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共同富裕:機制、原則及進路

2023-04-20 03:16陳曉萌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跨界集體經濟

■陳曉萌

(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福建 福州 350100)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與實現農民共同富裕,不僅是中國特色治理的現實吁求,而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探索中國式農村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之中,既要充分重視農村社會實現富裕的傳統因素和治理特質,又要立足農村社會的制度特色和現實實際,充分發揮農村社會的治理優勢,以激活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活力,提升創新動力,新征程中國農村必然能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共同富裕之路。這條共同富裕之路,彰顯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它既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能提升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勞動積極性,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之義。由此,探究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導向機制、基本原則、實踐進路,從而為全球其他地區的農民實現共同富裕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其意義深遠。

一、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導向機制

(一)推進中國式農村治理現代化道路進程中實現共同富裕

新征程推進農村地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依然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例如,農村地區之間貧富差距依然較大,主要體現在不同農村地區基于地理差異特征導致的經濟發展落差。新征程要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就要在推進中國農村社會治理富裕之路中促進農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組織形式不斷實現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了互助組、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2]。這是中國式農村治理現代化道路中形成的中國智慧,也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創新的寶貴財產。推進中國式農村社會實現富裕要始終發展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此外,更為關鍵的是,要構建以農民共同富裕為導向的農村社會財富分配機制,由此推進農村社會朝著均衡性方向發展。同時,要健全農村社會治理體系,促進農村整體治理效能的實現,這不僅是創造農村社會文明樣態的重要理路,而且也是破解農村社會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優化路向。

(二)展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中促進共同富裕

農民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廣大農民最熱切的呼喚、最強烈的訴求和根本利益的體現。推進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實現富裕,既要注重以競爭和效率為核心的初次分配,還要不忽略以助推分配正義實現的第二次分配。實現農民共同富裕,要在農村集體經濟制定中持續優化基礎性制度,探尋適合農村現代化治理的長效機制。

新征程促進農民實現共同富裕要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而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體現為公平正義,因此要促進農村社會實現公平正義、分配正義,激發農村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探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互動機制。在此過程中,要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目標。

(三)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全體農村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農村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村社會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村發展的重要路向。以農村群眾的幸福為立足點,夯實農村的經濟發展基礎,這就為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農產品銷售,抑或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都是必然趨勢。解決中國農村社會主要矛盾要靠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就是逐步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過程。始終堅持發展成果被全體農民共同享有,始終提升農民生活的獲得感,確保全體農民在促進農村社會高質量發展之中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努力奮斗。為此,要在發展成果共享上做出更為有效的制度安排。此外,中國作為以農業基礎為主的現代國家,其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是小農戶。促進農民實現共同富裕,就不能忽略這些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家庭農場和各類專業合作社的增收能力,保障農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以此來增加他們生產的積極性和獲得感,才能讓農民真正在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二、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

探尋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原則,必須基于不同地域經濟發展落差,考察共同富裕實現過程的“非均衡性”,必須從激活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的市場主體活力層面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在頂層設計層面構建共同富裕實現的制度保障,進而圍繞共同富裕實現的“地理非均衡性- 市場整體活力- 制度構建保障”三位一體基本原則共同推進農民致富,為農村治理現代化的長效機制探索提供重要參考。為此,要厘清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演繹機理,其基本原則如下。

(一)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具有“非均衡性”

立足中國農村社會實際,各地區農民實現共同富裕并非呈現同步性特征。相反其過程展現的是“非均衡性”。具體來說,首先,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可持續增長的致富機制,要反對盲目的平均主義,注重農村治理中各領域的均衡性發展。各個農村區域在實現共同富裕的時間節點上并非完全同步。其次,實現富裕的農戶家庭也不能完全實現“均衡性”。原因在于,究其每一戶農民家庭來說,單個個體所具有的能力、智力以及家庭擁有的社會資源等都存在差異。除此之外,不同農村區域之間在歷史傳統、地理環境資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別,這些影響著農民實現均衡性的共同富裕。簡言之,每一個農戶家庭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節點達到富裕。由此,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具有“非均衡性”。

(二)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要激發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的市場主體活力

新征程農民實現共同富裕,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個重要的緣由在于,集體經濟為農民實現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撐條件。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的市場主體活力激發,不僅要靠全體農民的辛勤勞動,還要靠整個國家治理制度的不斷推進。一方面,中國農村社會聚焦地方產業,開拓創新,深入農村特色,促進農村獨具特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體制轉向享有完備自主經營能力和市場主體地位的特征發展,積極穩妥地重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3],并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尊重農村市場發展規律,結合實際,激活農村集體經濟制度,從而讓農村市場和城市市場有機銜接,實現有效的農村集體經濟制度和農民富裕的良性互動機制。

(三)實現共同富裕要建構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農村經濟要徹底實現創新發展,我國既要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又要持續優化中國特色農村治理的各項制度。無論是農村的農產品種植制度、土地流轉制度,還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利益分配制度等,它們都要以保障農民的公共利益,促進全體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為導向。中國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既要推進農村社會的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又要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不能忽略農村公共服務治理水平。農村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建構契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公共服務模式,促進農村教育公平和機會公平,使農民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制度建構。這種制度建構要強調自我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育。

三、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

(一)促進形成農村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要從宏觀上探尋可行的具體舉措。促進形成中國農村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這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進路之一。首先,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注重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之中。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類型的企業要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諸如,積極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等經濟發展戰略。與此同時,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類型的企業要結合本地資源,招商引資,以專業化的技術能力和多元化的經營方式促進區域之間的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從宏觀視角來看,農民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解決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建構的過程中,注重區域之間在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生產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不斷破解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阻礙。其次,要建設好支持農村區域協調發展所需要的生產性基礎設施。一方面,政府引領且帶動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以此滿足農村區域現代化農業的發展[4];另一方面,“政府、農村集體企業、市場、農戶”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在頂層設計層面對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分配要減少政府對基礎性資源配置機制的干預。

(二)聚焦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關鍵領域推進共同富裕

聚焦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一方面,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采取漸進式發展路徑推動農村集體經濟企業轉型升級。通過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方式、強化品牌建設、重視人力資源戰略以及建設農產品營銷網絡等方式,實現農村集體經濟企業的提質增效。此外,基于不同農村區域資源稟賦特征,深入挖掘不同特色的農村資源,并通過差異化發展戰略帶動農民共同富裕。把握農村地區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關鍵領域,以點帶面,促使農村區域轉向共同富裕呈現規模性和整體性的景象。另一方面,構建農村全鏈條優質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以“政府、農村集體企業、市場、農戶”思維視角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支持,推進農民生產和銷售全過程覆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農民使用先進科學技術,利用數字技術為農村集體經濟賦能,為農戶提供優質的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力圖使農村集體經濟呈現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全過程現代化治理景觀。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內涵,創新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從而促進全體農民實現共同富裕[5]。

(三)實施農村社會跨界治理

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景觀就是要促進整個農村社會的治理現代化。作為中國最基層組織,村集體充分發揮作用才能確保國家資源更好地落實到村莊現代化治理之中,農民才能實現共同富裕[6]。大量國家資源最終要到村莊落地,離不開村集體發揮作用。農村社會跨界治理確認的是自然村、鄉鎮等之間超越行政邊界而展開的一系列治理活動。實現農村社會跨界治理要提升跨界協同能力。實施農村社會跨界治理是一個必由之路??缃鐓f同能力強調的是運用協商、溝通、信任建構、一致性協作等方式,將利益相關者的資源力量聚集到網絡行動中的能力[7]。首先,統籌推進農村社會跨界治理體系建設。持續建構“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為主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農村地區要探索區別于傳統農村社會治理模式,在治理工具、治理目標、治理理念以及治理方式等方面不斷加強整個農村社會的治理現代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從普惠均衡向優質高效轉變,諸如,農村幼兒園、衛生所、棋牌室等要不斷契合整個現代化治理的標準。農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不能忽略村級組織建設,從而再造和重塑鄉村生產治理共同體,這也是農村經濟治理效能提升的未來趨向[7]。其次,注重農村社會跨界治理的基礎條件建設。任何一個實現共同富裕的農村都不能忽略跨界治理。我們要立足中國農村各自特色,漸進式地完善農村基礎的公共服務治理網絡。最后,重視農村社會跨界治理的教育資源的共享治理。對于加強農村貧困地區和困難家庭子女的教育是中國農村社會實現共同富裕需要特別重視的問題之一,要將貧困現象代際相傳的根源徹底切斷。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改善農民致富的觀念,提高農民整體的理財水平和致富能力。從社會治理的視角看,影響一個國家是否實現共同富裕的因素主要在于是否能夠堅持增進民生福祉,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實提升[8]。

四、結語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依托農村集體土地建立起來的組織制度,能夠有效避免農民兩極分化現象,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內每位農民的權利。新時代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實力也在不斷增強,成為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由此,在設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導向機制層面,必須要推進在中國式農村治理現代化道路進程中實現共同富裕,展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中促進共同富裕,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全體農村人民實現共同富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體現了三個基本原則:非均衡性原則、市場活力原則和制度保證原則。即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具有非均衡性,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要激發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的市場主體活力以及實現共同富裕要建構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共同富裕重在富裕農民,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則是重要抓手,現在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實現的目標層面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具體操作方面,要促進形成農村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聚焦農村集體經濟關鍵領域以及實施農村社會跨界治理,推進全體農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跨界集體經濟
跨界
跨界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村集體經濟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楊陵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之道
壯大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新時代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B&O繼續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