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南京絨花的現代傳承與創新

2023-04-15 07:22滕婉汝楊小明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關鍵詞:絨花手工藝南京

滕婉汝,楊小明

(東華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051)

引言

絨花,是絨制手工藝品的一種統稱,以蠶絲為主要原料,也被稱為宮花或喜花。據《辭源》所載,“宮花”為“科舉考試中選的士子在皇帝賜宴時所戴的花”,賦有對科舉及第的美好寓意[1]。而南京絨花作為南京一大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常被制成頭花、胸花和帽花等,在婚喪嫁娶的民俗節事或禮儀裝飾時供女子佩戴。如在婚嫁喜事中往往運用蝙蝠、麒麟等圖案,來表示“萬年全?!薄镑梓胨妥印钡拿篮米8?;在春節則運用蓮花、魚等圖案,來表示“連年有余”“金玉滿堂”的美好寓意;甚至歷朝歷代愛美的女子們會在不同季節選擇佩戴不同的絨花樣式,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而制作絨花所選的題材大多也源于民間生活中帶有祥瑞含義的符號,組合形式遵循“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點,用以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的轉變,絨花的發展起起伏伏,幾度面臨退出歷史舞臺的窘境。

1 南京絨花的歷史溯源

南京絨花從何時開始出現,距今仍無法得到明確的記載。相傳,秦始皇時期,宮中的妃嬪們就經常在生活中佩戴“五色通草蘇朵子”這類花制品(即早期的絨花)來裝飾自己,但這并無實證。

唐朝時期,為了順應當時女子喜歡在發簪上插各種花枝裝飾自己,但不想頻繁更換鮮花的需求,絨花技藝應運而生,工匠們將原本發簪上易枯萎、受季節性限制較大的鮮花裝飾品更換為精致且永不凋謝的絨花裝飾品。因絨花與“榮華”諧音,賦有吉祥富貴的含義,在當時的皇室宮廷中更是受到歡迎,一度稱為“宮花”,列為皇室貢品[2-3]。在唐朝,除了宮女樂于佩戴絨花外,連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也常佩戴各式絨花,如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宮花爭笑日,池草暗生春”和元稹《古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所描述的詩句中,均表明了宮花(即絨花)在當時朝廷中已具有一定的地位。

宋朝時期,絨花仍然是宮中特供的花類裝飾品,但與唐朝相比,絨花的宮中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如歐陽修在《謝觀文王尚書惠西京牡丹》中所描述的“爭夸朱顏事年少,肯慰白愛將花插”,當時除宮中女子可佩戴絨花裝飾自己外,皇帝在每逢重要節日或舉行重大儀式時,也會向前來參會的大臣們賜花,這不僅表達了皇帝的喜悅之情,還代表了帝王對大臣的感謝之情。后來,“賜花”逐漸變成了宋朝禮儀制度的一種象征。

明清時期,南京開始設立專門的作坊來擴大絨花產量,增加絨花種類,規范其制作技藝,并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鼎盛,特設江寧織造局,專門辦理宮廷織物的采買事宜。且按照對絨花制作技藝了如指掌的資深絨花老藝人吳長泉所寫著作《絨花史料》的抄本記載描述,在明清時期,南京絨花逐漸從宮中流入到民間,逐漸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同時吸引著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前來采購[4]。在當時,城中的三山街到長樂路一帶,被稱為“花行街”[5]。這不單單是因為此處是絨花等花類工藝品的集中銷售市場,更因此地是著名的絨花制作手工藝人和絨花經營店鋪的所在地。

民國時期,絨花逐漸開始走向低谷,再加上后期逐漸因戰亂、無人傳承等原因,手工藝發展受到嚴重打擊,絨花瀕臨失傳。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開始重視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提倡突破風格、與時俱進,并專門為南京絨花成立了南京工藝制花廠,為南京絨花的傳承提供了希望。

進入21世紀,國家日漸強盛,政府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人民思想覺悟提高,更加認識到傳統藝術的魅力,南京絨花這一藝術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逐漸被大家再度發掘,并于2006年被國家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 南京絨花的制作技藝

隨著社會智能化的普及,許多傳統的手工技藝逐漸被機器所取代。而南京絨花歷經百年的發展歷史,仍保持著一部分無法被機器所復刻的精細的手工制作工序,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南京絨花獨特的魅力。市場中任何一件看似普通的絨花工藝品,均需要手工藝人們以蠶絲和銅絲為主要原材料,以手工鉗、鑷子、串珠、白乳膠等為輔助工具,經過勾條、傳花等十幾道工序,花費兩至三天的時間才能完成。南京絨花制作工藝復雜,手法獨特,除前期的蠶絲染色、銅絲軟化等步驟逐漸被機器所取代外,其余步驟均仍由人工完成。

2.1 劈絨

首先,利用木質的器物將分劈后的熟絨固定,即把用堿水煮熟后的蠶絲固定在木質器物上,再利用工具豬鬃毛刷將固定的熟絨梳順、梳勻,并挑出摻雜其中的部分雜絲。其次,將準備好的各銅絲裁剪成合適的長度,后隨意選取其中一根對折。銅絲兩端均捻成螺旋狀,一端用來夾住絨絲,另一端則用來定量裁剪絨絲。

2.2 勾條

勾條就是制作絨條,這是制作絨花最基本且最關鍵的部分,主要分為兩個操作步驟。一是用手對著經過劈絨工序后的銅絲的兩端,同時進行來回地搓趕,二是緊接著用搓絲板對著銅絲整體進行來回地搓趕。雖然僅有兩個簡單的步驟,但制作絨花的手工藝人們為了能夠得到緊密的絨條,在制作過程中不僅要有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經驗,還需要有非同常人的細心和耐心,但凡缺少一點就有可能導致制作出來的絨條無法使用。

2.3 打尖

由于勾條后未經加工的絨條處于圓柱狀,無法滿足絨花制作美觀多變的需求,因此根據實際需要,利用工具剪刀對上述勾條后的絨條進行進一步加工,裁剪成理想的鈍角、銳角等各種形狀。

2.4 傳花

根據手工藝人們的想象力和色彩搭配能力,用工具鑷子或鉗子將上述打過尖的絨條進行合理組合,并配合料珠、鉛絲等輔助材料制作出精致的絨花。此步驟是整個絨花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需要花費手工藝人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根據南京絨花繼承人趙樹憲的描述,傳花這個步驟看似是一種隨意組裝,但其中對于色彩的搭配能力、對最終成品的構思能力等都要求極高,不僅要求手工藝人們掌握精湛的技巧,而且還需要對整個過程中絨花的架構了然于心。而對于初學者來說,即便是學習最基礎的絨花制作技巧,也至少需要花費半年的時間。

3 南京絨花的現狀與傳承

傳統手工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匯聚了各朝各代人民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劇烈沖擊下暴露出各種問題。以南京絨花為例,問題有三。一是傳承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窘境。手工藝人們通常以師傳的方式傳授技藝,但如今的年輕人可選擇崗位多,很少人愿意靜下心來選擇學習傳統手工藝這種周期長、耗費大且前期收入不穩定的工作。二是偏離群眾審美且文化價值單一,南京絨花主要以頭飾和胸花為主,主要用于特殊節日,與現代群眾日常服飾不匹配且實用性較低。三是關注度不高,南京絨花雖在2006年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至今在國內無任何關于絨花的專著。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狀,研究者必須積極尋找一切有利于重煥中國傳統手工藝生機的方法。具體而言,需要各界一起努力。一是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籌措和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各界人士積極參加相關學習和競賽活動,并舉辦相關展覽,提高民眾對絨花的熟悉度。二是擴大傳播渠道,加大宣傳和創新力度。利用微博、抖音等多渠道對南京絨花的文化底蘊、制作工藝進行宣傳,并結合時代潮流趨勢對南京絨花的樣式進行創新。三是融合現代元素。任何一項傳統手工藝都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可利用南京絨花上的花型紋樣,制作相關擺件或手提袋紋飾,拓展絨花的應用范圍和銷售渠道。

4 南京絨花的創新方式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美也有了更多元的評判標準。其中受明顯的就是人們開始注重對傳統文化的賞析。這一風向極大地促進了南京絨花的發展速度,將絨花制作融入到各行各業中,能使南京絨花得到了更好的創新及傳承。

在時尚領域,固步自封必是不可取的,只有不斷地突破和創新,才能使中國時尚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并逐漸走向國際。而絨花與時尚的融合,一方面彰顯了我國厚重的文化歷史底蘊,另一方面加快了我國時尚理念向國際市場的步伐。一是在2012年,姚星彤在65屆法國戛納電影節紅毯秀場上,憑借一身“絨花若雪”的禮服成為全場的焦點,成為繼范冰冰“China瓷”禮服后中國風元素的又一耀眼演繹。此件“絨花若雪”禮服,由許建樹設計、趙樹憲制作完成,整體造型將絨花制成孔雀羽毛的形狀,再在透明薄紗的裙擺上加以刺繡的紫藤,錦上添花,完美地將中式絨花元素與西方經典禮服相結合,在展示端莊雅致的中式風格的同時,顯示出中西合璧的異樣之美。二是在2017年,南京絨花工作室與LV旗下國際品牌香水合作,一起以全球限量的形式發行“帕爾瑪之水”絨花禮盒,該禮盒暗藏玄機,蘊含著設計師們的奇思妙想。表面僅是將一些染色的紙片與其他纖維組織拼合,裝飾于香水周圍。而打開禮盒便是一朵大型粉色“牡丹花”映入眼簾,輕觸即可綻放,花心部分則由趙樹憲先生親手制作,既是一朵精致的絨花,又是一枚雅致的胸針。巧妙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將非遺特色與民族情感相結合。

在影視劇領域,“有衣必有冠,有冠必有飾”。隨著近年來古裝劇的熱播,傳統民間服飾品越來越深受人們的關注與喜愛,尤其是在明清劇情的影視劇中,南京絨花的身影更是頻頻出現。其豐富的樣式既結合時代特征,又符合現代審美,不僅使得觀眾沉浸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更為角色造型增添一份靈動感,側面反映出人物獨特的性格與地位。一是在影視劇《延禧攻略》中,劇中人物所佩戴的絨花頭飾不僅完美塑造了劇中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等,更是憑借非遺元素與傳統服飾文化的整合,完成了對傳統絨花藝術的一次新傳承[6]。劇中的富察皇后雖是后宮之主,但其形象遠不同于其他影視劇中皇后所展現出的雍容華貴,而是遵循了《清史稿·后妃傳》中所記載的“母儀天下十三載,皇后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即富察皇后節儉低調,溫文爾雅,常佩戴各式絨花作為裝飾品,而不喜愛以名貴珠寶為飾。其劇中所佩戴的“鳳凰造型絨花”和“福壽三多”絨花發飾,均是趙樹憲先生親手打造,透露著低調但不失雍容華貴的氣質。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劇中處于宮女身份的魏瓔珞,其所佩戴的絨花,僅僅是一朵純色的絨花。這既符合其歷史身份,又不喧賓奪主。三是在影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昭仁公主素錦作為天妃,極度奢華,頭上所佩戴的絨花雖同出自趙樹憲先生之手,但與富察皇后所佩戴的絨花樣式大不相同,其佩戴的鳳尾絨花雍容華麗,將素錦嫵媚的性格與高貴的身份體現得淋漓盡致。

5 小結

隨著時代的變遷,絨花從最初的頭飾逐漸衍生到服飾、裝飾中,并通過影視劇的推廣、與時尚品牌的聯名設計、與明星演員的服裝合作等方式將其藝術形式滲透到各行各業中,重煥自身活力。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京絨花表面看是一朵平平無奇的、以蠶絲為主要原料的手工花飾品,但細細思量,其中不僅蘊含著我國從古至今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民俗文化,更是蘊含著我國手工藝人們代代相傳的匠人精神。由于科技的飛速發展,許多民間技藝面臨失傳,這是所有人不愿看到的情況,也是目前需要急切解決的問題。如今,我國正處于極力弘揚傳統文化的復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鼓勵人民積極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必須在保持南京絨花特有屬性的情況下,融入時代的特色元素,積極促進各方面的傳承與創新,使傳統手工藝品做到從傳統中來,到現代中去。

猜你喜歡
絨花手工藝南京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南京不會忘記”
絨花
“揚州絨花”
南京·九間堂
手工藝·溫州發繡
走近手工藝人
又是磷復會 又在大南京
傳統手工藝融注到燈上,會發生什么化學反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