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的經典化

2023-03-25 08:29劉海峰
外國語文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文學翻譯西游記

內容摘要:《西游記》經過百余年譯介歷程,終成中國文學異域經典化中的成功案例。本文從經典化的“經濟性”“教學性”“學術性”和“社會性”四個維度來考察《西游記》四個主要英譯本的經典化歷程。研究發現:李提摩太譯本屬于前經典中的典型,譯本雖在百年后通過重版在“經濟性”方面取得突破,但仍未成經典;韋利譯本經典化屬于經濟性驅動類型,譯本的經濟性助推其達成其他經典化條件;余國藩譯本屬于學術性驅動類型,譯本的學術性帶動其滿足余下經典化條件;藍詩玲(Julia Lovell)譯本屬于直接經典化類型,得益于國際書商的護持,譯本甫一出版便冠以經典之名。通過考察《西游記》英譯本經典化方式可為當下中國文學經典外譯提供鏡鑒。

關鍵詞:翻譯;《西游記》;經典化;中國文學

作者簡介:劉海峰,男,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領域為文學翻譯。

中國經典序列中的一些作品“旅行”至異域,并未受到國外學界的肯認,遑論進入世界文學經典的行列。即使部分作品成功加冕世界文學經典的頭銜,其譯介歷程也充滿了曲折與艱辛。對這些作品進行個案研究有利于探尋其域外經典化路徑,揭示經典外譯成功案例的內在規律,為當下中國經典外譯事業積累經驗?!段饔斡洝窡o疑是中國文學異域經典化歷程中少數的成功案例:同時被朗文、諾頓和貝德福德三大世界文學選集收錄,其阿瑟·韋利(Arthur Waley)譯本(以下簡稱韋譯本)和最新的藍詩玲(Julia Lovell)譯本(以下簡稱藍譯本)皆被收入英語世界經典叢書“企鵝經典”(Penguin Classic)。

近年來,學界對《西游記》經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韋譯本(王斌華 2021;朱明勝、許文勝 2023),缺乏對《西游記》其他經典譯本的關照,也未提出全面的經典化標準。曾有學者將《西游記》作為案例探討中國文學外譯經典化問題,但僅截取其經典化歷程中一段,甚至出現信息失真的情況,如將翟理斯《佛國記》譯本(A Record of the Buddhistic Kingdoms)錯當成《西游記》譯本(厲平 12),因而準確而全面的個案分析非常必要。鑒于此,本文將探究文本作品經典化條件,并基于此基礎上描繪四個主要譯本的經典化歷程,分析不同譯本的經典化方式,以為當下中國文學經典外譯提供鏡鑒。

一、文學作品經典化的特性與衡量標準

從詞源學上考察,經典(canon)一詞來源于希臘語中的Kanon,指“一把尺子”,有“標準”之意。后被古希臘圖書館內學者使用,指代一系列具有典范意義的羅馬名著。張隆溪(29)認為“經典”一開始就與教育相關,是為年輕學子提供的“代表某一文學和文化傳統中最高價值的標準著作”,因此他提出“文學經典是文學傳統當中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學作品的“經典化”既可以指是非經典作品進入經典序列的動態化過程,也可以指經典作品內的次要經典向主要經典的晉升過程?!敖浀浠钡膭討B性與層次性是文學作品經典化的主要特性。動態性表明文學作品的經典化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遲滯與曲折是經典化過程中常見的特征。由于社會歷史語境變遷等原因,經典作品有時會退出經典行列,主要經典有時也會降級為次要經典?!敖浀浠北旧硪簿哂袑哟涡?,表現為非經典與經典的區隔以及經典內部層次的劃分。相比于傳統的二層體系,達姆羅什(David Damrosch)(44-45)提出了經典的三層體系:超經典(hypercanon),對等經典(countercanon)和影子經典(shadow canon)。超經典指雖身處傳統經典序列,但不會受到沖擊的一類,對等經典則指來自“非主流文學傳統”或“使用非主流語言創作”的經典作品,而影子經典指的是舊傳統中逐漸隱身退去的經典作品。

學界內一般將文學作品是否被廣泛閱讀與接受視為經典化條件,張隆溪(30)則認為,相較于暢銷度,文學價值是作品經典化中更重要的因素,并提出了“文學作品要成為經典,必定是文學研究的成果”。從張隆溪的言辭中可以看出,“學術性”是其最為看重的經典化條件。韋努蒂(Lawrence Venuti)(37)則對進入經典行列的文學作品的特質進行了更細致的界定,認為經典作品的特質包括“ 學術性(成為學界研究的對象)、教學性(被納入學校課本)、經濟性(獲得重印再版,并通過學術和商業出版社而得以營銷)和社會性(成為教育成就和階層地位的標志)”。韋氏提出的四個特質也可看作文學作品經典化過程中的衡量標準,考慮也更加全面,且給予具體的審視視角,故本文會從韋氏提出的四個維度來考察《西游記》譯本在英語世界經典化過程。具體而言,《西游記》譯本的“ 經濟性” 可以通過譯本的再版次數、商業出版社的運營方式、網絡購書平臺的評論數量等方式進行考察?!?學術性” 可以觀察精英讀者在學術媒體上對譯本的評價,“ 教學性” 則可關注譯本在文學史或文學選集中的收錄情況?!?社會性” 側重譯本對西方社會存在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入選能夠被讀者大范圍閱讀的讀本或系列以及改編戲劇或影視作品的情況。

譯本選擇方面,除收入企鵝經典系列的韋譯本與藍譯本外,本文還關注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譯本與余國藩譯本。前者是《西游記》英譯史上第一個單行本,具有開創之功,后者則是第一個全譯本。

二、前經典的登場:李提摩太譯本的演變

1913 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譯本《出使天國》(A Mission to Heaven)(以下簡稱李譯本)于上海出版。譯本保留了原作的百回本體制,但實際上譯者僅完整譯出其中數回,余下章回大多是縮譯故事梗概,并基于自身宗教意識形態大量刪縮,并改寫了部分情節。譯者的不當處理以及別有用心的翻譯目的造成“ 譯本可讀性差、文學趣味以及美感缺失等問題”(劉珍珍 46)。

這一時期,幾乎都是以李提摩太為代表的傳教士將《西游記》譯成英文,除李氏外大都是片段式翻譯。譯文或收錄在故事集中,或發表于在華英文報刊上。譯者翻譯動機都與作品宗教性主題相關,認為這部以朝圣為主題的小說與西方的《天路歷程》相似,大多借翻譯來了解當時中國人的宗教觀念和思維模式以到傳教的目的。由于李譯本對原著進行純粹的宗教性解讀,且未在英語國家本土出版,傳播力極其有限,未能被異國讀者大量閱讀。

2012 年,李譯本由塔托出版社(Tuttle Publishing)再版發行。出版社對原譯本進行重新編輯,包括更換封面,邀請澳大利亞漢學家康丹(Daniel Kane)教授作序推薦,將譯本名從A Mission to Heaven 改為The Monkey Kings Amazing Adventures(《猴王的奇妙冒險》),整合縮譯章回,更換文中蘊涵基督教意味的譯詞。該譯本時隔近百年重現于讀者面前,意外收獲好評。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版社的編輯工作使文本更適合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早期傳教士譯本的重版也迎合了讀者的獵奇心理。購書網站上的評價情況可作為觀察作品“ 經濟性” 維度的窗口,新譯本在國外亞馬遜網站評價人數達506 人,評分高達4.6 分①,可以看出重版的李譯本在國外市場取得不錯的銷量成績,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讀者群。李譯本的新版跨越百年后在“ 經濟性” 方面取得突破,實在令人驚喜。遺憾的是,新版李譯本由于譯文質量等原因未能引起學術界注意,也未進入任何文學史集,只能將其看作市場上的“新奇”譯本,該譯本雖最終未能成功實現經典化,但觀其演變歷史便可得知經典化歷程之曲折,仍具啟發意義。

三、 經濟性驅動:韋利譯本的經典化

1942年,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的節譯本《猴》(Monkey)由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社(George Allen& Unwin Ltd.)于英國出版,而后《猴》又由莊臺出版社(The John Day Company)在美國出版。韋譯本將《西游記》百回本刪減為30回,美國版譯本由胡適作序推薦。胡適(5)在序中指出,《西游記》可以分成“猴王故事”(1-7回),“取經緣由”(8-12回)和“取經路上的經歷”(13-100回)。韋利基本保留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內容,但是對第三部分僅譯出“烏雞國”“車遲國”“通天河”三個取經故事,避免了原作取經路上故事情節重復的缺點。與之前譯本有大量縮譯不同的是韋利基本保留所譯章節的內容,并自己編寫簡單易懂的章節標題代替原作回目,如“猴王故事(1-7回)”“觀音的任務(第8回)”等,讀者閱讀時很容易理解故事情節。此外,韋利刪除原作中大量韻文,并淡化其中宗教元素。在韋利的譯筆下,譯本被處理成以猴王悟空為主角的西行歷險故事。韋譯本一反前譯的純宗教性闡釋,更多著墨于作品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在美版譯本封面更是直接標注Chinese Folk Novel(中國民間小說),從而成為《西游記》通俗性譯本的典范。

韋譯本在“經濟性”方面大獲成功,受到大眾讀者的喜愛。譯本初版一經發行便受到讀者歡迎,有學者統計,僅僅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社就在1942年至1965年間重印過六次(駱雯雁 84)。夏志清曾贊賞韋譯本“一經推出,其生動活潑的文筆,引人入勝的情節馬上得到書評界的熱切贊賞,更激起讀者對全譯本的迫切期待”(Hsia,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 9)。該譯本先后由英美著名書商莊臺出版社(Grove Press)、企鵝出版社再版發行,更是在1961年被“企鵝經典叢書”(Penguin Classics)收錄。該叢書系列在英語世界極具權威性,對異域普通讀者的閱讀具有指導作用?!捌簌Z經典”的收錄在進一步擴大韋譯本影響力的同時,也反映出商業出版社對韋譯本的肯定。韋譯本在Amazon購書網站上有832位讀者參與評分,最終評分為4.5分,無論是評分人數還是最終評分均領先于同類書籍。西方大眾書評網站上的數據也可側面印證譯本的“經濟性”。韋譯本在Goodreads書評網站上6657位讀者參與評分,最終評分為4.03分。由此觀之,余譯本已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讀者群,為出版社贏得了不菲的經濟效益。

商業性上的成功意味著韋譯本在大眾讀者群體中的廣泛傳播與流通。相比之下,學術圈中精英讀者對韋譯本的態度則顯得冷淡許多,學術媒體上對韋譯的評價寥寥。韋譯的“學術性”與“教學性”更多的體現在西方中國文學史集的收錄上。20世紀中后期,美國出于國家利益的需要,給相關研究機構提供資金進行亞洲尤其是東亞研究,大學也紛紛設立與之相關的研究科系,漢學研究中心逐漸從歐洲轉向美國。在這一背景下,應用于大學課堂教學的中國文學史集大量出版。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學史集大多出版在美國。1961 年,美國波莫納學院教授陳受頤所編的《中國文學史述》(ChineseLiteratur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于紐約出版。陳著在第25 章“ 從話本到白話小說”中介紹了《西游記》的作者、創作背景、故事情節等基本內容,稱其“ 敘述生動,情節緊湊,小說中的八十一難無一重復”(Chen 485)。同時,陳氏還節選了韋譯本中的一段來展示小說中的“ 幽默”。1964 年美國華裔學者黎明編著的《中國文學史》(A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于倫敦出版。這是這一時期少數出版在英國的中國文學史集。著者在第13 章“ 明代小說” 中對《西游記》進行了介紹,重點對其創作來源、故事內容、人物情節進行說明。著者也節選了韋譯本第七回來展現主角猴王的形象。由印第安納大學教授柳無忌編寫,并于1966 年在美出版的《中國文學概論》無疑是這一時期學術分量更重的一部文學史著作。柳無忌在其著作中第16 章“ 無名作家的偉大小說” 中對《西游記》成書特點,主題內容等進行介紹,認為其旅途經歷“ 與同類作品《天路歷程》《堂吉訶德》相比,更加驚心動魄、妙趣橫生、豐富多彩”,并稱《西游記》“ 必須被當作文學作品來閱讀和鑒賞”(Liu 234-235)。書中也三度引用韋譯本來佐證觀點。

需要說明的是,韋譯并非受到同時期出版的所有中國文學選集的青睞。1965 年,漢學家白之(Cyril Birch)編選的《中國文學選集:從早期到14 世紀》便是其中代表。白之在選集中的“ 明代部分” 收錄了由作者本人與夏志清合譯的第23 回“ 四圣試禪心”的故事。白之對文集中的選文要求嚴格,表示選集中不會選用“ 無生命力的英文所譯的作品或是被無生命力的學術所損害的譯作”(Cyril xxv)。值得注意的是,介紹部分雖提到了韋譯本,但選文來自韋譯本沒有譯出的第23 回,由編者白之與漢學家夏志清共同翻譯。1968 年,夏志清的《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發行。夏著探討了包括《西游記》在內的六部中國古典小說,并對作品版本、作者、人物形象等都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并提出不少新論。他將《西游記》稱為“ 建立在現實觀察和哲學睿智基礎上的諷刺性幻想小說”(Hsia,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107),這與其他學者對其的定位都不同。夏氏在書中數度引用原著,小部分片段引自韋譯本,大部分引文皆為自譯。韋譯本經典化的“ 教學性” 與“ 學術性” 主要體現在20 世紀60 年代幾本中國文學史的引用上,但這一時期的文學選集因韋譯本學術性不足而未作節錄。70 年代后更是出現了余國藩的學術性譯本,學術圈內精英讀者的目光則更多聚集在余譯本上。

隨著韋譯本的熱銷,譯作也從不同途徑對西方社會產生影響,達到了文學作品經典化中最難企及的“ 社會性” 標準。韋譯本的“ 社會化”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韋譯的多模態改編促使異國民眾通過不同形式接觸與了解這部作品。有聲讀物也稱為譯本新的改編方式與傳播渠道。英國雨云唱片公司(Nimbus Records)于2008 年推出了由著名喜劇演員肯尼思· 威廉姆斯(Kenneth Williams)朗讀的有聲讀物Monkey,韋譯本借此機會讓更多異國受眾所熟知。其次,以韋譯《西游記》為首的節縮本一再復寫“ 猴王” 英雄傳記式敘事,反映出西方讀者對東方猴王的冒險故事的鐘愛?!?猴王”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也啟發了不少作家對這一形象進行重構與改寫,如杰拉爾德· 維茲諾(Gerald)的《憂傷者:一個美國猴王在中國》(Griever: An American Monkey King in China)、湯婷婷的《孫行者》(Tripmaster Monkey: His Fake Book)趙惠純的《猴王》(Monkey King)和毛翔青的《猴王》(The Monkey King)。特別是湯婷婷和毛翔青的作品分別榮獲美國西部國際筆會獎和杰弗里費伯紀念獎(Geoffrey Faber Memorial Prize),愈加吸引西方社會的關注。以華裔作家為首的創作內容,將“西游”故事和“猴王”形象廣泛傳播,逐步成為一種文化符號,銘刻于西方民眾記憶之中。最后,世界文學選集對《西游記》韋譯本的收錄促進譯本在西方社會的傳播。2002年出版的《諾頓世界文學選集》(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以下簡稱諾選)第四卷與2003年出版的《貝德福德世界文學選集》(The Bedford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均收錄了韋譯本部分章節。世界文學選集的收錄讓《西游記》躋身于世界經典文學之列,西方社會中對異域文學有興趣的讀者皆有機會閱讀“西游”故事。

韋譯本經典化歷程源于其出版后的熱銷,這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語境、出版社的運作、譯者聲譽與獨具匠心的翻譯相關。20世紀20到50年代,因賽珍珠(Pearl S. Buck)榮獲諾貝爾獎與林語堂作品的暢銷,西方圖書市場對中國題材表現出歡迎的態度。莊臺出版社邀請胡適與林語堂分別為譯作撰寫序言與封底語,名人效應促動譯本熱銷。韋利漢學家身份與豐碩的譯著成果積累了豐厚的文化資本,為譯本質量提供保證,無形之中贏得讀者青睞。譯者對原作的節選、小說主題的重新定位與對文本中宗教元素的淡化策略迎合了西方讀者的口味。韋譯本的熱銷使其滿足經典化“經濟性”條件,也帶動“教學性”“學術性”條件的達成。但由于譯本本身學術性不足導致與后出現的余國藩譯本的競爭中落于下風,未能入選新出版的中國文學史集。韋譯本的持續性熱銷也促進文本改編與作家創作,絡續對西方社會產生影響,最終達成經典化“社會性”標準。

四、學術性驅動:余國藩譯本的經典化

1977年,芝加哥大學余國藩教授歷經七載譯成的《西游記》(The Journey to the West)第一卷發行,余下三卷陸續出版,最終于1983年推出譯本最后一卷(第四卷)。余國藩譯本(以下稱余譯本)是名副其實的學術性全譯本。譯者本人便是《西游記》研究的大家,在出版第一卷譯本之前,就已經發表了數篇《西游記》的研究文章,引起學界熱議。與一般譯本相異,余譯本導言便長達62頁。在導言中,余氏對作品的本源、版本、作者、詩歌、宗教主題和寓言功能進行探討,梳理前人觀點的同時也提出自己的創見。導言的學術價值不弱于任何一篇研究文章。

作為譯者,余氏明確表達了對韋利譯本的不滿,特別是韋利對原作敘述結構的改動與詩歌韻文的忽視(Yu x)。此外,余氏主張從冒險傳奇、佛教故事、心性與丹道寓言等多重角度解讀《西游記》,認為這部作品是“世界文學中最具深見的文學寓言奧義的作品之一”(Yu ix)。這不僅是對五四時期魯迅、胡適等學者提出的《西游記》主題“游戲說”“幽默諷刺說”的反撥,也反映出余氏意欲重塑當時西方《西游記》文學形象。當時所流行的韋譯本僅截顯了原著“ 冒險傳奇” 的一面,胡適(5)則在譯本序中稱其“ 僅是一部充滿了絕妙的幽默、深刻的胡言、善意的諷刺,用以娛樂的小說”。韋譯本對原著的故事重構與推介者的引導消除了英語世界中《西游記》作為經典的多重闡釋性,而余氏則力圖改變這一現狀。秉承著這樣的目的,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以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對原作中的詩詞韻文,宗教文化均進行翻譯。不僅如此,譯者也力圖譯出原作中所有修辭以完全展現原著風采,包括抗譯性較高的雙關、用典等修辭。余譯本一經推出便得到學界交口稱譽,眾多學者紛紛撰寫書評盛贊譯本質量與學術價值。

筆者通過搜集和分析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專業書評,來考察余譯本在西方學術圈中的接受情況。表1 列出了余譯四卷本在推出后學術類書評刊載期刊、作者及發表年份。

學術專業書評登載在各類學術期刊上,作者均為學界內的專家學者,讀者對象大多也是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書評內容多為學術性評價和批評,能夠反映出譯本在學術圈內的接受與傳播情況。余譯《西游記》四卷本在陸續出版過程中,共有18位學者撰寫了24篇書評發表在各個學術期刊上,可以說余譯本在發行過程中一直在學術圈備受關注?!段饔斡洝冯`屬中國古典文學,故而其學術書評多出現在研究中國文學的期刊上,如《現代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Today)、《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其次,東方文化與文學研究相關期刊對余譯本也相當關注,如《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學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和《美國東方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此外,《西游記》本身的宗教主題與譯者對原著中宗教元素的關照也引得宗教研究類期刊的注意,《宗教雜志》(The Journal of Religion)和《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s)均刊發書評。書評作者群體可劃分兩類:一類是中國文學研究領域學者,如浦安迪、何谷理、李歐梵、王靖宇等。另一類則為中國宗教研究專家,如歐大年和杜維明。這些精英學者對譯本的贊揚主要著眼于余國藩對《西游記》中詩詞韻文的全譯與佛道宗教文化的詮釋,如杜維明談道 “(譯者)被譽為優秀的翻譯家。他將大量困難的詩句譯成可讀的語言,以及他在破譯神秘的佛教和道教術語方面的專長……” ②(Tu 177),李歐梵也評價道“(評論家)一致贊揚余氏作為譯者的盡責:譯出原著所有段落——散文和詩歌,以及深奧的佛教和道教術語……”(Lee 181)。學術領域專業人士的評論拓展了《西游記》作為經典文本的闡釋空間,是余譯本經典化歷程中“學術性”維度的展現。

由于余譯本備受學術界中精英讀者推崇,故而余譯本誕生后,數部中國文學史集著作均收錄引用其譯文,包括由梅維恒(Victor H. Mair)1994年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傳統文學選集》、2001年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哈佛大學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和耶魯大學孫康宜(Kang-I Sun Chang)于2010年共同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等?!段饔斡洝繁皇珍浽诿肪S恒所編選集的第四部分“虛構文學”中,與之前文學選集中選文為編纂者自譯不同的是,該選集的選文來自余國藩譯本的第七回,表明編者對余譯本質量的肯定。由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也為《西游記》留有一席之地,在由哈佛大學李惠儀撰寫的第三十五章“章回小說”這一章節中,《西游記》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其他古典小說并列。雖然史著中并無節選任何譯文,但論述中數度引用余譯本導言內容(Mair 634)。同樣由集體編纂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將《西游記》編入第二卷第一章“明代中前期文學”第三部分“中晚明之際的文學(1520-1572)” 中,這部分由孫康宜所撰寫。她從“ 英雄主義” 的視角切入同時探討了《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三部小說,認為《西游記》作者重塑孫悟空形象,“ 加入新的英雄觀,使得小說更加富有藝術生命力”(Kang-I 51)。與前一文學史著作相同的是,孫氏也在論述中引用余譯本以證觀點。

這幾部中國文學史集無一例外地引用或節選余譯本,將其納入其歷史敘述譜系,在認同作品學術價值的同時又從各個角度展開討論,體現了這一時期余譯文經典化的“ 教學性” 特質,鞏固余譯本在英語世界的經典化地位。

余譯本的學術性價值引人矚目,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卻容易被忽視。作為西方最權威的《西游記》全譯本,余譯本也得到不少讀者的擁躉。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在推出初版余國藩全譯本后,于2006 年又推出由譯者親自重譯的節選本《猴與僧》(TheMonkey and the Monk),其后又于2012 年推出全譯本修訂版。迄今,余譯本修訂版在Amazon 購書網站上有717 人評價,評分高達4.8 分,可見譯本在國外有固定的讀者群且評價很高。余譯本在經典化過程中的“ 社會性” 維度主要在于戲劇改編與世界文學選集的收錄。1995 年,亨廷頓劇院公司(Huntington Theatre Company)與伯克利劇院聯合推出了基于《西游記》余譯本改編的戲劇,并成功在波士頓大學劇院上演。該劇由瑪麗· 齊默爾曼執筆改編并擔任導演,混合交雜了中美不同的戲劇風格,被認為用娛樂的方式傳播佛教哲理(James 354)?!段饔斡洝酚嘧g本自誕生起便受到各大世界文學選集編者的垂青,2004 年出版的《朗文世界文學選集》(Longman Anthology ofWorld Literature)和2012 年出版的《諾選》第四卷均收錄余譯本部分章節。需要提及的是,2012 年版《諾選》是諾頓出版集團新推出版本,與2002 年版相比,新版棄韋譯而選錄余譯本,反映出經典化過程中對譯者的篩選,肯定了余譯本的學術品質。

縱觀余譯本經典化歷程,譯本的學術性特質既是經典化的起點,也是經典化歷程的內在動力,驅動著譯本達成經典化的其他條件。余譯本的學術性促使其進入西方教材編選者的視野,譯本的專業性給予出版社信心,從而促使余譯屢獲重版機會,譯本的權威性確保世界文學選集的收錄與戲劇改編。

五、直接經典化:藍詩玲譯本經典化的新途徑

2021 年漢學家藍詩玲翻譯的節譯本《猴王:西游記》(Monkey King: Journey tothe West)由企鵝出版社同時以紙質精裝本、Kindle 電子版和有聲版的形式出版,發行之后迅速引起關注。該節譯本共36 章,前19 章均直接節選原作整回譯出,略有刪節,剩余章回多是合并原本中多回內容,多有縮譯與改寫。西方各領域名人皆為藍譯本推薦③,其中包括英美華裔作家李翊云、任璧蓮、哈金,翻譯家韓斌(Nicky Harman)、閔福德(John Minford)和漢學家柯律格(Craig Clunas)。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該譯本在英國亞馬遜網站上讀者總堅強評分4.6 分,511 人參與評分。這表明藍詩玲譯本(以下簡稱藍譯本)已收獲到部分讀者認可并取得不錯的銷售成績,已初步符合經典化“ 經濟性” 條件。

藍譯本的項目由企鵝出版社策劃發起,從聯系譯者到圖書營銷均由該國際書商一力承擔。藍譯甫一出版就被“企鵝經典”收錄,在英國更是被收入聞名國際圖書界的“企鵝布紋經典”系列。藍譯本不同上文中提到的經典化途徑,而是出版后的直接經典化,這是因為《西游記》前譯本為作品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形成原著的象征資本,從而推動國際書商對藍譯本的經典建構。

《西游記》是為數不多成功進入世界文學經典序列的中國作品,其曲折的經典化歷程既可以反映中國文學“走出去”之不易,也為當下中國文學外譯提供有益參照。本文從經典文學作品的“經濟性”“學術性”“教學性”與“社會性”四個維度來考察《西游記》四個主要譯本在英語世界的經典化。早期李譯本在西方遇冷,雖在百年后的重獲出版機會,但仍因譯本質量問題未能完成經典化。韋譯本通過通俗性譯本的定位打開西方市場,俘獲異域讀者的心。譯本的“經濟性”助推文本達到經典化的其他條件。余譯本因其學術性譯本特質,受到學界肯認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經典化。新近藍譯本在國際書商企鵝出版社的運作下一出版便加冕“經典”桂冠,成為最為特殊的經典化方式?!段饔斡洝纷鳛橹袊膶W中的代表在西方接受、傳播并成為經典,目前已經到達姆羅什所提出的世界經典體系中對等經典的層次,但離超經典還有一段距離。然而《西游記》是少數同時被三大世界文學選集收錄的中國文學作品,同樣也是少有的兩個譯本皆入選聞名國際的“企鵝經典”系列的中國經典,故而仍可作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成功案例,為中國文學外譯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猜你喜歡
中國文學翻譯西游記
西游記
西游記
西游記
中國文學“走出去”翻譯出版的再思考
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游仙窟》與《雙女墳》的對比分析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