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材使用策略研究

2023-04-05 11:49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英語教材英語課程育人

季 穎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000)

0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同時,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一門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英語一直積極順應新要求,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材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依托。有效使用大學英語教材,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深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至關重要的環節。

1 大學英語教材相關研究現狀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活動的組織者和任務的布置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活動的參與者和任務的實施者。大學英語教材則是中介,將兩者有效銜接起來,其使用直接關系到教師“教”的質量和學生“學”的效果。多年來,大學英語教材的使用問題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在教材內容、教材評價、教材建設等方面做了深入且細致的研究[1-3],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學界充分意識到教材重要的育人作用,對于應該如何挖掘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專家們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在原則上,葉俊等認為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是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的契合點,挖掘教材就是讓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平等對話,這樣既能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摒棄對西方文化的盲從,又能從更廣大的視域審視、理解和認同母語文化,弘揚中華傳統價值觀念[4]。在內涵上,黃國文強調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就是要引領學生從價值觀的角度把握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內容,幫助學生正面地表達觀點和陳述事情,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思辨能力[5]。在方法上,徐錦芬指出了教師在思政元素挖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要主動發揮創造性和能動性,在明確德育目標的基礎之上,通過分析、篩選、增補等步驟拓展大學英語教材的思政內容,同時還要注意所選擇素材的適切性和情境性,應該選擇契合社會文化情境和反映正向價值觀的教學素材[6]。文秋芳提出教師要根據理解育人目標—分析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三項序列任務,搭建合理的腳手架,將思政內容自然融入語言教學中[7]。

綜上所述,我國大學英語教材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基本可以滿足教師對于語言技能的傳授和學生對于語言知識的學習。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材開始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等方面優化內容供給,將知識與語言技能、情感與文化自信、思辨與人格塑造合為一體,在語言知識輸入和語言技能培養的基礎之上兼顧思政元素的融入,凸顯教材的育人功能。除此之外,在挖掘和使用大學英語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內涵、原則和方法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優勢,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仍然需要拓展現有大學英語教材使用的深度和廣度,實現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相統一。

2 大學英語教材使用策略

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媒介,當前大學英語教材的使用面臨兩種困境。一是使用以課程思政為指導理念編寫的新教材,如何把握“度”,避免“教教材”。二是使用原有教材,為了滿足新時期的育人需求,需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改編、刪減、補充,甚至替換,如何把握“效”,實現“用教材教”。教材是靜態的,但教材的使用卻是動態的,是需要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不斷調整變化的。因此,無論是使用以課程思政為指導理念編寫的新教材還是使用原有教材,關鍵在于如何利用其內容,設計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達成大學英語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育人目標。

2.1 深度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挖掘思政元素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基于教材是為了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高于教材是為了滿足培養情懷與格局的需要,升華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把握[8]。具體而言,深度挖掘使用大學英語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要以單元主題為依托,以課文內容為基礎,以課后習題為補充,形成多點覆蓋、多維一體的思政模塊,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嵌入零散、隨機的思政內容。另外,從本質上看,大學英語教材體現的不僅僅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是“語言與文化的互動、語言與思維的互依、語言與社會的互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9],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時要注重語言與文化的相互滲透。

以《新一代大學英語》(提高篇1)第五單元為例,單元的主題是品味文化(A Taste of Culture),其中一篇文章的題目是飲食與文化(On Cuisine and Culture),文章從外國人的視角闡釋和理解中華飲食和中華文化。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個民族的象征,更是一個國家社會準則和情感認同的體現。在講述該文章內容時,教師不單單應該關注課文中體現的表層文化知識,如中國的飲食習慣,特色食物,餐桌禮儀,飲食禁忌等,更應該著力挖掘和拓展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如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淵源,中國飲食文化背后蘊藏的哲學思想等,目的是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食物禁忌,飲食的多樣性也代表著文化的多樣性,沒有一種文化是優于另一種文化的,教師在講述該內容時,不應該局限于知識上的傳授,更應該引導學生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他國文化,因為這既是文明互鑒的體現,又是文化自信的表現。通過這樣一系列以價值觀塑造為引領的語言學習之后,學生在完成單元作業(Unit Project)“介紹中國文化遺產”(Introducing an aspec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的時候,就會自覺融入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并以更加合“情”合“理”的方式,講述好中國文化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由此便能從知識、情感、態度等角度層層遞進、由表及里地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現象背后的意義,真正地去“品味”文化。

2.2 全面拓展教材思政路徑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教材內容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際上,一部分大學英語教材在內容選擇上仍以英美為主,缺乏其他國家的相關內容,中華文化也多是以隱性的方式呈現在課后練習題中[10],形式較為單一,容易造成目的語文化、世界多元文化和母語文化比例失衡,不利于學生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中國立場和堅定文化自信。因此,適當補充思政教學素材、豐富思政教學素材使用手段,可以全面拓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的路徑,有效解決當前大學英語教材中這種片面的文化輸入視角和局限的語言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提升學生比較、審視和闡釋的能力,突出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屬性,實現育人與育才相統一。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和學生需求,選用符合社會文化準則、切合課堂教學內容的思政素材作為補充或對教材原有內容進行改編,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拘泥于傳統的語言文化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可以采用故事講述、專題辯論、話題演講、情境模擬、案例分析等多元教學活動創造性地使用思政素材,這樣既能夠滿足學生語言文化學習的要求又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辨意識和思維能力,從而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行為品格進行重塑,實現知行合一。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思政教學材料的開發和設計之中,促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合作者。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學生可以利用大量且豐富的網絡資源,廣泛選取適合自身水平和興趣愛好的思政素材。在思政素材篩選的過程中,學生又通過分析、理解、反思和批判等高階思維活動形成自己內化的價值取向,這樣就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向正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覺悟發展,理性看待文化異同。如此參與式的學習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投入度,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悟,也避免了由教師主導選擇思政素材的單一性以及思政素材的生硬灌輸,確保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效果。

2.3 合理突出教材思政特色

我國高校目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大多數配有完善的教學參考書、教學課件和教學資源庫等,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教師如果沒有充分領會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編寫意圖,不能夠因“地”制宜,因“才”施教,那么在大學英語教材的實際使用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困境,從而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難以真正發揮大學英語教材的重要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合理融入地域文化、突出學校特色和學科特點,是改善大學英語教材使用困局,實現價值引領、人格塑造和品行培養的重要途徑。

以《新一代大學英語》(提高篇1)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為例,該文章節選自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的個人博客,主要圍繞數字技術解決非洲農業市場出現的各種問題而展開。以筆者所在的地方農業院校為例,教師在講授該文章時,除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技能之外,還需要對課本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適當補充具有地域文化、校本特色和學科特點的思政內容,比如農業科技,農業人物,農耕文化,北大荒文化等,以幫助學生主動去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的現狀和挑戰,讓學生意識到自身肩負著強農興農的光榮使命,更要以做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為學習目標去提升綜合素養和競爭力。通過類似有特色的思政內容補給,可以使語言知識進一步轉化成為理想信念,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和認同,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所學學科、所在學校和所處地域的理解和熱愛,全方位助推學生成人成才??偠灾?,在大學英語教材的使用過程中,緊緊圍繞地域的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具有地域、學校和學科特色的思政內容和價值范式,是將語言知識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的必由之路。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還能夠對學生的語言學習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實現了大學英語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滿足了國家社會發展和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

3 結語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賦予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和嶄新使命。教材作為傳播知識和思想的載體,是實現大學英語課程目標的基本保證,也是大學英語課程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要以教材為抓手,注重教材使用的先進性、科學性和思想性,通過深度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全面拓展教材思政路徑、合理突出教材思政特色等手段,全方位改進和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與實效,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人才。

猜你喜歡
英語教材英語課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大學英語課程委婉語教學研究
國外優秀英語教材詞匯和語法的布局、復現及練習方式
初高中英語教材銜接分析及教學策略建議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職高專護理英語教材編寫研究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