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學術論著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研究
——以《鄉土中國》為例

2023-04-05 02:27孫麗紅江鴻洋
教育導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鄉土中國整本書鄉土

孫麗紅江鴻洋

(1.廣州市海珠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260;2.廣州市第五中學,廣東廣州 510240)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1〕要求高中生學習學術論著。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五單元為“整本書閱讀”,選取費孝通先生的社會學著作《鄉土中國》〔2〕作為課內整本書閱讀內容。這樣的編排大致有三個目的:一是通過閱讀《鄉土中國》,構建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經驗;二是借用費孝通的學術研究,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三是引導學生體會學者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學習陳述學術見解的方法?!多l土中國》全書共分14篇,論著在探究中國基層社會——鄉土社會本質特征的同時,對鄉土文化有頗多的論述。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根基。本研究在分析《鄉土中國》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意義和價值基礎上,對語文教學如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進行探討。

一、對《鄉土中國》蘊含的思想文化梳理

費孝通先生認為,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農業文明史,中國農村社會是孕育中國傳統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沃土。

(一)儒家精髓是“鄉土中國”的精神內核

張岱年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3〕中提出,中國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觀念,在歷史上起到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費孝通先生一生致力于關注傳統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和社會關系,關注富民和文化自覺,在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研究維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主要因素,《鄉土中國》有大量內容體現著中國傳統社會發展進程中起巨大作用的文化力量——儒家文化精髓。

《鄉土中國》行文大量引用了古籍,引用的對象相對集中于《論語》。全書約有27處引用《論語》,分布在“鄉土本色”“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長老統治”“名實的分離”等章節。幾千年來,中國基層鄉土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基本保持了驚人的穩定。費孝通先生對中國鄉村社會的深入調查是在1930—1940年期間,這個時期正是傳統的鄉土社會最后的光景,也是鄉村社會最成熟的時光。費孝通觀察到的鄉土社會與千百年前的鄉土社會基本上是同質的?!墩撜Z》印證了他的觀察與經歷,同時他援引鄉土社會的具體情景對《論語》進行詮釋,也使《論語》獲得了當代的重讀,是傳統文化經典的強大生命力的體現。而儒家學說倡導的“仁”“孝”“忠”“恕”“禮”“信”在《鄉土中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例如,以“己”為出發點的“差序格局”充分體現了“克己復禮”“修身為本”“推己及人”的儒學觀念。按照孔子的觀點,在差序格局的鄉土社會基層結構里,處理自己與他人的網絡關系,要“克己”“修身”“仁愛”??鬃釉疲骸暗茏尤雱t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p>

(二)“土”“私”“禮”是保持傳統社會穩定的文化觀念

所謂“文化觀念”是指長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逐步形成的對自然、社會與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較一致的觀點與信念?!多l土中國》中首先從基層概括出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對土地的高度依附是諸如“私”“禮”等文化觀念與特性產生的根基。

在中國的基層鄉土社會中,往往靠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來約束眾人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產生了強烈的信服和敬畏的心理,發自內心地遵從傳統文化精神。這些傳統文化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著社會的穩定。

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特征,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土”“私”“禮”。這背后與傳統的文化觀念有著深刻的聯系。

關于“土”的文化觀念:因為社會不流動性的特征,直接靠農業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鄉村人口一代又一代附著在土地上,不太有變動。另外,由于人們對土地的依賴歷世不移,聚村而居,其結果是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村莊內部的成員因為沒有與外部接觸的機會,一輩子都在村莊內部成長、生活,所以村莊內部是一個無比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面對面社群。因此,“土”文化影響下的社會是穩定的,表現為骨子里“安土重遷”“故土難離”“葉落歸根”。

比如《鄉土中國》第1章中提到:費孝通初次出國時,他的奶媽包了一包灶上的土給他,囑咐他不舒服的時候可以用土來煮湯喝。對鄉土的熱愛和眷戀,孕育了農耕社會安土重遷的文化觀念。又比如孔子兩次去國:離開齊國的時候,飯也來不及吃,撈起濕米,馬上出發,走得匆忙而干脆;但是離開魯國的時候,久久不肯出發,一步三回頭,因為這里是其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梢娻l土情結是中國古代社會抹不去的感情,形成國人根深蒂固的故土難離的文化觀念。

關于“私”的文化觀念:在鄉土社會中,每個人的社會關系是由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編織的網狀結構,像水波紋一樣,以己為核心,一圈圈的蕩漾開去,漣漪的遠近代表社會關系的親疏。這個圈子是可伸縮的,范圍的大小依中心勢力的厚薄來定?!多l土中國》“差序格局”一章中以賈家的大觀園為例,鼎盛時,凡是沾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賈家一倒,便樹倒獼猴散,縮小成一團。這種“伸縮能力”就是有差等的次序關系,是中國鄉土社會中的傳統結構差序格局形成的根源。

關于“禮”的文化觀念:鄉土社會中的人的理想生存環境便是一派祥和,安居樂業,解決鄉土社會中的矛盾沖突的方法并不是訴諸法律,而是讓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來評理、勸誡,從而促使雙方和解,就是“長老統治”。鄉土社會中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辦事,“禮”是維持鄉土社會秩序公認的行為規范,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守禮”的文化觀念根深蒂固。在第9章“無訟”中,費孝通提到一個他在鄉村參加調解“某甲抽大煙”的故事,論述了在鄉土社會里打官司是一種可羞之事,正所謂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p>

(三)鄉土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

為什么很多人家供奉土地神?為什么春節,中國人要不辭辛勞、排除萬難地趕回家過年?為什么古語有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為什么我們經常說熟人好辦事?這些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傳統中國是以農立國的農耕社會。農耕文明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對土地、家園、人倫親情的重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態,也由此衍生出很多富有鄉土社會特征的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按照“農歷”安排,帶有農耕文明的印記。這些節日基本都處在農閑的日子。比如端午節在繅絲之后、插秧之前,中秋節和重陽節在稻子孕穗的間隙,等到一年的農活忙完,人們就可以迎接冬至了。而每年播種前長達十五天的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一家人在春節團圓,這個習俗深入中國人的骨髓、融入民族的血液。

1.祭祖:故土是宗廟、祖墳所在。春節祭祖、掃墓體現了宗族、家族血濃于水的觀念。

2.貼春聯: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貼倒酉”。臘月底貼春聯是春節的固定節目,人們借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3.團年飯:拜神祭祖之后,全家要圍在一起吃團年飯。不管身在何方,兒孫都要在除夕夜返回故鄉與親人團聚,因此團年飯又叫“合家歡”,是中國人家族意識的體現之一。

4.拜年走親戚:從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人們走親訪友、施禮道賀的日子,這是維系人情的表現。鄉土中國是關系社會,沒有“個人”概念。一個人婚前是“某家”的兒子或女兒,婚后是“某家”的丈夫或妻子。鄉土關系社會,由私人領域的小關系網,延伸到公共領域的大關系網構成。其中,最小的關系網是“父、母、子”的三角結構,也就是一個簡單家庭。以“父子”關系為中軸,簡單家庭的關系網以父子關系為軸向外延展,形成“家族”。在拜年走親戚這一習俗中,又體現了差序格局這一社會結構,以最重要的人為圓心,按照由重要到次要的次序展開。

鄉土社會中還有很多婚喪嫁娶的習俗: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雞蛋,有喪事要幫忙入殮、抬棺。比如受“多子多?!庇^念的影響,娶媳婦時新娘子的床上要撒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寓意“早生貴子”;又如受“葉落歸根”觀念的影響,如果家人在他鄉身故,則要將他的靈柩帶回家鄉葬入祖墳……

隨著時代的變遷,鄉土社會的習俗雖然也發生著變化,如土葬改為火葬等,但大多數傳統習俗得以留存,一些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還得到重視和發揚。

二、《鄉土中國》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意義和價值

2020年,《鄉土中國》入選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這是整本書閱讀首次進入《高中語文》教材,尤其又是一本學術性著作?!多l土中國》入選教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拓寬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入選教材的范圍

在以往各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作品一般為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比如《詩經》、“先秦諸子百家”、各類史傳節選、漢賦、唐詩、宋詞、元散曲、元雜劇等。其中體現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及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了學生的心靈、提高了學生審美鑒賞的水平。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更加注重優秀傳統文化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方面的作用。除了增加了古代優秀文學作品的篇目外,還創造性的選取了費孝通先生的學術著作《鄉土中國》?!多l土中國》入教材,有利條件在于:首先,《鄉土中國》能幫助學生以社會科學的視角了解中國鄉土社會,有利于培養高中生核心素養;其次,閱讀《鄉土中國》既利于學生學習這本學術著作所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又利于學生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再次,這部學術著作語言通俗易懂、例證翔實生動、論述時引經據典,有很強的可讀性,對于高一學生來說,閱讀雖有一定難度,但下點工夫是可以初步讀懂的?!多l土中國》中援引了傳統典籍材料,用鄉土社會的具體情景對其進行詮釋的同時,也使這些傳統典籍材料獲得了當代的重讀,是傳統文化經典的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形成了古今融通互證。

(二)加強了中華文化思想觀念的社會化學習與承傳教育

社會化學習源于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的重點不是我們正在學習什么,而在于我們如何開展學習。社會化學習并不是讓學習者機械的記憶知識,而是讓學習者置身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之中。因為學習本身是一個心理現象,也是一個社會行為。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往往蘊藏著無限豐富的學習資源?!多l土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學術著作,書中所呈現出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真實的社會,給學生提供了社會化學習的真實情境。書中所闡釋的鄉土社會的本質特征及其所孕育的社會文化,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印證?!多l土中國》的學習,應讓知識點走出書本,更為立體地呈現,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歷史走向當下,在社會化學習中思考并關照當下,繼承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以“鄉土中國”為聯結,培育文化理解及加強理性思維

《鄉土中國》文學性與學術性兼具的雙重價值使其成為培育文化理解及加強理性思維的“聯結”。葉圣陶先生曾說:“就學生方面說,在某一時期專讀某一本書,心志可以專一,討究可以徹底?!薄?〕高中學生正是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閱讀學習學術著作,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在整本書的學習中,可以明晰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起整體宏觀的有機架構;在具體章節的研讀中,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幾千年以來的農耕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結構,了解祖輩生于斯長于斯的熱土中孕育出的傳統文化;在研讀中體味例證詳實、論證嚴密、語言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學術小論文的寫作技巧,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還可以提高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能力,有助于閱讀社科類型的書籍?!多l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為學生打開一扇不同世界的大門,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鄉土中國中的傳統文化,拓寬視野,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鄉村和社會組織運行模式,了解我們的文化根脈,了解我們當下所處的中國社會。

(四)重視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鄉土中國》成書于1947年,距今已經七十多年。在這七十多年里,中國的社會形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鄉土社會性質已經受到了沖擊,鄉土社會實現了由禮治到法治、由長老政治到能人政治的轉變。從“封閉保守”到“開放交流”;從“人情交往”到“契約合作”……種種現象都頗值得我們重新思考,而思考的起點正是這本書中提出的一些核心概念。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迅猛的當今,傳統熟悉的鄉土社會變得越發“陌生”,傳統的鄉土中國正在逐漸的消解,鄉土本色也日漸褪色,在轉型的過程中,鄉土社會中哪些是與時俱進需要變革的,哪些又是需要固守的?這個問題引發我們深刻的思考?!多l土中國》立足鄉土社會的實際來探尋鄉土深處的文化之根,是一部飽含家國情懷的學術著作,新時代的青年們閱讀與學習《鄉土中國》,可以對這片熱土有著更深厚的感知,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更深入,對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的體悟更深刻,對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有著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三、《鄉土中國》入選教材對語文教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啟示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5〕提出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2019年,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完成編寫并陸續投入使用。2021年,教育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6〕,對加強和改進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制定以“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為基本理念,確定了語文學科的四項核心素養,其中一項即為“文化傳承與理解”?!拔幕瘋鞒信c理解”包括傳承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等。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習的重點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教材精選了許多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其中,僅是古詩文就有67篇,占課文總數(136篇/首)的49.3%,除此之外還有《鄉土中國》《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以及專題學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流傳下來的精髓,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新時代的語文教學,要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領悟其中蘊含的真善美,厚植中華文化底蘊、涵養家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只有強化高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用辯證的歷史的眼光思考,培養文化自覺的意識,才能真正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構成了高中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三重邏輯。

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三重邏輯相互支撐,為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提供了思路。學術論著《鄉土中國》在必修學習中宜以單元學習時間為單位設計教學,不拘泥于課程標準所規定的9課時。另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學習任務群18為“學術論著專題研討”,安排2學分,36課時。據此,高中階段學術論著的學習可分層次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和“學術論著專題研討”兩個任務群融合學習,完成對學術論著的學習,同時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基礎。通過“《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遵循在文化認同的過程中達到文化自覺進而形成文化自信的進路。

文化認同——從“了解”到“認同”。文化認同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提供了可能性,“了解”是“認同”的基礎,其有效教學策略是回到真實語境,具體包括特定歷史語境、作者人生境遇、具體寫作語境。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既是“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力量,又是民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障。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中,文化認同是指要在了解《鄉土中國》的歷史背景、學術背景、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圍繞“差序格局”“禮治秩序”等核心概念,了解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結構與特征,認同其在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中對社會的穩定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此過程中折射出的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自覺——從“認同”到“審視”。能以客觀的態度,對自身文化的長短優劣進行審視與辨析;面對世界多元文化,能以包容之心、多元之態來取長補短;既不數典忘祖、故步自封,也不盲目排外、自尊自大。經過“審視”的文化才有更加清晰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其有效教學策略是多維深度思考,具體包括審視思考傳統文化的歷史性與現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利與弊。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中,文化自覺是在閱讀過程中針對鄉土社會基本特征及社會結構的辯證性思考,是針對鄉土社會與西方社會進行對比,分析各自的先進性與落后性,是針對禮治秩序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進行辨析,是針對當今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與現代交織、鄉村與城市交融的現狀,思考“差序格局”“禮治秩序”的歷史性與現代性,進而辨析其在現代視角下的利與弊。

文化自信——從“審視”到“創造”。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的優劣,是進行文化創造的基礎。文化創造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提供了必然性,創造是發展的注腳,能夠激發文化的生命力,其有效教學策略是視域融合創新,具體包括視城融合下的議題討論、運用新媒介與媒介融合。學習是為了學以致用,在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這兩重邏輯上,文化創造要與動態生活相結合,結合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單元學習任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訪談,了解家鄉文化,審視家鄉文化,為家鄉文化的建設建言獻策,最終將閱讀、課堂討論和綜合實踐的成果嘗試用不同的媒介表達展示。在傳承與發揚、審視與創造中樹立文化自信。

四、結語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由農耕文明書寫的悠長歲月,時代潮起潮落,那些源于鄉土的記憶與文化卻歷久彌新,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從“鄉村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結構和特性。閱讀這部書的意義是讓高中生深入認識中國文化中的鄉土性,因為只有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才知道要到哪里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薄?〕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要將《鄉土中國》整本書的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緊密的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審視“鄉土中國”,在時代的發展中,思考鄉土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涵養家國情懷。這是新時代教育者的使命和責任。

猜你喜歡
鄉土中國整本書鄉土
《論語》整本書閱讀
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低年級整本書閱讀的推進與測評
重視培育多層次鄉土人才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粗放式”整本書閱讀實施概要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