”,其中包含了Liszt 在其特定研究領域中創造性地解決一般問題的簡短介紹性文章。此外,李斯特的美學觀點,在教科書《音樂美學史》第二卷中的一個章節里,也有涉及。A.Budyakovsky 的作品“Liszt 的鋼琴活動”(1986),概述了影響藝術家個性形成的因素,以及音樂家-表演者的方法和李斯特鋼琴作品的遺產,將偉大的匈牙利人李斯特與塔爾貝格、彪羅、安東·魯賓斯坦等音樂家進行了比較。

1995 年,R.Ostrovsky 在 收 錄 其 論 文 的《F.Liszt 和19 世紀俄羅斯鋼琴演奏》一書中,分析了李斯特的美學立場、曲目原則、階段分期和創作作品等各個方面。2007 年,G.Krauklis 的研究專著《浪漫主義與程序交響樂:問題,藝術成就對20 世紀音樂的影響》問世,這與系列研究,即從19 世紀初的起源到現代藝術的演變有關。在《在歌德的變形理論背景下的西歐浪漫主義的單主題技術原則》(2010)一書中,李斯特作為一個關鍵的音樂楷模出現。這項工作拓展出新的研究領域,即:自然科學界已經接受了歌德的哲學理念到鋼琴演奏領域單題技術(李斯特和舒曼)的關聯研究,深究到文學與音樂藝術的情感交織及共同來源問題了。

然而,對于鋼琴藝術發展的重要話題——“旅行歲月”標題音樂而言,“漫游”概念的功能問題仍不明確。因此,很明顯,有必要填補李斯特研究中特定的主題空白。為此,本文的研究旨歸,意在揭示李斯特浪漫主義藝術和鋼琴作品中“漫游”的概念領域及其語義和藝術結構體系問題。

旅行的歲月,在整個鋼琴藝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李斯特的藝術創作中,這整部套曲的總計完成時限約為40 年,覆蓋了李斯特從19世紀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絕大部分創作生涯。在此期間,作曲家沒有創作任何其他作品,只是對自己以前的個別音樂作品,進行了幾次改編和修訂。因此,《旅行歲月的第一年》(9 首作品),是在1836 年至1854 年間創作完成的,并于1855年出版;第二部作品(7+3 首作品),是在 1838年至1849 年間創作完成的;第三部作品(7首作品)是在中斷了12 年之后,于1867 年到1877 年之間進行的繼續探索的碩果。

到19 世紀30 年代中期,標題音樂創作工作正式開始,李斯特達到了他鋼琴創作演奏的新高度,創造了現代形式的鋼琴協奏曲。他用自己新創作的鋼琴作品風格,影響了眾多的追隨者,并提出了新的音樂創作的發展方向。李斯特的新鋼琴主義力求傳達“可見”的形象(作曲家綜合各種藝術精華的愿望是眾所周知的,特別是《旅行歲月》的每一部作品中,除了詩情畫意的銘文和名言外,還包括藝術家Kretschmer 專門制作的封面繪畫),這些頗具情感色彩的畫面印象,直接激發了他在與自然交流或與繪畫、雕塑及從閱讀文學中產生的視覺印象。圖片圖像,特別是拜倫的《哈羅爾德游記》(“第一年”的大部分戲劇性的標題,都是從拜倫那里借鑒來的),以及歌德的《威爾海姆·梅斯特的學徒歲月》,也許還有其他人的藝術創作作品,尤其是令人難忘的精神之旅《永恒主題》,包括但丁的想象漫游……這一切,都反映在李斯特著名的“音樂畫面”中,亦即李斯特創作的鋼琴作品中,它在生活視域的范圍上顯得異常豐富,特別是在“巡禮之年”周期中,無處不在其活躍的身影。

李斯特創作的三部音樂作品《旅行歲月》,都是在他巡游之后的靈感之作:在瑞士(1835年~1837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創作于1836年~1837年)和意大利(1837 年~1839 年,他的《第二部》作品,寫于1838 年~1849 年。最后,他的《第三部》,創作于1867 年~1877 年,)是藝術家創作的第二個高峰期(1860 年~1870 年),也是他的最后一個創作時期(1880 年~1886 年),其作品最深刻的“精神之旅”和創造性探索時期。當他決定“定居”下來專心創作和享受平穩的家庭生活時,作曲家在魏瑪、羅馬、維也納,甚至包括在拜羅伊特和布達佩斯之間“徘徊”,背景是作曲家的發展(《圣伊麗莎白傳奇》,《基督》,《旅行歲月的第三部》;《梅菲斯托華爾茲》和《梅菲斯托波爾卡》;《詩歌與和諧》、《圣誕樹》、《多蘿西婭之歌》、四首《被遺忘的華爾茲》、《匈牙利狂想曲》)、教育(上演舒曼的《曼弗雷德》、瓦格納的《洛亨格林》,指揮柏遼茲的交響樂和歌劇,在魏瑪組織“新魏瑪聯盟”和“德國音樂總聯盟”;在布達佩斯建立匈牙利音樂學院;在維也納創辦李斯特音樂周)、教學(眾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在魏瑪和布達佩斯,與他們一起演出)和音樂批評(“弗里德里克.肖邦”,“柏遼茲和他的哈羅德交響曲”,“羅伯特·舒曼”, 瓦格納“飛翔的荷蘭人”等)活動及眾多的社會服務工作。

李斯特最后一個時期的漫游(“旅行歲月”),集中體現和概括了這些音樂創作作品出現之前,西歐文化和斯拉夫文化意識中固有的隱喻概念“漫游”。它的形成,是由神話結構推動的圖像、民間故事和民謠,它們描述了主人公在尋找某種目標或特定任務的解決方案時所進行的有目的的漫游。最后的目的所指,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體現在之后出現的大量文學、詩歌作品中?!奥巍钡母拍罨蛴^念,是世界神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印度、斯堪的納維亞、中東和希臘地區流傳的神話和史詩,北美印第安人的翻譯和非洲的口頭傳說故事,都與旅行漫游、精神探索的主題有關。

總的來說,古埃及文化,可被描述為“道路文化”。在東方哲學中,這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向真理緩慢前進的過程,是展現內在實力和男子氣概的直接簡單的方式,是試錯的一種路徑或方法。漫游的動機,是有形的路徑和形而上的思維方式。

在中世紀的歐洲,受祝福的人,宣揚靈魂可以自由地進行旅行,游吟詩人唱的是騎士尋找美麗女子的故事,十字軍東征,體現了通往勝利旅程的形象。施萊格爾看到了普遍體裁在隸屬文學的小說中的表達,他認為摩西和他的人民在沙漠中尋找應許之地的神話模式,以及約伯的獨特精神漫游和英雄史詩,薄伽丘的小說和塞萬提斯的散文中,都融合了各種流派形式的轉變,他們都在尋找一種統一的普遍的流派,“作為藝術家創作自由概念的結果,在小說創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達?!雹訇P于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如“旅行歲月的第二部”。這一概念的形成,一直持續到一個晚近的時代,“這就是為什么在浪漫主義時代,我們可以談論這一概念的修訂,以及世界藝術版圖中新的藝術語匯的再現的原因所在,由于這一概念與其他概念相交……”[1](45)漫游的概念和動機,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密碼,塑造了存在的時空連續體及其價值論體系和本體論維度。

旅行者的動機和旅行者的形象,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真實旅行的基礎上,旅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出現了,李斯特的前兩部鋼琴套曲《旅游歲月》,也是在真實旅行的感受中創作問世的。行進的主題在視覺藝術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流派——行進景觀(它首先出現在16 世紀的佛蘭德斯的繪畫中,在17 世紀的荷蘭藝術中)。在工業革命的時代,一個孤獨的旅行者帶著悲傷、無家可歸、不快樂的心情的形象是確定的。他旅行的目的在于給旅行者(讀者)上一堂“道德課”,使他們能夠從旅行的印象中學習,努力培養“敏感性”,即移情的能力。英國浪漫主義作家和詩人,尤其是拜倫,經常引用李斯特在他的《旅游歲月》中說過的話:……在‘路徑/家’的價值對立中,英雄選擇行進作為生活的目標和意義。②漫游,成為浪漫主義者的一種生活方式:與社會決裂。而孤獨,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一種有原則的生活立場的結果。

有趣的是,這一運動本身從來沒有在文學作品中被詳細描述過(通常是幾句話),相反,這些轉換、“圖片”或它們的描述,將聽眾的注意力固定在神話和詩歌的比較、隱喻和概念(在文學-詩歌體裁中)這些被用來吸引神話意識的深層結構中。音樂,尤其是標題音樂(如李斯特的《旅游歲月》)的創作手段(尤其是聲音形象,但不僅僅是聲音形象),與這種文學隱喻頗為一致。

“漫游”(“旅程”),也是西歐藝術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歌德定位的一種新型的人就是:能夠漫游,反對不動、靜止、不變的社會。③尼采提出了“動物-人-超人”的進化概念,其中,生命是一條道路,一段旅程,一種動態的“發展”,與傳統的靜態“存在”概念形成對比。海德格爾認為:道路、路徑是中間的、存在的、統一了所有人類空間的東西;這就是從事物、現象到實體的方式。對于哲學家來說,旅程是一種思考的行為,理解如何通過尋找道路的運動來掌握可能創造出一個結構,即:已知的、最近的一個永恒的旅程。

我們面對的音樂藝術,并沒有回避上述這樣一個引起眾多哲學家和藝術家關注的概念。

與“漫游”和“旅程”(道路)相關的概念,是重要的文化共性感念之一,在語義上與運動及其主體,一個人的精神動力、變化或發展及個人意識的感覺形成和擴展,還有身體和道德的考驗有關,象征著奮斗和渴望,尋找一個人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奥巍备拍畹奈幕毡樾缘匚?,得到了以下事實的證實:它的語義結構,是世界總體圖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每個組成部分(神話、文學、藝術等),又在不同文化和時代的每個特定情景下獲得其獨特的內容。概念作為語義分析的主要范疇之一,是“判斷與概念以及印象同時存在”,[2](25)它反映了人類世界的概念圖景。原型的漫游,總是以周圍世界的本體論之完整性為理念,獲得意義建構和人格意識擴張的目的。

因此,“漫游”和“巡禮”,在文學、藝術、哲學以及藝術家和“消費者”——浪漫主義時代作品的崇拜者的生活中形成了重要的概念,當“尋找情境成為一種癡迷”[3](106)時,這與創作過程和科學知識的相關內容相對應。浪漫主義的音樂邏輯,是可復制的創造性幻想的邏輯……情感與經驗邏輯的表現。這些洛巴諾瓦的話,似乎被李斯特本人在《旅行者專輯》(1842 年)的前言中得以證實,其中的主要內容是體現在《旅行歲月的第一年》這一部分中。李斯特指出,它與許多在歷史和詩歌中著名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城市有著直接的聯系,一種真實但不確定的關系,一種不可理解但又真實的聯系。在旅行途中的發現與洞見,之后,都會自然發生在各種藝術和文學領域中。

畢竟,“旅行歲月”是對世界感知的景觀類型的分析,而不是對地理環境條件的評估,給出了相應文化時期人的內心世界更準確的想法。④正如它發生在“第一年”狂熱和毀滅在神奇的景觀中(第2、4、9),即:自然中“簡單”生活之美(第3,7,8),激烈的矛盾和斗爭(第1,5),精神狀態的無限變化——從絕望的沮喪到狂喜的沖動……所有這一切,都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浪漫主義英雄的“矛盾的完整體”,成為自然、人類個性、世俗和完美世界的一般人類價值的統一。占主導地位的隱喻模式,是“人-自然”的模式。在拜倫的作品中(李斯特在《旅行歲月第一部》中的九首作品里,有四首是選擇了這位作家的作品),自然反映了詩人或他的主人公的情緒,還有他們對世界和情境的感知。正是這種“漫游”,提供了一個機會,將風景、精神狀態和對風景如畫的瑞士阿爾卑斯山印象的感受相互結合起來。

李斯特“漫游”作品的“第二部”,展現了浪漫主義英雄的完整性,增加了他對世界圖景的重要假設——各門類藝術如繪畫藝術(第1)、雕塑(第2)、詩歌(第4-7)、音樂(第3,8,9)和舞蹈(第10)等,后者增加了流行的旋律,歌劇的詠嘆調,特別是民間傳說的內容。當然,主人公去意大利是為了感受藝術帶給他的直接印象,那里的“空氣”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散發著藝術的味道和吸納著新藝術的形式。前兩部作品對視覺藝術的吸引力并非偶然,因為,浪漫主義涉及詩意情感的普遍性規律,是基于“浪漫主義者通過視覺系統認識世界”的觀點而確立并認可的行為準則。在他們看到,通過精神上的穿透力,他們可以猜測出藝術的輪廓,最后,他們可以通過技藝能完全體現出被精神的、內在的凝視所固定的對象物。這一觀點認為:視覺形象和圖片,是浪漫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元素,所有深一步的知識都是由此形成的。文學和詩歌的基礎,構成了浪漫主義流派體系的核心(李斯特的鋼琴套曲,也未避開這一點,即:標題音樂的表達,充滿了內在的含義),正是在這一領域,“道路行進文化”和“漫游”的概念,尤其是漫游者的形象出現了,李斯特所有音樂標題的來源,都與漫游的動機,特別是精神動機和藝術動機聯系在一起。

浪漫主義者將精神生活提升到日?,F實之上,他們宣稱:藝術是研究更高真理的主要途徑,詩人被宣布為人類的先知或領袖(并非毫無意義)。正是在浪漫主義時期,小說創作的類型,起碼在個體形式的多樣性方面達到了頂峰……它在德語中被稱為“Kunstlerroman”。[2](108)再一次,漫游行為的動機(以及逐漸形成的概念),被詮釋為一種結構形成的特征:根據浪漫主義的理念,小說,連同“傳記、獨白、對話、哲學反思及抒情懺悔等,應當是包括旅行日記元素”[2](110)的精神旅行。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旅行歲月·第二部》的最后一個作品——幻想奏鳴曲《但丁讀后感》,它固定了時間的一個普遍特征——但丁主題。漫游,不是真實事件的報告,也不是夢幻的旅行,是那些“精神的漫游”,是李斯特一生渴望的通過贖罪來獲得救贖的方式。但丁的“nella mia mente”(在我的靈魂里)或“nel pensier”,再現了精神之旅,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再現了內心世界。

G.Chistyakov 在 提 到Mamardashvili 先 生 的最后一次演講時,強調了精神旅行的概念(也與李斯特有關):最后的審判“是對我們存在的每一分鐘的屬性的指示,而不是在將來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最后的審判,意味著一件簡單的事情:此時此地,你必須從經驗中獲得一種感覺,這樣,它就不會糟糕地重復,你必須結束你的生命,從過去的碎片和灰燼中復活……”[4](18)O.Koval指出了“但丁的作品有一個非常深刻的目的,它由四個層面組成:字面(事實)、寓言、道德和隱喻(指向理想)?!盵5](7)李斯特的幻想奏鳴曲的獨創性,與李斯特的標題音樂的特殊性有關,李斯特的標題音樂的特點,是對詩歌來源的哲學思考,特別是對人性的矛盾所作出的敏感的音樂反應。李斯特是第一個(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將魔鬼“梅菲斯托”的形象,演繹為虔誠人格反面的人,他以其反諷的風格和投擲的精準而奠定了現代藝術的基礎?;孟胱帏Q曲與作品集中其他戲劇的關系,也是多層次的(特別是在思想的反映層面)。

幻想奏鳴曲的最高水平,是與“朝圣之年”第二卷一般詩歌的思想,有著深刻聯系的,這也是為藝術和文明服務的基礎。在這種莊嚴的體裁-音律的統一之中,李斯特總結了幻想奏鳴曲的思想,并將其與意大利卷的《旅行歲月》和但丁的《神曲》聯系起來,也由此而徹底超越了《旅行歲月·第三部》的中心思想。

乍一看,李斯特的作品《旅行歲月·第三部》,又回到了其早先音樂創作所秉承的自然的動機(七首作品中三首的標題),但這部作品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情緒徜徉其中。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人,李斯特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自己的精神漫游之旅,他不尋求看到以前的平靜,只是漫游,但作曲家被死亡的想法所困擾(“給埃斯特別墅的柏樹”,“葬禮進行曲”的字幕中,有兩首葬禮類歌曲的挽歌),安慰來自《三鐘經》、《振奮的心》和《噴泉》的中間部分。

第三個周期的“漫游”,是從“三鐘經”,通過塵世的悲傷(第2、3、5、6)和美麗(第4)到精神 (“振奮的心”),作為不可逃避的,至高無上的精神訴求?!兜谌俊反蟛糠肿髌焚|感和諧的印象派風格的音樂藝術,體現了某種“十九世紀下半葉普遍化的音樂語言現象”,同時,也體現了作曲家音樂語言的創新,這反映了李斯特信奉的“世界主義”,意即“世界公民”的“國際化趨勢”?!巴暝谛傺览?,青年在巴黎,成熟的歲月在德國,還有在許多其他國家旅行……”[6](8)包括烏克蘭和俄羅斯。在《第三部》中,“梅菲斯托”(也發生在1869 年至1870 年期間)的范圍逐漸消退,有利于他在作曲家的精神生活中概述的漫游的“點”:“作曲家似乎放棄了一切明顯的屬于個人的東西,而傾向于1860 年至1880 年代的聲音詞匯,通過色彩來中和……”[6](26)有意識地平靜激情,普遍地解釋世俗的負擔和精神層面的崇高榮耀。

“漫游”的概念,在語義上是多維的。在李斯特的藝術策略中,他與這些重要的意識形態原型直接相關,如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藝術的創造性作用及對真理的渴望?!奥巍保ā奥眯袣q月”)的概念,反映了作者浪漫主義的世界觀,包括他對人、自然、藝術、歷史的理解,以及精神和文明的探索。事實上,后者構成了這一概念的根源。

李斯特標題鋼琴音樂中顯而易見的音樂形象,再現了作曲家周游各國許多著名圣地的經歷。他的創作個性的旅行,即尋找一種創作方法,作曲家的語言,以及藝術家和藝術在生活和文化中的地位;他的精神在宇宙與個人、塵世與精神、浮躁與沉思的矛盾的整體完整性中的漫游,永無窮盡……李斯特鋼琴套曲創作的方式,幾乎與前述文化的三個部分相對應……這也體現在歌德同名小說的三篇作品中:第一篇是文明,第二篇是藝術,第三篇是科學。⑤但李斯特的作品超越了文化,甚至精神層面的某些內容,超越了藝術家的哲學和美學世界,進入了最高層次的感官知覺,那些任何語言表達與符號系統均顯“不足”的精神領域中。

像偉大的詩人歌德一樣,作曲家李斯特在他的“旅行歲月”系列音樂作品中,展示了文化(精神)在各個層面上的辯證統一,而不是差異和自然(科學)、藝術、精神。因此,精神動機不可避免地重疊了對自然的情感描述:從逃離“喧囂的生活”,再從虛榮到精神,最終將精神提升到一種“透明深度”。當英雄成為“他所看到的一部分”(拜倫銘文),從“年輕的大自然的游戲”,自然激發出偉大的感覺,最后將鐘聲作為感情的象征。自然與藝術的結合,可以從鐘聲、歌曲(瑞士牧羊人、意大利船夫、匈牙利愛國者)的音樂中看到。藝術與靈性,以情感的崇高標志其相互結合,構成了由浪漫主義決定的人類通往精神最高層次的道路。

注 釋:

①可參閱俄羅斯彼爾姆州立大學謝爾蓋·波什卡列娃2001 年的博士論文《藝術家“創造的羅馬人”》的論文中第103頁及第97頁,有關起源與詩學-基于18、19世紀末西歐和美國文學材料的相關詳述;

②可參閱俄羅斯奧加雷夫大學塞琳娜·斯波托娃2005 的博士論文《18 ~20 世紀西歐和俄國藝術哲學思想中旅行(道路)主題的反映》一文第14頁、15頁之詳述;

③同“注釋②”

④可參閱烏克蘭沃羅涅日國立大學達吉安娜·蒂雅科娃2005 博士論文《景觀的歷史文化語義學與詩學》第5頁之詳述;

⑤同“注釋①”

猜你喜歡
李斯特漫游旅行
霹靂漫游堂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NASA漫游記
夏日旅行
保持肅靜
邊走邊看:漫游海底 夢想成真
愛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