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與突破:新媒體時代贛儺文化的生存發展研究

2023-04-18 23:09戚楚璇
成功密碼 2023年5期
關鍵詞:萍鄉面具文化遺產

戚楚璇

中國儺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正在被人們逐漸淡忘。在互聯網上,有關儺文化的資料多是晦澀難懂的,許多人對于“儺”這個字有相當片面的理解,更有甚者會將它的發音與“灘”或“難”混淆。實際上,“儺”是中國多元民族信仰文化、民俗、藝術精神的交融體現,是一種跨時間、跨時代、跨族群、跨領域的龐大而神奇的民俗文化綜合體。本文通過對儺文化歷史起源的解讀以及地區分布的整合,探索贛儺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困境與創新。

一、儺文化發展概況

(一)具體含義

儺文化是一種獨特而豐富的藝術形式。它不僅僅局限于戲劇、舞蹈或祭祀等儀式,而是建立在傳統鬼神迷信思想之上,通過更多的請神逐鬼儀式來表達對神明的敬畏、祈求平安、聯系人與鬼神而構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

“儺”在詞典中有這樣一些基本解釋:淤古代人們于臘月進行的一個驅疫逐鬼的典禮,為中國最早的一種巫舞。后來發展為各種舞蹈樣式。于指古迎神賽會?!墩撜Z》中記述“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儺文化可以追溯到原始狩獵活動。它模仿動物的行為姿態發展出驅趕式群舞,從周漢驅儺開始,到唐宋時期的“儺戲”萌芽,再到宋元時期的戲曲發展,最終發展至今。

江西作為儺文化重要的發展地域,地處“吳頭楚尾”,多種文化交匯于此,從而碰撞、融合。民間為儺文化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贛儺的漫長演變歷程產生了儺祭、儺舞、儺戲三位一體的文化體系。在形態上既有以祭祀為功能的儺祭,又有娛人為主,兼顧娛神的儺舞和儺戲。從性質上來說,包括儺祭、儺文化等;從形式來說,則包括“開口儺”“閉口儺”“文儺”等;就表演類型上來看,儺祭和儺戲、儺舞相得益彰。正因為這些,贛儺文化才能夠在長期的社會演變過程中保有生命力,并不斷地從儒、釋、道三教中吸收文化養分,從而建立自身特有的文化系統。

儺自遠古走來,是人們生存意識的本能運動,是現實中對文化的選擇,所以雖然不能像儒、釋、道等一樣登上大雅之堂,或擠入更高級的社會意識形態中,但還是堅強地存活了下來,進入“尋常百姓家”。猿園園園年來,江西的儺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從文獻、儺神廟到儺面具,再到儺祭儀式,江西的儺文化活動遍布25個縣(市、區),保存的儺文化節目數量高達247個。

(二)生存空間形態

贛儺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江西省地方文化。它遍及萍鄉、宜春、撫州、上饒、贛州等地,形成了一個具有江西省地域特色的儺文化藝術群體。贛東撫州、贛東北上饒、贛西萍鄉猿處地區,儺文化歷史保存得十分完好。目前,當地百姓在生活中仍在開展著相關活動?,F對其集中地域主要特色進行整合。

1.撫州南豐

儺廟原為眾神(面具)棲息之地,亦為開展儺儀式的主要地點。南豐現存儺廟員苑座。它們不但建筑種類多、數量大,而且規格大,建筑規模雄偉壯麗,形式布局齊全,通常都建有大殿、雨亭、戲臺、酒樓等。另外,從清末至今,南豐縣內共有儺班150余個,不但保留了明代儺神廟,保持著古代的儺祭祀禮儀,而且還流傳著愿園余折的傳統節目和儺面具員園園余種圓園園園余只。僅僅根據曾志鞏的《江西南豐儺文化》,就已經搜羅出南豐儺儀神詞、贊詩、吉語、符咒等60多條(段),儺廟楹聯牌匾25對(條),鄉儺民俗傳奇和民俗神話故事等30多個。

南豐縣的儺藝術以“跳儺”“跳和合”“跳竹馬”“跳八仙”“古儺”“老儺”“新儺”“老古迎”“文儺”“武儺”等各具特點的劇場表演而聞名,構成了南豐縣獨具魅力的文化藝術。其中“跳儺”“跳和合”“跳竹馬”“跳八仙”以其精彩絕倫的節奏、動人的旋律、優美的音樂、迷人的舞姿,令人嘆服。根據《南豐民族文化美術志》的記載,南豐縣的古老儺舞至今仍然被保留的有78折。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中一些也逐漸消亡。

在2006年,南豐、樂安和婺源的儺舞已經成為國家級的重要傳統藝術,其中羅會武、胡振坤和程長慶等傳統藝術的代表人士為儺舞的傳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14年,安源儺舞、宜黃神崗儺舞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項目名單。

南豐的儺文化群眾基礎也非常豐富,以農村群眾為基礎的民間儺雕藝術家數量較多,涌現出了一大批藝術水準很高的骨干人物,構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自南豐儺舞被納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在“儺舞藝術之鄉”———江西省南豐縣,政府加強與社會力量合作,積極做大儺面具制作行業。目前,該縣已經有近20個儺面具制作公司,參與木雕的藝術家已過百人。

根據最新數據,南豐縣擁有150多個古代的儺戲團。這些團隊從明代的儺神廟里繼承了古代的祭祀習俗,并且在當地擁有超過80種的傳統舞蹈、百余種的儺面具以及超過2000折的儺戲。南豐縣與萍鄉市都擁有超過2000名的儺戲表演者,其中包括80歲的老年人及10歲以下的孩子。

2.上饒婺源

婺源的“鬼舞”和“舞鬼”是當地的特色民間藝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這兩個劇種在全縣范圍內盛行,“三零六儺舞,七十二個獅班”甚至在全縣范圍內也頗受歡迎。然而,現在只有秋口鎮長徑村的“鬼舞”和“舞鬼”仍在正月初二舉行,其他村莊的“三零六儺舞,七十二個獅班”則漸漸消失?!敦┫嗖俦贰睹辖秃隆贰蛾柟夂驮鹿狻泛汀讹嫸揪啤?個長徑村的表演作品,已經匯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成為一部珍貴的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還有《搭架》《追王》等20余個較優秀的劇目在省內外演出,并榮獲大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項目儺舞蹈代表性傳承人便有婺源的何柏坤、汪樹坤、程長清、程國華、程金生。

婺源儺面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由青銅鑄造而成。但到了明代,儺面具的制作方式發生了變化,轉向采用彩繪木雕的方式。目前婺源地區的儺面具種類繁多,共計60余種。

3.萍鄉全境

萍鄉的儺神廟亦保留至今,但一般可分成三類:一類稱廟,如將軍廟、儺神廟、仙帝廟等;一類稱祠,如遵宣一祠、古儺祠等;一種稱庵,如德化庵、福崇庵等。

萍鄉地區儺表演者已超2000名,其中包括年逾八旬的老漢以及未足員園歲的小兒,近年來還涌現出了一支女子儺舞隊伍。

2006年,萍鄉湘東儺面具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萍鄉各鄉鎮現活動著儺面具雕藝術家100多人,其中國家一級傳承人1人,國家級傳承人3人。湘東區排上鎮毛園村農民陳團法是國家一級傳統文化代表人。他的家族世代傳承,至今已經第九代。他既擅長于雕刻,又精通儺舞的舞蹈步驟,擁有《儺儀請神全科手抄本》等珍貴文化遺產。萍鄉湘東的彭國龍、賴明德和陳全富也都是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工程項目代表性傳承者。萍鄉的儺文化多種多樣,傳統的儺儀、儺歌、聯、神譜、音樂、服裝和舞蹈都在這里展現。根據最新的數字,萍鄉地區的儺廟中有超過200個各式各樣的儺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贊歌、符咒、神話、傳說等包羅萬象。

二、保護現狀

(一)資源整合

目前大多數研究成果都還未做到把儺文化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有機融合,研究不夠深入,且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致使研究水平難以獲得整體提升,不能完整地去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二)地理位置

盡管贛儺人文資源豐厚,但也因為地區分散,且大都位于相對閉塞的山村,缺乏特殊的旅游環境作為依托,很難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儺作為一種驅疫逐鬼的儀式,在新時代下不免顯得有些迷信,有學者對其現實的積極作用提出了質疑。因而我國尤其是在江西,參與儺祭祀儀式的儺教師和儺傳統藝術方面的人才數量日漸減少,流落于民間的各類古代儺祭祀物品也悄然絕跡。而且我國學習傳統地道的儺祭祀行為藝術的人才也大都年事已高,后繼乏人。許多儺神廟因年久失修,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破壞。不少儺面具、儺轎、儺飾、儺衣等散落四方,部分儺舞隊伍解體,儺面具制造技術正面臨失傳難題。

(三)人員忽視

許多地方政府部門和主管人員對地方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強,忽略了地方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影響。重開發、輕保護的現狀也相當普遍。由于儺文化長期無人關注,導致從事儺文化的老藝術家難以靠手藝維持生計,儺文化慢慢淡出了舞臺。年輕一代則對儺文化保護的態度淡漠,甚至不愿傳承,儺文化的傳播也陷入了困局,需引起更多人的重視。

三、突破

(一)數字化傳承和文化講述方式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聲不斷,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創新的發展方式紛紛涌現。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的新詮釋、新解讀,較好地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傳統中國文化。這些嘗試表明,當今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閃爍著時代的光輝。

如今的江西儺文化和原來的一樣,只不過隨著人們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發展載體的進步,變得比較多樣。同樣,江西儺文化也從原本的一個單純的民眾儀式性活動,經過時間的積淀,逐漸轉變為中國民間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西儺文化資料保存的技術手段落后,研究手段不夠多樣化,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儺文化歷史資料的合理宣傳和開發。建議相關部門可結合“互聯網+”的獨特優勢,加強對重要節日期間,鄉間具體演繹贛儺文化的手藝人和表演者的關注,合理運用更為專業、新穎的渠道傳播,如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的便利性,建立贛儺文化易懂的百科詞條,鼓勵贛儺文化傳承者創作相關短視頻,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承載的中國民俗文化在當今社會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借助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征性畫面和實物,使其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在系統整理相關完整的文字、圖片、視頻后,可尋求更為簡潔清晰的文化講述方式,抓住贛儺文化中儀式、品類、場所等的多重核心吸引力,同時將贛儺面具、舞蹈、儺廟等獨特元素與時代潮流結合,適度增強其趣味性,加速引起更多青年人對于儺文化的興趣,從而吸引更多人才自發地了解瀕臨消失的儺文化,在保護贛儺文化方面拓寬思路,實現對儺文化的傳承發展。

當然,要讓贛儺文化融入時代,就不能讓它的文化形式僅限于表演質量好或傳統意義上的“好看”,而是需要結合大眾審美觀,融合當下的流行元素。手藝人若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品走出圈子,就要去尋找交集中適合自己產品的子集。新媒體拍攝依托短視頻帶來的流量,使許多傳統手工制品的銷路也得以打開,為此結合儺面具等元素推出衍生紀念品,不失為上策。

與此同時,去戲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嚴重損害傳承人的行為。對于受眾而言,不可一味地沉湎于現下流行元素的花紅柳綠,而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主動探尋儺文化的魅力。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各方流行文化,而是可以激活一個國家文化創新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鄉村地區的文化振興

贛儺文化的種子扎根于鄉土之中,發芽于鄉里民間。因此,政府應更多將視角聚于江西鄉村地區,充分發掘、利用好儺祭、儺藝術等人文性景觀,以能夠真切幫助當地發展為出發點,在文化層面助力鄉村振興。儺文化在贛鄱大地之中遺存眾多且文化體系完整,可遵循景產融合、傳承鄉貌、統籌規劃等原則,對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開展提出相應設想和規劃策略,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尋求新發展。應進一步實地調研,爭取開展一些文化普及講座,開展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表演項目,提高當地民眾對儺文化的保護意識。依托這一優勢,實現鄉村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的全方位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贛儺文化的推廣仍存在些許誤區和困難,而在新時代浪潮下,其解決方式也各式各樣。相關部門應認清贛儺文化的悠久歷史,保留其多種特性,在新時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新時代青年要利用互聯網、旅游文化開發等方式,使贛儺文化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猜你喜歡
萍鄉面具文化遺產
我在萍鄉過春節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鄉過春節 Fawn Li
用音樂唱響萍鄉故事——《萍鄉百年原創歌曲精選》新書首發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萍鄉春鑼的起源和流變
我們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