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院校校本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策略探析

2023-04-20 03:56張逸美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校本教學活動思政

張逸美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引言

校本文化是一種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凝聚了學校發展歷史以及高校師生教學風格、學習環境、價值認同等情況的變遷,有著獨特的育人價值的文化體系。將校本文化融入當前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夠在加深學生對學校文化歷史理解的基礎上,切實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質量。

一、高校思政教學的現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政課程經歷了從探索發展到成熟繁榮的重要歷史時期,但不論是在哪個時期,思政課程都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核心內容,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貫穿于思政課程的始終。近年來,隨著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斷提升,個人英雄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對不斷影響著高校師生。這一情況的出現使得當前高校師生思想復雜性也有所提高,單純的馬列思想理論已經無法實現高校學生思想觀念的有效引導。面對上述情況,為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程的有效性,在當前的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高校方面可以在以馬列思想為核心的基礎上,將校本思想、紅色文化等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民族自信心的思想融入思政教學活動中,使之成為當前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舉措[1]。

二、將校本文化融入思政教學中的意義

目前,為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程的感染力,高校方面可以將校本文化融入教學活動中,通過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中實際案例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震撼力,從而達到切實提升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2]。

(一)校本文化符合堅持文化自信的要求

自信是人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境,是對自身的一種適度肯定,當這種肯定指向文化時,就成了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作為一種文化態度,能夠賦予人們以更深層次的愛國情懷與更為持久的精神力量。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強化學生主體文化情感、對其文化行為加以引導、提升其對主體文化認知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為文化強國的構建提供助力。思政教學作為當前高校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課程教學方式之一,更是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現階段,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活動的推進過程中,為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度[3],高校方面可以將校本文化融入思政教學課程內容當中,切實提升課程教學活動的質量。從而逐漸引導師生的思想行為、價值取向等方面與正確的思想政治文化相貼近,為我國文化自信的強化打下堅實的基礎[4]。

(二)校本文化符合立德樹人任務的要求

“立德樹人”這一要求指出當前高校的根本任務在于“育人”,在高校深入挖掘“育人”內涵,尋求自身育人體系優化創新的過程中,積極探尋德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成了一項極為必要的工作。對于當前的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來說,校本文化作為承載了高校起源、發展、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使兩者共同承擔起當前高校育人活動推進的重擔,可以為高校學生社會理念的堅定、遠大理想的創設提供有效的支持。舉例來說,經歷了六十多年的歷史沉淀,“精誠仁樸”成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的校訓,這一校訓代表了該高校的重要文化標志與精神符號,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思想,不僅符合立德樹人這一要求的需要,還能為高校校本文化的有效發展提供助力。具體來說,陜西中醫藥大學校訓“精誠仁樸”中的“精”指的是秉承精微之心,對“至精至微”的學問進行精勤不輟地學習研究,這一思想與當前思政教學中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精益求精、規范嚴格的科學精神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誠”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應當做到品德高尚、真實可信,為人處世應做到不虛偽、不妄欺,這一精神與當前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諧平衡、大醫精誠的思想理念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仁”指的是仁者,愛人,這要求個體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應當盡量朝著“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而努力,這一思想與志向遠大、勇于擔當、追求崇高、情懷深厚的關學精神聯系較為緊密;“樸”指的是返璞歸真、樸實無華,這一精神與自力更生、百折不撓、奮發圖強、艱苦樸素的延安精神聯系較為緊密。在當前的思政教學過程中,將“精誠仁樸”這一思想融入其中,為思政課程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歷史支持,為該校校本文化的傳承以及新老學子思想素質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素材支持。

(三)校本文化符合青年學生的審美訴求

當代高校學子成長于我國經濟騰飛的二十年間,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信息文化傳播更新速度較快等因素的影響,這批學子普遍有著個性張揚、性格活潑、有著獨特審美觀念的特點,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內容也有了獨特的審美訴求。校本文化作為高校發展過程中的一張“文化名片”,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意蘊與精神美德,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個性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當前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為保證課程教學的內容能夠滿足學生的審美訴求,將校本文化與思政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使學生成為高校歷史進程的見證者與傳承人,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切領悟校本文化的品格,并將校本文化與思政思想進行有效的融合,以便為后續愛國愛校教育的推進提供有效的支持[5]。

三、校本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策略

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目標是由國家教育總目標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的所決定的,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為保證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目標得以有效地實現。高校方面需要在深刻領會馬列主義以及我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先進思想政治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思想,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正確的引導,切實提升思政思想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性,便于學生的理解,從而為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以學校歷史文化為基礎,進行思政教學溯源

高校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可以被看作經濟、文化、科技的助推器,并且隨著歷史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本文化。這一文化不僅切實寄托了高校師生的情感,還能為師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提供支持。在當前的思政教學過程中,應用合適的方式,將校本文化與思政課程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深挖校本文化中蘊含的思政精神,對高校立德樹人、培養人才有著極大的作用?,F階段,廣義的校本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主要由高校校名、?;盏瘸R幰曈X識別系統;校訓、校史、辦學理念等理念識別系統;校園風景、建筑等獨特的校園文化資源共同構成,在當前的思政教學過程中,為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當前思政知識體系的發展脈絡,高校方面可以將校本文化與思政文化進行融合,并引導學生在學習思政知識體系時,以校園歷史文化為基礎,對思政教學體系進行溯源研究,降低學生理解思政知識體系的難度,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從校本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陜西中醫藥大學的文化發展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在構建校本文化的過程中,在文化中融入了延安革命干部、家傳師承醫家、科班教育名師、關中學派傳承的優良思想與文化血統,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體系的認識,高校方面可以通過引導師生學習學校歷史脈絡和創始人物,追尋校本文化的歷史足跡的方式,提升師生對于將校本文化融入思政教學這一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師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能夠在緬懷前輩先烈的同時,延續該校的優良傳統,從而達到使學生切實繼承前輩偉大精神,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目的[6]。

(二)結合當前思政教學需要,創新思政教學內容

校本文化作為當前高校歷史、思想、文化的重要結晶,將其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可以進一步提升思政理論知識的感染力,為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以陜西中醫藥大學的思政課程教學活動為例,為便于學生理解思政課程教學的內容,可以將高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英雄模范人物所展現的優秀品質融入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在為思政理論知識提供生動素材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高校本身的自豪感。如,為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舍己為人的意識,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的過程中[7],可以將邵小利同志的事例作為思政教學的素材。邵小利同志于1979年考入陜西中醫學院中醫系,在學習期間,邵小利同志學習成績優秀、思想覺悟較高,連續兩年被評選為“三好學生”,在1982年6月17日,邵小利同志在青年湖附近讀書時,一個小孩掉到了水中,并且在水中掙扎,邵小利同志在發現這一情況后,扔下手中書本,奮不顧身跳入水中,由于青年湖湖岸光滑,難以攀爬,邵小利同志用盡全身力氣將小孩舉過頭頂推到岸邊后,力竭而亡。盡管邵小利同志如花的生命定格在了22歲,但其舍己為人的勇氣與精神仍值得人們學習。在當前的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為加深學生對舍己為人這一思想的認識,教師可以將邵小利同志的事跡與課程理論知識進行融合,豐富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

(三)利用信息技術,保證校本文化融入思政教學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情況的出現給社會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當前的高校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高??梢酝ㄟ^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一步提升思政知識與校本文化之間融合的有效性,為學生思政知識的有效積累提供助力。首先,當前校本文化與課程思政的內容相對較多,盡管兩者間很多內容極為相似,但仍存在部分內容并不完全相同的情況?,F階段,為便于學生在學習思政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識中蘊含的校本文化內容,在開展課程融合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思政理論知識與校本文化內容進行分辨,找出兩者間的相似點與差異點。然后,依據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通過對相似點進行案例教學、對差異點進行辯證教學的方式,加強學生對思政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其次,在當前的思政課程教學前,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微課視頻教學內容的方式,令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涉及的思政知識與校本文化進行簡單的介紹,在便于學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縮減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花費的知識點介紹時間,便于教師將更多的時間應用于問題討論、師生互動等活動中,實現了課程教學時間的有效利用。最后,在當前的高校課程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知識講述無法加深學生對思政知識與校本文化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校本文化與思政知識展示在投影上,便于學生對兩者進行自行比對與學習,在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于思政知識與校本文化的認識與記憶[8]。

(四)突出校本文化融入工作的漸進性,開展分類教學

為更好地引導學生構建穩健的思政思維體系,在當前的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布魯斯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為基礎,遵循識記、領會、運用、分析、評價、創造的層級,逐步引導學生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此過程中,為降低每一層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難度,將校本文化融入每一層次的學習過程中,或者隨著思政知識的不斷深入,可以通過對校本文化內容進行不斷深化處理的方式,便于學生在學習更為深入的思政知識時,能夠實現知識理論的正向遷移,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9]。

(五)構建多元化的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對反饋進行整合

對于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來說,對學生的思政知識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中存在的不足,還能為教師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的支持?,F階段,在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以校本文化為基礎,構建多元化的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并且及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整合反饋,可以為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課程教學水平的強化提供有效的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為社會培養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新時代人才,思政課程作為當前高校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與學生未來發展狀況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F階段,為便于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程的理解,將校本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中,是切實提升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

猜你喜歡
校本教學活動思政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點校本《史記》中的“曆”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