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論老莊學說為當今生態文化建設提供的思想資源

2023-04-20 04:00張凌杰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老莊老子天地

張凌杰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四川 成都 610093)

于中華文明之精髓,在道、在身、在行、亦在理,就其成理而言,因其循道,而具有可說能說之性,進而呈現出所說所指之物與象,縱以“文辭”講理多屬“型、器”層面,也并不妨礙今人去研究、去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精髓。老子和莊子學說(以下簡稱“老莊學說”)蘊涵豐富、深刻的關于自然生態的智慧,其可為當今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深刻、豐富的學理資源、價值觀念和心靈觀照,在今天發揮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現實意義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老莊學說所關注的自然,不僅是作為所謂“客體世界”的自然,在根本上更是包括人(所謂主體)在內的人與自然、天地萬物的道統之“圓融一性”。在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今天,結合當下的話語體系,對老莊學說中天地自然之存在、自然生態系統、人與自然關系等方面的“學說”加以梳理、提煉,嘗試歸納出其中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一體存在觀”,自然一齊、天地通一的“萬物均等觀”,循環相生、周行不殆的“生息循環觀”,衣養萬物、開天之天的“藏養生發觀”,用依自然、續用有度的“合理利用觀”,守道知足、以平為福的“平素生活觀”,以及美在自然、大觀自在的“自然美學觀”等思想觀點,力爭為當今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思想資源和學理參考,服務古為今用、以古鑒今、返本開新、守正創新。同時,筆者深知,對老莊關于天地自然之存在、自然生態系統、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予以“分類”梳理,將不可避免地未能全面對其“整體氣質”“終極關懷”予以“呈現”;盡管如此,仍有理由誠敬地體悟、討論其中可為今人所“用”、所“思”的自然生態“智慧”,亦可嘗試為當今生態文化發展與繁榮提供有益的“學理”參考,此中有失準確周祥處懇拜方家海涵、指正。

一、論“天人合一”

老子明確表達了“天人合一”的主張,他體證并論述了“道”是宇宙之本、變易之基,此“本”、此“基”既指向源頭之所在,又指向規律之所顯。老子提出,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独献印ざ逭隆罚3]169意即在道、天、地、人“四大體系”中,人只是其中之一。老子提出,“人”并非宇宙中的獨“大”者,這與西方文明中出現過的“人類中心主義”“自我—個人主義”等思想主張有著很大的差異?!叭恕狈菓?,而是已然、自然須“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此即所謂天與人不相勝也。的確,老子也體證并指出了人之“大”性,但此“大”并非自我中心的自大、自戀,而是緣幸得人的性命之“大”,此“大”性更與天地自然相通;所謂自大、自戀,反倒是人之狹隘、渺小自我意識的體現,是“無明”的妄知。天地萬物的生存、變化與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生態,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共同構成了自然,萬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生態條件下產生的,最后又自然地復歸于其中,并繼啟變易。正如老子言:“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保ā独献印な隆罚3]134

莊子亦言:“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內篇·齊物論》)[4]72,88,“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莊子·雜篇·庚桑楚》)[4]713。萬物為“一”、循“一”,天地自然與“我”相通,并系于“一”道;道是德所“依循”的,生是德所“承衍”的,性是生的質地,這呈現了道之變易在不同階段、層面、維度上所發動的樣態與遵循。當人的行為依“道”而自然展開,天人關系便呈現為“最高”境界。故莊子言:“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保ā肚f子·外篇·天道》)[4]396此意指,體會到天地之德的所在、所宗、所行、所顯,便自然可作為與天地相和諧、相同一之人,其行為自然地體現天地之道,以此(境界)調和天下萬物、萬事,將得人之和諧。與人和諧稱為“人樂”,與自然和諧稱為“天樂”,莊子此處的“和”故可理解為“天人合一”。莊子又講到,“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保ā肚f子·外篇·至樂》)[4]534此“機”即指天地運化之“機”,也可作自然變易“抱一之妙”的理解。人類不以其為萬物中心而自居,自然地感悟到天地、世間之中的“機”,能修得、體驗順“天、地、人之道”而為“無為”、為“無為之大為”的狀態。

老莊的“天人合一”主張并非是對人與自然間“應然”關系的展望和設想,而是對人與自然間統合關系之自然性、實然性的論述、強調與呈現。如果人們在意識中“決定”不與天地“相同”“相通”,而刻意去相“違”、相“害”,天地也會用“對應”于后者的結果反作用于人。道家“以天合天”或“法天貴真”思想在現代仍有其重要的社會價值。[5]77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2]360-361

二、論“萬物一齊”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一章》)[3]73,“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3]226。天地有始,萬物有母,“道”是天地萬物的起源與根本,因其運化、變易而生天地萬物?!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ā独献印に氖隆罚3]233此處的“一”可被理解為承道之“始基”“元氣”,抑或理解為初生運化的混沌之力,萬物續化此“一”而得以生生和延續。老子進一步論及“一”之道性,“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老子·三十九章》)[3]221,可謂,道生萬物,而萬物均享其“一”。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保ā肚f子·內篇·大宗師》)[4]213可見,“道”不僅“生”天地萬物萬事,且時時顯隱、物物享之?!叭酥?,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ト斯寿F一”(《莊子·外篇·知北游》)[4]646,進一步強調了人和天地萬物都順承于、衍生于“道”“一”“氣”,也因其所運、所化、所易,是謂萬物平等,圣人對待天地萬物是無分別的。故莊子言,“萬物一齊,孰短孰長?!保ā肚f子·外篇·秋水》)[4]492

每一個自然生態要素都有其作用功能、變化規律。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2]363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海是生命共同體??芍^呼應了,道生天地自然與萬物,而萬物因道而依一相承、相均。

三、論“循環相生”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保ā独献印な隆罚3]134萬物生息相繼,順其自然而復循其道。此生息往復之理,便可叫做“?!?,體會此“?!钡纳钜?,才能說是明“白”、知“道”、懂“理”。不體道之常,則易在執著中胡思妄為。深明常道之人,方顯兼容、包容、有容,所謂“容者”去私而存“明”于公,順天道而長久,便可免于災殃。老子在“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章》)[3]169中論述到,生生相依、循環往復是“道之動”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揭示了“道”在生息間、反復間“一體兩面”“漸進轉化”等特性。今人一些只圖征服自然的認識與行為,值得從中得以反思。老子還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3]326,天地自然及其運化、演化、變易之法,并非由局限在日常事物表象甚至幻象中的狹隘理性所能及,在真實無妄的“道”中,不會遺漏其運化的任何一個必然環節。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保ā肚f子·雜篇·寓言》)[4]836可見,萬物都因其道以“種”而得生息,也憑借此“種”而演化(“種”可理解為緣之起、變之由、易之循),并以不同的表象與形態變換、更替和演化,正所謂,“開始”與“終了”恰如循環順返的關系,不得止息。在當時的認識條件下,莊子也講述了對有關循化變幻現象的認識,“種有幾,得水則為繼,得水土之際則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則為陵舄,陵舄得郁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為蟲,生于灶下,其狀若脫,其名為鴝掇。鴝掇千日為鳥,其名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為斯彌,斯彌為食醯?!保ā肚f子·外篇·至樂》)[4]533-534

天地萬物自生、自長、自榮、自滅,各得其所、各安其性、各運其行。[7]17自然生態系統的演化是以循環往復的形式,展現為持續、有規律的運動變化過程,系統內各要素也有規律地相互影響、轉化,這正是自然生態運化、順返、生生的“智慧”與“規律”。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2]363

四、論“衣養萬物”

老子指出,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老子·五十一章》)[3]260,此意即,道生萬物,而厚德方能載物、衍物?!笆且匀f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育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保ā独献印の迨徽隆罚3]260可見,道生而德續,德者道之功,“一”承“道”使萬物生,而“德”化內外生存之境使萬物衍,崇道貴德使萬物得以生衍,離道悖德使萬物得以傾頹。人類應順“德”而護萬物生,對萬物的孕育、成長、成熟予以保育調護。生養外物也不斷其生生,幫助萬物也不自持有功,引導萬物也不宰制它們,此即最悠遠厚樸的道德!“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老子·三十四章》)[3]203,此處的“衣”即依循、循護之意,順養、承生萬物卻不主宰它們,描繪了人合天地的德境。

莊子在《莊子·內篇·養生主》中講到,“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于樊中”[4]122,說沼澤地里的野雞走十步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方尋一口水,即便如此,它也不希望被圈養在籠中??梢?,對人而言,不能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以“己”度自然之規、改生態之則?!拔粽吆xB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莊子·外篇·至樂》)[4]530,說魯侯殺牛宰羊去喂一只海鳥,演奏《九韶》妄圖讓它快樂,然而實際效果是海鳥卻很“悲傷”,“膽怯地”不吃東西??梢?,莊子反對“以己養養鳥”,主張“以鳥養養鳥”,“夫以鳥養養鳥者,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逶迤而處”(《莊子·外篇·至樂》)[4]530。故對待自然,人應“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莊子·外篇·達生》)[4]546,以自然之道待自然,是謂養德,而違“道”之“人為”則是非德性的,精致偏私難養萬物之生性。

老莊學說強調了萬物依自然之道而生、而循,倡導人應自然地護育它們,莫縱一己之私去貪斷外物、損奪自然,這亦是古人在保護自然生態上的倫理修為。于今,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2]361

五、論“用依自然”

老莊皆認為“道”無所不在,并以“道”為最高“價值”,萬物緣其而生、而呈、而用,道亦是萬物“價值”“有用”之源。道生天地萬物,是“生”之理,也是“價值”“有用”形成之學?!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一章》)[3]73,此處,以“無”指天地始,以“有”承萬物母,萬物生于有,而有生于無;“無”可為虛、為變,“有”可為實、為定,兩者交,可呈現出“陰與陽”“利與用”“精妙與端倪”。老子還借喻講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十一章》)[3]115,說輪軸中“空”,卻能承載旋轉,器皿內“空”卻能盛水取用,窗戶為“空”卻能為人所居,故謂“有”施其以“利”,而“無”成其以“用”。

莊子亦提出,天地萬物及其千變萬化都是有“價值”的?!疤鞜o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莊子·外篇·至樂》)[4]522可見,就“價值”“作用”而言,萬物都有功用,因物性不同,其功用也不同,此即“有用之用”?!盁o”指向道、指向變,其作用是創生、演化萬物,此即“無用之用”?!吧侥咀钥芤?,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內篇·人間世》)[4]166,山木、膏火、桂皮、漆等皆有其自用,這是“有用之用”,世人多知“有用之用”(價值),而難曉“無用之用”(運化)。莊子認為,同樣作為自然之用、道之用的“無用之用”亦有其值得“肯定”的精妙價值?!耙怨τ^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保ā肚f子·外篇·秋水》)[4]488故可謂,萬物各有其用,而各成其功。

老莊學說深刻地批評了“自然生態無用”“可被無度利用”等短視的觀點與立場,而主張將天地自然的“有用”與“無用”,統化理解為道用、大用,此“道用、大用之用”在于順護天地自然,故以此待自然方能長“為人所用”。于今,要深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2]361的重要性,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2]361

六、論“守道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ā独献印に氖隆罚3]245人們若要維持生存,須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存所需的各項物料,然而凡事有度,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適得其反,守足、知止才能讓人們離險避患?!拔矣腥龑?,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老子·六十七章》)[3]310老子一貫主張,作為天地間的個體,人的行為應依道純厚、樸實自在,過一種質樸、同天地自然相和的生活,警醒各種偏私、享樂的誘惑,堅持同“道”一樣的生活,實現平實而又豐富。老子建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老子·五十九章》)[3]288,此處的“嗇”,指愛惜,人應當愛惜自然生態,愛惜自己的勞動收獲,這樣才能積蓄能量、厚孕根基。要做到“嗇”,便莫深陷極端、奢侈、過度的行徑。

莊子反對執著地把“身外之物”看得過重,并對消耗外界大量資材,以強撐、彌補、偽裝自我而狂妄掠奪的行徑,進行了快意的批評。他指出,“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莊子·外篇·至樂》)[4]519,“道之真以治身……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莊子·雜篇·讓王》)[4]863,“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非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內篇·齊物論》)[4]58,“耳營于鐘鼓管籥之聲,口嗛于芻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侅溺于馮氣,若負重行而上坂也,可謂苦矣;貪財而取慰,貪權而取竭,靜居則溺,體澤則馮,可謂疾矣;為欲富就利,故滿若堵耳而不知避,且馮而不舍,可謂辱矣;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舍,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內則疑劫請之賊,外則畏寇盜之害,內周樓疏,外不敢獨行,可謂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莊子·雜篇·盜跖》)[4]916。莊子指出,當人們焦慮地渴求能盡獲天下之美服、權勢、珠寶、聲色、安逸、奢華等享樂時,對身外之物患得患失時,終生無明地勞碌卻不知為何而活時,實在是既愚蠢又悲哀的,對外物世界、自然生態過分縱欲執奪,既毀個體生衍之“道”,更對外界自然造成破壞。故莊子指出,一者“平為福,有余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莊子·雜篇·盜跖》)[4]916,倡導適度是“幸?!?,多余生“禍害”,執著于財貨尤為害人;二者“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雜篇·天下》)[4]991,倡導不奢侈、揮霍和浪費,做到適度向外界索求,方能應對突發之變;三者“不累于俗,不飾于物”(《莊子·雜篇·天下》)[4]1000,倡導莫為世俗所累,莫執著于外物的矯飾;四者“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莊子·雜篇·天下》)[4]1011,倡導人應依道之精髓、易之精微,過恬淡自在的生活。

以自然平和的道心對待萬物,不貪生縱欲,不與自然逞強,就可以保持淳和之氣。[6]18老莊崇儉抑奢、知足守道的“生活觀”“消費觀”,也是對現代社會中“物化”“商品—貨幣拜物教”(馬克思語)等現象的批判,可以為充盈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中的浮躁人心帶來一陣“清涼”,具有重要的教化意義。今天,我們的社會正在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1]50;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活動,推廣綠色出行[2]367-368,正是對這一傳統優秀文明理念的傳承與發揚。

七、論“美在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保ā独献印ざ隆罚3]80一般意義上去區分美與丑、善與惡的認識,區分“好看”與否、“好壞”之別的判斷,刻意去改造美(善)、模仿美(善),實際上并未“樹立”“修得”美、善在人、物、事之中的切身體會。體悟且踐行“道”的人,切身地明了美、善之真意。自然生態并不需要刻意的、過多的人為雕琢,甚至破壞性打造、開發去“凸顯”其美,其自然清朗、和諧同道、自然運化的狀態本就是美,自然和諧“本”是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保ā肚f子·外篇·知北游》)[4]650可見,大道之美,美而不彰、潤而潛藏。一位體悟到自然運化之道的人,順居于天地自然中,在天人合一、順生之境中體驗美、感懷美。莊子又言,“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夫水之于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莊子·外篇·田子方》)[4]623-624,此中,也傳遞出天道自然無需過多修飾,而自明、自呈為美的觀點。莊子還講到,“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以此退居而閑游,則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外篇·天道》)[4]393,可見,守靜時亦守本,縱清居固本、觀自然之景,美已悄然住心。

老莊學說不僅崇尚自然之美,更主張“同于自然”“歸真見世”去體驗美,依“道”明“道”而生發美,這種體驗美、生發美的“能力”也已然自具某種道德屬性。于今,“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盵2]362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人們越來越多地辦成了“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正加速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

八、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1]45當今的生態文化既涵蓋人們在認識層面對待自然生態的觀點、立場和思想,也包括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各類實踐;既包括自然生態的人格化、社會化,也包括在人及其社會實踐的生態化、綠色化,它作為一個開放的認識與實踐體系,正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深入提煉展示,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而得到進一步繁榮。老莊“之學”是道家思想脈絡中極為重要的節點,更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其精髓至今仍是中華民族集體意識的重要背景,其所蘊涵的關于天地自然之存在、自然生態系統、人與自然關系等方面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方向等,能夠為今人生存于世界,以及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也將為當今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極其寶貴的思想啟迪。同時,也需注意,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受到當時社會生產力現狀、認識水平、社會制度等條件制約和影響,難免會存在陳舊性、局限性的內容表述。在為今天生態文化建設而學習、研究、傳承和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時,應堅持結合今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和生態文化發展的實際進行合理“研判”,不可一股腦都拿來套用;應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既不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也不搞教條主義、還原主義;應堅定文化自信,對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加以深入梳理、創造轉化,使之與現實社會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猜你喜歡
老莊老子天地
大師道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拾天地之荒
謊言
智者老子
英勇不屈的“劉老莊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