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交往理論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誠信行為研究

2023-04-20 01:59張蕊娜
巢湖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誠信馬克思大學生

張蕊娜

(河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盵1]伴隨著中國駛向網絡強國,高校大學生網絡誠信問題層出不窮,究其原因,與大學生自我教育、社會誠信教育、學校誠信教育密不可分。大學生自身缺乏對網絡誠信的認識,容易受到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在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時,在利益的驅動下,很容易產生不誠信行為;社會對于網絡誠信的監督不到位,網絡信用法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在完善過程中的空窗期容易出現大學生誠信問題; 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市場經濟深入到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后,往往會引發消極的情感,從而產生消極的效果;學校誠信教育的不全面和家庭網絡誠信教育的長期缺位,亦是重要影響因素。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出現的失信問題給他們的成才、成長帶來了新的影響和挑戰。隨著網絡誠信問題的凸顯,國內學術界加快了對網絡交往問題的研究。侯振武和楊耕[2]認為交往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物質基礎,與每個人的發展都有密切聯系。在具體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要將交往問題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的相關理論充分結合。曹衛東[3]通過分析哈貝馬斯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誤解,指出馬克思交往理論是更加科學的理論體系,其在指引社會關系中具有更現實的作用和意義。袁小云[4]以新時期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為背景,從當前國內和世界整體的環境角度,選取馬克思交往理論中關于不同組織之間的交往關系為具體的對象,分析馬克思交往理論對于現代社會的促進作用??偟膩碚f,運用馬克思交往理論能夠緩解大學生網絡交往所面臨的困境。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網絡誠信行為概述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世界市場迅速發展的現狀,提出了全球化的發展潮流,并指出了交往是各民族由孤立的“歷史”轉變成“世界歷史”的關鍵。隨著資本全球化的發展,基于大數據互聯網技術體系而實現的網絡交往成為人們新的交往方式。網絡技術所建立的分散化的社會關系形式,使人們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而匿名的虛擬人物不受現實的社會習俗、行為規范等制約,致使人們在網絡交往中道德感和負罪感也會降低。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及其對網絡誠信行為發展的理論意義

交往是人類特有的生存和活動的形式,是人類全面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交往沖破孤立的民族和國家,把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使生產社會化和國家化,從而創造世界市場、世界經濟、世界文化和世界民族[5]。馬克思交往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歷史唯物主義密不可分,它是在不斷地吸取歷史教訓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有著豐富的內涵。以馬克思交往理論為指導,對大學生的網絡交往行為進行研究,既可以揭示交往的特殊發展規律,又可以破解或減輕網絡交往所遇到的種種困難。

第一,網絡交往的發展證實了交往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交往是社會歷史演進的內在機制。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一個總體范疇,包括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語言交往,不同層面的不同主體之間在交往實踐中進行的物質交往是精神和語言交往的基礎。交往是各民族的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實現歷史形態從低級到高級過渡的動力機制。網絡交往是以新媒體科技為支撐的新型交往形式,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但是,交往的主體依然是人,依然以各種方式反映著人的社會屬性。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人的社會性是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所以,不管在什么時期,人的發展都離不開交往。只不過,每個時期的特征都不一樣,社會交往的空間和媒介也不一樣。

第二,網絡交往的發展確證了交往是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契機。唯物史觀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6]。馬克思提出,從近代歷史的發展來看,由各民族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其推動力并不是某種精神或思想,而是由于生產力普遍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而民族之間的交往又“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7]。與傳統的交往方式相比,網絡交往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也打破了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地域界限,逐步變成了全球性的交往。網絡交往為世界范圍的交往主體提供了跨越時空的平臺,普遍交往成為交往形式發展的歷史向度,為世界歷史進行深入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另外,在網絡交往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失去對自身道德自律的外部動力,進而引發了責任缺失、誠信觀念淡化等一系列問題。

第三,網絡社交應用的分化確證了交往旨歸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可以達到,共產主義為個人的全面發展造就了推動力。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的實現,是建立在全球普遍交往基礎上的。通過計算機網絡,人們所從事的各種交往活動,形成了一種新的交往形式——網絡交往?;ヂ摼W所具備的匿名、公開等特點,使得人們在虛擬空間中表達自己的方式遠較在現實世界中更加自由。在網絡這一虛擬的空間中,人們擺脫了現實的桎梏,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盡情馳騁。由于每個人都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作用,使得每個人都很少受到外界的制約,具有更多的自主性。

(二)馬克思交往理論下的網絡誠信內涵及特點

網絡無法獨立于現實社會之外,它是現實社會的擴展[8]。在網上進行社交活動的主體都是“現實的人”。網絡空間的生存與發展所依靠的技術來自現實世界; 網絡環境所需的軟硬件設備,都是基于現實世界的各種物質資源??傊?,網絡空間不是純粹的虛擬,而是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在現實世界中創造出來的一個新的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誠信是基于網絡虛擬環境的真實道德規范,是網絡主體在網絡空間活動中所應遵循的一種道德準則。網絡誠信是以虛擬空間為場所,深受網絡空間特征的影響。因此,網絡誠信不僅具有傳統誠信思想的特征,也具有平等性、廣泛性、實踐性的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平等性。無論個人的身份高低、國家的力量強弱,誠信關系中的主體地位都是平等的。網絡時代的誠信更符合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強調自由競爭和公平正義,而且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平等和信任尤其重要。在網絡世界,彼此并不熟悉的人用虛擬的符號作為密碼,這就形成了一種平等的交流關系,網絡誠信也因主體平等交流的關系而彰顯其平等性。

第二,廣泛性。數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網絡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產生了大量的“互聯網+”行業,例如電子商務、電子醫藥、電子教育。誠信不僅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各行各業,也存在于互聯網空間的所有領域和每一個網民的交往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是誠信,只要存在著交往就需要誠信。網絡誠信作為構建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的重要道德準則,是對網絡主體普遍適用的一種道德要求,并且會隨著網民的不斷增多而越來越普及化。

第三,實踐性。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心有誠意,一定會用語言和行動來表達,網絡交往也是如此。誠信作為一種道德準則,最終要體現在實踐中。實踐是網絡誠信的載體,也是實現誠信的橋梁,脫離了現實的實踐討論誠信,只是一句空話,沒有實際的意義。需要通過開展網絡誠信教育,使廣大網友建立起網絡的誠信意識,認識到網絡的誠信準則,建立網絡交往誠信觀念;將遵守誠信原則視為在網上進行各種活動的基本原則,形成以誠待人的行為習慣。

二、馬克思交往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網絡誠信行為問題

互聯網技術所建構的去中心化的社會關系形式,使大學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而其虛擬身份又缺乏現實社會習俗、行為規范等的制約。由于在虛擬場景中,人們通常不會去譴責違背道德準則的行為,他們的道德意識、內疚感會有所下降。個體脫離了傳統的團體依賴,但不能輕易地從他所處的社會團體中獲取精神力量,而他在虛擬網絡中所得到的精神關愛,沒有道德上的保證,很難有安全感[9]。因而,大學生在進行網絡交往時,往往會失去外在的道德自律動力,進而造成道德意識的衰退,出現誠信價值觀模糊、社會責任感淡化、物化自我賺取流量、學術道德行為不端等失信行為。

(一)誠信價值觀模糊,借助網絡偽造身份

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父母對子女學習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而子女的道德素質教育卻往往被忽略。還有一些父母出現“反誠信教育”,一面教導自己的孩子要誠實,一面自己又說出不誠實的話,做些不誠實的事。這種教育方式,會造成子女的誠信觀念模糊,從而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和誠信觀。高校學生正處于情緒和感情的爆發階段,為了抒發自己的情緒、滿足自身精神上的需要,利用各種網絡社交APP 結交朋友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10]。

馬克思交往理論最核心、最本質的特征體現在其是基于唯物史觀形成的,該理論強調的是交往活動本身的物質性和現實性。而網絡社交軟件中文字和語音交流是在虛擬社交中大學生最經常使用的媒介,但由于缺少表情、語氣和行為表達,僅憑文字和語音難以認清交往對象的真實身份。此外,由于互聯網本身的虛擬性,使網絡交往行為也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特征,這種虛擬性使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謊報自己的姓名和真實身份; 為了塑造完美的自身形象而虛構身份; 騙取他人信任以謀取利益又將他人刪除等,這些“手段”在網絡社交中很常見。有些大學生偽造身份,在QQ 群、微信群里出售資料網課,在收到費用后發出假資料,或者直接刪除聯系人,以及發布、散布未經證實的消息在微博、QQ 群、微信朋友圈等社會網絡上已是屢禁不絕[11]。根據對重慶區域內高校大學生的網絡誠信調查數據,高達56%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的網絡誠信水平一般,11%認為比較差。大學校園里存在的網絡誠信問題應該引起高校、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12]。

(二)社會責任感淡化,濫用網絡服務便利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馬克思指出:“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踔量茖W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盵5]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安全因素?;ヂ摼W應用服務越來越貼近生活,大學生群體中部分有心之人便利用這種便利,為自己謀利。

由于我國高校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方式還沒有完成從“應試”向“素質”過渡,有部分學校還是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而忽略“綜合素質”的培養。即使在倫理教育上,學校也常常過于注重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忽視了學生對自己行為責任感的培養;往往只講大道理,沒有針對生活中的具體事跡展開分析。對他們用政治教育來替代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忽略了德育工作。關于網購,38%的大學生表示周圍有“差評”勒索商家的行為,19.5%的人表示應該阻止這類網購詐騙,18.3%的人表示“與我無關”[12]。一些大學生利用淘寶、京東等網絡購物平臺給予消費者的“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服務,不拆吊牌穿七天后退回,甚至有假貨換真貨行為的出現;利用美團、餓了嗎AAP 點外賣,用差評威脅商家給予折扣或者予以免單;把“共享單車”“共享雨傘”當成自己的東西。在網絡上不斷出現的“失信”現象背后,需要對大學生網絡誠信問題進行深刻反思[13]。

(三)鉆網絡監管漏洞,物化自我賺取流量

網紅直播帶貨作為正處于發展上升期的產業,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它可以有效地解決在線上和線下消費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拉動國內需求、促進消費的作用。在馬克思交往理論中,交往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追求人格與人格之間的平等交流。這在網絡直播交往中表現為代表個體內涵的精神交流,直播者與觀看者之間的平等交流。然而,網絡直播的高薪也令部分大學生盲目投身其中,通過各種方式博人眼球吸引流量謀求打賞[14]。

部分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存在較強的攀比和消費欲望,在經濟上還未樹立理性消費觀念,在戀愛中存在欺詐心理,這些觀念促使他們為得到更多利益而開始欺騙他人,從而產生不誠實的行為。也有一些大學生的理性思維與分析能力較差,無法準確認識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錯誤地把負面的社會現象視為社會的本性,導致他們喪失了誠實原則。調查結果顯示,在963 位受訪大學生中,23.4%的人曾經參加過“網上直播”。在網上直播的動機方面,有78.7%的大學生是因為娛樂,24.0%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個性,16.0%是為了追求利潤[15]。部分大學生在網絡媒體中爆火以后,由于其缺少誠信守法意識,為實現流量變現,不惜夸大宣傳,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為了在直播中獲取禮物,通過賣萌逗樂表演獲得高回報,對金錢和物欲的理解出現了價值觀的扭曲,開始偽造家庭情況和身份背景以求獲得更多關注。市場機制下的低俗文化在網絡中不斷傳播,很容易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不良的影響。

(四)學生主體意識薄弱,學術道德行為不端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以及智能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大學普遍將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促進教育現代化。但部分大學生在學習意識和學習方式方面,仍然存在著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被動學習”心態。過于依靠教師授課,致使一些大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目的和動力。很多學生會從網上下載文章來完成作業和論文,也有一些學生剽竊網絡上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以自己的名義發布、傳播,這樣的做法不僅侵犯了他人的署名權,也會影響大學生自身的思想品德的提高[16]。

馬克思說,“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17]。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積極主動、自覺的自我意識得以釋放,但因缺乏社交經歷、價值觀判斷偏差、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等原因,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與網絡自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沖突,導致大學生在學習、考試中表現出急功近利、弄虛作假、浮躁和不誠實。調查表明,低于40%的大學生說自己從來沒有作弊,高于60%的大學生說自己有過或頻繁地作弊[18]。特別是近年來,學術論文抄襲、剽竊等問題日益突出,致使一些大學生認為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行為在情理之中。調查結果顯示,有43%的大學生對“感興趣課程的論文會認真地完成,不感興趣的課程論文會拼湊抄襲”,8.2%的“徹底剽竊者”,他們會“直接從網絡上下載相關論文”[19]。在各種社會不誠實現象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判斷變得模糊不清,從而產生了嚴重的誠信問題。網絡代課、網上找代考、代寫論文等行為屢見不鮮。

三、馬克思交往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網絡誠信行為優化路徑

高校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他們的誠信問題直接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國家穩定和人民幸福。而解決大學生網絡誠信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需要提升大學生網絡誠信意識,加強網絡監督機制建設,規范網絡直播交往過程,完善高校誠信教育機制。個人、家庭、高校、社會共同發力,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誠信氛圍,提升大學生網絡誠信意識。

(一)提升大學生網絡誠信意識,正確認識虛擬身份

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交往并非抽象的,而是現實的、具體的,網絡交往對現實交往起到了很大的補充作用,并引發了交往方式的變革,造成網絡交往和現實交往的割裂。然而,人類交往的動力沒有變,始終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堅持網絡交往與現實交往的同頻共振,提高人們的網絡誠信意識,有利于推動人類的自由與全面發展。

第一,強化交往主體的本體認知,激發主觀能動性。馬克思指出,回歸交往的實質應當是人在交往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全面實現,而不是依賴于物質的交換[5]。這就需要交往主體的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充分肯定彼此的個體價值,增強自我的主體意識,提升主體能力,建立起主體性,明確自己在網絡交往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應恪守主體思維,激發主觀能動性,將“數字生存化”為我所用,將在現實生活中培養的誠實、尊重的交往原則轉化到網絡交往之中,從而使自己成為網絡生態系統的重要構建者。

第二,樹立正確的網絡社交觀念,理性認識網絡交往。高校應該采取恰當的措施加強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對自身行為的認識與反思,使學生理性地認識到,由網絡技術所構建的網絡應用軟件是人自己創造的,而不是支配人甚至是異化人的一種異己力量。同時,學校也需要強化大學生對虛擬環境的認知,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網絡空間所創造的“花花世界”是真實世界的一個維度,而非任意妄為的法外之地,在網絡交往中也應該遵守誠信。

(二)加強網絡監督機制建設,完善網絡社會信用體系

馬克思認為,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盵7]就是說,法律產生于人們相互關系中的某些需要和利益。網絡交往中的失信行為需要法律的規范,不管是在虛擬的網絡交往中,還是現實的社會中,相應的法律法規都是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和保障。

第一,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把網絡建設成一個新的“思想文化”陣地。當今世界,互聯網飛速發展,國內外的大小事件都可以通過網絡看到,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充斥著大量的暴力、虛假信息等,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各級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秩序的監督和管理,建設健康安全的網絡空間。同時,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建設以“誠信”為核心的主題網站,提高誠信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拓展誠信教育的范圍,將之推向一個新的層次。

第二,完善網絡社會信用制度,建立健全網絡社會信用監管體系。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盵17]任何交往主體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共同承擔責任與履行義務。只有人們正確理解誠信在交往中的價值,在社會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制度,通過法律進行保護,誠信的作用才能真正得以發揮。增強社會信用制度與體系,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也是對市場經濟秩序進行整頓和規范的必然選擇。因此,國家不僅要強化與誠信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而且要加強對失信人的嚴厲打擊,促使其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文明公民。

(三)規范網絡直播交往過程,營造良好有序空間

社會發展進程決定了交往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網絡直播交往的順利推進更需要著力于交往內容的提升。馬克思認為,人的自我實現是揚棄了對人和物的依賴關系,取而代之的是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自我實現方式[5]。網絡直播交往需要社會各界、校內校外合力共建公平自由的交往秩序。

一方面,高校需引導學生從直播的內容中發掘個人的內在本性。高??梢酝ㄟ^互動來提高學生交往的價值感,打造有助于推進社會進步、滿足大眾精神交往需求的網絡直播交往平臺。打造校園網絡主播,防止低俗、諂媚化的網絡社會形象,把新業態融入高校教育創新發展,促進情感的共鳴與價值認同。同時,明確交往中各個主體維護良好交流環境的責任與義務,讓技術和資本讓位于純粹的交往,鼓勵深層次追問文化審美的精神內容,推動大學生生活平穩有序地發展。

另一方面,直播平臺和機構需用法律來規范直播活動。從國家這個宏觀環境來看,針對網絡直播平臺的制度和法律日漸完善,相關政策文件相繼頒布,“網絡直播黑名單”和“終身禁播”等懲罰措施已經在嚴格執行。直播平臺和機構需要從微觀上加強法律法規、校紀校規等方面的意識。以法律法規約束網絡直播活動,規范網絡直播行為,倡導正向的網絡直播參與。以網絡直播為載體,以日常教育的方式,加強對網絡直播生態環境的監管,維護個人權益不受侵害,共同構建良好的網絡直播交往新生態。

(四)完善高校誠信教育機制,提升誠信教育實效性

系統的誠信教育是高校培養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環節。

一方面,以課程為基礎,完善內容體系。以課程、學科課程為理論依據,完善高校對大學生網絡誠信的教育內容,對大學生的網絡交往行為進行規范,防止其陷入網絡誠信問題。高??梢酝ㄟ^舉辦或組織一系列網絡實訓活動,確定網絡誠信的主題,利用校園廣播、專題講座、表演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誠信教育,引導大學生加強網絡誠信意識,在網絡交往中也要保持誠信。高校應從多角度、寬范圍增強對大學生網絡誠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和完善誠信教育內容體系,促進誠信教育工作內涵式發展。

另一方面,利用網絡資源,提高誠信教育實效性。高??梢詫W校的官方網站進行優化,開設“誠信教育”專欄,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同時,借助現代網絡傳播方式,比如建立學校官方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定期發布有關誠實守信的故事或者感人事跡,讓學生時時感受到學校的誠信教育。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網站和公眾號的管理工作,由學生撰寫新聞稿,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入腦入心。

四、結語

互聯網技術所建立的去中心化的社會關系形式,帶來人們的高度自主性;而虛擬的網絡環境缺乏現實社會習俗、行為規范等因素的制約,使得人們在網絡交往中的道德感和內疚感也隨之下降,個人脫離了傳統的“群體性依賴”。而從虛擬世界中得到的“精神關愛”,由于缺少道德的保證,是不安全的,甚至充滿陷阱。因而,在網絡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失去外部的道德約束,從而導致社會責任的缺失、誠信意識的弱化。

大學生作為網絡的主要使用者,在網絡交往中出現偽造身份、濫用網絡服務便利、物化自我、學術不端等失信行為,給高校學生的成才、成長帶來了影響和挑戰。文章以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為基礎,通過分析當代大學生網絡誠信行為的現狀,運用馬克思交往理論觀點,為解決當代大學生網絡失信行為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建議和對策。一方面,研究有利于加強高校學生的誠信意識,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社會加強網絡監督機制建設、規范直播交往過程,高校完善誠信教育機制,提升大學生的誠信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誠信觀,以實現大學生自主、平等、健康的成長。

猜你喜歡
誠信馬克思大學生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美好生活離不開誠信
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大學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誠信丟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