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從舊“世界大同”到新“人類命運共同體”農業倫理觀的異同
——“自給自足”與“共給共足”

2023-04-17 03:38主持人任繼周院士
科學經濟社會 2023年6期
關鍵詞:倫理學命運共同體

主持人:任繼周 院士

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多種樣式的熱戰和冷戰輪番上演,從漁獵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愈演愈烈;以鄰為壑,損人利己,以凌霸世界為自豪,近代甚至出現了以殺人為職業的特大工商業系統。當下的世界,儼然一副烏云壓城、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

我們夢想的“世界大同”,未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只能是空中樓閣嗎?不,我堅信,我們人類文明的蛻變前行勢不可阻擋?!叭祟惷\共同體”是我們應該達到、可以達到、必然達到的鵠的。

我多次重復說過,我到甘肅來,是我本人的幸遇,也是草業科學人的幸遇,這里文化經濟不夠發達,看起來很落后,但它匯聚了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陸荒漠、山地復合生態系統和亞熱帶的自然特色。生態系統紛紜雜陳,自然資源類型豐富多彩,是難得的資源寶庫。

現在看來,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國西部豐富的生態類型也是研究人文科學,尤其是農業倫理學的寶庫。這里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區,它們紛繁多樣的生存方式,首先反映于農業。地境與農業關系密不可分。其中富含農業倫理學啟示。

例如放牧畜牧業有季節性轉場的習俗,這就是截取不同地境的生境適宜條件,摒棄不利因素,建立畜牧業的放牧系統單元,適應常年、永續發展,從而建立各自常態的農業倫理系統。更進一步啟發我們聯想到候鳥的遷飛、動物的冬眠、種子的休眠期和春化等,提出時間地帶性的理論。時間地帶性是生物適應自然的倫理學依據。人類在各自所處地境,依據時、地、度、法的多維結構,建立了獲取生存資料(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內含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我們細察各個民族的俗習節日,無不映射農業倫理學的影子。

一切生態系統都是開放的,具有本然對外關聯的系統耦合功能。每一次系統耦合,都是一次生產效率和倫理關聯的升級。人類通過難以計量的系統耦合,和倫理關聯的不斷升級,最終將地區不同、地境各異的人類社會連綴為地球的整體,即所謂“地球村”。

華夏民族在早期的農業社會,就誕生了“世界大同”的理想,夢想建立一個“有福共享,有難同當”“自給自足”的美好世界,我們引為驕傲。但這只能是封閉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幻想?!白越o”與“自足”總是長短不一、難以并立的瘸腿,即使在原始農業社會,也需“日中為市”,在家庭間或小范圍地區間調節有無。隨著文明的進步,兩腿長短之差越來越凸顯。我們應摒棄“海內即天下”和舉國所需無所不有的自大心態和小農經濟長期養成的“自給情結”,大開國門,通過海內外系統耦合,在保證戰略物資安全前提下,實現 “共給共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世界農業資源建設世界農業。從“自給自足”的舊“世界大同”到 “共給共足”的新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有路徑可循,實實在在,舉目在望的。

請允許我再嘮叨幾句,“自給”是任何生態系統生存過程的必然,沒有哪個社會系統放著自己的產品不用而去購買外來產品。農業生產也不例外。但過度的“自給情結”,強不能以為能,則傷害自然資源,有損經濟效益,導致經濟、生態雙受損。這類違反農業倫理學 “度之維”原則,為智者所不取。而這恰恰是我們常見的倫理失誤。

以“共給共足”為原則,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之日,就是我們向往的生態文明到來之時。生態文明的農業倫理學必將相偕而來。

讓我們滿懷信心,翹首以望,奮力向前,迎接生態文明早日到來。

猜你喜歡
倫理學命運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命運的更迭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開拓·前沿·創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生命倫理學》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命運秀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