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結型政治:中國共產黨建構的一種新型政治模式

2023-04-16 13:05劉文珍
西藏發展論壇 2023年1期
關鍵詞:民主集中制中國共產黨國家

劉文珍

話語是思想的體現,也是現實的反映。在中國的政治格局中,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具有重要地位。黨的領導人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具有政治宣示、理論闡釋、規劃未來等重大作用。因此,黨的代表大會報告是觀察中國政治的重要窗口。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團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詞。據統計,“團結”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共計出現27次,可見其在黨的話語體系和中國政治現實中的地位。事實上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就強調黨的團結統一;抗日戰爭時期,主張形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了“團結—批評—團結”的人民內部矛盾解決方式;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強調要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等都是黨在不同時期對團結強調的表現。另外,在翻閱黨的文獻和領導人的講話,也可以發現團結一詞在中國的政治話語中一直處于重要地位。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共產黨建構的是一種團結型政治模式,團結可以說是理解中國政治的關鍵和鑰匙。

一、中國共產黨建構團結型政治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建構團結型政治具有深刻的理論基礎,這可以從政治的一般性質,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與社會的團結的相關原理和社會主義政治的特點中得到比較準確的認識。

(一)政治的一般性質:差異與共識

政治的本質是什么,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階級和流派的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各種論述,提出了種類繁多的看法。但是,如果我們對這些不同的論述進行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很多共同點—差異或者差別是政治產生的根源,政治是關于調和差異與沖突,從而形成共識的人類活動領域。

美國政治學家格倫-蒂德認為“沒有疏遠就沒有政治”[1]?!笆柽h”一詞是用來表示人類內部的各種不和的。差異和矛盾是政治產生的前提條件,政治是調和人類內部沖突而達致和諧的活動。如果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矛盾作為一個平衡軸來看,政治活動存在于此平衡軸的中間區域。如果一個社會內部沒有或整個人類之間沒有矛盾沖突,整個社會協調一致,政治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如果這個社會內部或與外部其他社會(組織、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無法協調的時候,政治作為一種處理不和的方式就無法發揮作用,這時候戰爭就登場了。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著名論斷,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就是在這一意義上而言的。就國家內部來說,往往是因為各階級之間的利益矛盾、宗教信仰和民族沖突無法調和的時候,才會爆發內戰。國家間的戰爭,也大都是因為利益沖突無法通過政治協商解決而發生的。

(二)社會主義國家構建團結型政治的理論依據

社會主義國家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型國家形態,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統治,是從有國家到無國家的過渡,其前途是國家的自行消亡。[2]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也體現出與階級社會國家不同的性質。

從政治的一般性質來看,社會主義國家由于消除了引起人與人之間疏遠的最根本因素,社會政治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具體表現就是由于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整個社會的個體利益和共同利益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社會主義國家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有了革命性的變化,變成了平等的合作關系。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已經不存在對抗性矛盾,人民內部可以實現高度的政治團結。

另外,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的發展還較滯后,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地域差距、民族差別、宗教信仰差異等等原因,人民之間的利益差別還將長期存在。差別即矛盾,有矛盾就會存在政治。毛澤東科學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性質,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內部矛盾。對人民內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解決。這其實從根本上指明了社會主義政治的性質,就是在承認根本利益一致但存在差別的前提下,采用說理和協商的方式,力爭形成共識,并實現人民內部的團結。

二、中國共產黨建構團結型政治的歷史邏輯

從大歷史觀來看,中國近代以來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從古代王朝國家到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和實現現代化。這其中第一個任務是第二大任務的前提。因為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有強大能力的國家,要進行現代化建設是不可能的。中國近代面臨的基本國情和要實現的主要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建構團結型政治的基本出發點。

(一)軍閥割據、民族隔閡,實現國家整合、民族團結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從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就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此后大一統理念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因,實現大一統也是歷代王朝的終極追求。如何保證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傳統大一統國家不至在現代轉型過程中分崩離析,是近代以來中國國家建構的一大重要課題。

傳統帝制時代的中國,構建了一套以皇帝為中心,以官僚制為統治基礎,以儒家思想為意識形態依據的政治秩序。但這一套政治秩序在鴉片戰爭之后的內外沖擊下逐漸瓦解。首先是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朝廷在平定此次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不得不依靠地方督撫組織的團練,起義被平定之后,造成了中央弱、地方強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在庚子之變過程中,東南各省的“東南互?!敝e,對中央權威造成了重大打擊。辛亥革命之后,淸帝退位,中國傳統政治秩序徹底解體。從這時起,構建新型政治秩序以實現政治轉型就成為中國政治的首要任務。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試圖構建以西式議會民主制度為架構的政治秩序。但由于辛亥革命未改變中國的社會結構,導致外來嫁接的西式議會民主制度,在運行過程中水土不服,最終被袁世凱所顛覆。袁世凱死后,中國迅速陷入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這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后,地方實力派權力擴張的延續,也表明中國通過走西式政治制度建構新型政治秩序實現國家整合的努力宣告失敗。從這時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把一盤散沙的國家整合起來,“將分散在社會各種強勢集團手中的權力和資源集中起來”[3],實現國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團結的任務歷史性地交到了中國共產黨手中。

中國還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現族際整合、民族團結也是國家建構的一大重要任務。在古代,各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采取設置頭人,分封土司和宗教領袖等區別于內地的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這些方式在維護國家統一,同時減少治理成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上層統治者的階級局限性,古代王朝同時采取了一些民族壓迫和隔離政策,甚至挑撥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導致各民族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和疏離。近代開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扶植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一定的分離主義傾向。清朝末期開始進行地方改革,在新疆、臺灣和東北地區設省,這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重大成就。民國時期,孫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資產階級民族政策理念。但由于民國時期國家能力不足,對部分邊境地區尤其是西藏鞭長莫及,族際整合、民族團結的任務并未完成。

(二)政治專制、人民受壓迫,實現人民當家做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是全人類共同價值,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保?]實現國家的民主化,也是近代以來,中國國家建構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

作為一種政治理念,民主是平等在政治方面的體現。近代以來,隨著資產階級在西方的興起,一些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突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這種思想落實在政治領域,就是每個公民可以沒有差別的享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列寧指出:“資產階級的共和制、議會和普選制,所有這一切,從全世界發展來看,是一大進步?!保?]而一種進步的思想,一旦產生以后,必然會向全世界擴散。美國著名政治學者亨廷頓根據自己的總結歸納,將民主在全世界的擴散劃分為三個階段的歷史進程。所以從近代開始,廣大亞非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都把民主作為有力的政治武器,同西方殖民者和本國的專制統治階級斗爭,爭取本國人民的獨立和自由。

毛澤東曾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6]中國人民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斗爭也從未間斷。中國人民爭取民主的努力可以追溯到戊戌變法時期,當時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了“興民權、設議院”的主張,但未及實施就胎死腹中。隨后,清末的“立憲運動”以一場“皇族內閣”的欺騙性結尾收場。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表面上建立了議會民主制度,但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未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導致所謂政黨政治成為上層人士的權力游戲,底層群眾根本不知民主為何物。北伐戰爭之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軍閥建立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統治,大肆打壓共產黨和其他民主黨派人士,人民面臨“三座大山”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如何實現人民當家做主,需要中國共產黨進行新的探索。

(三)經濟落后、民生貧瘠,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

在國家的民主化之外,實現經濟的現代化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的主要任務。這就決定了,中國在進行國家建構和民主政治制度設計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國情,使政治制度有利于社會團結和集中全國資源,必須實現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和凝聚人民力量的統一。

經濟決定政治,政治為經濟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近代以來西方現代化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等,其現代化進程主要是由社會的商業階級推動的,國家主要發揮為資產階級的商業發展、殖民擴張保駕護航的作用。這在19世紀的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守夜人”國家觀中可以得到清晰地體現。在這種社會總體形勢下,近代西方的政治理論家設計了三權分立、權力制衡、政黨競爭等制度模式,其本質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所謂的議會等等,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各個階層、利益集團討價還價的競斗場。這一制度模式,在當時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這一制度模式重制衡、輕團結,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近年來,美國政治極化、黨爭紛沓、相互掣肘,從而引起社會對立、分化的現象引發了人們的普遍憂慮。

從世界歷史來看,現代化啟動越晚,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就越是突出。第二波現代化國家或地區如德國和日本,以及二戰之后成功崛起的亞洲四小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國的現代化是被動的現代化和后發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雖然從洋務運動時期已經起步,但由于內部的糾葛和外部侵略的打斷,到二戰結束時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國,經濟落后,人民生活異常困頓。而當時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經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因此,中國在與世界存在巨大代差的情況下,就必須建立高度團結的政治模式,以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為現代化建設服務。這就是說,我國的政治制度設計必須以“合”而不是“分”,以“和”而不是“斗”作為整體原則,從根本上否定了走西方分權制衡模式的可能性。

三、中國共產黨構建團結型政治的制度安排

實現團結是中國政治的核心目標,但是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制度,才能牢固地保證團結。從建黨開始到現在,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團結型制度架構,既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又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并把全社會的力量凝聚起來,實現了偉大的政治創造。

(一)整合國家、凝聚人民:塑造能實現團結統一的政治架構

針對近代中國的國情,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等制度,完成了現代國家建構,實現了中國社會空前的大團結,也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障。

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國家和人民團結的關鍵。團結必須有一個核心,而且只能有一個核心。在中國這個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保?]在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的反復斗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憑借超強的組織力和意識形態引領力,消除了各種地方主義和軍閥割據勢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組織,并且憑借自身的力量建立了各級政權,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體制。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成為國家層面的政治領導核心。通過支部建在村莊和支部建在生產單位,將原子化的農民組織起來,徹底改變了農村社會“一盤散沙”的局面,并成為農村社會的領導核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通過設立黨組、黨的基層委員會等黨組織,確保黨的領導在各類政府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得到全面貫徹,也使黨成為上述各類組織的核心。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黨的組織網絡體系,以自身為中心將國家整合起來,將人民組織起來,實現了國家和社會層面的高度團結統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和集中社會力量的統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政體。實踐中這一制度體現出巨大的優越性。首先,我國各級人大代表有豐富的代表性,來自于社會各行各業、各地區各部門,保證了人民廣泛的政治參與權,而且能夠將各方面的意見帶入國家機關,超越了資本主義國家議員封閉性弊端。其次,雖然各個代表來自各個單位,但是人大又是作為一個整體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各個代表通過人大這一場合將分散的個體意見集中為整體的國家意志,確保整體利益超越了各個群眾提的部分利益,使國家能夠形成統一的力量,社會能夠團結成一個整體。最后,我國人大在運作過程中貫徹了協商民主的精神。各級人大代表的提名,是由中國共產黨與各方面協商確定的;人大在審議各項法律議案、政府工作報告和重要人事安排的過程中,也是經過充分的醞釀、協商、討論之后形成的。我國人大議事的這一特點,既保證了代表意見的充分表達,又維護了團結和諧的氛圍。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團結的制度創造。民族團結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和追求目標。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就說“不論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團結”[8]。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強調要爭取整個中華民族大團結。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的解決民族問題的制度創造。周恩來曾指出,“我們的區域自治政策,利于合,利于團結,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發展?!保?]民族區域自治把統一與自治的因素結合起來,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前提下,保證各民族的自治權利。同時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而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共同當家做主,團結合作,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從根本上促進民族團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實現中華兒女大團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保?0]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而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人民政協的兩大主題——團結和民主是對社會主義政治的集中概括和反映。人民政協堅持開放包容的理念,將不同階級、階層(知識分子、新社會階層),不同思想認識(文化、民族、宗教)和不同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下的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海外僑胞)團結在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力爭凝聚起最廣大的力量。人民政協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采用民主協商的方式,在堅持政治原則的前提下,努力形成共識,尋找全社會最大公約數,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

(二)民主集中制:團結型政治的運作原則

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同時是我國國家機構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保障我國團結型政治運作的根本原則。通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一組織原則適應中國國情,在保障我國政治生活,服務經濟發展中體現出巨大的優越性。

民主集中制首先是保障黨的團結統一的組織原則。資產階級政黨由于在議會內產生,一般按照所謂民主制的原則進行組織。這導致資產階級國家的政黨內派系林立,分化組合非常頻繁。無產階級政黨要領導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所面臨的政治環境與資產階級政黨有根本的不同。這就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必須采用新的組織原則以充分發揮黨的力量。在革命實踐中,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黨人首創了民主集中制原則作為黨的組織原則。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在成立初期就采用了這一組織原則。后來經過與陳獨秀家長制作風、部分黨員的極端民主化傾向和張國燾分裂主義、王明為代表的宗派主義的斗爭之后,到黨的七大,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組織原則得到完全確立。

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組織原則不斷得到完善的同時,也在逐步成為中國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政權組織原則。1937年10月,毛澤東指出,政府也需要實行民主集中制,“政府的組織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將民主和集中兩個似乎相沖突的東西,在一定形式上統一起來?!辈⑶抑赋觥爸挥胁扇∶裰骷兄?,政府的力量才特別強大?!保?1]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進一步把民主集中制作為國家的“政體”來看待。他說,“政體——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保?2]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說:“新民主主義的政權組織,應該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大政方針,選舉政府?!保?3]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制定《憲法》和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過程中完全貫徹了這一原則,從此民主集中制成為新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組織原則。在“文革”期間民主集中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是改革開放之后迅速得到恢復。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原則體現在政治運行中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鄧小平曾指出,“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們的優越性。這種制度更有利于團結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的多。我們做某一項決定,可以立即實施?!保?4]通過實行民主集中制,我國各國家機關互相協調配合,克服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中存在的內耗嚴重的弊端,保證了我國政治穩定有序。其次,民主集中制在承認人民內部利益多元的基礎上,在差異化的社會基礎上,又通過各方面利益的協調,將人民在共同利益之上整合為一體。最后,民主集中制既保證全體人民意見和利益得到表達,使人民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又能形成全國人民的統一意志,做到全國一盤棋,形成舉國上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從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傊?,民主集中制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為維護黨、國家、人民的團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團結的核心:塑造團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

在我們黨的文獻和領導人的講話中,“讓我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是一句典范性用語。中國共產黨要將中國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團結在自身周圍,必須保證自己首先是團結的。因此,團結統一就成為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一項重要目標,中國共產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甚至強調“保證黨的團結統一是黨的生命”[15]。

統一思想是實現團結的基礎。一個組織要實現團結,必須首先保證成員在思想看法上的一致。對于政黨這樣的政治組織來說,必須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愿景和相同的政治見解,才能將志同道合的人集聚在一起。中國共產黨實現思想統一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在黨內開展集中學習教育活動。延安時期的整風運動,作為黨歷史上最著名的集中教育活動,通過進行大范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使全黨實現了空前的團結,是運用這一方式的典范。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黨延續了之前的成功做法,在形成新的創新理論之后,都會開展類似的學習教育,統一全黨的思想。除了集中的學習教育活動以外,中國共產黨設立的各級黨校也是一大特色,通過黨校的培訓,起到統一思想的重要作用。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保證黨的團結。黨的政治建設雖然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才正式提出來的,但是相關的措施卻很早就存在了??谷諔馉幊跗?,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中,批評黨內存在的組織紀律散漫現象。1948年9月,毛澤東起草了《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解決當時存在的地方主義和分散主義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提出了增強黨的團結的六條舉措。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多次強調要反對派性,并強調必須維護中央權威。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舉措,強調全黨要樹牢“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

用鐵的紀律保證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嚴明的紀律是保持長期團結統一的重要保障。在所有紀律里面,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黨的七大修改后的《黨章》在總綱部分就闡述了黨的紀律,重點就是政治紀律。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在黨的八大會議上制定的黨章也明確,全黨同志必須鞏固黨的統一、維護黨的團結局面,不允許違背黨的組織原則、政治路線,不允許脫離黨的領導獨自開展小組織的活動。改革開放后,1980制定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為加強政治紀律提供了依據。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制定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條例》,修訂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等,政治紀律更加完善。

猜你喜歡
民主集中制中國共產黨國家
陳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論析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民主集中制的知與行
中國共產黨發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歷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