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意志視角下列寧和考茨基關于十月革命理論論爭的再探討

2023-04-17 16:34丁廣昊孫代堯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2023年4期
關鍵詞:人民出版社俄國列寧

丁廣昊 孫代堯

一、問題的提出

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人類制度文明發展史上的歷史性跨越,社會主義第一次在一個國家變成制度現實。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發生和勝利的理論和實踐,與馬克思設想的發展程序不同。這個改變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后來有人稱十月革命為 “反對卡爾·馬克思的 《資本論》的革命”①[意]安東尼奧·葛蘭西:《葛蘭西文選》,李鵬程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頁。。在社會主義者內部,也出現了針鋒相對的理論論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十月革命發生后列寧和考茨基之間的爭論??即幕环Q為 “早產論”的代言人,他陸續發表了 《無產階級專政》《國民議會和蘇維埃會議》《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等小冊子,堅決否認俄國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理論關聯,認為十月革命就像 “一個懷孕婦女,她瘋狂萬分地猛跳,為了把她無法忍受的懷孕期縮短并且引起早產。這樣生下來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②[奧]卡爾·考茨基:《考茨基文選》,王學東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頁。。列寧則以 《無產階級革命與叛徒考茨基》等文章予以回應,他堅持結合新的革命形勢,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方法論指引俄國的革命實踐,后又在 《國家與革命》等著作中,進一步進行總結提煉,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

對于列寧和考茨基之間的理論論爭,國內外學界都有持續的關注和研究,尤其在十月革命勝利周年、考茨基和列寧逝世紀念日等特定的時間節點掀起討論熱潮。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著重從哲學角度批判了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理論家的庸俗經濟決定論,突出革命辯證法的地位,此后西方學者對爭論的定位基本是沿著這一方向展開的。冷戰開始后,西方學界流行起研究列寧主義以及列寧同其他理論家思想關系的 “列寧學”,其中以利赫①Lars T.Lih,Lenin Rediscovered:What is to Be Done?In Context,Haymarket Books,2008.、約翰·考茨基②John H.Kautsky, “Karl Kautsky and Eurocommunism,”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Vol.14,No.1,1981,pp.3-44.為代表的部分學者主張 “重讀列寧”和 “重讀考茨基”,提出考茨基主義是列寧主義的直接來源,否認二者思想的根本分歧,割裂了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國內學界對二者思想分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主與專政③孫關宏、王向民、梁莉:《民主與社會主義:歷史與邏輯的考察——對考茨基民主理論的再認識》,《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1期;俞良早:《評列寧、考茨基關于十月革命問題的思想分歧》(上)(下),《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4期。、帝國主義觀④陳學明:《評卡爾·考茨基的主要理論觀點》,《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第4期;孫來斌:《列寧帝國主義定義的方法論特征》,《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4期。、革命道路和策略⑤夏銀平、馮婉玲:《無產階級革命是進入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嗎? ——評伯恩施坦、考茨基和列寧的論爭》,《廣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等問題上,其中不乏有價值的研究見解,但還原式的議題選擇往往難以解釋列寧和考茨基在理論上產生分歧的根源??贾T學界關于這場爭論的研究,可以發現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曾正確地提出了問題,即發現了革命辯證法、主體性、革命意志等概念在爭論之中的核心位置。然而,考茨基并非如有學者所說的那樣完全否定意志的作用,在 《唯物主義歷史觀》一書中他明確提出 “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不否認人的意志的力量”⑥《哲學研究》編輯部編:《唯物主義歷史觀》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序言第9頁。。因此,重思列寧和考茨基在革命意志問題上的真正理論態度,不僅能夠進一步辨清二者在十月革命問題上的分歧根源,也是我們理解唯物史觀的一把鑰匙。

革命意志,通常指革命進程中政黨和群眾具有的一種精神特質,它表現為對整個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心,能夠轉化為驅動革命發展的強大動力。與階級意識、政治認同、群體意識等概念相比,革命意志更加聚焦于革命這一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特定歷史過程。在列寧和考茨基的爭論中,列寧堅持革命意志的 “制造”邏輯,即強調在特殊的革命條件下,可以根據歷史的形勢 “制造”出強大的革命意志的力量,使落后的俄國 “跨越”到社會主義階段,革命之后同樣要充分發揮革命意志的作用,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即幕鶆t支持革命意志的 “生成”邏輯,即認為革命意志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必須在成熟的經濟基礎之上自然“生成”出來,違背客觀條件和發展規律必然帶來革命意志的異化。

二、革命意志的發生機制和作用形式

對于革命意志與社會主義實踐之間的關系,列寧和考茨基都曾給予充分的關注??即幕岢?“實現社會主義的先決條件是什么呢? 人的任何有意識的行動都是以意志為前提條件的。要實現社會主義的意志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的第一個條件”⑦[奧]卡爾·考茨基:《考茨基文選》,王學東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頁。,“如果沒有意志,也就不可能有革命,并且事實上也就不可能有歷史”①[德]卡爾·考茨基:《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馬清槐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72頁。。列寧更是將革命中人的主體地位、革命意志的作用提到極高的位置上,他認為在無產階級革命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工人階級的覺悟性和堅定性。如果工人階級準備作出自我犧牲,如果工人階級表明它能竭盡全力,那就可以完成任務”②《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6頁。。但在革命意志的發生機制和作用形式上,列寧和考茨基則存在諸多認識差異,形成了“制造”與 “生成”兩種不同的理論路徑。他們對于革命意志的認識分歧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革命意志產生的客觀條件,革命意志進一步發展的形塑方式,以及革命勝利之后的作用限度。

(一)客觀條件:落后俄國是否能夠產生進步性質的革命意志

從革命發生條件的角度來看,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國并不符合馬克思在 《資本論》等著作中總結出的 “歷史一般規律”,其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相當不成熟。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在關于 “俄國問題”的研究中補充了他們對于落后國家革命進程特殊性的認識③在 “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俄國有可能在農村公社土地公有制基礎上,通過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革命并與歐洲社會主義革命互相補充,跨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而吸收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積極的成果,直接過渡到更高級的階段。參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828-829頁。,但在理論的理解上,將俄國的落后和危機視為革命的阻力還是 “跨越”的優勢,是擺在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面前的問題。列寧從俄國的歷史情境出發,創造性地將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分解成為兩個階段,闡發了其中困難和容易的辯證法,即 “在歐洲開始革命要困難得多,而在我國開始要容易得多,但是要繼續下去,卻比在歐洲困難”④《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他提出可以先利用落后的優勢,充分發揮革命意志的作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后再用政治上的優勢去推動其他方面條件的發展。這是一種在革命意志 “制造”邏輯引導下構想出的社會主義道路。

列寧對革命意志的認識首先基于他對革命爆發環節中 “落后恰恰是優勢”的判斷。十月革命前,列寧在 《第二國際的破產》《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論著中對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趯Φ蹏髁x和國內形勢的準確分析,列寧敏銳認識到,正是俄國所處的 “落后的、被反動和不幸的戰爭嚴重破壞、又遠遠早于先進國家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國家必然要經歷的特殊的和特別 ‘不愉快的’狀態”⑤《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7頁。,為革命意志的產生創造了落后與危機共存的復雜客觀環境。面對這種現實狀況,列寧選擇以一種積極的革命者姿態予以回應。他提出,俄國的現實處境恰恰使得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與歐洲相比要容易得多,這一方面是由于俄國沒有如歐洲那般強大的資本主義反動勢力,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前俄國的社會矛盾比歐洲更加激化,更加趨近于爆發革命的程度。與此相對,歐洲則處于一種相對和平的狀況下,加之許多 “落后群眾”深受資產階級民主偏見和議會制偏見的熏染,革命意志比較薄弱。俄國群眾在革命前期較少受到各種觀念和偏見的支配,處于無知的狀態,因此他們的革命意志很容易在落后的條件下產生。列寧從社會矛盾和革命意志的角度論述了對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而言 “落后恰恰是優勢”的觀點,但與主張 “村社社會主義”①“村社社會主義”是指1848年革命失敗后,以赫爾岑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思想家提出的一種社會主義學說。這種學說否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認為農民村社是俄國獨有的經濟特征和優勢,以村社為基石,俄國可以跨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俄國民粹派思想家不同的是,列寧將落后的優勢限定在了革命的爆發階段,并沒有像民粹派那樣完全否定資本主義的作用。這說明列寧已經認識到資本主義發展不足對于俄國革命的不利影響,他將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作用劃分為兩個階段來分析,認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落后帶來的阻力在革命的后期才會逐漸顯現,而在革命爆發初期落后依然是優勢。

針對俄國依托落后優勢 “制造”出的革命意志,考茨基從性質的層面上提出了質疑。1918年8月,他在維也納出版了一本名為 《無產階級專政》的小冊子,對俄國十月革命及其塑造的革命意志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即幕J為,判斷革命意志進步與否的標準在于它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基于成熟的客觀條件,俄國的革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設想,因而是非馬克思主義的;俄國產生的革命意志也并不帶有社會主義性質,僅僅是群眾心理學意義上的、充滿盲目性的意志,因而是非進步性質的。布爾什維克 “由于把群眾的盲目意志看作革命的動力,就放棄了他們曾經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它順利地扶搖直上的馬克思主義體系”②[德]卡爾·考茨基:《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馬清槐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122頁。。在他看來,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革命意志必須以物質條件即大企業的充分發展為前提,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依托。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中的大企業占優勢,小企業的數量逐漸減少,大多數的人不得不寄希望于生產的社會化來提高自身的生活條件,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革命意志便在這一過程中自然 “生成”了。由此可見,考茨基將革命意志的性質與其產生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連,認為 “我們的愿望和能力都受物質條件的支配……哪怕是最堅強的意志,如果妄想超脫于這些條件之上,也是無能為力的”③[奧]卡爾·考茨基:《考茨基文選》,王學東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6頁。,因此成熟條件才能生成先進的革命意志,落后條件則必然對應著盲目和失敗。

與此相對,列寧則認為實踐是評判事物進步與否的標準。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正處于戰爭過后民窮財盡的狀況,要想盡快恢復經濟生產,拯救工人階級,就必須運用強大的革命意志,突破帝國主義鏈條的 “薄弱環節”,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以保證工人階級不致餓死、不致毀滅。在列寧看來,落后條件下號召和組織起來的革命意志適應俄國發展的需要,因而彰顯著歷史的必然性,凸顯著現實基礎之上的進步性質。未必自然生成的就是合規律的、人為制造的就是盲目的,重點在于合乎實際。除此之外,這種從俄國實際出發的革命意志是否如考茨基所說的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呢?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視域中,對于革命進程的分析包含著兩重維度,一是以西歐為分析標本的一般革命規律,二是世界各國的現實革命進程。毫無疑問,對俄國革命的分析不能僅僅對標一般規律,而是需要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進行具體的細致的分析。正如馬克思所說:“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30-731頁。

(二)形塑方式:蘇維埃民主鍛造出的是 “統一意志”還是 “被統一的意見”

革命勝利后,剛剛取得政權的蘇維埃正面臨著格外危急的外部和內部情況,它既孤立無援,又飽受戰爭、饑荒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提出必須鍛造起 “統一意志”,因為只有無產階級群眾具有這樣的革命意志,他們才能在一個農民國家中實現自己艱巨的專政任務和領導任務。毫無疑問,這種 “統一意志”對于任何一項偉大事業尤其是危機中的偉大事業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統一”是革命意志在集體形態下的重要特征。

然而,在無產階級的革命環境中,統一的革命意志是很難自發形成的。關于這一點,考茨基和列寧都曾支持 “灌輸論”,即認為應該把社會主義意識從外部灌輸給無產階級①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 “灌輸”是指通過教育活動將科學理論的武器交給工人階級,并不帶有當代西方灌輸批判理論中所謂的非理性、強制性、教條式的內涵。,把自發的工人運動變為自覺的革命運動。列寧在 《怎么辦?》中甚至對考茨基的論述進行了直接引證,稱其是 “一段十分正確而重要的話”②《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頁。。這里的社會主義意識或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在革命事業中的具體形態就是革命意志。但在灌輸的方式上,列寧和考茨基之間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列寧更加強調讓無產階級在實際革命斗爭和工作管理中通過訓誡考驗鍛造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考茨基則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的革命意志應當在議會民主中自然累積生成,強調以宣傳教育的方法使得無產階級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形成統一意志。

在列寧的視域中,革命的 “統一意志”是結果導向的,重點在于用 “統一意志”驅動“統一行動”,從而改變俄國的危機狀況。因此,它既是從革命歷史和革命經驗中總結出的規律,更是從俄國現實出發的考量。蘇維埃民主經由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逐漸確立為一種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在實踐上證明了列寧所主張的那種紀律嚴明的、由職業革命家集中領導的意志形塑方式具有強大的戰斗力。列寧從俄國的落后狀況出發,指出當時無產階級要想在短時間內盡快鍛造出能夠應對特殊任務的革命意志,就必須使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這種形塑方式包括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強調集中的民主制。列寧認為,在格外緊急的革命形勢面前,無產階級的革命意志甚至有時必須體現為一個人的意志,這是最為高效的方式,“一個人有時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且一個人行事往往是更為必要的”③《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9-310頁。。二是注重訓誡考驗,即強調在工作中而不是書本中塑造無產階級的革命意志。列寧認為: “只有這種批評……才是既有益處又有實效的革命工作,才能一方面教育 ‘領袖’,使他們無愧于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另一方面又教育群眾,使他們學會正確地分析政治形勢,了解在這種政治形勢下產生出來的往往是非常錯綜復雜的任務?!雹堋读袑幦返?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頁。由于工作的緊迫性和俄國工人階級組織管理經驗、文化水平的落后,必須讓工人階級在革命斗爭和實際工作中快速成長起來,從而建設起社會主義的基礎。而 “廣大工人群眾自覺地建設基礎,決不是指他們拿起了書本,讀了某一本小冊子。這里說的自覺性表現在他們依靠自己努力,親自動手來干異常艱難的事業,犯下成千上萬個錯誤,而每個錯誤既使他們吃到苦頭,又使他們在工業管理工作中受到鍛煉”⑤《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9頁。??偟膩碚f,革命前和革命勝利之初的列寧主要著眼于俄國短期內如何獲得并鞏固無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從這一點出發,不能等待無產階級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慢慢成熟,也不能單純采取理論宣傳的方式用書本教育群眾,最重要的教育工作是要教導工人學會自我犧牲、自覺遵守紀律、忍受艱難困苦,使無產階級在 “沸騰的實際生活”⑥《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2頁。中練就更加堅不可摧的、貼合實際的革命意志。

對于蘇俄革命意志的形塑方式尤其是其民主理論,考茨基在 《無產階級專政》中表達了明確的反對意見。首先,考茨基指出,蘇維埃制造的并不是 “統一意志”而只是 “被統一的意見”,只有在 “純粹民主”的普選制下,保證人們的 “自由意志”,才能促進無產階級真正成熟的革命意志的生成??即幕J為, “統一意志”首先必須建立在 “自由意志”的基礎之上。在他看來,社會主義意味著 “人人都有自由和面包”, “對自由、自決的需要,正如對食物的需要那樣,是出于人的本性的”①[奧]卡爾·考茨基:《考茨基文選》,王學東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1頁。。俄國通過制造 “統一意志”以實現所謂向社會主義的無痛苦的過渡,不過是強行排除和限制了一切反對的聲音,不僅不會消除固有的矛盾,反而導致了內戰,使得國家本就落后的物質基礎遭到更大的破壞。其次,考茨基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實現必須建立在 “純粹民主”而非小部分人的民主的基礎上,社會主義的意志至少不能違反 “大多數人的意志”。他認為,在當時的蘇維埃政權下, “無產階級中只有很小的一個階層在進行斗爭,但是他們滿懷著最高度的理論興趣,滿懷著被崇高的目標所鼓舞起來的熱情”②[奧]卡爾·考茨基:《考茨基文選》,王學東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4頁。,這實際上并不是革命意志的體現,只是為了替自己爭取特權,社會主義的革命意志應該在絕對人數的意志表達基礎上實現??傊?在考茨基看來,革命意志的形塑方式是至關重要的,不能單純強調社會主義目標的實現而忽略了手段的正當性。

針對考茨基的上述觀點,列寧在考茨基 《無產階級專政》出版后的同年11月,在 《真理報》發表 《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的長文,抨擊了考茨基的 “純粹民主”觀并進一步闡發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在讀到列寧的回應后,考茨基于1919年6月又發表 《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加大了對十月革命的批評力度。他提出 “革命的成功將大部分取決于它是否能發現正確的方法來把革命的使命傳達給無產階級”③[德]卡爾·考茨基:《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馬清槐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2頁。,當時俄國還不具備培育出這種革命意志的條件,他們的革命領導者缺乏實際經驗,革命群眾也依然具有無知、沒有修養的特征??即幕J為,只有大企業越發展,民主 (這里主要指 “純粹民主”)的程度越高,產生革命意志的可能性和群眾運用這種意志的能力也就越充分,“群眾及其領導人的民主教育和訓練,乃是實行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不可能從專制制度一步跳進社會主義的社會”④[德]卡爾·考茨基:《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馬清槐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141頁。。

可以說,當革命意志的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的實踐課題時,列寧和考茨基之間 “制造”與 “生成”的理論分野就表現得愈發明顯和不可調和。二者分歧的原因,在相當程度上與他們身處的角色及相應的視野密切相關。在這場爭論中,列寧是俄國革命的切身參與者和領導者,他的思考是以革命主體本身的存在為客觀前提的;考茨基的反駁則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出發,以主體置換為條件發生的。旁觀者的眼光或許更加容易從邏輯嚴密性的角度對革命予以審判,但是也極容易產生認識偏差。在反思革命的內在矛盾和危機時,“必須將革命戰略和策略與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探討革命者的錯誤,而不是以自由、人權的一般原則對革命做總體性的否定”⑤汪暉:《十月的預言與危機——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周年而作》,《文藝理論與批評》2018年第1期。。

(三)作用限度:革命和戰爭時期的意志是否適用于社會主義建設

馬克思、恩格斯在 “跨越”設想中提到,俄國雖然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災難性波折,但需要 “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7頁。,作為一種 “自然歷史過程”的生產力的發展階段是不可能跨越的。然而,關于如何占有資本主義制度創造的先進生產力、在未占有時又該如何發展等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未曾給予充分的討論,在某種程度上為現實中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新的理論空間和歷史課題。

在列寧看來,對于落后俄國來說,社會主義的建設同樣是一場革命,因此要將革命時期的強大意志延續下去。一方面,這是俄國艱苦的現實狀況使然。列寧指出,落后和危機環境下的俄國革命開始容易但完成難,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仍然需要通過共同的努力將革命意志維持下去,推行相對而言更加困難的革命,即 “把這種意志的統一試用于工業和農業”①《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3頁。,加強組織工作和創造性的生產工作,鞏固革命勝利的成果,為歐洲革命的到來筑牢一座 “社會主義堡壘”。列寧指出,艱難條件下產生的革命意志,不僅是社會主義政治革命發生的促進條件,而且將幫助落后但走在世界革命前列的俄國解決一系列生產和組織問題,“國家在軍事方面已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就應該用軍事辦法來完成經濟任務”②《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頁。。雖然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一系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以及戰時催生的革命意志被運用于蘇維埃俄國的政權保衛工作中,作為 “生存選擇”而產生的革命意志雖然帶有更多的人為制造的色彩,但列寧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當時俄國的客觀條件下 “是一種功勞”③《列寧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頁。。

另一方面,革命意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延續體現出社會意識具有強大的慣性。諾斯曾將制度上的慣性歸納為 “路徑依賴”,而這種制度的路徑依賴之所以能夠成立,很大程度上與社會意識上的慣性密切相關。革命勝利初期的俄國,人們在革命熱情的鼓舞下,認為既然使用非常措施尤其是頑強的革命意志能夠取得戰爭勝利,捍衛蘇維埃政權,為什么不能繼續使用這些非常措施,把它們當作建設社會主義的捷徑? 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上至領導團體、下至平民百姓,整個俄國彌漫著將革命意志延伸作用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的強大信心。

針對這種觀點,考茨基于1918年底撰寫了 《國民議會和蘇維埃會議》一文,反對蘇維埃用政治革命的思路開展社會革命的工作,提出應當利用國民議會的形式使國家擺脫動蕩狀態。他承認革命意志在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方面的偉大成就,但認為這種意志只能發揮暫時性的作用,如果把它延伸到革命的第二階段,就會催生出一種 “兵營社會主義”④[德]卡爾·考茨基:《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馬清槐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155頁。。因此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應該立即把戰時的革命意志轉為對實際情況的考察,努力運用已有的條件創造 “生成”社會主義的革命意志的因素,絕不應當 “抱著正當的終極目的冒經濟上失敗的危險”⑤[德]卡爾·考茨基:《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馬清槐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117頁。。因此,在考茨基的理論中,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更加突出規律而非意志、 “生成”而非“制造”的重要性,革命的前一階段或許可以通過單純的暴力和原始沖動僥幸成功,但后一階段的發展則需要一整套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條件,奢求繼續通過革命意志的熱情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會為革命帶來很多危險的。

考茨基對十月革命后俄國殘存的強意志發展模式的批評令人警醒,但同時也有局限性。他僅僅看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意識形態上和思想慣性上的偏離傾向,卻沒有意識到其在“生存選擇”意義上的考量。近年來,隨著列寧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逐漸轉變了對戰時共產主義措施的認識,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列寧意圖推動蘇俄 “順勢”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的“簡捷道路”,而更多的是一種應對蘇俄社會主義建設困苦性的手段①俞良早:《正確認識列寧關于 “軍事共產主義”錯誤的論述——紀念列寧誕辰150 周年》, 《黨政研究》2020年第3期。。在后來的新經濟政策和晚年思考中,列寧進一步探討了 “直接過渡”和 “間接過渡”、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蘇維埃民主和機構改革等問題,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三、革命意志的內在邏輯與唯物史觀的認識分野

以革命意志為切入點重新回顧列寧和考茨基之間的這場歷史之辯,可以更加明晰地看到二者在 “制造”與 “生成”兩個面向上的理論分歧。進一步地看,考茨基和列寧的分歧,涉及到他們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不同認識。

(一)歷史辯證法對 “經濟宿命論”的反撥

革命意志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對其不同的闡釋方式首先源于對唯物史觀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差異化理解。在這場圍繞革命意志的爭論中,列寧和考茨基都承認俄國的落后狀況,但卻對當時的革命形勢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斷??即幕J為列寧犯了 “唯心主義”錯誤,無視革命條件的不成熟,過于強調意志和決心的作用②在 《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中,考茨基借用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的分析將過于強調革命意志的觀點歸為唯心主義:“他們相信革命和革命無產階級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只需抱定決心,就能完成他們決心想要完成的事情。如果沒有產生什么結果,那只是由于決心不夠。對于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馬克思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反擊?!盵德]卡爾·考茨基:《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馬清槐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73頁。;列寧則稱考茨基是 “套中人”③“套中人”是列寧從俄國作家安東·巴普洛維奇·契訶夫的同名小說中借用的概念,喻指革命中那些因循守舊、害怕變革的人,他在1918年1月的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一呈現在人民面前就那樣純潔、平穩和完美無缺,不可能不引起內戰、怠工和反抗。誰要是向你們證明事情不是這樣,那他不是騙子就是套中人?!薄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8頁。,片面地抓住經濟的必然性一端,試圖嚴格按照理論規定的生產力圖式來解讀革命實踐。

1927年考茨基完成了 《唯物主義歷史觀》三個分冊的寫作,這部著作集中表達了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強調將 “唯物主義”作為理論的立足點,反對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過于重視革命意志的做法。他一方面努力試圖與當時的經濟決定論者、新康德主義者劃清界限,另一方面表現出強調 “經濟條件”和 “經濟發展”的經濟宿命論傾向,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雖然不是由單一經濟因素決定的,但卻是以 “一定的經濟條件為轉移”④《哲學研究》編輯部編:《唯物主義歷史觀》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頁。的,社會主義實踐也應如此。他認為:“按照馬克思的歷史觀,社會主義是一些特殊經濟條件的產物,也就是說,是一種高度發展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產物。群眾運動不是少數幾個人的主觀意志所能制造出來的,盡管他們奮不顧身,堅忍不拔,也無濟于事?!雹荨墩軐W研究》編輯部編:《唯物主義歷史觀》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2頁。此外,雖然考茨基指出了客觀經濟和主觀意志之間的統一關系,但他將 “意志”更多地理解為一種生活需求,即調整生產關系發展方向的依據。也就是說,在考茨基那里,人的意志雖然重要,但絕對不能使 “暴力的萬能”逾越經濟發展的限度,人的意志對生產發展、人的發展的反作用也非常有限,如果不順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就會帶來巨大的危害。這使得考茨基理所當然地認為落后條件下的俄國不可能產生社會主義的、進步性質的革命意志。

可以說,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重中之重,然而過于強調特定經濟條件下社會發展的 “不可避免”和 “不可遏止”,最終必然把馬克思主義引向一種 “經濟宿命論”①陳學明:《評卡爾·考茨基的主要理論觀點》,《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第4期。??即幕鲝埖却锩庵镜淖匀簧?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他所持的經濟宿命論的唯物主義的表現。

與此相對,列寧著重發展了唯物史觀中的歷史辯證法思維,強調立足于人類的社會歷史本身來處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這種歷史辯證法的指引下,列寧不斷探索落后俄國走向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道路,提出 “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②《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頁。,高揚人的主觀能動性。然而,這并非意味著列寧否認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他提出 “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③《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頁。。列寧將經濟上的理論視為唯物史觀的 “骨骼”,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明,需要 “隨時隨地探究與這種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④《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頁。,進而論證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關系。在俄國的特定革命任務面前,列寧強調了 “骨骼”之外的上層建筑的作用,指明了從政治上看問題與從經濟上看問題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因為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而 “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地看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產任務”⑤《列寧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283頁。。

正是透過歷史辯證法,列寧找到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成功的邏輯支點。他對俄國 “跨越”的認識超出了農村公社等具體問題的范疇,注重運用馬克思、恩格斯提供的方法論對社會主義革命進程加以實事求是的分析。作為一個 “辯證地工作著”⑥[美]杜娜葉夫斯卡婭:《馬克思主義與自由》,傅小平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頁。的理論家和革命實踐家,列寧不僅批判了考茨基主義在革命和革命意志問題上的錯誤傾向,而且看到了問題的根源,實現了對考茨基主義的經濟宿命論的反撥。

(二)現實革命進程分析中的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唯物史觀是關于人類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同時也是指導研究具體社會形態的科學方法論。在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現實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支持 “生成”論的考茨基更加強調一般規律,而支持 “制造”論的列寧則更加強調本國特色,這就使得他們對十月革命是否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等問題產生巨大分歧。在現實革命的分析中如何正確處理一般與特殊之間的關系,是二者關于革命意志的爭論中至關重要的問題。

考茨基在探討革命意志時,尤其強調一般規律。在他看來,馬克思在 《資本論》中指出的 “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頁。是現實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一般規律,世界各國的革命發展歷程都應該遵循這種理想模式,否則就會帶來失敗。從這一點出發,考茨基一方面堅決否認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認為列寧過于依賴革命意志,忽視社會主義革命發生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批評列寧對歐洲革命抱有過高期待,指出寄希望于將俄國的革命經驗普及到歐洲各國,是不切實際而且充滿空想的??即幕J為,真正普遍的是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的實踐,應當用這種 “一般”規定俄國的 “特殊”。事實證明,考茨基對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以及世界革命進程的預判有可取之處,也有明顯的機械化、簡單化傾向,這與其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是密切相關的。

列寧更注重揭示歷史發展一般規律基礎上的特殊規律,認為 “革命是不能按訂單制造的”①《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0頁。。在列寧看來,唯物史觀的重要價值就在于摒棄了 “關于一般社會和一般進步的議論”,注重 “對一種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和一種進步 (資本主義進步)”②《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頁。進行科學的分析。在這種思路下,列寧始終強調俄國十月革命是一場具有特殊性的革命,而考茨基的問題恰恰在于忽視了各國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過于強調理論的一般和抽象。列寧指出:“假如考茨基肯認真地老實地談論問題,他就會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并無例外情形的關于革命的歷史規律呢?他的回答會是:沒有,沒有這樣的規律?!雹邸读袑幦返?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9頁。因此,在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無產階級革命的具體發展進程時,要處理好總順序和具體步驟、一般和特殊的關系,考慮到歷史的合力,把抽象掉的東西加回來。列寧后來在 《論我國革命》中進一步明確提出: “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雹堋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4頁。列寧的這一深刻思想,對后來的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如何認識唯物史觀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關系

在列寧與考茨基的爭論中,兩人更為根本的分歧在于對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理解不同。作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生,考茨基畢生致力于唯物史觀的研究和闡釋,是第二國際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列寧也曾經評價道:“我們從考茨基的很多著作中知道:他是懂得怎樣做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的;雖然他后來成了叛徒,他的那些著作仍將永遠是無產階級的財富?!雹荨读袑幦返?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9頁。然而,考茨基對唯物史觀,尤其是對其科學性與革命性的關系,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表現在他對十月革命以及革命意志等問題的認識上。這也是他由一位馬克思主義者逐步走向社會民主主義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茨基將唯物史觀理解為一種無哲學的科學。他在與俄國工人的書信中曾表露出對馬赫主義的肯定,提出 “馬克思主義不是哲學,而是一種經驗科學,一種特殊的社會觀”,唯物史觀是一種 “消滅哲學”的科學,哲學 “努力確立思維在世界進程中的統一,這是科學所不能證實的一種統一”⑥轉引自劉佩弦、馬健行:《第二國際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192頁。??即幕斫獾目茖W是與哲學不相容的,這種認識的最終結果就是把唯物史觀降低為一種自然主義或實證主義的科學主義。從考茨基個人的思想歷程來看,他承認自己早年是達爾文的忠實信徒,承認 “我的歷史理論無非是要把達爾文主義應用于社會發展”⑦[德]卡爾·考茨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成長》,林至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3年版,第5頁。。盡管隨著思想的轉變,考茨基曾竭力清除自己唯物史觀中達爾文主義的影響,但從他的一些具體觀點來看,他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始終充滿了自然主義的色彩,用進化論的思想理解社會歷史。他認為,人類社會是 “帶有特殊規律的自然界的特殊部分,而這些規律,如果愿意的話,可以稱為自然規律,因為就其實質而言,前者同后者沒有任何差別”⑧轉引自 [蘇]斯·布賴奧維奇:《卡爾·考茨基及其觀點的演變》,李興漢、姜漢章、陳聯璧譯,東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頁。。這種認識體現在革命現實問題中,就表現為對一般規律、經濟必然性的機械化理解,將革命意志同樣視為一種 “自然進化”和 “自然生成”的產物,忽視人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創造性作用。此外,考茨基受到當時實證主義思潮的影響,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一種 “純粹科學”和 “應用科學”,進而將唯物史觀的科學性與革命性對立起來。這種傾向在他關于民主問題的討論中尤為突出,如強調抽象意義上的一般民主、反對階級化的闡釋、重視統計學上的多數人的政治等。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學說,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統一的科學。列寧曾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突出價值之一就在于 “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 (它是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結合起來”①《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1頁。。列寧更多地把唯物史觀的命運同無產階級的解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敏銳地認識到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道路和革命策略的分析中對革命主體、階級意識的強調,由此形成了具有濃厚黨性、階級性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并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和人民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結 語

正如列寧在分析考茨基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時指出的,“考茨基主義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第二國際各種矛盾的社會產物”②《列寧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頁。。在列寧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對無產階級革命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列寧與考茨基圍繞革命意志問題的爭論,是俄國馬克思主義與第二國際 “正統馬克思主義”之爭的一個縮影。在這場爭論中,列寧對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性、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社會主義革命、革命意志與落后國家的 “跨越”等重大理論問題作了深入闡釋,為俄國革命和革命勝利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

如上所述,按列寧的解釋,馬克思關于生產力高度發展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實際前提的思想,揭示的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俄國發展程序上表現的不同,則是世界歷史發展中出現的特殊性。但在十月革命以后,社會主義革命在相對落后國家的勝利是 “一般”,而在發達國家的勝利則是 “特殊”。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進一步發展了列寧的思想。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曾說:“一直到現在,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只有東德和捷克;其他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都比較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革命都沒有革起來?!雹邸睹珴蓶|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113頁?!耙磺懈锩臍v史都證明,并不是先有充分發展的新生產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產關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系。消滅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笔紫取皧Z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④《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頁。。歷史是主體與客體的現實統一,是在一定的歷史結構中通過主體的創造性活動具體展開的⑤孫代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邏輯》,《歷史研究》2023年第1期。。毛澤東強調的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后再發展生產力的 “一般規律”,凸顯了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革命者的意志對于社會革命的重要作用。

正如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引用俄國革命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所說的,“歷史活動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①《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頁。,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革命勝利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依然有著列寧所說的 “開始容易完成難”“奪權容易建設難”的特點,仍然需要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社會革命。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繼續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以把握歷史規律與掌握歷史主動相統一的歷史自覺,帶領人民創造歷史,推動社會前進。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雹凇读暯秸勚螄碚返?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10頁。偉大斗爭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奮斗中的精神品格,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艱巨而偉大的社會革命,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反復強調要 “培養和保持頑強的斗爭精神、堅韌的斗爭意志、高超的斗爭本領”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8頁。,“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發揚斗爭精神,把握斗爭方向,把握斗爭主動權,堅定斗爭意志,掌握斗爭規律,增強斗爭本領,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83頁。,以革命的斗爭精神和斗爭意志不斷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牢牢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成就,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猜你喜歡
人民出版社俄國列寧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抉擇
人民出版社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紀念列寧
在俄國歷史中理解歷史俄國
俄羅斯提出俄國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