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歷史生成及當代價值

2023-04-17 18:26王肖婷
甘肅理論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恩格斯中國式馬克思

王肖婷

(寧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銀川 750021)

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志,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工業文明為基礎推動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具有強烈的實踐特點和時代特色,是一個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因子在內綜合向前發展的動態過程,具有深刻性和前瞻性。

一、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的萌發與形成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辯證分析和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構建中,萌發并形成了其現代化思想。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的理論基礎

首先,馬克思在實現“兩個轉變”的同時思考現代化發展的基本條件。馬克思嘗試在黑格爾理性思想的影響下揭示現代化的內涵,但經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和《摩塞爾記者的辯護》的寫作歷程,使馬克思對理性思想產生質疑,指出少數資本家的發展阻礙了大部分人享受現代化成果的進程,以此探索了物質利益與現代化的關系,促使馬克思的思想逐漸開始發生轉變。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通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等一系列著作的寫作實現了思想上的“兩個轉變”,明確了無產階級是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堅力量,并通過哲學批判、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肯定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對現代化的現實意義。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科學評判資本主義現代化本質,指明現代化的實踐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文章中逐步探析孕育現代化的現實土壤:物質生產是地基,人民群眾是把手,矛盾運動是推動力,以此形成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困惑的思想之理。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在全面闡述人類發展規律中指明現代化發展的最終發展道路和價值旨歸。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系統闡述了唯物史觀,在肯定生產力暴增、世界聯系加強、無產階級意識覺醒等先決條件的同時,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存在“物化關系”“暴力侵略”等歷史局限,并在此基礎上對世界現代化“靠何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如何”等問題做出了相應回答,指出階級斗爭、生產力發展等因素的推動作用,為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共產主義社會。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實踐,為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提供了現實基礎

1848年歐洲大革命的失敗,成為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的轉折點,馬克思不禁感嘆道,“這一切決定我再從頭開始,批判地仔細研究新的材料”[2]593。馬克思恩格斯從哲學向政治經濟學的延伸,為現代化思想奠定了現實之基。

第一,全面剖析了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的變革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工業化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推動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蛻化的主要推動力。一方面,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的爆炸式增長,工業化生產方式引起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變革,使傳統手工工廠轉變為機器大生產,推動新的生產力、新階級出現,現代化得以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現代化發展提供可能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最終總是歸結為發揮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歸結為社會內部的分工,歸結為腦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1]453。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形態的更替就是在社會分工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得以實現的,正是蒸汽技術的發展引發了工業革命,推動市民社會的變革,進而開拓世界市場,使得各民族卷入資本主義的文明體系中。因此,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社會變革的有力杠桿和增長點,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為更高形式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條件。

第二,剩余價值的披露展現出資本家追逐私利、滿足私欲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狹隘本質。馬克思指出,資本家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原則下不斷生產、相互競爭,使得“勞動成為異己的所有制”[3],工人赤貧化愈演愈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實沖突逐步加深,資本對工人的統治和奴役越發牢固,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成為現代化不可跨越的發展瓶頸。馬克思正是通過對商品拜物教、勞動異化和剩余價值等理論的探索批判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不文明性和不持續性,并指明其揚棄的關鍵因素——消滅私有制。

第三,闡明資本積累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利害關系。馬克思指出資本積累包含著“進步的因素”,“其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36。資本積累的過程其實就是資本家改進技術、提高勞動效率,擴大再生產的過程,為現代化提供物質保障。但是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無償占有和消耗工人體力、智力及時間來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操縱物源和人源實現經濟把控和政治干預,以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這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惡化,進一步導致市場無序和經濟危機,激化基本矛盾,進而束縛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第四,明確無產階級的聯合是推動現代化發展的動力。馬克思強調現代化發展的最終去向是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必須將工人階級的力量凝聚起來,推翻貧困差距的擴大化。馬克思在參加第一國際運動中指出,“協會的目的就在于把各國工人階級分散求解放的斗爭聯合起來、普遍的開展起來”[4]。這高度評價了工人階級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以此來節制資本,為實現人的現代化提供了原動力。

(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問世,指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的發展方向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探尋消除階級對立和階級壓迫的規律性學說,旨在通過正確認識、合理解釋和積極引導的方式達到徹底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目標,不僅為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提供指導,而且為現代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現代化的發展有可能在東方大國實現。馬克思晚年對現代化的研究更顯得成熟,他在揭露資本主義現代化生產對他國進行慘無人道的暴力爭奪的同時,也探索了非西方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可能性。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東西方現代化的進程是一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現代化的發展打破了世界隔絕的境界,為東方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如生產力等方面的現代化因素,成為東方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借鑒之本。與此同時,馬克思還看到社會革命對現代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其目的在于擺脫封建勢力,擺脫現代化發展的阻礙勢力,解放無產階級使其成為推動現代化發展的中堅力量,為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創造有利的斗爭條件。

第二,馬克思恩格斯指明共產主義社會是現代化發展的最終歸宿?,F代化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促進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共產主義社會則滿足了這一切發展的條件。馬克思在探索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發現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孕育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新社會發展因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和無產階級聯合革命是推動這一美好愿景實現的關鍵,使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最終實現人的現代化。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分析和預見了現代化的發展趨勢。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形態的更替出發對現代化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關系進行了不斷探索,深化了世界現代化的發展理論。

二、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完善

資本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相伴相生的,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和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是在破除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不合理性上進行的實踐邏輯闡述,是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現代化的初次探索,其發展的成敗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經驗教訓。

第一,十月革命為俄國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農奴制改革和第二次現代化浪潮的興起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萌芽狀態。十月革命結束了沙皇俄國的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使俄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俄國現代化的探索奠定了政治前提。列寧曾多次指出,俄國的現實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是現代化發展必然性的保障,并在“一國或數國勝利論”及“一切權力歸蘇維?!钡睦碚撎栒傧?科學回答了俄國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等問題。同時,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為俄國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使列寧對俄國初步探索現代化有了科學的認識。在布爾什維克黨的堅強領導下,列寧帶領俄國人民不斷揭示俄國現代化的內在規律,并推動俄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大跨步邁進。

第二,列寧對俄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深入探索為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列寧曾指出:“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盵5]十月革命勝利后,如何鞏固蘇維埃政權、發展蘇維埃經濟成為蘇俄發展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列寧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及晚年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思考三大階段全面闡述了這一時期現代化發展的特征。其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提出是挽救蘇維埃政權的必要舉措,也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相關經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旨在集中國家現有資源擊敗武裝干涉,實現國家政權的獨立統一,這為俄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前提條件。但是這一政策脫離現實、急躁冒進,阻礙了現代化的進程。其二,新經濟政策為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真實可靠的途徑?;诋敃r俄國的現實國情,列寧及時采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方案——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以發展國家資本主義、恢復私人自由貿易和發展商業等手段極大地發展了國內生產力,并通過以農促工、工農商結合的方式滿足大多數人的發展利益,以此推動現代化深入推進。其三,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考飽含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無限展望。列寧在晚年強調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兩個基本入口,即國家資本主義和合作社,這一理念確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方向。列寧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在學習和利用現代文明一切積極因素的基礎上實現工業化和電氣化,只有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并不斷滿足人民的現實需要,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得以實現。

第三,社會主義現代化蘇聯模式的實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優越性。由于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斯大林認識到工業化發展、政治體制變革和精神文化建設的推動偉力,并通過不斷深化實踐改革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蘇聯模式。首先,斯大林在關于是否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爭論中明確提出“一國首先建成社會主義”和大力發展重工業的理念,為實現蘇聯的現代化指明道路。其次,斯大林在經濟體制、政治變革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為蘇聯模式現代化奠定基礎。在經濟方面,斯大林大力發展重工業,指出“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6],為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方向。在政治改革方面,斯大林通過新的蘇聯憲法,宣布社會主義制度建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文化教育方面,斯大林注重無產階級文化教育工作,通過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原動力。但是,蘇聯模式在發展的過程中過度集中化和崇拜風造成資源浪費和權力傾斜,逐漸背離了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的發展邏輯,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桎梏。

第四,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索的經驗教訓,促使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不斷發展完善。蘇聯模式在推動現代化取得成就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弊端,這就使得改革成為發展的必然。其中,赫魯曉夫在經濟方面的改革主要從農業出發,并伴隨著工業和建筑管理方面,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不切實際導致全部的失敗。在政治方面,赫魯曉夫打破個人崇拜的迷信,推行民主化思想,破解了蘇聯模式的僵化,實現了思想解放。但由于不會變通、過于直率導致領導班子混亂,使蘇聯現代化發展受阻。在此基礎上,勃列日涅夫試圖通過對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實現蘇聯的向前發展,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忽視民生,拔高軍事發展作用,脫離社會實際,使得蘇聯“令人窒息”的氣氛達到極限,現代化進程大幅倒退。直至戈爾巴喬夫執政,軍事加速戰略也未能跳脫計劃經濟的束縛,使得國內經濟急速惡化,而民主化、公開性的政治變革使得意識形態領域不斷削弱,黨的領導不再發揮作用,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民族分裂和聯盟解體變成事實,最終以蘇聯解體結束了蘇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三、中國式現代化開辟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新境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9]。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堅實的基礎、科學的依據和可靠的保障,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從歷史邏輯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探索的符合中國國情、立足時代背景的與時俱進的現代化。鴉片戰爭的爆發將中國被動卷入了世界現代化浪潮之中,中國仁人志士分別從器物、制度、文化層面進行了早期現代化探索,均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從自發狀態向自覺狀態的轉變深化了人民對現代化的關注和追求,表達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愿望和奮斗目標,提出了從落后的農業國家向具有現代化初步種子的先進工業國家跨越的現實要求。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以擺脫落后和貧困的必備條件出發解決社會發展動力問題,并在“兩步走戰略”具體步驟中完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形成奠定了物質根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以 “三步走”戰略部署為前提建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通過 “改革+開放”雙向發展模式完成現代化新轉向,中國式現代化轉型取得新突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小康社會的建成、經濟實力的躍升、綜合國力的加強和精神世界的充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將以全面系統的戰略思維、高效嚴密的制度體系和開放共享的外交策略持續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從理論邏輯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承襲了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并在借鑒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經驗教訓中不斷深化。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由于各國生態資源稟賦、文化社會環境、人口心理素質等生產力發展基礎完全不同,所以生產關系會有差異,各國現代化的實現必須依照國情來進行實踐,否則會掉入唯心主義的窠臼。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研究為基點,明確現代化的最佳條件、實踐指向和最終目標,從根本上打破了“西方化=現代化”的錯誤認識,為我們撥開西方現代化“唯一性”迷霧、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核心概念提供了根本理論指引。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現代化的各個時期始終將“兩個結合”作為理論之根和發展之源,在新問題的總結中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架構,以“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兩大支點走出了一條充滿正義、友愛、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

從實踐邏輯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隨世情、黨情、國情的變化進入全新階段。新時代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采取一系列不同凡響的舉措、推進一系列符合實際的實踐中經受住了多方風險挑戰,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不斷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西方橫向比較中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9]。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明確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內核特質和規劃決策,不斷構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典范。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有力說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9]。在國家層面,新發展理念從宏觀、微觀層面歸置發展思路、發展動力、發展方向,以求為現代化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頂層設計。在社會層面,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為導向推動社會各領域改革煥新,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為要求將“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擔責”統一于社會治理模式中,更好地服務于“人人享有”的現代化效果。在主體層面,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必須要有“刀刃向內”的魄力和“刮骨療毒”的膽量,以思想上的高度覺醒和行動上的高度自覺凝聚人民力量,推動社會邁向新高。在價值層面,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是人與自然互給共生的新模式,以求在踐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四、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華和科學的方法體系,具有不可磨滅的現實意義。挖掘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在實踐中的積極因素,具有重大意義。

(一)豐富了現代化思想的價值內涵

在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下,現代化發展超越了西方優越的思想陷阱、利益至上的價值歪曲、國強必霸的定式思維和異質沖突的文化理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斷豐富著現代化思想的價值內涵。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價值旨歸。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了從“資本本位”到“人民本位”的跨越,努力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核心價值表于實踐。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在批判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丑惡——以工人活勞動打造自身貧困和資產階級富足,加劇兩極分化。馬克思為此強調,“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53,現代化的發展必須回歸以“人體本位”,在尊重每個人權益基礎上推動社會共同發展。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和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使馬克思恩格斯的現代化思想從批判走向實踐,并試圖在整個現代化建設中改善工人生存環境,尊重群眾自由意志。但其內涵隨著蘇聯模式的形成、發展、僵化而逐漸迷失,最終使得蘇聯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走向終結。中國共產黨在吸取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人民”二字貫穿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始終,堅持群眾史觀、貫徹群眾路線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基準線。 “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闡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完善充分折射為民初心,體現出“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和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價值理念,創造了現代化的新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深度結合,黨中央始終將 “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信條貫穿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穩序推進中,找準為人民服務的發力點,不僅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推進指明了價值遵循,全面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

第二,堅持“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特征。在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實踐中不難發現,黨的領導是推動現代化發展的根本保證。馬克思恩格斯強調,“共產黨人在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化中是最了解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的先進力量,又是最堅決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2]44,必須承擔起統籌領導大任。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更是突顯了布爾什維克黨在爭取政權中的能動性和不可替代性,最終使布爾什維克黨成為蘇聯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運轉的核心。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中國式現代化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決把黨的創新理論、實踐動能和精神譜系落實到國家事業發展的各領域,始終以“兩個確立”和“兩個維護”作為事業發展的主心骨,充分發揮政治優勢、理論優勢、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的定向謀劃作用,為資本設“紅綠燈”,為現代化發展立“指揮棒”,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向正確方向邁進。

(二)激發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命力與活力

馬克思恩格斯以資本主義現代社會運行為切入點,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手段的殘酷性、過程的無節制性和結果的非人道性,充分證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垂死命運”。中國式現代化則開辟了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全新路徑,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系統的協調統一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創新現代化理論。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0]。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當時社會狀況和國際背景下提出的,并在與時俱進的時代變化中結合各國基本國情對現代化發展作出的科學回答。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現代文明雖開辟了現代化進程,但終會因自身的頑固矛盾結束現代化生命,因而要避免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創傷”,以新的、更貼合發展實際、更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國式現代化在此基礎上以“新內容、新思維、新語言”豐富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成為現代化發展的“最新版本”:一是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前提下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機遇和挑戰,努力將實現系數之難轉換為人力資源之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動力之源;二是立足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愿景,奉行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人的價值相結合的發展趨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打造優質生活圈;三是在全球伙伴關系日益密切的形勢下以共建共商共享的原則深化世界各國各領域合作,充分挖掘“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最大優勢和最富資源,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魅力本色和道義力量。

第二,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推動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馬克思明確指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8]。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經歷了“產業革命—工業革命—科學革命”的變革軌跡,促進生產方式的優化轉型,推動了社會的向前發展。列寧也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9],并在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中融入科技創新的推動力,以實現現代化。這無一不體現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與現代化建設的互相塑造和互相推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2]。一方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內生動力和關鍵要素。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必然結果,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創造了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而且深刻影響著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決摒棄西方現代化以資本擴張為中心的生產力發展邏輯,始終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為導向推動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頭走”,以“改革面向各領域”的氣魄創造新動能,為中國引領和推動“現代化”激發巨大潛能。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創新是中國現代化持續發展的新引擎。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不僅關系著中華民族綜合國力的提升,也承載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夙愿。因此,中國在實現國家獨立、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歷史長河中積極謀求科技引進和創新,不斷加強科技人才支持,以牽住“牛鼻子”的決心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全新發展高度,讓“卡脖子”轉變為“邁步子”,不斷向科技現代化突進,為國家現代化創新貢獻力量。

第三,統籌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開拓現代化發展新境界。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為機理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提出“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并在唯物史觀的推動下批判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中社會發展與人發展相背離的異化境地,指明兩者是血肉聯系的統一體。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吸取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中的悖論教訓,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堅持二者相互協調、相互統一,通過“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調控發展動態;通過“蛋糕做大”和“蛋糕分好”的內在機制構建公平正義的發展環境;通過民主管理和社會保障推進效能提升;通過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只有以辯證的、全面的、協調的觀點科學認識和把握社會與人互進關系,不斷充實“錢袋”和“腦袋”,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和物質凝聚力。

(三)為世界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新抉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盵10]長期以來,西方資產階級國家以現代化“鼻祖”身份把持現代化的定義權和解釋權,并在現代化進程中廣泛撒播 “和平演變”,使一些發展中國家脫離自身實際照抄照搬西方制度體系和意識形態,帶來了政治動蕩、經濟停滯、環境污染等后果,阻礙了現代化發展進程。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正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劣根性中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從“空中樓閣”實現“落地生根”,不僅開啟了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獨立自主實現現代化的征程,而且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第一,從本國實際出發走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文明之路。馬克思恩格斯辯證地分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啟現代化的歷程,既肯定了現代化帶來生產力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意義,也批判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暴力性和掠奪性。為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以“文明”包裹的資產階級并不僅僅滿足于國內工人創造的物質財富,而是以武力打壓和經濟壟斷的惡魔行徑掏空海外殖民地,嚴重破壞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權利益,使整個世界都處在血腥與暴力的恐怖氣氛之中。在此過程中,“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也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7],世界各國成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服務器?!皬姍嗉凑x”“普世價值”等理念將戰爭和暴力視為“正當”獲取利益的有力途徑,導致世界上其他地區與民族陷入政治動亂、經濟困難、人民流離失所的困頓之中。馬克思恩格斯對此進行了深刻地批判,認為現代化的發展不能以犧牲本國人民或他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代價,而是要在本國實際發展的基礎上走獨立自主和平的現代化文明道路,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現代化只會引起水土不服、弊病叢生,資本的無序擴張也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在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的指引下,蘇聯根據自身實際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程,使得經濟文化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成為可能。中國則是在吸取各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始終把獨立自主作為探索現代化發展的靈魂,以和平發展作為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特征,摒棄了以侵略、剝削、壓迫為特征的西方現代化弊端,走出了和平發展、獨立自主、合作共贏的現代化新道路,為其他國家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多樣選擇。

第二,社會主義為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政治基調。馬克思明確表示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可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進入社會主義的原因、條件及方式,跳出資產階級鼓吹的“歐洲中心主義圈子”,為現代化發展開辟了新方向。列寧正是在馬克思恩格斯現代化思想的影響下,不遺余力地揭示帝國主義的腐敗性、寄生性和垂死性,把握時機發動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為追求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新方案創造前提。雖說蘇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由于高度集中的模式最后走向僵化、失敗,但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劃開了豁口。中國則隨著十月革命的炮聲逐步確立起科學的指導思想和堅強的領導力量,不僅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進行了成功探索,而且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趨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這都得益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才能不斷克服傳統現代化方式的局限,從而開辟主體能動性和客觀規律融合貫通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第三,堅持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現代化發展的應然之義。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為了實現資本的無限增殖,對世界自然資源進行了肆意的掠取和破壞,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加劇對他國自然資源的掠奪,不斷轉嫁生態影響及責任,加速生態環境問題的國際化;二是無序的生產和無限的利益榨取使工人階級及農民成為自然生態問題的直接受害者,加劇城鄉對立及矛盾;三是資本主義制度對自然生態的顛覆性使得人類與自然關系惡性發展,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全然取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生態問題全面失衡。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生產是“以無限價值擴張為目的的,絲毫不考慮這種擴張所帶來的政治的、經濟的、地理的或生態的后果”[8],具有突出的“反生態特征”。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中,“效率最大化”和“代價最小化”成為現代化的本能追求,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的生產模式、生活模式和消費模式不斷改變,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逐漸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發展的重中之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生態共識,使人類走出物質文明發展、生態破壞嚴重的“二律背反”怪圈,造就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之路。

五、結語

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具有跨時空的影響力和真理性力量,為不同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中所蘊含的思想精髓,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保駕護航。

猜你喜歡
恩格斯中國式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中國式民主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失敗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