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制行民生保障政策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

2023-04-16 11:52韓繼偉
關鍵詞:小事政黨民生

韓繼偉

(華北理工大學 組織部,河北 唐山 063210)

政策,是政黨意識形態的具體展示載體之一,一個政黨制定什么樣的政策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貫徹落實這些政策,關系到其能否廣泛而有效地團結最大多數民眾。在政黨制定并施行的政策中,與民眾利益聯系最為緊密,民眾最為關注,感受最為直接的是這個政黨的民生保障政策,對于政黨來講,其民生保障政策是凝聚社會人心的重要籌碼,民眾是否支持政黨的執政活動,往往看的就是這個政黨的民生保障政策是否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從而產生吸引力,使大多數社會民眾對政黨產生認同感,使政黨在民眾中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得以增強。毛澤東曾指出: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盵1]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生保障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落實,從1921年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黨之所以由小到大、從弱到強,領導全國人民 “站起來” ,關鍵在于在不同歷史階段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民生保障政策,從而廣泛動員、組織凝聚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支持黨的事業。

作為我黨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西柏坡時期無疑是 “進京趕考” 的中國共產黨凝聚民心力量、奠定勝利基礎的關鍵一步,其制定并施行什么樣的民生保障政策關系到我們黨如何在勝利前夕增強黨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關系到我們黨在即將建立的新中國的執政基礎。因此,在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研究制定并貫徹落實了一系列符合民眾根本利益的民生保障政策,凝聚了民心,團結了群眾。

一、維護民眾利益,發展經濟生產

無產階級政黨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強調,無產階級政黨應當在掌握政權后致力于增加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總量,以解決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需求。對此,列寧早在1895至1896年彼得堡獄中撰寫的《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及其說明》中也曾提出,俄國社會民主黨的任務是 “維護工人的利益,代表整個工人運動的利益”[2]。十月革命后,執掌政權的俄共(布)在制定一切路線、方針、政策時依然保持著同人民群眾利益一致性的初衷,在其綱領政策中,始終反映并代表著廣大無產階級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例如,1918年提出了反映廣大農民迫切需求,維護工農利益的土地社會化法案;1919年2月則提出了包括免費義務教育、國家供給教育物資等具體政策主張的《俄共(布)綱領草案》。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之際,將維護群眾利益、發展經濟生產作為了制定并施行民生保障政策的主要思路。任弼時在1948年1月12日陜西省米脂召開的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作《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的講話時曾談到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發展社會的生產力,使任何一個人得到生活的滿足。1948 年2 月15日,毛澤東在《新解放區土地改革要點》一文中也特意提到,政府和軍隊在開展新區土地改革工作中要注意嚴格保護工商業,防止浪費,還要求我們黨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過程中運用靈活的土地政策,從而真正維護農民利益,贏得農民群眾的廣泛支持。此外,在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召開的城南莊會議上,則將 “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作為三項主要議題之一。

戰略大決戰階段,發展經濟生產以維護群眾基本利益的工作思路和策略被延續下來。1948 年9月15日,張聞天為中共中央東北局起草的文件《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中就提出,要鼓勵合作社經濟和小商品經濟,保障群眾的個人與公共利益,在經濟上為群眾服務,保護群眾的利益。此外,中共中央在1948年10月16日下發的關于地主、舊富農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問題的指示中,也要求在已經完成土地改革且封建制度業已消滅的地區恢復一般守法地主及舊富農分子的公權,以達到團結多數、發展生產、支援戰爭、孤立敵人的目的。為了聯合各個中立的社會階層力量,毛澤東在1948年11 月5 日的一封電文中進一步明確指出,財政政策要以實行減租減息和各階層合理負擔為準則。

在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有所改善的要求下,盡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是我們黨一貫的工作思路,在越來越多的解放區域內,中國共產黨也切實有效地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中共中央在1948年12月20日就解放區農村婦女工作下發通知,要求保障婦女獲得同男子一樣平等的經濟權利與地位,鼓勵其參加各種生產勞動。在新解放城市,中共中央還在1949年1月3日作出保護一切公共財產不受破壞的指示,在對待城市工人的工資時應依據城市和鄉村生活水平的不同來區別,以保持城市職工的生活水準不受影響。1949年1月14日,華北人民政府頒發了保護古跡文物的訓令,明確要求要注意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名勝古跡這些 “人民的文化財產” 。為了在戰爭期間維護百姓的平穩生活,中共中央還于1949年1月26日專門就平穩物價頒發了建議。

二、滿足實際需要,推動民生保障

民生保障問題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之作,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無產階級政黨取得統治地位后必須盡可能的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取消童工、兒童免費教育等有關民生保障的政策制度,這些基本的政治主張都是立足于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的。對此,列寧也曾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和政策的制定必須要適應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只有人民群眾的利益才是無產階級政黨黨制定綱領政策的重要依據,在其1917年頒布的《土地法令》中,就從農民利益出發,將土地分配給農民,滿足了農民普遍渴望擁有自己的一塊土地的現實需求,順應了人民的意愿,進一步密切了俄共(布)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實現了工農聯盟,給后來的國內戰爭極大地支援和幫助。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不僅非常注重發展生產,以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還十分注重發展文化、教育、衛生、水利、公益等事業,帶領人民群眾開辟了新的生活。在1948年2月19日的《中共中央工委關于收復石家莊的城市工作經驗的通報》中就要求開展工作要注意保護機器、物資及一切建筑物,同時嚴令入駐城市的干部和士兵,不得私拿物品、大吃大喝,必須保持艱苦純潔與作風。面對我黨即將進入城市工作的新局面,在恢復黨的城市工作過程中,中共中央宣傳部在1948年7月13日下發通知,要求恢復新收復城市的大學辦學。此外,新華社在1948年7月30日發表的社論《人民解放戰爭兩周年的總結和第三年的任務》中也提出了在解放區全力提髙生產的基礎上,要竭力減輕人民負擔,并提供可能的援助以他們安心發展農業生產,并要注意仔細保護一切已有的工廠、礦山、鐵路、公路等,使其在支援解放戰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毛澤東在1949年1月6日的一封電報中還提出要求,指示部隊在戰斗中要注意保護學校,減少對于學校的破壞程度。1949年2月15日,中共中央還作出指示,要求把南北通船通航通郵通電通匯諸事當作大事去做,并就恢復商業聯系,發展生產作出明確要求,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正是由于我們黨有效地施行了這些有關人民群眾民生保障的指示方針和政策規定,才在一定程度上聯合了更多的社會力量,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并在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的進程中,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

三、發揚優良作風,耐心細致解釋

民生保障政策是政黨的一面旗幟,可以最為直觀的向外展示這個政黨親民為民的形象,對一個政黨的民生保障政策進行耐心細致地傳播解釋,則直接反映出這個政黨的作風。列寧在領導無產階級政黨進行革命斗爭的進程中就曾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制定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綱領政策,并應該向群眾說明講清,以此促進并始終保持無產階級政黨與人民群眾的 “活的聯系”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全國性勝利的偉大事業中,堅持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聽取群眾意見,耐心細致地將黨的民生保障政策傳播解釋給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真正熟悉了解,從而增強黨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與信賴。在文化戰線上,1946年1月16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提出了《和平建國綱領草案》,其中就提出了要使報紙、通訊社、廣播戲劇、電影事業為全國人民服務。與此同時,1946年3月28日,中共中央還下發通知,提出黨員干部要到大城市或者國內的交通要道區域開展相應的工作,以 “打入學生群眾、重要產業工人中,開展職工、學生、青年及婦女群眾運動,并進行統戰工作” ,[3]建立各收復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中的工作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近在眼前,如何將黨的政策準確無誤地告訴期待和平的全國人民,就成為我黨宣傳動員工作的重點。1947年11月7日,彭真在《改造我們的黨報》一文中要求,黨報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傳播解釋黨的方針政策。為了及時反映各地革命戰爭的實際情況,毛澤東在1948年1月7日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要求我們黨的領導干部要就我軍對城市政策、土地政策和俘虜政策的執行情況作經常性的請示和報告,以關注各階層人民的動向,密切軍民關系。在土改工作中,毛澤東也于1948年1月22日寫了《關于新解放區土改斗爭策略問題給粟裕的信》,其中指出,為著了解農村情況進行土改,共產黨員必須認識到群眾工作的細致性,在斗爭中教育自己,取得經驗,才能領導群眾得到勝利,并要求基層領導干部必須親自下到農村調查工作,認真聽取群眾意見。1948年5月15日,中共中央下發《關于目前婦女工作的指示》,要求我們黨的婦女工作干部開展工作應該面向群眾,深入下層,多聽取群眾意見,以提高我們開展工作的針對性。

在進行革命斗爭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明確要求,要把我黨的政策向全國的人民群眾說清楚,講明白。1948年10 月2日,劉少奇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中曾指出,要鞏固并擴大我們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應當讓報紙每天把黨的政策告訴群眾,并要真實、全面、深刻地把群眾的情緒、要求、意見反映出來,了解人民群眾中的各種動態、趨向和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反映。在1948 年11 月30日的《中共中央關于在新解放城市中成立各界代表會辦法的規定》中,則要求黨要擴大新解放城市與廣大群眾的聯系,舉辦各界代表會,使黨自身能夠聽到群眾的呼聲,探知群眾的要求,并取得群眾的協助來解決各項困難問題。正如彭真在1949年1月6日對準備進城接管北平市的干部講話時所指出的那樣,宣傳黨的基本政策要 “耐心地進行深人細致的工作……要親切和氣……” 。[4]

四、現實啟示:制行民生政策 關切民生小事

一般來說,只有執政黨制定與施行的每一項政策都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和廣泛支持。執政黨能否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其關鍵也在于其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是否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實際需求,妥善解決了人們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民生首要問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就是要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通過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補齊民生短板,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繼續保持我們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

一是要制行民生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必須把民生作為發展的指南針,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深化改革中要將改革發展的成果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共產黨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當前面臨的各種利益關系,關注人民群眾面臨的民生短板,制行有效的民生政策,通過制度設計加大民生保障政策的出臺和施行,使人民群眾能夠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穩定社會運行,促進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關系走向和諧,真正密切黨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隨著我們國家的改革進入 “深水區” ,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改革也面臨了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復雜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往往相互影響、重疊交織,在某些方面甚至形成了 “重癥頑疾” ,這就要求民生政策的制定必須加大整體統籌力度,全國一盤棋,在把握客觀規律和明確改革目標的前提基礎之上,全方位考量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協同解決改革發展進程中的機制體制問題,出臺配套實施方案,有重點、有步驟的增加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和投資。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政策保障體系必須匹配財政經濟體系的可承受能力,民生政策的施行不僅應該與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規模相適應,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債務負擔等相關問題。當前,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我國雖已初步具備了將改革紅利有效惠及全體人民群眾的實際能力,理所應當盡力而為,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畢竟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距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進程還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如果短時間內就試圖將經濟增長的紅利惠及全體人民群眾,盲目追求目標一步到位的實現,就一定會脫離實際狀況,違背量力而行的經濟發展原則,從而使社會成員過高的期望值得不到滿足,造成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嚴重影響社會的安全平穩運行。此外,過早地步入 “高福利社會” 還會使我國掉進發達國家的陷井,從而緩滯經濟發展的后續推動力,削弱發展改革的活力,所以,只有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之上做到盡力而為,并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才能確保中國經濟在健康、安全、快速發展的軌道上平穩運行,從而在消除阻礙社會主義利益關系和諧的隱患因素的基礎上,真心實意的關心和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民生問題和實際困難,使人民群眾得以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促進人民群眾對黨的繼續擁護和支持,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不竭的力量支持。

二是要關切民生小事。習近平曾在《之江新語》中談及 “群眾利益無小事” ,在他看來,一樁樁群眾 “小事” 能夠構成我們這個集體和國家的 “大事” ,只有 “小事” 這一小的 “細胞” 健康與穩固, “大事” 這一大的 “肌體” 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他還認為,人民群眾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對老百姓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甚至有的還是難事、急事,當這些百姓 “小事” 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的時候,就會影響群眾的思想情緒,從而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就此,他把小事小節當作反映黨員干部人品和作風一面鏡子,從小事小節中去看一個黨員是否有黨性、有原則。在治國理政中,習近平時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次對民生小事作出重要指示,這些事情看似尋常,但每一件都源自初心、系著民心,無論他到哪里去視察工作,都要首先看看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問問老百姓的收人如何,聽聽孩子們上學方便與否。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過關注 “小問題” 了解 “真情況” ,揪住 “小事” 的改變來推動整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既彰顯了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也體現了黨的大政方針要 “落細、落小、落實” 的方法論。 “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細微處也見品德” ,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以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 的態度,真心誠意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作為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領路人,黨員干部更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認真聽取、積極采納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抓實做細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項工作,努力辦實每件事,贏得百姓之心。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關切要主動回應,對人民群眾的事情要辦實辦好,真心對待人民群眾,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就業機會,更滿意的收入、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民生大于天,民心重如地,我們黨只有從人民群眾關心的 “小事” 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 “小事” 做起,從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 “小事” 做起,才能進一步密切新時代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強大的推動力。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生 “小事” 就是國家大事,正是這種細與實,使得黨對人民群眾的承諾讓老百姓感到了心里踏實。民生 “小事” 的細與實,說到底,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細與實,是黨的工作作風的細與實,背后彰顯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不忘初心的使命擔當。

猜你喜歡
小事政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關于快樂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煩又重要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小事不小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難忘那件小事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國外政黨加強和創新群眾工作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