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工匠文化浸潤職業教育研究*

2023-04-18 15:17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教者技能型工匠

王 芳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沈陽110045)

一、工匠文化的由來

工匠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諸子百家中墨家創始人墨子和傳統工匠大師魯班,他們均出身當時的社會底層,是世代工匠的家庭,十幾年如一日,苦學技藝與機關術,精益求精,成為春秋戰國時期聞名遐邇的技術發明大師和能工巧匠,現如今木工使用的許多工具都是魯班所創造。他們集發明家、工匠大師、技術能手于一身,其勞動實踐、發明創造和技術創新共同構成了班墨精神,也就是新時代工匠文化的精神內核。工匠文化是歷代以來勞動者職業行為與價值的體現,也是卓越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的體現,以墨子、魯班為代表的班墨文化是中華工匠文化最直接的體現。但是形成于封建農耕時期的班墨精神在時代化信息化的工業文明社會得到繼承與發展,需要具有現代化表達,因此要賦予其適應現代化的全新內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工匠文化。班墨精神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文化的瑰麗寶藏,更是助力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智能制造“制造強國”的文化推動力,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脈和靈魂。

以儒家、道家和墨家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文化奠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其蘊含的精神內核更是一種內生的、長久的、隱性的教化力量,深刻影響著學生。尤其是以工匠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了養成高職院校學生的內在精神、文化底蘊之外更涵養著學生未來作為職業人的職業精神底蘊。以班墨精神為著力點,發揮傳統文化教化的能動性,將工匠文化浸潤到職業教育當中,不僅可以涵養培育職業教育受教者的工匠精神,更能夠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深層次理解工匠文化內核,在進入相應行業時踐行和弘揚工匠精神,為新時代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職業教育受教者的內在理想信念追求、思維模式和視野,外在行為驅動、處事方式等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是個體發展的內生動力,對學生服務社會軟實力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應當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引領受教者將個人理想、職業理想融入祖國與家鄉的建設發展中,將受教者個體發展與社會整體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將個體昂揚向上、自信、自強的精神氣象與社會的繁榮,國家的富強相結合,源源不斷提升自我的職業競爭能力,馳而不息拓展自我子夜邊界。

二、工匠文化與職業教育結合的優勢條件

時代需要大國工匠,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工匠文化與高職傳統文化育人機制的結合在政策指導方面有著優勢條件,相關部門政策法規的頒布為兩者的結合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當下,中國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經歷關鍵轉型期,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升級、迭代、轉型到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技術技能型人才在這樣的關鍵時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德才兼備的技能型人才在這樣至關重要時期更具有市場吸引力。故而,職業教育在不僅要在受教者專業素養上下功夫、重打磨,更要在其職業道德素質、思想文化素質方面加強培養,尤其是加強受教者對傳統的敏銳洞察力和感知力。

教育部在2013年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各級各類院校的建設實施意見》中,著重強調了傳統文化在國家各級各類教育體系中占據的關鍵位置。在2017年,國務院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應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以三全育人理念貫穿教育全過程,堅持立德樹人基本方針,以培養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最終目標。最終,我國以法律形式確認“工匠精神”,202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明確提出,“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1]這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必須性、迫切性和重要性。

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規都說明了工匠文化融入職業教育體系有著現實的、緊迫的需要,并且為傳統文化育人機制與職業教育育人機制的充分有效結合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和完備的政策指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工匠文化本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璀璨明珠,如前文所述,墨子和魯班是工匠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二者具有最出色的、最絕妙的手工技藝,這些手工技藝歷經千年與手工技藝者一同構筑了工匠文化的厚重底蘊,頂尖手工技藝者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映射出的文化品性在不斷積淀和發展過程中凝聚為一種高質的傳統文化。因此,工匠精神和傳統文化育人機制存在密切關系也為二者的有效結合提供了便利的條件。[2]

三、工匠文化浸潤職業教育的實踐進路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3]工匠文化在新時代不僅給高職教育以啟迪,更是激發我們對中華民族鑄魂凝心的思想偉力,是浸潤新時代職業教育緊迫且必需的。一些國家也曾培育出“工匠精神”,以德國為代表,制定了一系列現代工業行業的標準,經過不斷的改造,更加適應現代化、全球化的工業社會。相較而言,工匠文化除了具備班墨文化的傳統底蘊,更加注重實踐創新。同時,職業教育相對于本、碩教育來說,更加注重受教者實踐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在職業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的現今經濟社會,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興更是“大國智造”的核心支撐。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應在理清職業教育辦學定位基礎上,著重對受教者進行以工匠文化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作為我們的“根”和“魂”,要在受教者接受教育過程中內化于本心,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外化于行動,如此才能培養出時代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傳承工匠文化,鑄就職業教育文化自信

“教育發生的前提在于文化認同,在于人類對自身生命和生命所創造的認同?!?[5]用工匠文化涵養職業教育的內在自信,能夠幫助學生從源頭上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情感上由衷的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這樣的認同,才會在內心深處激發出對本國文化的信心與力量。工匠文化之所以歷經千年傳承洗禮但依舊被弘揚珍視的核心理由就是其所蘊含的優質職業道德和素養,高超的技術技藝底蘊以及與新時代注重德才兼備技能型人才相契合的內涵。以工匠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涵養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立自強的豐沃土壤,是應該傳承、保護、弘揚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思想道德引領。鉛華洗盡,返璞歸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粹,職業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讓受教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和滋養。

(二)厘定職業教育辦學定位,更好浸潤工匠文化滋養

從歷史發展來看,工匠文化自產生之初,其基本內在邏輯就實現了對知識理論的自主揚棄,注重對人才的技能養成,同時塑造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道德并且強調工匠修身為本。這與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規律相互契合,故二者在邏輯內涵上是相同的;從精神內核角度看,工匠文化是對職業教育的創新,是對歷史責任的積極擔當,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行動指南,人才培養的目標即“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厘定辦學定位的核心標準。在職業教育實踐中汲取、借鑒、融合工匠文化,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出“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德才兼備的技能型人才。

1.工匠文化融入學科專業課程

工匠文化浸潤職業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與具體學科的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傳統文化培育機制是通過那些蘊涵在千年文化長河中的精粹思想對受教者開展教育,而工匠文化作為精粹之一,與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關聯性。施教者將工匠文化的元素與具體學科專業課程相融合不僅可以實現全方位育人,更可以實現以文化人,潤己澤人,增強傳統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提升對受教者專業素養、個人品德修養以及綜合素質的引領式教育,使工匠文化不斷浸潤受教者。

以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我校多以第二產業類專業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機械設計與制造、飛行器、機械人工智能專業以及校企合作辦學以汽車生產與制造為中心“雙元制”教學的中德學院,這些都能夠在專業課程中非常契合的加入工匠文化元素,并以此為抓手,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培養學生行業精神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注重工匠精神,將自己學習的專業知識融入未來的職業生涯,將每一個產品當作是獨一無二的“作品”進而精心打磨,制造出更多含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更多前沿科技、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產品。故而,在教育過程中將工匠文化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可以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育人機制與職業教育育人機制的相互融合。

2.工匠文化融入學生校園生活

文化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從實踐中總結而來,并不斷沿襲傳承至今,用傳承千年的思想文化指導現實必定要與新時代的實踐相結合,尤其是工匠文化浸潤新時代職業教育,應與受教者的校園學習、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這樣才能在對受教者的思想教育效果上取得預期的成效,并且在教育目的上達成預期目標.“工匠精神”從總體層面來說包含了專注、敬業、精進、創新這四個方面的內涵。故而,在將其融入受教者的校園學習和生活時也需要從以上四個方面著手。

首先,從塑造校園文化為切入點,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內涵,例如在班級文化墻上粘貼標語,在每次課程之前同學們齊喊校訓或者院訓,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接觸“工匠精神”的思想內核。這是在受教者的日常校園生活中采用的基本文化塑造方式。其次,職業教育主體可以積極開展體現“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競賽、系列主題嘉年華活動,動員學生踴躍參加省市全國的技術技能競賽,為受教者能充分接觸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提供堅實基礎?!懊恳环N主題活動和技能大賽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體現出工匠精神的多層含義”。[6]最后,每個年度開展“大國工匠教育周”活動,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最佳體現,他們作為優秀個體,其言談舉止、做事風格與日?;顒佣寄艹浞煮w現“工匠精神”大部分特質,并且從這些特質當中彰顯專注、敬業、精進、創新這四個方面的精神內涵。將傳統文化育人機制與工匠精神潤己澤人育人方式相結合是思想精神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這種教育手段與傳統的理論知識教育方式有所不同,更加強調在受教者學習生活中氛圍的營造和環境的渲染。故而,職業教育主體可以在學校、宿舍、食堂、體育館等地加強對工匠精神、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優秀個體的事跡宣傳,從而達到對受教者的塑造和潤澤。以我校為例,每年的五月份是學院“大國工匠教育周”系列活動開展的時期,在此期間,學校會邀請大國工匠進校園給同學們開展講座,近距離接觸“大國工匠”感受他們所傳遞除對工匠精神。也會邀請知名校友回校為學生答疑解惑,明晰價值內核,引領前進方向。

3.工匠精神在實踐教育中落地生根

實踐是意識的源頭活水,傳統文化作為意識的體現,需要在實踐中汲取不竭動力。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思想意識來源于賡續千年的手工藝者的實踐當中。這是工匠精神的本質屬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工匠精神浸潤職業教育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實踐教育,給每一位職業教育受教者開展實踐的機會。職業教育主體通過多形式多途徑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成果轉化學生具體的實踐教育,將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構建實踐課程教育體系。使學生所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以及所形成的認識落實到了后續的生活學習中,轉化為了更為自覺更高要求的自我準則。讓受教者積極主動融入實踐環境中,在真實的企業生產制造環境下浸潤工匠精神,才能有真感受,真啟發,才能在內心深處認同工匠精神、堅定職業教育文化自信。

裝備制造類專業是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核心專業,職業教育辦學定位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故而重視對學生的實踐、實訓教育。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搭建新時代職業教育受教者的實踐教育訓練平臺,協同建立工匠工作室是有益嘗試,既能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又能在技術創新、以老帶新傳幫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校依托沈陽市總工會盛京工匠學院職工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籌建技藝工作站,開展以提高技能為核心的人才培養培訓工作,匯集行業知名工匠大師,創新職業教育學徒制改革方式,也是對學生開展實踐教育的全新載體。不僅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過程中,更是將工匠精神、高超技術送到企業,為中小微生產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工藝支持。

(三)新時代工匠文化,浸潤創新創造創業教育

我國古代科技名著《考工記》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边@里的“巧者”是工匠,“知者”就是研究者、創造者,工匠擅長于重復和復制,真正的大師則善于創新求變,準確地說明了普通工匠和真正的大師之間最重要的差別??v觀古今,創新是一個制造者走向能工巧匠的必由之路,所以,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卓爾不群繼往開來的內核,本質是傳承與創新的交互。

離開教育談創新,無異于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新時代,職業教育培養的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還要在培養的過程中融入創新精神,注入創新活力,用以指導實踐從而實現品質創新、質量革新,故而,職業教育受教者的創新性教育是衡量職業教育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我們應當了解,培根時代的“知識及力量”在新時代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它不再是凝固不變的東西,它已經成為變動不定的東西。它在社會自身的一切潮流之中積極地活動著”。[7]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不斷提高,對于“知識”的界定早已不是從前感性而直白的認識,還將內涵拓展至適應時代的生存知識。浸潤了中華工匠文化的職業教育,有足夠的理由使人們相信是推動新時代財富資本增長的全新動力引擎??v觀當今全球,中國變革之勢百年未有,科技迭代日益加快,職業教育亦是如此,只有順應新時代發展大勢,打破舊有思想觀點桎梏,才能通過為社會提供具有創新創造能力的技術人才而與新時代同頻共振。在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

當前,社會發展已進入了新階段,就業形勢呈現出新業態。職業教育在培養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服務的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巨大的發展前景。我們在進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追求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更要關注其思想素質和道德精神的培育。將傳統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文化的一脈相承,更是培養人才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猜你喜歡
教者技能型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風采
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工匠神形
工匠贊
音樂表演技能培養之我見
某生課寢
農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養淺析
受教者主體性視角下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浙江省汽車后服務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