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勞動教育”視閾下藝術教育改革策略與實踐路徑
——以安徽藝術學院為例

2023-03-23 15:13
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勞育勞動教育美育

楊 超

(安徽藝術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12)

自2020年教育部出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以來,有關勞動教育的整體性研究和政策的具體落實從未間斷。對于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總體要求等問題的探究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然而,立足藝術院校的教育實際,窺探勞動教育問題的研究較為罕見,但卻不容忽視。一方面,“美育”與“勞育”的互為關系需在時下得到有效解釋,另一方面,在藝術教育改革中探索其與“勞育”的融合路徑十分必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承擔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然而,勞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藝術類院校中現還存在概念理解不清、踐行路徑不明、推行力度不強、體系構建形態不成熟等問題。因此,深刻理解藝術教育中“勞育”的精神內涵,辨析明曉“勞育”的施行困處,正確厘清“勞育”與“美育”的有機關系,探索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顯得極為重要。

一、藝術教育下“勞育”的基本內涵

藝術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以藝術為主要內容和載體培養學生運用思維,以求藝術知識、技能的獲得,審美認知、審美表達、審美創造能力的養成。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曾經說過,“藝術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藝術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時也能夠欣賞和理解他人的藝術作品”。德國教育家弗洛姆也曾提到,“藝術教育是一種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也是一種對個體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激發和培養”。勞動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以勞動為主要內容和載體培養學生運用思維以求勞動知識、技能的獲得,勞動意識、勞動習慣的養成,以及精神品質的重塑。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勞動對學生精神的塑造?!皠趧咏逃且环N教育方式,通過勞動來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使其具備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能力和精神?!泵绹逃叶磐娬{勞動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培養?!巴ㄟ^勞動教育,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技能,還可以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承擔責任?!薄吨笇ЬV要》指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等。勞動教育重點在于發揮勞動的育人主體功能,開展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對勞動人民產生敬畏和學習之心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能否行之有效,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推動勞動創新、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不難發現,在時下勞動教育的內涵中更加重視精神品格塑造的要求。遵照教育的基本規律來審視勞動教育和藝術教育,有兩大基本要求,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教育對象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皠谟笔且詣趧訛橹饕d體培養學生獲得勞動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成果、創造勞動價值?!八囆g教育”以美育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獲得藝術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形成藝術成果、創造審美價值。二者雖然在場域、載體、內容等方面大有不同,但在教育目標和培養結果上達成一致,除了獲取知識和技能外,更在乎的是人的健康成長和身心發展。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本質是“人格教育”和“品質教育”[1]。藝術教育下“勞育”需要實現的勞動價值,與“美育”中的審美價值本質上一樣,都是以人為本,求得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也為兩者的協同發展創造了基礎的“互為”條件。

二、“勞育”的施行之困與解惑之法

高質量的勞動教育,究其根本是為了滿足人全面發展的各種需要和訴求[2]。高質量的勞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踐行發展要與“五育并舉”頂層設計邏輯相匹配。體系化構建“五育融合”機制,契合學校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從勞動教育的視角研究藝術教育問題,就是要關注如何將“勞育”與“美育”有機結合,達成“互為”“互能”“互效”,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身體和心靈雙向同行的健康發展。

1.施行之困:“去勞化”教育與“仿勞化”實踐

針對“勞育”本身,“去勞化”教育、“仿勞化”實踐是現階段的突出問題?!叭诨苯逃?,指的是淡化“勞動教育”的實質內容和主體作用,在體系中過于強調“智育”“美育”或者其他教育內容的觀念和現象。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要注重勞動教育,不能只強調知識或其他方面,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勞動教育被視為一種必要的技能教育。通常情況下,勞動教育受到較多的關注和重視。而在經濟發達、科技迅猛發展的地區,信息化智能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視,勞動教育處于次要的位置,常常被嚴重忽視,出現明顯的“去勞化”現象。這種現象或觀念的產生原因在于,對教育本質(規律)的認識不清,對教育理論的理解片面以及對“勞育”概念邏輯的把握不準。柳友榮教授在《高校勞動教育的三重邏輯》中提出,高校勞動教育要遵循時代邏輯、知識邏輯和實踐邏輯。從時代邏輯層面看,勞動教育首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正視勞動已轉變為生活方式的實情,勞動的初衷是獲得成就感,滿足自身純粹價值的自我實現;從知識邏輯層面看,明確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是高階思維和知識,大學生要明勞動之義、曉勞動之理,在教育中做到五育融合,文化浸潤;從實踐邏輯層面看,關注學段要求和學情特點,能夠有效辨識和滿足培養對象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梢?,勞動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更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仿勞化”實踐,指的是教育主客體僅以結果為目標,在觀念和行動上簡單模仿勞動形式和內容,而忽視教育全過程深層次培養的行為。這種實踐活動的產生,常因帶有偏向性的觀念而起。比如,做一次家務就認為是勞動教育;干一次農活就認為是勞動教育;吃一次農家樂就認為是勞動教育等等?!胺路鹪趧趧印被颉案杏X在吃苦”的視覺假象和短暫體驗并不是真正的勞動教育。此外,“勞動教育課”與“勞動教育”也不能等同。我們知道,根據所在場域不同,勞動教育可分為家庭勞動教育、社會勞動教育、學校勞動教育等;根據情境內容不同,勞動教育可分為生活勞動教育、課程勞動教育、藝術勞動教育等??梢?,課程教育是實現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而非唯一渠道。對于教育者而言,既要科學合理地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又要打破課內外教學壁壘、拓寬教育實施途徑,健全多元化教育評價機制。

2.解惑之法:“再勞化”教育與“融勞化”改革

“再勞化”教育和“融勞化”改革是五育并舉語境下,實現“勞育”融合與“美育”賦能的有效路徑。在“美育”與“勞育”融合的視閾下,“再勞”的概念是相對“一般勞動”(即“在勞”)而言的?!霸趧凇敝傅氖菍W生使用普通勞動工具,親歷勞動過程,獲得勞動體驗,創造勞動成果,實現自我價值滿足。而“再勞”,指的是學生運用專業技能對勞動工具進行藝術設計或創造,親歷勞動過程,獲得勞動體驗的同時感受審美文化,創造出具有藝術特色的勞動成果,實現自我價值和文化認同的雙重情態?!霸賱凇笔菍趧幼鳛檎J知客體的一種審美形態,是在已滿足勞動需要的基礎上而形成的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霸趧凇笔侵骺腕w在勞動媒介上形成的具體關系。后者較前者而言,在勞動工具、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等方面都具有“雙重性”,是“再勞化”范疇。勞動工具的重塑,勞動與審美的雙向體驗,以及勞動成果的雙重價值,既能夠實現“一度勞動”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又可以促進“再勞化”過程中審美價值的實現。誠然,藝術院校以其先天的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便于更好地達成“再勞化”教育。

“融勞化”指的是,在藝術教育(美育)過程中,有機且有效地將勞動教育融合進去,實現物質財富與審美文化的雙重價值?!叭趧诨笔撬囆g教育改革與實踐過程中的重要策略。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的身體和心靈之間緊密聯系,身體和心靈的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身體的疾病不僅僅是生理問題,更是與心理問題有關??梢?,將勞動教育與藝術教育有機結合十分必要,但體系化建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提煉能夠在勞育中實現的美育元素,不能出現“水土不服”,為了結合而結合。例如,可以在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繪畫、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等專業課程中凝練美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全過程。其次,建置美育與勞育融合的場域,激發學生“勞為民而作,美為民而生”的質樸情趣。再次,重視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力和審美意趣。最后,鼓勵學生創造性勞動,形成“再勞化”的育人路徑。

真正的勞動教育應該像鹽,人體對鹽的需求,不能通過吃鹽直接實現,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3]。勞動教育需要與藝術教育對話,并形成合力,構建“融合體系”。在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場域”下,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勞動教育、生活勞動教育、藝術勞動教育等內容,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勞動品質,塑造身心健康的完整品格。安徽藝術學院堅決在“再勞化”教育與“融勞化”改革上下功夫,確立以“勞動精神先行導入”“勞動技藝互動培育”“勞動實踐場域互為”“勞動成果多元化考核”為主要內容的融合機制,以其獨特的育人思路,探索“勞育”與“美育”二者間互能與互效的創新之路。

三、安徽藝術學院探索“勞藝”結合的創新實踐之路

《指導綱要》強調,“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路徑”,“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藝術類院校要探索創新實踐路徑,應以《指導綱要》為遵循,充分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走“勞藝”結合之路。安徽藝術學院作為安徽省唯一一所綜合性藝術類本科院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勞藝”結合上,初現特色鮮明的實施路徑。

1.勞動精神先行導入,促內容的革新

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精神和內容是密切相關的。教育中的內容是知識、技能,而精神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或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和意志。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講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層面,更應當關注學生的內心和精神境界。學生只有在精神引領、情感認同的條件下,才會自覺地主動地接受教育。因此,內容的革新要以勞動精神的先行導入為前提。勞動精神既可以包括勞動人民、勞動楷模的引領性精神,也包括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對“勞動”本身的敬畏之心。作為綜合性藝術類院校,學校開設眾多藝術類專業課程,包括音樂類、舞蹈類、戲劇類、影視類、美術類、設計類等,以及黃梅戲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等特色專業。授課內容常推陳出新,并以授課目標和主題的確立為依據,以勞動精神的先行導入為依準。

影視類課程教學團隊實地走訪調研安徽省寧國市胡樂鎮,深入了解當地非遺傳承人堅守技藝的先進典型和動人故事。以“勞動精神”為牽領,在技藝勞作的同時,深切感受藝術魅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做到勞動意志與文化熏染并存,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結合案例,將具體實踐路徑總結為以下方面:一是立足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內容設計,有效將“勞動精神”納入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專業實踐帶動勞動教育。影視類課程本身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點,要求學生運用攝影等技術完成作品表達。通常情況下,學生校內學習時間較多,外出實踐不足。授課教師需要以項目創作為契機,帶領學生團隊親赴實際拍攝場所完成作品。在此過程中,拍攝場地就是教學實踐基地,專業實踐就是勞動教育的過程。打破課堂內與課堂外的學習壁壘,真正讓學生融合于創作與勞動的場域。二是靈活轉變角色身份,由單一的創作者向采訪拍攝對象轉變。一般,在創作過程中,師生團隊多以創作者的第一視角開展活動。無論是從專業學習還是勞動教育的角度去看,這種立場都是不全面的。一方面,創作者需要身體力行感受非遺傳承人的技藝過程,從而提升作品的人文內涵。另一方面,學生需要親歷接觸勞動者的勞作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感受到勞動的價值,錘煉無畏艱辛的意志品格。完成從純主觀到主客觀兼具的轉變。三是幫助學生完成勞動成果和藝術作品的雙豐收。學生此次拍攝學習原創紀實片《承》,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皖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舞龍燈、竹編技藝,實現了“勞育”與“美育”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結合。

2.勞動技藝的互動培育,促方法的創新

“勞育”與“美育”的關系是雙向協同,且互相促成的。藝術教育中的勞育,可以稱之為“美育中的勞作”,即以身體力行的勞作方式完成審美育人。勞動教育中的美育,可以稱之為“勞育中的審美創作”,即在藝術的審美過程中完成物質化創造,體驗勞動精神,實現勞動價值?!皠谟迸c“美育”的雙向協同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求學生精神與身體的同時“在場”。只有思想意志的認可,而沒有身體的實踐過程,就會是“空想”。相應地,只會勞作而沒有精神的凝聚、真切的感受,也不會有自我價值實現后的滿足感。藝術院校的學科專業優勢能夠為“勞藝”結合帶來先天條件。這種勞動與技藝的互動式培育,為培養五育并舉的人才提供了新的方法。

安徽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專業的開設填補了安徽省專業設置的空白,是學校的特色專業。這門專業的課程群具有較強的關聯性,能夠很好地結合勞動教育中的工匠精神、非遺手工藝傳承保護的理念等,促進專業建設,提升育人成效,真正做到了勞育與美育的互能。首先,要以主題性工作坊的理念為基礎,將勞動與技藝有機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為“互動培育”方法的產出奠定基礎。人才培養方案是教育教學的核心綱領,任何教學活動和課程設置都要以方案為基礎,不能隨意開展。專業教學團隊提前將授課方法內涵于人培方案,不僅規范了教學過程,也為授課形式的統一提供了依據。其次,需要貫徹落實“互動培育”的教學理念,在實踐教學中廣泛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專業的課程要求學生在社會考察的基礎上完成調研。顯然,調研并不是以旁觀者的視角走個過場,而是需要親力親為,深入社會群體內部,走入勞動人民中去。師生團隊重點以研討木工坊、雕刻坊、漆器坊、皮影坊、剪紙坊、刺繡坊、印染坊、瓷器坊等手工坊的建設思路與方法,大膽探索手工坊勞動教育新模式,同時以“禮敬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手工勞動坊勞動成果及藝術作品展示,推進勞動與技藝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落地生根。最后,要以教學試點帶動校園文化活動,凝練特色,形成品牌效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專業建設發展對推動校園文化活動起到重要的作用。學校舉辦“展徽風皖韻 繪非遺至美”校園文化節體驗日活動,邀請眾多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展演,包括廬陽剪紙、廬州面塑、廬州麥稈畫、葫蘆雕刻、廬州內畫、廬州吳氏船模、廬陽棕編、廬州木版水印、廬州蛋雕、廬州土陶燒制等技藝紛紛亮相。這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植根人文情懷。

3.勞動實踐的場域互為,促形式的拓展

“勞動教育是一個‘泛在’的現象。勞動不是走秀場,勞動教育不能是為勞動而勞動,不能只是在勞動課的場域中才去勞動,而應該是為生活而勞動,為促進身心同向健康發展而勞動?!盵4]可見,勞動實踐是廣域多維的,并不是封閉地發生在一個時空間內,也不是靜態被動的過程。學生不僅需要學校的培育,也需要家庭的陪伴,更需要社會的磨礪和檢驗。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等多維場域的存在,自然會形成一個流動、開放、融為的“交互”行為。

2022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廳批復同意安徽藝術學院成立安徽省勞動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勞動教育研究中心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委托,開展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政策、基礎理論、教育實踐、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協同機制等方面的理論研究、政策研制、調查研究、督導指導、評價評估等。安徽藝術學院肩負著更多的使命和責任,某種意義上,要求具備更廣闊的視野、更多形式的育人途徑。其一,學校需要承擔勞動教育的主體場域,學校要將勞動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勞動教育課程”“勞動實踐周”“藝術實踐周”“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開掘基礎的勞動意識,激發積極的勞動熱情。其二,家庭需要承擔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對其影響深遠,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學校特別設計了“暑期親情勞動體驗”,引導學生回到父母和親友身邊去并肩勞作,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也喚起了孩子的感恩之心。其三,社會承擔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三下鄉”“志愿服務”“文藝進社區”等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走入社會。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學生“扮演”著各類角色,獲得細膩真實的勞動體驗。最終,他們又將在社會、家庭中的勞動感悟帶回到校園里,再現于課堂中,以演講、展演、創作、作業等多種形式反饋。學校、家庭、社會聯動協同,構建流動、開放、融為的多場域機制。

4.勞動成果多元化考核,促評價的完善

勞動成果是學生親歷勞動過程,通過創造物質財富而獲得勞動體驗和精神文化的結晶,是勞育過程的關鍵環節,也是檢驗勞育成效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成果和勞育成效的檢驗評價不能單向度簡化,而要將學生的勞動動機、勞動過程、勞動成果等要素統一納入評價中去。首先,培養學生建立“美麗勞動”[5]的價值判斷,防止出現“勞動功利化”,避免出現把勞動實踐當作“休閑方式”“才藝秀場”等情形[6]。其次,引導學生擺正“自愿勞動”的主觀立場,防止出現“應付任務”的心理誤區。最后,協助學生彰示“個體價值”的評價導向。因此,評價要重身心,不單勞作;評價要重過程,不單結果;評價要重人文,不單物質。

“勞動既是幸福生活也是美好教育的發源地,融入現實生活的勞動教育是直接的、便利的、可持續的,也是真切的、可以刻骨銘心的?!盵7]一是正確看待“一育”與“一課”的關系。勞動教育絕對不是一門課,而是以觀念為先,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勞動精神,堅定勞動意志,鍛造勞動品質,在過程和結果上實現勞動價值。無論是勞動實踐周、勞動教育課,還是勞模大講堂、校園文化藝術節,學校始終將勞動精神和勞動文化的培育作為活動的重要思想內涵。二是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多方評價機制。學校建立第二課堂,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形式考核學生綜合素質。教務處協同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課程成績、社會參與以及生活情況實行綜合評價,多方位、全過程考察勞動教育的成效。三是結合專業特色,豐富評價載體。對學生的考核不能僅僅限于一份問卷,而是要豐富評價載體。設計專業的學生,以“變廢為寶”的手工藝制作為評價載體;美術專業的學生,以“綠色校園”的寫生繪圖為評價載體;影視專業的學生,以“勞記匠人”的影像圖形為評價載體等等。最終定期開展勞動教育成果展示會,滿足學生的勞動成就感,實現獲取勞動成果后的自我價值??傊?,勞動教育評價的初衷是引導學生懂得感恩生活、熱愛生活,實現“美麗勞動”的價值取向。評價的關鍵在于激勵,而不是考核和定論。

四、結語

“勞育”與“美育”的聯袂是培養“五育并舉”時代新人的必由之路,藝術教育的創新改革可從與“勞育”的互為關系中覓得新法。建置“美育”與“勞育”的融合機制,達成二者間的互能與互效,能夠激發學生“勞為民而作,美為民而生”的質樸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兼佳的良好情態。此舉,與“五育并舉”的頂層邏輯相匹配,能夠有力推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勞育勞動教育美育
We reap what we sow校園農耕育英才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葉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編勞育對話教學創新實踐
魔法農學院:立德涵育 建構勞育魔力
新時代大學生勞育培育路徑探究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探討農村小學學生的管理工作
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對兒童勞動教育的啟示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