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的價值意蘊、現實審視與推進策略

2023-04-19 21:55楊柳青
關鍵詞:優質幼兒園幼兒

楊柳青

(豫章師范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3)

學前教育是教育體系和終身學習的起點,為人類的成長和社會公平的促進提供了基礎性支持。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盵1]厘清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的價值意蘊,明晰其現實困境,為推進學前教育優質發展提出相應策略,是當前學前教育研究領域尤為緊迫的現實課題。

一、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八大之后,人民群眾對接受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推動學前教育發展注入現實動力。

(一)滿足普惠到高質量的美好需求

學前教育普惠和優質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普惠是學前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優質是學前教育發展的目標導向。幼有所育,根本之策在普惠。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在“蛋糕”做大中分好“蛋糕”,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熱切期盼,只有通過普惠發展才能解決我國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進一步明確了學前教育普惠性、公益性的基本方向,也為學前教育攀登新的發展高峰提供了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前教育在追求公平的同時,也不斷提高教育質量,進入了新時代的優質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前教育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就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優質的學前教育能夠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程度,進一步夯實教育公平的基礎。除此之外,優質的學前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國家競爭力和民族凝聚力。如何在普惠的基礎上實現學前教育的優質發展,如何“辦好學前教育”,如何破除“入園難”“入園貴”“小學化”等教育困局,如何實現“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的轉變,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凸顯了優質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促進公民教育權利的實質平等

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實現學前教育的優質發展。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個人身心素質和高尚品德情操,而優質的學前教育則關注兒童的需求和發展,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核心目標。教育事業作為一項社會公共服務,對國民素質提升和國家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在發展教育事業時,應將公益性視為原則,將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在確保公平性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優質學前教育發展符合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但要滿足人民群眾“能入園”的基本要求,更要實現“入好園”的現實期盼,這要求學前教育不僅實現辦學機構“量”的增長,還要注重“質”的提升。立足新時代,學前教育優質發展是促進公民教育權利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重要舉措。實現學前教育優質發展,在受眾群體方面,要始終堅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培養和塑造人的品質,激發智力并陶冶心靈。提供優質的學前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解決并滿足人民對學前教育的急需和期望。新時代學前教育改革基本解決了“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目前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的美好期待是“有園上”“上好園”,這就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把推動學前教育發展作為履職的重要責任,實現學前教育發展數量和質量的有機統一,使學前教育發展更好更惠及億萬人民群眾。實現學前教育優質發展,要求學前教育改革堅持系統思維。學前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教育機構、家庭、社會等各方共同參與。學前教育改革是一項全面、系統、多層次的實踐,涉及辦學體制、管理體制、財政投入機制等多個領域,也涉及學前教育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育理念的改革等各個方面。因此,學前教育改革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從整體上把握學前教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傊?新時代的學前教育應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是公益性、協同性、普惠性和優質性的教育。

(三)學前教育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

學前教育的優質發展與黨的領導、政府教育資源投入、社會各界的支持和教師隊伍建設密切相關。我國學前教育已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入普及階段,但仍然是我國教育體系最為薄弱的環節。教育主管部門抓住這一主要矛盾,相繼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進一步推動了學前教育的發展。2016年的《幼兒園工作規程》、2019年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21年的《學前教育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規章制度,為新時代的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指導。學前教育改革推進實現巨大進步,為實現“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戰略部署,推進了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質量提升已成為“十四五”時期學前教育發展的重點[2]。我國普惠性學前教育占比已大幅提高,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幼兒園28.92萬所。其中,普惠性幼兒園24.57萬所,比上年增加1033所,增長0.42%,占全國幼兒園的比例為84.96%。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9.7%,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627.55萬人。其中,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4144.05萬人,占全國在園幼兒的比例89.55%,比上年提高1.77個百分點。與2011年對比,我國普惠性幼兒園增長近1.5倍,基本緩解“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近年來保教質量合理提升,師資隊伍明顯壯大,教師的學歷結構得到優化提升。全國范圍內的幼兒園園長和專任教師數量一度超過了350萬人,而學生與教師的比例也從2011年的26∶1下降至15∶1,基本達到了“兩教一?!钡臉藴室?解決了師資緊缺的問題。一些幼兒園專任教師能夠認識到,兒童是有能力的個體,他們的感受和想法是值得被尊重和欣賞的,每個兒童都是具有獨立價值和尊嚴的獨特個體。[3]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快報顯示,到2022年,全國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達到5137億元,相比于2011年的416億元增長了12倍。不管是從政府的政策導向還是從政府的人力和財力投入來看,我國學前教育已具備推進優質發展的基本條件。

二、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的現實審視

推進學前教育的優質發展,需要總結近年來學前教育改革所取得的發展成果和典型經驗,并清醒認識到學前教育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

(一)教育資源區域間及區域內的不充分不均衡

當前學前教育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現象,即東西部學前教育甚至同一地區不同城市學前教育間已經出現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必然導致學前教育發展區域間及區域內失衡,進而引發公民教育權利的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分離。一方面,各地區社會發展存在差異。由于中國社會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學前教育發展呈現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學前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科教等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達水平與教育公平之間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分布。經濟發達程度越高,教育狀況越趨向于公平。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存在較為突出的教育不公平問題。一些學者曾對各地區的教育財政投入和教育基尼系數進行了回歸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教育財政投入的增加與教育基尼系數的降低呈負相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增加教育財政投入可以促進教育公平,教育財政投入作為最主要的供給要素之一,更需實現改革以提高質量、效率和創新性[4]。另一方面,在教育資源和服務上,增量的結構性突出和存量的結構性盤活存在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日益突出[5],阻礙著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難以滿足“上好學”的教育需求。即使處于同一地區,城鎮和鄉村幼兒園、公辦和民辦幼兒園之間存在較大的水平差異,具體體現在學前教育資源的質量和數量上。城鎮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在少數幼兒園,投資經費較多,學校硬件條件齊全,教師的綜合素質較好,師資待遇較好;相反,鄉村地區的幼兒園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學校硬件條件參差不齊,師資力量總體相對薄弱,校園規模也普遍較小。

(二)課程設置科學性不夠

當前,離實現優質的學前教育目標在許多方面仍存在差距,不僅僅包括教學理念,還包括教學內容等方面。首先,學前教育課程資源局限,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在傳統的幼兒教育中,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幼兒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常常忽視幼兒主體、課程素質、同伴互動等要素[6]。其次,學前機構沒有注重整體協調與相互滲透,難以最大程度發揮教育效益。學前機構以一日生活為基礎來組織課程結構,構建以兒童發展為本的質量觀,將教師的時間、精力和心力真正投入一日生活的尋常時刻中以觀察兒童、捕捉教育契機,這本應構成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環境[7]。然而,在過去的教育中,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幼兒的興趣和實際需求,認為幼兒的活動是由教師事先準備和預設好的規范活動。除此之外,對于幼兒課程中的游戲活動,一些教師專注于保障學生的安全,而忽視了將戶外游戲活動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過度關注課堂教學模式的幼兒課程,低估了幼兒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水平,忽略了幼兒的主體性,與幼兒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特點不相符,對幼兒的個性塑造和未來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此外,學前教育課程內容超載,增加了幼兒負擔,主要表現為遠離教育理性和教育規律,背離“為何培養兒童”“培養什么兒童”“如何培養兒童”的核心要求。近年來,學前教育領域出現的一些熱點議題,如教學與游戲、課程游戲化與游戲化課程、核心經驗與學科知識、學前教育“小學化”與小學“零起點”教學等[8],具體來說,就是課程內容繁多、教學內容小學化的表現。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一些幼兒園強制幼兒學習小學的知識?,F在,學前教育的“小學化”課程較普遍,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也滲透到學前教育的各個方面。一些幼兒園開設了數學、英語、拼音、閱讀等課程,以小學一、二年級的教學要求進行教學活動,但這明顯超出了幼兒的理解水平。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來說,過早地學習小學階段的知識會增加他們學習的負擔,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種“小學化”設置使幼兒的課程超負荷,忽視了他們的發展需求,對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培養不利,甚至可能導致他們對小學階段的學習產生畏難心理。

(三)教師隊伍供需不足、結構失衡

學前教育是一個涵蓋廣闊知識面的綜合性的學科,需要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資人才開展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因此,教師在學前教育的建設中扮演關鍵角色。盡管我國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當前,學前教育發展迅速,教師短缺成為普遍現象。北京師范大學專家團隊調研20多個省份發現,在基礎教育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教師隊伍結構與質量存在明顯差異,欠發達地區教師“招不來”“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依然突出[9]。即使在同一省市,各地區的學前教育師資資源也存在很大差異,省內各地級市之間的生師比差距不小,一些地區的教師負擔較重,每位教師需要承擔的學生數量多、工作量大。雖然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利用率高,但這也給教師帶來了應對高強度工作的困難,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學前教育專任教師324.42萬人,專任教師中??埔陨蠈W歷比例為90.30%。根據教師職稱劃分,在學前教育的師資隊伍中,擁有正高、副高級職稱的教師不到1%,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也不到1%。專任教師學歷和職稱短板制約學前教育發展,鄉村地區的情況更為嚴峻,鄉鎮公辦幼兒園普遍存在缺乏事業編制、缺乏教師資格證書、同工不同酬、行業發展晉升渠道不足等問題。除此之外,隨著全國學前教育發展的迅速推進,大量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進入教師隊伍,造成學前教育教師結構失衡。

(四)教育監測評價及反饋效果不佳

學前教育的外部監督主體主要是各級政府部門。由于各部門權力分工和職能交叉,監督存在多重、多邊和反復的情況,存在監管權責不明確,或多個部門以多種方式對同一事項進行監督,最終導致無人管理和幼兒園的“形式化應付”。例如,教學質量監測一般由教育系統牽頭,但在評估過程中需要人社、財政等部門廣泛參與。政府部門對其日常監管主要是通過文件報告,實地走訪較少,因此,監管的范圍具有一定局限性。若在評估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辦學行為問題的整改由基礎教育和督導部門負責;教育投入、資源配置問題歸口計財部門;師資配備、人員培訓問題由人事部門負責;課程定位、教學方法和教研交流等問題歸口教研部門[10]。鑒于工作環境和身份限制,無法進行實時監督、隨時指導和管理幼兒園。因此,主要依靠定期評估和巡視等監督措施進行監管。此外,幼兒園內部監管體系尚未完善,缺乏相應實際、具體的支持。幼兒園在面對監管反饋問題時的改進不夠徹底。一方面,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幼兒園對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事項沒有全面改進。另一方面,缺乏對幼兒園整改落實情況的獎懲制度,導致幼兒園只會完成基礎改進,缺乏積極主動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意識。此外,盡管有許多具有指導性的文件針對學前教育發展,但缺乏與之配套的支持性政策和法規,很多文件和通知也未能上升為強制性的法律法規,這導致幼兒園在被監管部門發現問題后,對監管部門提出的整改建議的后續落實效果不理想。

(五)人口集聚效應引發的教育資源擠壓和兩極化

我國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后,出生人口減少首先對學前教育產生重大影響。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幼兒園數量比上年減少5610所,下降1.9%;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627.55萬人,比上年減少177.66萬人,下降3.7%。從全國范圍來看,盡管幼兒園在園人數占比和毛入園率雙雙提升,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園幼兒數和學前教育機構的雙下降。隨著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人口流動趨勢加劇,在人口集中地區,人口和其他生產要素持續流入,規模和集聚效應不斷增加。與此相反,人口流出地區則產生經濟產出差異和地方財政收支不平衡的問題,甚至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最明顯體現在教育事業方面,人口流出地的公共教育投入明顯低于人口流入地[11]。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將面臨基于出生地的教育鴻溝,這將導致更多幼兒園的關閉。從南北對比來看,南北人口數量差距將進一步擴大。隨著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南北人口都會減少,但南方的收縮規模明顯小于北方。根據對不同區域和省級的觀察,人口仍在向東部地區集聚。從省級來看,未來中國的人口流動將呈現出人口向粵、蘇、閩、浙地區集聚,東北三省人口則呈現流出趨勢。人口不斷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江蘇有望超過浙江成為人口增長第二大省份。從地級角度來看,中國的人口繼續向核心城市集聚。人口流動必然會影響地區人口數,并直接影響學前教育的生源。從城鎮和鄉村角度來看,鄉村地區和四五線城市的幼兒園受到的影響較大,而大城市幼兒園受到的影響較小。從公辦和民辦角度來看,大多數公辦幼兒園具備良好的辦學條件,教育財政投入多,生源相對穩定,受到出生人口負增長的影響較小,但是普通的民辦幼兒園受到沖擊較大。從城市發展水平來看,經濟欠發達省市的城市生源受到的沖擊較大,從以前的“一位難求”到現在的“一生難求”,個別地區出現了“城擠、鄉弱、村空”現象。

三、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的推進策略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社會主義辦教育的基本立場,也是衡量教育改革實效的根本標準。學前教育是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最基礎、最起始的部分,受到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關切。推進學前教育優質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加大政府投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學前教育發展“公益普惠”是基礎,只有夯實這個基礎,才能真正促進優質發展。為了強化公益普惠前提,需要不斷完善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家庭合理分擔”。在中央財政設立專項基金的帶動下,地方政府也應該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并著力建立以普惠性資源為核心的辦園體系,加強公辦園的建設,同時加強城鎮社區普惠幼兒園配套設施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盵12]實現學前教育發展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需要政府積極主動謀發展并通過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形成發展合力?;谛聲r代的發展需要,未來我國的學前教育應首先鞏固教育公平。應確保無論學生身份地位如何,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都能為其提供相等的機會和能力發展空間。換句話說,無論學前兒童身處何地,政府均應借助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教育資源。當前在教育薄弱地區要積極推進“特崗計劃”“師范生公費教育”“優師計劃”和“國培計劃”,以增加并提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推動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強教育普惠性基礎上的優質性,不僅可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還可以支持億萬孩子的夢想,為實現我國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各級政府應持續擴大普惠性教育資源覆蓋廣度,提升優質性幼兒園服務深度。應加強政府與社會的協作,鼓勵并支持社會舉辦的學前教育,讓廣大家長不再為“入園難”“入園貴”而苦惱,讓廣大適齡兒童“應學盡學”“上優質學”,提供老百姓能夠上得起、有質量的優質學前教育資源。

(二)優化學前課程設置,凸顯幼兒主體地位

“教育的個體性和創造性強調賦予任何個體以差異的、獨特的、批判的學習力量?!盵13]針對目前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學前教育改革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在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上,必須凸顯幼兒的主體性,充分尊重個體差異。一方面,要選擇對學齡前幼兒最有價值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不僅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而且要能夠有效地被幼兒所掌握,并且直接吸引幼兒的興趣。其中,與幼兒日常生活相關的課程內容最能吸引幼兒,使學習內容與幼兒的經驗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幼兒日?;顒拥母鳝h節都包含重要的教育價值和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應該給予幼兒自主選擇和自由發展的機會,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另一方面,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教師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實際水平和潛在水平,設置一些有一定難度但不超出幼兒潛在發展水平的課程內容。學齡前幼兒與小學階段的兒童是不同的,他們的認知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中,需要更注重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的感知和體驗,促使幼兒情感、身體、認知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三)推進科學保教保育,打造專業教師隊伍

“推進科學保教保育”是核心和難點。學前教育優質發展不僅要實現普惠,還要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為幼兒的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些要求真正考驗教師專業能力水平。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國舉辦的是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茖W保教首先必須體現為強烈的人民性,推動教育公平,堅持教育公益[14]。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提高教師隊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在人員配備方面,教育部出臺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和《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以指導地方加強幼兒園的師資配置。針對學前教育薄弱地區生師比過高、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還要進一步補齊資源短板,推動鄉村幼兒園建設,擴大新增人口聚集區和流動人口聚集區幼兒園規模。再次,應當依法保障和提高學前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建議優化職務晉升機制,特別是針對在農村基層和偏遠地區從事公辦幼兒教育工作的教師,可以采取職稱與工資傾斜政策,提高他們評聘高級職稱的機會。同時明確逐步實現不同性質園教師同工同酬,為從源頭保障教師職業地位與待遇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15]。復次,針對學前教育教師學歷水平偏低的問題,應當進行幼兒教師培養的改革。建議中央和地方財政推動實施“公費師范生培養專項計劃”,重點支持示范性學前教育師范院校,明確幼兒教師是從事學前階段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具有獨特的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享有與中小學教師同等的法律身份,并享有和中小學教師同等的社會、經濟與職業地位[16]。最后,應當嚴把學前教師聘用和考核,強化教師資格證準入制度,確保未經學前教育專業培訓的教師不得任教??傊?推進科學保教保育,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可以進一步促進學前教育的優質、普惠、安全發展。

(四)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加強質量監測把關

要實現學前教育在公益普惠的基礎上的優質發展,就需要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加強質量監測?!皩W前教育質量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發現并實現學前教育的價值?!盵17]而學前教育的價值在于遵循幼兒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目標是提升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和保育教育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扭轉“結果重于過程、硬件重于內涵、他評重于自評”等不合理傾向。第一,要杜絕教育監測評估流于形式,只在紙上檢查工作、會上聽取報告的現象。第二,要明確監督主體,完善制度建設。學前教育評價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作,建議建立由地方政府黨委牽頭、教育督導部門協同、多方參與的組織實施機制,完善評估標準。此外,應編制幼兒園保教質量自評指導手冊,確保評估工作有效實施,提高學前教育教學質量。第三,應明確評估周期、方式、范圍等標準。應當確保在一個周期內完成對所有學前機構的評估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整改,及時總結經驗并表彰先進,以加強對學前教育機構的激勵和引導。第四,學前機構管理者和一線教師應加強自我評估意識,將教育評估與自評結合起來。教育評估不應是一種冰冷的嚴格檢查和嚴厲的整改要求,更不是對辦學機構和幼兒發展進行“打分數”“貼標簽”和“分等級”,其真正目的是提升學前教育質量。應引導園方建立常態化的自我評估機制,由被動檢查變為自我內查,形成富有生命力的辦學機制。

(五)科學分析精準預測,適時調整教育資源

未來人口變化趨勢的疊加效應使教育規模變化更加復雜,這將促使學前教育由擴大規模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以提升質量、優化布局和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為了辦好新時代的學前教育,更好地實現幼有所育,推動學前教育的普及、優質和安全,建議首先對我國新生人口的增長態勢做出精準預測,在充分考慮當前出生人口變化和城鎮化發展等趨勢的基礎上,合理布局配置學前機構,避免盲目建設、關停、裁撤學前機構,適時調整各類幼兒園的數量,使學前機構學位供給總量與適齡兒童需求總量基本匹配,避免人口稠密地區幼兒園學位緊張而其他地區學位閑置浪費。其次,鼓勵學前機構多樣化發展,創辦“特色園”。當前學前教育改革面臨關停潮,地方政府應引導辦學機構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將特色辦學環境、特色課程設置與特色教學培養作為幼兒園的立園之本、發展之基。為了提高幼兒園質量,應按照新的標準和規范,在小園小班的基礎上注重控制班級規模。同時,提供優質的特色服務來樹立幼兒園的品牌形象。最后,學前教育應向低齡兒童延伸,拓寬服務對象范圍。隨著生源減少,在學前教育中會出現托位空缺和生師比下降的情況,這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緩解學位壓力。政府應引導普惠園向低齡兒童延伸服務,擴大服務范圍,增加社會托位,并負責社會托育服務??傊?在學齡前兒童數量逐年減少的背景下,學前教育必須在解決不足之處的同時,為實現突破性發展創造機會。

綜上,學前教育是教育體系中最基礎、最起始的環節,一直是眾多家長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經過多年的努力,學前教育實現了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屬性也從市場化主導轉變為公益性學前教育體系主導。在學前教育后普及時代,由于人口空間結構的變化和出生率不斷下降,對學前教育的研究需要轉變焦點,從關注短缺和普及為主,轉向解決結構性失衡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普惠優質的學前教育提供指引[18]。應通過探尋學前教育優質發展本質內涵與意蘊表征,明確學前教育優質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困境,并通過加強教育資源投入、推進科學保教保育、完善教育評價體系、適時調整教育資源等推進策略為學前教育優質發展貢獻力量。當然,學前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歷史推進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呈現出螺旋上升的特征,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的理論研究需要得到持續關注,尤其是通過中外比較、法治保障、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推進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等理論課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優質幼兒園幼兒
從“要遵守”到“我來管”——大班幼兒的自我管理初探
果桑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優質
蔬菜桑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如何讓幼兒愛上閱讀
我愛幼兒園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歡樂的幼兒園
淺談如何優質開展“三會一課”
愛“上”幼兒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