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善概念
——基于《尼各馬可倫理學》

2023-04-17 19:56鐘福美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事物

鐘福美

(云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前言

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他們是古希臘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偉大的哲學家。兩人的哲學體系在本體論、認識論、倫理觀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的不同。柏拉圖的思維有著明顯的分析性、抽象性,他關注的往往是“天上”;亞里士多德的思維有著明顯的綜合性、具體性,他關注的往往是“地上”。也就是說,思維方式的抽象與具體,分析與綜合,也是形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善概念有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

一、亞里士多德的善概念分析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開篇中說到“每種技藝與研究,同樣地,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所以有人就說,所有事物都以善為目的?!眮喞锸慷嗟略谶@里強調的“善”指的是倫理學意義上的“善”?!凹妓嚭脱芯俊笔侨说恼J識角度,“實踐與選擇”是人的行動的角度,“某種善”是具體的善,“所有的事物都以善為目的”這里的“善”是“最高善”“善本身”“至善”。

(一)最高善

亞里士多德的最高善是終極的善或總體的善。他把最高善和政治學聯系在一起,認為最高善是政治學,生活的最高形式、最后的可能性在于使一個城邦獲得這種善,因為一個美好的城邦是讓更多的人有德性,讓別人有德性的人自身也必須具有德性。同時,亞里士多德把幸福作為最高善,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幸福要求很高,并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它是作為一個目標為所有人追求,幸福是一種活動,但這種活動并不是某一刻的活動,有時候是持續一生的活動。最高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欲求的目的,是具體的善趨向的終極目的。因此,最高善必然是獨立的、絕對的,是完滿且自足的目的,它是作為絕對目的的善。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是作為最高善而被選擇的,“所以,我們把那些始終因其自身而從不因其它物而值得欲求的東西稱為最完善的。與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會被視為這樣一種事物?!雹賉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著:《尼各馬克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17頁。,幸福之所以作為最高善而存在,是因其自身作為目的,即善之為目的自身,并且它不作為任何它物之手段。幸福不僅是完善的,而且還是自足的,它是所有活動的目的,從個體的意義上講,是人之為人的最高目標。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這里,幸福就是最高善。

(二)具體的善

亞里士多德的具體的善指的是具體的目的,是指在某個種屬的事物被當作好事物的東西。人的每種認識和行動都是以具體的善為目的的。它有時作為較遠目的的手段,有時自身就是目的,但也被作為某種更終極的善的手段而被選擇。具體的善是“因他物之故”而欲求的目的,它依附于最高善而存在,因此,它不是自足的,它是作為實現別的東西的手段的善。

(二)屬人的善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具有多種意義,亞里士多德的屬人的善是指人可實行的善和獲得的善,是可以通過我們的行為達到的。善作為最高目的、最終目的,人類的全部活動、在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他們所追求的都一定是善。這是倫理學意義上的“善”,盡管所有的事物都以“善”為目的,但不論是“具體的善”還是“最高善”,都必須通過人去“實現”,亞里士多德所探究的是“人的特殊活動”,即實踐活動。這個“實現”正是區別于柏拉圖思想的界點,它強調一種積極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不滿足于對“知識”的獲得狀態,而更重視對“知識”的“可實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現實性高于可能性,目的是完成了的東西。屬人的善所研究的人的特殊活動,即人的實踐活動。幸福何以可能達到?達到的途徑是什么?這是要通過德性或某種學習或訓練而獲得的,是全部通過人的行為來展現的,從“潛能”到“實現”。善作為最高目的、最終目的,人類的全部活動、在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它們所追求的都一定是善,所有事物都天然的趨向的那個東西,它是人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人的全部生活可能達到的最高目的。

二、柏拉圖的善概念分析

(一)善的理念

“理念”是指靈魂所見的東西,是具有“一”的統一性和存在的實在性的觀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它的基本規定之一就是“由一種特殊性質所表明的類”,不過“理念”并非單純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個別事物之外的并且作為存在之根據的實在。理念是人的理智所認識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它向人的理智所展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是事物的共相、事物存在的根據、事物摹仿的模型以及事物追求的目的。

在柏拉圖認為,善是一個理念,并且高于理念。理念有不同的等級,柏拉圖“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知識,是所有理念當中的最高者。知識是通過概念獲得的,善的理念是超時空的,它具有本原性、超感性、不變性、永恒性以及真實性。柏拉圖把善從倫理原則外在化為世界本原,用太陽來比喻善,太陽在事物世界(可感世界)居于最高地位,顯得最偉大、最崇高。善的理念在可知世界居于最高地位,是規定理念世界(可知世界)秩序的外在原則和原因,是知識和真理的源泉,并且統攝著所有存在和本質。善的理念在可知世界所具有的最高地位如同太陽光在可感世界所具有的最高地位。在可感世界中,我們的視力只有通過太陽光才能認識萬物。在可知世界當中,我們的理智只有通過善的理念才能認識可知之物,認為這是通往真理與幸福的最佳之路。

(二)善的事物

柏拉圖善的事物是指感性世界中特定的事物。在柏拉圖這里,先有理念,再造出具體事物,具體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同名的理念,造物主是根據理念來創造具體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因此,理念是事物之完滿的模型,世界萬物都是理念的不完滿的摹本。善的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分有了“善自身”(善的理念),全部理念構成一個常住不變的理念世界,存在于事物世界之外。善的事物存在于可感世界當中,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知。由于可感世界中的事物我們的感觀直接感知,這個世界是似乎真實的東西、似乎正當的東西,真理往往被意見所掩蓋。因此,可感事物中的知識是不真實的知識。

三、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善概念區別

(一)爭論重點:是否存在理念世界

柏拉圖認為存在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哲學的出發點和基本原則,理念世界(可知世界)與事物世界(可感世界)是分離的,理念世界是用理智、理性認識,事物世界是用感官感知。柏拉圖認為世界二重化,由善和太陽分別主宰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可感事物的知識是不真實的知識。因此,柏拉圖認為在整個認識過程當中,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幫助,而只是通過概念獲得、理念研究,從理念開始,從理念到理念,最終歸結到理念,其終點是認識“善”理念,這個過程與現實完全無關。柏拉圖不再將“善”概念局限于倫理學領域,而是將“善”視作是整個宇宙自然世界的終極目標,并通過邏各斯和努斯建構了一個獨立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圖那里,“善”是整個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原則,是宇宙自然萬物存在的根據和動因,是所有事物共同追求的終極目的。同時,柏拉圖還將具體事物與普遍本質徹底的分離開來,形成一個“摹本”——“理念”世界。所以,對于善之型的沉思無助于善之事物。

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存在理念世界,沉思和幸福不存在理念世界當中,可知世界與可感世界是不可分離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顛倒了理念與感性事物的關系,柏拉圖把理念當作實體。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第一性的、最具有確切意義的實體是客觀存在的個別事物;“第二性”意義上的實體是包含著個別事物的種和屬,由于它是以第一實體為基礎和內容的,并且用來述說第一實體,所以其實體性遠不如個別事物;第三實體是神學,是被向往、被思想的對象??梢?,在亞里士多德這里,客觀存在的個別事物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事物生成變化是處在“潛能”到“現實”的過程中。因此,亞里士多德是從具體事例出發,從現實出發來認識“善”。

(二)是否存在超脫世界的獨立的善

亞里士多德認為根本不存在超脫世界的善的理念,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有多種表現形式,善是可變的,亞里士多德講的是特定的人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空間、特定的場合中特定的善。柏拉圖認為存在超脫世界的獨立的善,并且這個善理念是最高的知識,柏拉圖將具體事物認作是對“理念”的摹本,各種“理念”是各種具體事物摹仿和分有的原型,而這些“理念”又因邏各斯的規范作用,它們從低級趨向于高級最后達致“善”理念從而形成一個秩序井然的理念世界,可見這個善理念是獨一無二的,它超脫客觀現實世界,在客觀現實世界之外構建了一個理念世界,“善”理念存在于理念世界的最頂端,由它通過理智來認識可知之物。

四、柏拉圖善概念的不足

(一)柏拉圖善概念走進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陷阱

柏拉圖善的理念把絕對本質獨立化、個體化,從而制造出自己唯心主義的理念論。柏拉圖把普遍的東西和個別的東西分離開來,把普遍的東西認作是獨立的理念。首先,柏拉圖陷入了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意識是本原,物質是派生,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柏拉圖認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據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筛惺澜缰惺挛锏闹R是不真實的知識,而真實的最高的知識要通過概念獲得,要在理念世界中獲得,理念世界真實可靠,完全脫離了客觀現實世界,從而陷入了唯心主義。

柏拉圖的善的理念是一種超脫世界的獨立的善,他將合本質與現象為一體的世界分割為二重,把認識上的兩個層次外化、對象化為兩個世界,把普遍本質獨立出來,在可感世界之外構造了另一個理念世界,并且柏拉圖認為這個理念世界才是真正的實在,并且是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們分有理念的緣故,個別事物分有理念這個根據而獲得自己的存在。理念是人的意識所認識的、外在的意識之中的存在,它向人的意識所展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過對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柏拉圖把超脫于現實世界的獨立的“理念”作為萬物之主,因此陷入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陷阱。

(二)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

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分歧在于,本質是與可感事物相分離的理念型相,還是可感事物之內的形式。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批判集中于分離學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型是無用的假設

“倡導這一理論的人們對于他們排列了先后次序的事物從不提出型(所以他們不提出一個涵蓋所有數的型)的概念。但是他們卻用善來述說實體,也用善來述說性質和關系。而絕對或實體在本性上優先于關系,關系似乎是實體的派生物或偶性。所以,不可能有一個型適合這兩種不同的善”①[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著:《尼各馬克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12頁。在這里面,我認為亞里士多德從兩個方面批評了柏拉圖,其一,認為絕對或實體在本性上優先于關系,關系似乎是實體的派生物,這是柏拉圖陷入唯心主義的根源,他沒有立足到關系當中,沒有從最基本的可感事物當中去獲得知識;其二,柏拉圖把善分離成實體的善和關系的善,然而,亞里士多德認為作為世界最初本原的“型”不可能適合這兩種不同的善,理念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和事物本身是不可分割的。柏拉圖設定理念型相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解釋個別事物具有共同的本質或普遍性質的原因,但是,設定理念形象卻達不到這一目的。

2.設立的分離的理念理由難以成立

“其次,善像‘是’一樣有許多種意義(它可以述說實體,如神或努斯;可以述說性質,如德性;可以述說數量,如適度;可以述說關系,如有用;可以述說時間,如良機;可以述說地點,如適宜的住所,等等),所以它不可能是一個分離的普遍概念。因為否則它就不可能述說所有范疇,而只能述說某一個范疇。第三,既然凡屬于同一個型的事物必定是同一門科學的對象,那么就本應當有一門科學研究所有的善事物。但事實上,甚至對屬于同一范疇的善事物都有許多科學來研究。此外,如果同一個關于人的定義既適用于‘人自身’又適用于一個具體的人,‘某物自身’是否真有什么含義就很可疑。因為,就‘人自身’和一個具體的人都是人而言,他們沒有什么區別。如若這樣,‘善自身’與一個具體的善事物,就它們都是善的而言,也就沒有什么區別?!谱陨硪膊⒉灰蚱溆篮憔透?,因為長時間的白并不比一天的白更白?!雹赱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著:《尼各馬克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13頁。我認為亞里士多德在這里從兩個方面批評了柏拉圖,其一,善不可能是一個分離的概念,如果它是一個分離的概念,那么作為最高的知識“善的理念”應如何述說所有范疇?那么它只能分離開來作為述說某一個具體的范疇,那么“分有”說就難以成立。因此,柏拉圖設置的分離的理念的理由難以成立。其二,亞里士多德證明了認識內容和認識對象沒有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凡屬于一個型的事物必定是同一門科學的對象,那么就本應當有一門科學研究所有的善事物,認識內容與認識對象本應嚴格的一一對應。但是,在柏拉圖這里,同一范疇的善事物卻由許多科學來研究,因此,認識內容和認識對象沒有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其三,“善自身”與具體的善事物區別何在?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并無“善理念”與具體的善事物之分,善就是善,假如存在“善理念”,善的事物因為分有它而獲得它的存在,那么二者又有什么區別呢?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二者并沒有什么區別。這是亞里士多德認為分離學說難以成立的又一個原因。所以柏拉圖的“理念論”是走進了客觀唯心主義的死胡同。

五、“善”概念對當代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當代“善良”一詞是每個公民心中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要實現中國夢,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離不開每個公民心中的善良的,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的善良,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共處,社會才能長治久安。那么,我們每個人應該如何堅持心中的善良呢?我們應該堅持柏拉圖的“善理念”呢?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屬人的善”呢?毋庸置疑,柏拉圖的“善理念”是不可取的,它是超脫了世界的獨立的善,陷入了客觀唯心主義。亞里士多德的善概念有可取之處,每個人心中不僅要有最高的善,還要有一個具體的善。善不是脫離了人的理念善,而是屬人的善,它不僅在每個人的心中,而且還通過人落實到實踐活動當中,它立足于客觀現實而存在。所以,我們應該吸取亞里士多德關于“善”概念的思想精華,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益啟示。我們作為中華兒女,應始終堅持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結語

本文在于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善概念的解讀,區分二者對善概念的理解,指出柏拉圖理念論的不足,亞里士多德對自己老師柏拉圖理念論以及分離學說的批評。柏拉圖認為存在理念世界,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是完全分離的,可知不可感,可感而不可知,在柏拉圖這里“某物理念”是可以分離的,個別事物分有它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并且存在超脫世界的獨立的善的理念,知識要通過概念獲得。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存在理念世界,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不可分離,也不存在分離的理念,不存在分有善的事物的善的理念,善就是善,這個善的事物自身就具有了可知可感的性質,亞里士多德立足于客觀實際,他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從具體的事例當中去認識事物,獲得知識。通過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善概念的研究和分析,從中給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啟示,這是本文最大的價值所在。

猜你喜歡
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事物
美好的事物
柏拉圖之靈魂觀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奇妙事物用心看
為什么柏拉圖強調“幾何”
國內近二十年來柏拉圖研究綜述
柏拉圖的民主思想及對現當代民主的反思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解析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術是辯證法的對應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