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倫理觀與藏區生態環境治理研究

2023-04-17 13:24唐學軍陳曉霞四川達州635000
邊緣法學論壇 2023年2期
關鍵詞:藏族人藏區自然界

唐學軍 陳曉霞 (四川 達州 635000)

[內容提要]

通過對藏族傳統觀念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分析,可以弄清藏區為何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自然環境保持完好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藏區社會發展過程中制定相關政策時都必須以民族傳統為基礎,尊重藏族人的民族倫理觀,為建設新藏區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藏族倫理觀 生態環境保護 積極作用

藏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加之人類破壞,理應受到有效保護。藏區人們的道德觀念、心理因素對藏區環境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內在自我控制與外在強制相結合促使藏區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一、藏族人民的基本倫理觀念

在藏區,土著居民早已將這片被外來者視為蠻荒之地的藏區高原神圣化。這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地理概念,其已上升到了一種“信仰”,這就是藏族的傳統習慣。

(一)對自然界的敬畏

在藏族人心中,藏區的山被稱為“圣山”,藏區的湖泊被稱為“圣湖”,藏區的河流被譽為“圣河”,藏區的草被稱為“圣草”,藏區的花被稱為“圣花”。整個藏區的自然界與藏族人倫理融為一體。

1、藏民族對山體的敬畏,禁止在圣山上挖掘,禁止在圣山上進行草木花樹的砍伐,禁止在圣山上打獵和禁止大聲喧嘩,甚至禁止將山上的任何物品帶回家。

2、藏民族對湖泊的敬畏,禁止將污穢的物體扔到湖泊、泉水、河流中,禁止在湖泊周邊大小便和禁止捕撈湖泊中的魚等。

3、藏民族對土地的敬畏,農區藏族人堅持“不動土地”的原則,嚴格禁止對土地的挖掘以免傷及土地的表層,禁止在夏季時全家搬遷,以避免夏季搬家造成冬季草地的毀壞。牧區雖然可以對土地開發利用,但是在動土之前要對土地神祈求。亂挖土地和隨意開發土地被視為對土地純潔性的嚴重玷污。

(二)對動物界的敬畏

在藏族人心中,藏區的飛禽和家畜等獸類也成為藏族人心目中的“圣獸”。這些傳統觀念與藏族人風俗倫理融為一體。

1、藏民族對飛禽獸的敬畏,禁止對飛禽和獸類的捕獲,禁止對其進行驚嚇,禁止使用鳥類的肉和蛋,禁止在野外打獵。特別是禁止被藏族人譽為神獸的動物捕獵。

2、藏民族對家畜的敬畏,禁止對“神?!焙汀吧裱颉钡那址?,禁止陌生人進入牛養群,禁止外人對牛羊群數量的清點,禁止食用動物肉或者使用與其有關的物品。

二、藏族傳統習慣在藏區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實現

藏族人幾千年來世世代代居住在藏區,其對自然界的山水、湖泊、河流、草木、蟲魚、鳥獸等等的敬畏,也延伸到對人際交往存在的人事敬畏、對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敬畏,由此形成外在的社會規范和鄉村部落公約,內化為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已經成為藏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行為。

藏族人認為,很多的自然災害是因為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觸犯了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的相關敬畏事物而引起的?!安粴⑸本次肥沟貌貐^的藏族人不會輕易動殺生的想法,因此藏民在面對鼠害的情況下也并不主張使用毒鼠藥和用器具捕獵狐貍。反而認為是因為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觸犯了相關的“生態倫理”才導致了自然災害。他們認為神山、神湖等等自然界的一切是不可以隨便受到侵犯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見神山、神湖就會很快通過,禁止大聲喧嘩、隨地大小便或者拿東西回家。

藏族人對藏區自然的崇拜、敬畏、感激和順從之情,將自然界的生物和物體“神圣化”,客觀上將自然環境的保護放在了首位。藏族人將自然界發生的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與其自身相互聯系,使其在發展的同時與自然和諧相處。

藏族人長期形成的社會倫理觀念,客觀上對自然界起到了保護作用。然而這種自覺的行為并非通過外在的法律和政策強制執行,而是通過藏族人內在道德規范的自我約束。整個藏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傳統民俗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就有記載,有關藏族人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歷歷在目。

三、藏族民族習慣對藏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

數千年來在雪域高原上出現的對大自然敬畏,形成藏民內在的“道德規范”。其對藏區的生態壞境保護有著現實的意義。

充分考慮用戶需求。智慧鄉村是為了向農村地區注入新鮮的生活血液,改變農村地區原有的單調的生活軌跡,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朝氣、面向未來的地方。在各地方出臺的智慧城市或信息化規劃中,絕大部分包含“打造城鄉一體的信息基礎設施”這一任務,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開展了大規模的網絡建設工作,但由于一些農村地區應用太滯后,造成了大量網絡建設及維護資源的浪費,令人擔憂。所以,就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而言,建了不等于用了,用了不等于用好。因此,農村地區的網絡布局應充分考慮農村地區市場需求,以人們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應強求達到城市地區的水平。

(一)幾千年來藏民族對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有力地維護了自然界的本來面貌

由于藏區自然界中的山、水、湖泊、河流、草木、蟲魚、鳥獸等等,都被藏民族神化,客觀上維護了大自然的原生態面貌。在藏區,他們基于對自然界的敬畏,把牛、羊看成藏族人的伙伴。用狗看守牛羊,狗成為了藏區牧民的有效幫手。土地、草木孕育了藏區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泉水、湖泊、河流為所有的生命提供了生存的源泉。藏族人逐漸形成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發展觀。

在我們看來,自然現象非常普遍,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但是在藏區任何自然現象都會使藏族人受到極大震動,很容易將自然界發生的現象與自身日常生活中的相關行為聯系在一起。他們往往把狂風暴雨、雷鳴閃電、暴雪、沙塵暴等自然現象與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相聯系,每當發生類似自然現象,藏族人就會認為其自身在日常的生活中觸犯了相應的傳統習慣。為此,藏族人特別重視其自身的行為,特別重視那些會對自然界產生負面影響行為的約束?;趯ψ匀唤绲木次肥沟貌刈迦诵纬闪艘环N順應自然的發展觀,這一點與漢族人定勝天發展觀截然相反。順應自然已經形成了藏族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傳統。對自然界的敬畏在藏區原本就脆弱的自然環境保護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同時也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藏民族傳統習慣不觸動自然界的一切,保護了藏區生態環境的完整性

自古以來,藏區人們認為未被開發及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干預的土地是“活地”。因此,無論是在牧區還是農區的藏族人都會堅持對脆弱自然環境的保護,有效保護了大片草地沒有受到破壞。這種敬畏使得藏區牧民能夠更加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草地,為藏區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藏區自然環境不適合生物的生長,但藏族人世世代代對藏區草場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我們能夠看到藏區牧草豐盛、山清水秀的景象,都得益于藏族人們幾千年來的民族傳統使然。

在藏族人的觀念中,沒有“害蟲”或者“害獸”的概念,更不會因為追求暫時的經濟利益去殺害生命。近些年來大批外來人員的涌入給藏區原有的自然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挑戰?,F階段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僅是對藏區自然環境的破壞,更是對藏區民族心理的一種沖擊。因此,制定相關政策時應把民族傳統運用于世俗規范之中,通過內在自發敬畏和外在強制規范來調節藏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三)藏族人民族傳統與自然界規律的統一,有利于藏區生態環境保護

藏區的牧民在夏季幾乎不會隨便搬家,原因就在于夏季藏區草場的牧草處于生長期,任意搬遷會導致牧草的破壞,進而影響冬季牧區草料的供應。在農耕區夏季不得對農區麥田的踐踏,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得挖動物的巢穴、掏鳥窩、捕獲幼小動物等等。這種民族風俗有利于順應動植物自身的發展規律,順應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使得藏族人的生產和生活與自然界的動植物生長規律高度統一,有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進而推動藏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藏區七月份大多數藏傳佛教的寺院禁止僧人出行,原因就在于怕其出行會不小心踩死小動物,這種傳統敬畏有效保護了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體,無論生物的大小。

(四)藏族民族傳統的圓滿和完整觀念,有助于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

在藏區藏族人敬畏挖山,認為如果對山進行開發、挖掘,一挖就會破壞山地的表皮,神地就會變成“死地”,因此山神就會發怒。由此藏族人在放牧時都盡量把對牧區草場的破壞達到最低,在藏區草場上如果出現了被人挖掘的情況,藏族人就會覺得不舒服。

與此同時,藏族人將這種保持圓滿擴大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客人來家做客時不得用有裂痕的碗給客人倒茶。每天早晨的第一杯茶不能夠用有裂痕的碗來裝茶,藏歷新年的第一天打破東西是不吉利的,新年的頭三天不會拿空的容器出門。藏族人認為在草原上亂挖土地,可能惹怒土地神和森林神,會帶來相應的災害。在農區夏季婦女在田間吵鬧,男子在田間怪叫,會影響土地神,必然會產生相應的不良影響及負面的后果,會不利于莊稼的生長。正是因為如此才導致夏季的藏區都會舉行大量的集會活動,面對森林、草原、麥田盡情的歡唱和跳舞,已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猜你喜歡
藏族人藏區自然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飯人”
自然界的一秒鐘
到拉薩途中
多康藏區藏族源流考釋
打造人民調解升級版 維護藏區和諧穩定
例說“自然界的水”
藏族人為何能適應缺氧環境?
藏區包蟲病防治缺長效機制
藏族人為何能適應缺氧環境?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