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北傳統棉紡織技藝研究

2023-04-15 07:22郭佳寧陳巖皓王春霞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關鍵詞:魏縣土布棉紡織

郭佳寧,陳巖皓,王春霞

(河北北方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在新時期的發展必須要以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抓手之一,同時,要求在振興鄉村的過程中突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憑依,是構成我國民族文化的關鍵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所在。所以,必須重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內涵,加大力度挖掘其內在的價值。

我國于2018年5月正式向社會公布首批傳統技藝振興目錄,能夠進入到該目錄的傳統技藝均具有鮮明的特色,存在著傳承基礎和發展前景,能夠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拉動作用,幫助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目標。河北省魏縣與肥鄉縣的傳統棉紡織技藝、威縣傳統土布紡織技藝均名列其中。傳承與發展河北棉紡織的傳統技藝文化,在當前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河北棉紡織的傳統技藝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對于形成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具有促進作用,是構成鄉村文明生活的關鍵部分,能夠助力當地精準脫貧目標的實現,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總目標。

1 河北傳統棉紡織技藝概述

我國傳統紡織技藝存在的時間已長達千年,歷史悠久,積淀了深厚的紡織文化。隨后,中國紡織業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棉紡取代了麻紡。到元代,隨著黃道婆紡織改革技術的不斷推進和普及,河北魏縣、肥鄉縣、威縣等地的紡織業形成規模。

1.1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特色十分鮮明,整體上比較繁雜,總計十二道工序,包括搓花結、紡線、打線、掏繒、闖杼等。分析可知,土紡土織布條格、花紋之所以能夠形成,其重要的原因是經、緯色線的設計排列的變化及繒的數量??暦矫娑?,存在著三種。其中二頁繒用單梭就可以完成白布、條紋布的紡織;織方格布的時候,只需要按照需求把經、緯色線進行相應的有序排列,就可以獲得不同樣式的布。經過不斷發展和傳承,魏縣當地的婦女總結了魏縣土紡土織的制作經驗,目前可以紡織出來的土布有條格、花紋布等百余種。方格布的種類可說是不勝枚舉,如“蘇聯大開花”“石榴籽兒”“席子紋”等;條紋布的種類也非常多樣化,如“黃瓜道”“合股線”“菜瓜道”等;十分具有當地特色的三頁繒、四頁繒布的種類也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豆腐丁兒”“陰陽臉”“油菜綠”等。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輕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機器紡織業的興起,主要依靠人力的土布生產開始式微。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群眾在20世紀90年代再次看到了棉布的優勢,其吸汗保暖的特性是機器生產的布料所不及的,由此,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穿用棉布形成了風潮。1983年,魏縣土紡土織生產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工序進行了創新,開始由機紡線手工織布。

1.2 肥鄉縣織字土布技藝

河北省肥鄉縣的織字土布有紡線、拐線、漿線、絡線、經線、刷線、印線、掏繒、闖杼、上機、貼字模等工序,技藝十分獨特??椩鞎r把書法樣模貼在織布機卷布軸下,透過經線可以看到字體樣模,按字體串梭便可織出相應的字樣。除書法外,運用肥鄉縣織字土布技藝還可織出胡椒花、斜紋、魚眼、許狀元拜塔、蝴蝶等圖案。在傳承的過程中,肥鄉縣的織字土布技藝全部通過代際間的口傳心授,由兒媳婦或者女兒接受婆婆或母親的傳授,經過時間的洗練,最終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織字土布技藝程序。在僅存的織字土布藝人中,59歲的李香榮、45歲的劉運娥、50歲的鄭運香等人都是從13歲左右開始學習織布技術,經過多年的紡織實踐,能織出多種字體、圖案,只要給出字體樣模,都能惟妙惟肖地織出來。目前,她們經常自織自用土織布,床上用品、沙發巾、門簾等都是自織的。

1.3 威縣土布紡織工藝

早在元末明初,威縣土布紡織工藝就已成熟,到現在已形成了700年的歷史。傳承方式以代際傳授為主,但對其中具體的細節,尚未考證到確切的文字記錄。在當時自然經濟狀態下,人們的生活和土布紡織的關系十分緊密。通過家傳,當地人彼此借鑒紡織的技術,促進了該技術的普及。就工藝方面來看,威縣土布紡織工藝并不簡單,工序繁多,包括搓花結、紡線、絡線、掏繒等。按圖案劃分的話,能夠紡織出漢字布、方格布等。方格布由竹節式方格和水紋方格布等構成,漢字布包括了土字布、工字布等。土布紡織工藝能夠傳承至今,離不開廣大威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當地人對這種紡織技術不斷進行改進,使中國傳統技藝得以彰顯,更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勤勞。

2 河北省土紡布傳承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存在失傳威脅

機器紡織業在國家政策的帶動下,于20世紀60年代后很快得到發展。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的穿戴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各種機織布和化纖布成了老百姓的日常穿衣首選。魏縣織染的土布被人們漸漸忘記。多數農戶的紡車、紡機被放置在房屋一角落滿了灰塵,一些手工花布作坊也逐漸停產。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的多數老年人去世,很多年輕人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不愿意學習當地的土紡土織技藝,因此,使得這門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目前,肥鄉縣張莊村僅有十幾人從事織字土布,且年齡都在五十歲左右,而年輕婦女也不再學習織布,這一優秀民間藝術面臨失傳。

2.2 傳統技藝滯后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河北土織布的傳統工藝面臨著傳承的困境。傳統技藝耗時耗工,方法比較落后,生產設備比較陳舊。就紡線而言,線的質量參差不齊,織造工序中也常會出現斷線、接線等問題,使得后續工序受到影響。此外,織機也比較落后,使得布料寬幅受限,無法滿足當代人們對家紡產品的需求。傳統的織造工藝很難提高生產效率,投入產出比不理想,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也比較突出。

2.3 研創能力不足

從傳統棉紡織技藝的傳承人現狀中不難發現,傳承人以中老年農村婦女為主體。由于時代的影響,這些婦女在傳統社會沒有接受基礎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她們沒有產品設計相關的專業知識,與外界聯系較少,沒有學習和掌握新時代棉紡織商品的文化表達,導致缺乏產品創新,日漸式微。

3 河北傳統棉紡織技藝傳承與創新路徑

3.1 重視基礎教育,培育青年傳承人

十九大會議一再提及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和鼓勵傳承好傳統優秀文化,呼吁有志青年和大學畢業生主動投身到廣闊的鄉村,為傳統村落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社會發展離不開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當代年輕人身上肩負的使命更是重大。所以,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給予足夠的重視,開展好一系列傳統優秀文化價值的傳輸,通過教育使年輕一代發自內心熱愛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文化。同時,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該發揮好自身的職能,豐富宣傳方式,編制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性教材,確保學生從小就能獲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其間,要不斷創新實踐方式,借助于非遺課堂等形式,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向學生傳授傳統棉紡織工藝,培育未來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讓更多的當地人能夠掌握傳統棉紡織工藝。

3.2 推進“文化+產業”模式,打造精致文化名片

《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紡織行業的發展必須要滿足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重視和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各種本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參考國際流行趨勢,提升紡織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從而打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紡織自主品牌。同時,本地政府要大力支持創建“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尚設計平臺”,支持和鼓勵當地紡織行業發展,組織“名品”評選推廣活動。組織民族文化及世界時尚文化的相關論壇,開展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來保障紡織非遺資源的活態傳承。

傳統棉紡織技藝作為河北省紡織類非遺名片,應該著力打造成精致文化名片。在審美不斷向前發展的當下,缺少創意的產品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需要把傳統技藝與當代審美進行有機的融合,通過樹立產品特色去塑造品牌品質,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拓展品牌的廣度,結合當下消費者的需求來彰顯品牌產品的文化價值。在尊重非遺的符號價值前提下,大膽開展創新活動,保留其土織文化的藝術性[1],生產有價值的非遺產品到市場中,逐步擴大為產業,進而增加就業和收入,實實在在助力鄉村振興。

3.3 推進“文化+旅游”項目,助力鄉村振興

當前,在發展本土經濟的過程中,要促進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如此,不但能夠增加旅游產業的吸引力,還可以提高旅游產業的收益空間。通過鄉村旅游的帶動,有助于達成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增加當地群眾的收入,也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傳統棉紡織工藝的傳承,應該主動和旅游產業結合在一起,從而經由新產業模式促進傳承的目標。準確認識和利用好當地的資源,能融盡融,將非遺保護與文旅有機融合。成立紡織科普教育、體驗觀摩等項目,和當地的旅游業建立合作關系,讓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和學習紡織文化。在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過程中,使當地的紡織非遺出現在文化旅游各個領域項目中,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的紡織非遺文化,同時也能夠讓旅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進一步提高旅游產業的盈利空間。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達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2]。

3.4 搭建合作平臺,提高研創能力

非遺傳承需要搭建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平臺,提高其專業性及可持續性,從而讓學術、商貿、設計等不同領域的人員在此展開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在合作平臺的助力下,共同推進紡織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開展,增強文化軟實力與文化自信,從而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獲得活化保護[3]。同時該平臺能夠吸引各領域人才匯集在一起,發揮交流學習的作用,使更多的普通人有機會接觸紡織非遺,了解紡織非遺,自覺保護紡織非遺。增強當下消費者對紡織非遺產品的消費意識,在設計新產品的過程中適當加入傳統的棉紡織技藝,設計創新出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統一的高品質產品,提高研創能力。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北省傳統棉紡織技藝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內涵。搭建河北省傳統棉紡織技藝合作平臺,可以讓各領域人才匯集于此,比如做學術研究的人可以更多地發現其文化內涵,有助于非遺的傳承與深化;懂得產品設計的人可以將傳統棉紡織技藝加入新產品的設計中,設計出兼具文化內涵和商業價值的產品,而商貿人才可以幫助推廣這些產品,拓寬銷售渠道,最終多效合一,助力傳統棉紡織技藝的傳承、創新和推廣,從而搞活當地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總目標。

4 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河北傳統棉紡織技藝在當前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及其原因,并據此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河北傳統棉紡織技藝具有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思路。通過分析,文章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河北傳統棉紡織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提出合理化建議,對以魏縣、肥鄉縣、威縣為代表的擁有傳統棉紡織技藝的地方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希望河北傳統棉紡織技藝能夠擁有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傳承人,提高研創能力,打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助力鄉村發展,振興鄉村經濟。

猜你喜歡
魏縣土布棉紡織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館
2021年《棉紡織技術》主題索引
那只名叫“天空”的狗
肚子里的動物園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棉紡織技藝
喚醒沉睡的民間技藝——淺談土布發展現狀與未來
魏縣鴨梨
中棉行協發布主營業務收入百強榜
夾縫中求發展:高陽商會與土布運銷
土布不『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