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論斷裂”視域下阿爾都塞對馬克思哲學統一思想的分析

2023-04-20 03:56范詩婷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阿爾都塞唯物史觀馬克思

崔 翼 范詩婷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8)

引言

近些年來,有關學界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的關注,并采取多種措施,以多元化視角分析探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然而,在學者們的研究實踐中,他們認識到馬克思的思想整體性在探討這一問題時具有關鍵性意義[1]。關于馬克思本人思想是否在早期和晚期之間存在分歧仍存在不同觀點,是否一直保持統一,學界議論紛紛但始終沒有一個確定的觀點。其中以法國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為代表“認識斷裂論”認為青年時代的馬克思思想屬于不成熟的人本學,早期晚期的馬克思思想存在斷裂[2]。本文由此出發,通過分析探究馬克思文本,解構“斷裂說”并對馬克思自身人本思想進行重新定位,從實踐的角度探究馬克思早期、晚期思想之間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一、阿爾都塞“認識論斷裂”的提出

要對于理解阿爾都塞的“認識斷裂論”,我們需要追溯到蘇聯時代下列寧的批判,因為這個時期的觀點和批評對于這一理論的背景和影響至關重要。當時自由主義民粹派領袖米海洛夫斯基堅持唯心史觀,列寧對其批判時認為馬克思思想和達爾文思想之間存在一定共同性,而唯物主義歷史觀在《資本論》提出之后就已經從假設轉變為經科學證明的原理,此時列寧充分肯定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科學性[3]。

除此之外,列寧還認為馬克思科學思想體系中影響最大的成果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從此以后國際理論學界對于馬克思思想的認識發生轉變,認為馬克思歷史唯物注意是一種揭露社會發展基本原理的科學理論[4]。然而,列寧在他的著作中也表明,歷史的必然性思想并不會削弱個體的主觀努力對結果的影響。因此,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們可能僅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了列寧的思想。他們可能將馬克思主義簡化為僅關注社會發展的法則,同時將歷史唯物主義局限于經濟決定論的范疇。

阿爾都塞提出的“認識論斷裂”無疑在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解中掀起了新的浪潮,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一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引發了廣泛爭議,重點集中在討論是否應該否定青年馬克思的思想尚未充分成熟的議題上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辯論。

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存在爭議,一些人認為它具有科學性,試圖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分析來理解社會變革的規律,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質,容易被政治利用。關于是否存在“認識論斷裂”的問題,也是爭議重大。一些學者認為存在認識論斷裂,早期的人本思想和后來的歷史唯物主義存在根本不同,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思想在根本原則上保持了一致性,都圍繞著對社會和經濟結構的分析和批判。這些問題的探討對于準確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和其影響至關重要,同時也反映了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深刻思考和爭論。

二、馬克思思想“斷裂說”解析

阿爾都塞“斷裂說”提出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其斷言馬克思曾經說過自己在1845年前后確實存在過思想斷裂的問題,但這一觀點并不成立?!皵嗔颜f”的主要來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馬克思的一句話,即他曾說過:“我們必須徹底清理過去的哲學信仰?!?/p>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發現了自己當時的思想和恩格斯保持了相當的一致性,并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思想均和德國哲學意識形態之間存在對立,換言之要清算我們之前的哲學信仰,且需要通過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哲學實現這一目標[5]。換句話說,恩格斯和馬克思的思想在1845年之前的矛盾不是源于馬克思個人的哲學信仰,而是與德國流傳廣泛的舊哲學信仰存在矛盾,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那么阿爾都塞所提出的觀點可以進一步簡化為馬克思早期思想是否是德國之前流傳甚廣的舊哲學信仰?是否是人本學意識形態?

另外,盡管阿爾都塞在他的著作中斷言1845年之前的馬克思思想與當時盛行的德國舊哲學信仰,即人本學,存在一致性,但他所提供的理論依據顯然不夠有力。國內的一些學者也從不同角度質疑了阿爾都塞的這個觀點,指出對于早期馬克思思想成熟度的解釋通常需要更全面的考察。國內有關學者雖然也從不同角度反駁了阿爾都塞該種觀點理論,但相關內容在闡述早期馬克思思想并非處于未成熟時通常僅依賴兩方面解釋,一方面是解釋馬克思主義早期思想是“人本主義”,另一方面則以價值觀為視角,說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馬克思一貫堅持的內容。這些解讀方式雖然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揭示馬克思主義早期思想意義,但同時卻不能充分作為辯駁青年馬克思主義思想是舊人本學意識形態的論點,因此還需要分析德國舊哲學和馬克思思想之間存在的實質性差異。

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意識形態環境存在鮮明差異,不同思想的現實意義也截然不同,這也是影響每一時期思想家的關鍵因素之一,但不同思想家對這些問題所采取的探尋方式也存在質的差異[6]。馬克思在同一文章中曾提出信仰自由、出版自由、財產自由、這一觀點表明,行業自由和審判自由等是一種沒有特定名稱的通用自由,它們屬于相同類型但不同種類的自由。這反映出馬克思的初始關注點是批判資本主義的現實,并不斷強調社會現實中這些普遍自由都是具體而實際的。

可以觀察到,馬克思的那些富有時代特色的時政論文與費希特、康德等人的概念體系存在相似的概念元素,留有部分舊哲學印痕,均認為自由是人生來具有的特質之一,但同時又在此基礎上脫離了舊哲學僅僅關注抽象自由的問題,而是在此基礎上結合資本主義系現實批判而具體實際的提出人的自由本質。換言之,僅是在批判資本主義時引用了舊哲學當中所提出的抽象概念。阿爾都塞正式因為忽略了這一點,才認為馬克思在此之前的哲學屬于舊哲學,但馬克思是用具體而現實的自由對抗舊哲學中的抽象自由。

我們需要承認,阿爾都塞的觀點是從一個“同時性”的角度出發,合理地指出了馬克思早期思想受到了當時盛行的意識形態環境的影響。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思想都不會脫離其所處的歷史和社會背景而獨立存在。那個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個人對社會狀況的感知不僅是塑造思想家思考問題方式的因素,此外,這些觀念是他們理解社會和歷史的必要先決條件,不能被輕視。

三、馬克思早期的人本學立場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一致

盡管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人的異化和本質是核心概念,但他實際上是以現實的個體為基礎來探討勞動異化和人的本質,以具體實踐為依據,換言之馬克思早期思想和舊哲學立場之間存在質的差別,馬克思始終堅持著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進入社會之初,馬克思就深切感受到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表現出的各種不平等問題,看到社會黑暗面,在此基礎上開始對資本主義展開批判[7]。

馬克思早期的著作通常從具體問題出發進行討論,這種實踐和具體思考也反映了他的一貫方法。他的第一篇論文《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的出發點是批判限制新聞出版自由的檢查令,并在論文中指出資產階級理論家否定普遍自由而僅僅關注特權自由,提出資本家們斥責人性普遍自由以拯救特權特殊自由。

與此同時,馬克思竭力批判資產階級理論家脫離實踐、求助宗教,思想行為均脫離現實世界的做法,并提出資產階級理論家所生活的世界并非在現實世界中,而是用想象力替代心臟、頭腦,因此對實踐行為產生不滿并求助理論,這樣的理論也就是脫離實際的神秘宗教論。在這里馬克思承認的人本性普遍自由已經和黑格爾抽象自由之間存在了差異,馬克思所認為的自由是現實中具體人的自由,而非抽象概念、特權自由。黑格爾等人依舊堅持唯心史觀,而馬克思在此基礎上將思想理論和現實實際、現實實踐靈活結合,在實踐的基礎上加入思想的內容,這里的思想實踐和康德提出的非對象性道德實踐又存在了質的差別,馬克思的思想實踐是在一些思想的指導下實現對世界的改造,是緊密結合現實的實踐。

馬克思認為,理論的批判遠不能被視為唯一的批判方式。他提出,僅僅依靠理論的批判不能替代對物質力量的批判。要摧毀實際的物質力量,必須依靠實際的物質力量來實現,但思想理論在經社會大眾學習實踐后也能夠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并強調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才能夠真正從根本上解決政治制度問題和法律問題,避免人的異化問題。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一方面揭露人本思想中人的異化問題,另一方面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并將兩者緊密結合,應用到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去。

四、晚期的唯物史觀涵蓋了實踐觀念和人文主義目標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延續了之前的核心思想,重新整理并闡述了實踐觀念,建構了一種通過實踐塑造思維方式的方法,并將實踐視為社會歷史和人類思考的邏輯起點?;谶@一基礎,他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片面性,并提出了全新的唯物史觀[8]。恩格斯曾經稱《提綱》“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而《提綱》作為馬克思實踐哲學宣言,其首條內容就嚴厲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理解人的本質時單純從客體角度出發的片面性,并指出這樣的解讀沒有理解客體主體相互作用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實踐活動,確立實踐活動為新舊哲學之間作區別的分水嶺。

馬克思最終認為新舊唯物主義之間存在的最關鍵區別就在于是否存在實踐活動。馬克思在《提綱》中明確指出,只有以實踐為根本基礎的唯物主義才能真正成為實現人類社會解放的途徑。他認為,舊唯物主義的關注點在于市民社會,而新唯物主義的目標則是社會人類或人類社會。在這篇文獻中,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斷地推進和強調實踐在哲學中的重要性。

雖然《提綱》中同樣沒有直接描述唯物史觀的相關內容,但為后來學者理解社會歷史和人類之間關系提供途徑,并帶出后續《形態》中具體描述的唯物史觀[9]?!缎螒B》著作之后的內容,馬克思一方面側重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并創立剩余價值理論;另一方面則深入發掘唯物史觀,但這一過程中他從始至終堅持著他的人文旨歸和實踐思維方式。

馬克思的思想中,實踐始終是考察活動的關鍵基礎所在,馬克思提出唯物主義考察方法時認為生活決定意識,且該種方法具有前提,即人的前提,且此處的人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處于某種條件下且位于現實世界的具體的人,而非是固定不變的、理想化離群索居的人[10]。在這里馬克思強調唯物史觀中研究的人是實踐活動中的具體人,而非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所形成唯物史觀不是唯心主義的主觀想象也不是舊唯物主義的事件聚集。

總而言之,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終其一生都在著重觀察社會和人之間的關系,早期的馬克思更加關注人的異化、人的本質,而晚期思想卻更加傾向于剩余價值學說和唯物史觀,看似存在某種斷裂,但歸根結底,其研究內容都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人的異化問題,研究的內容都是著力于具體的、實際的人,且目標都是通過社會實踐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實踐活動,這也是唯物史觀的歸宿所在。

結語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馬克思早期和晚期思想之間的一貫性問題,并對阿爾都塞等學者提出的“認識論斷裂”觀點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從馬克思早期思想關注的人的異化、人的本質問題到晚期的唯物史觀和實踐哲學,我們可以看到,盡管馬克思的思想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觀點,但其根本立場始終是歷史唯物主義和實踐哲學。他的思想一直圍繞著社會實踐和人的自由發展展開,旨在揭示社會問題、解決人的異化問題,并通過社會實踐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雖然存在某些理論演變,但這一貫的理念構成了馬克思思想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馬克思的思想在早期和晚期之間并沒有真正的“認識論斷裂”,而是表現出了內在的一致性,以實踐為基礎,不斷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最終達到共產主義的理想。

猜你喜歡
阿爾都塞唯物史觀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走出阿爾都塞”還是“回到阿爾都塞”:學術史效應和思想史研究的辯證
論阿爾都塞對權力問題的反思——從生命政治學的視角考察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淺析阿爾都塞對《資本論》的哲學閱讀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阿爾都塞的鏡中自舞
——重讀阿爾都塞的《論青年馬克思》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