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時期的統一戰線智慧①

2023-04-22 04:00陳喜慶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王莽項羽劉邦

陳喜慶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北京 100080)

1936 年2 月,毛澤東在陜西清澗縣袁家溝籌劃率領“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過黃河、開赴綏遠對日作戰時,突然天降大雪,于是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詩詞《沁園春?雪》。該詞在描寫偉大祖國壯麗山河后,縱論中國封建社會五位有代表性的皇帝,其中有兩位是秦漢時期的秦始皇和漢武帝,足見秦漢時期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同樣,秦漢時期的統一戰線智慧,也是在先秦時期基礎上獲得發展的,并呈現出封建社會開創時期的一些特點,特別是其中的經驗教訓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楚漢相爭中劉邦獲勝的法寶

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和人心所向,結束了千百年來諸侯分立、割據混戰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和維護國家統一,他采取了一系列開創性的重大舉措,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從而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嬴政認為,繼續沿用過去“王”的稱號不足以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且自己功高三皇五帝,于是從中各取一字,創設“皇帝”作為自己的專屬尊號。他自稱始皇帝,規定后世子孫相沿為二世、三世,并希望秦的統治可以“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然而,令秦始皇始料不及的是,其締造的秦帝國大廈,僅僅延續了15 年,到秦二世便轟然坍塌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順應渴望統一后能夠過上安定富足生活的民意,集中力量發展經濟,而是繼續發動戰爭、開疆拓土,服兵役者竟占了青壯年男子的1/3。而且,秦始皇生活奢侈,在位期間大興土木,其中僅修造阿房宮、秦始皇陵的就有70 萬人。而為了確保自己意志的實現,秦始皇還采用了嚴刑峻法,全國2000 萬人口刑徒高達200 萬人。于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顯而易見,秦始皇丟棄了助力其統一中國的統一戰線優勢,違背民意、濫用民力、失去民心,最終失去了政權。

在推翻秦王朝殘暴統治的斗爭中,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功不可沒。陳勝出身雇農,年輕時就有推翻秦王朝的“鴻鵠之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他與同樣是農民出身的吳廣等900 人被征謫守漁陽(今北京密云),屯駐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因遇雨而失期,“法當斬”,遂與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并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他被推舉為王。次年,陳勝被秦將章邯所敗??偨Y陳勝失敗的教訓,從其自身分析,至少有兩個失誤。當陳勝還是雇農時,曾對同伴說:“茍富貴,勿相忘?!奔爸两ㄕQ王,過去伙伴來看他,只因說了他當年窮困潦倒的舊事,便把伙伴殺了。毛澤東在閱讀《史記?陳涉世家》所述此事時批寫了“一誤”兩字。陳勝建政后任用專橫跋扈、殘害忠良的酷吏朱房和胡武,致使諸多起義將領不愿再追隨他了。毛澤東看到此處批寫了“二誤”兩字。這兩個失誤表面上看是成功忘本、重用奸人,實質上是不善于運用統一戰線智慧,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被自己的車夫殺害。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們點燃的反秦烈火卻在全國燃燒起來,很快形成了項羽領導的江東起義軍、劉邦領導的沛縣起義軍等幾支力量比較強大的起義軍隊伍,并結成了聯合抗秦聯盟,擁兵40 萬、打垮秦軍主力的項羽成為事實上的盟主。公元前206 年秦朝滅亡后,項羽分封了18 個諸侯王,自稱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違背先前先入關者為關中王的約定,封劉邦為漢王,駐守巴蜀、漢中。劉邦不滿意項羽的霸道行徑,在充分備戰的基礎上,聯合其他反對項羽的力量,舉起了反楚的大旗,由此開始了為期四年的楚漢相爭。最后,劉邦轉弱為強、轉敗為勝,項羽兵敗自殺,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發生這種奇跡的原因是什么呢?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進行探索,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作為當事人的項羽,在自殺前總結失敗原因時說:“此天之亡我?!边@無疑是自我安慰的借口。另一個當事人劉邦在與群臣討論獲勝原因時,認為主要是自己善于用人,項羽不善于用人,這其實是抓住了要害。毛澤東在總結前人看法的基礎上,更深刻地指出:“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雹僦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第121 頁。何為政治?毛澤東在延安與胡耀邦討論這個問題時曾深入淺出地指出,所謂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因此,毛澤東這里所說的政治家,很大程度上是指善于運用統一戰線智慧、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的政治人物??梢哉f,統一戰線智慧是劉邦獲勝的法寶,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第一,注重爭取人心。毛澤東曾經分析說:“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雹佟睹珴蓶|1959 年12 月至1960 年2 月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黨的文獻》1994 年第5 期。劉邦出身農家,雖然不事生產,但比較熟悉基層情況,了解民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因此,他擔任沛縣起義軍首領后,無論是在推翻秦朝統治還是楚漢相爭過程中,都比較注重了解和順應民意,從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劉邦率軍最先進入秦朝都城咸陽,接受秦降后,不僅秋毫無犯,還及時宣布廢除遭到民眾強烈反對的秦朝苛法,并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崩习傩沼门Q蚓迫馕縿谒能婈?,他概不接受,且解釋說,軍中尚不缺糧,不想讓大家破費。如此,百姓更加喜悅,十分擁戴劉邦,“唯恐沛公不為秦王”。楚漢戰爭中,劉邦下令安葬陣亡將士,由官方置辦棺材壽衣,護送回家鄉,這令百姓十分感動,史稱“四方歸心”。

反觀貴族出身的項羽,缺乏底層生活體驗,不太了解民眾心理,采取了一系列招民怨、失民心的錯誤舉措。項羽領導自己的起義軍,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打垮了秦軍主力,迫使20 萬秦軍投降,但他卻擔心這些降兵心懷異志,將他們全部活埋。率軍進入咸陽后,又殺死早已投降的秦二世之侄、只做了46 天秦王的子嬰,然后縱容部下將宮中的財寶、美女搶劫一空,并放火燒城,使秦國幾百年建下的基業化為灰燼。特別是自封西楚霸王后,他又殺掉了當年為號令起義軍、復立為楚懷王的熊心(原楚懷王之孫)。項羽的這些所作所為,使民眾大失所望,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當項羽被劉邦的軍隊追殺迷路,向一位老農問路時,這位老農故意指錯方向,致使其被追上并自刎身亡。所以,這不是項羽認為的老天亡他,而是老百姓也希望他亡。

第二,注重任用人才。統一戰線智慧,既是爭取人心的智慧,也是任用人才的智慧。劉邦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能夠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包括曾經在敵方陣營效力轉而投靠他的人才。劉邦重用的蕭何、張良、韓信三杰,就集中體現了他的這種用人智慧。蕭何是劉邦的同鄉,做過沛縣縣吏,追隨劉邦舉起反秦義旗后,忠心耿耿、盡職盡責,成為輔佐劉邦治國理政的頭等功臣。張良是韓國的貴族,足智多謀,志向是復興韓國,這使得他不能全心全意輔佐劉邦,但劉邦并不介意,反而當韓王需要張良時,支持他回到韓王身邊效力,這使張良大為感動,因而當項羽殺了韓王,斷了其復興韓國理想后,就立即回到劉邦身邊,成為劉邦的忠誠謀士。韓信是淮陰(今江蘇淮陰)人,出身平民,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后,先投靠項羽不被重用,后投靠劉邦,經蕭何舉薦,被劉邦拜為大將,展現了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平魏國、滅趙國、占齊國、敗項羽,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了輝煌戰功。

反觀項羽,奉行個人英雄主義,雖然慕名投奔他的人才不少,但由于其既不善于識才,又不知道惜才,更不長于用才,因此,人才先后離他而去,甚至像韓信、陳平等杰出人才,反而加入到與之為敵的劉邦陣營。本來,項羽有一個忠誠謀士范增,其才華與張良不相上下,但因項羽中了劉邦不甚高明的離間計,使二人的團結合作產生了嚴重裂痕,范增不得已辭官回鄉,死在了路上,為劉邦戰勝項羽掃清了障礙。

劉邦稱帝后,在一次慶功宴上,專門將自己與項羽的用人之道進行了對比,并稱這是自己以弱勝強、打敗項羽的主要原因。他是這樣說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雹伲ㄎ鳚h)司馬遷:《史記(簡體字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第137 頁。

第三,注重群策群力。群策群力是正確決策的重要條件,也是統一戰線智慧的重要體現。劉邦雖沒有多少文韜武略,但常常能夠虛心納諫、廣集眾智,有效減少了在重大決策上的失誤,保證了戰略意圖的實現。劉邦率先進入咸陽后,被秦國帝都繁華所吸引,打算住在宮中好好享受一番。劉邦同鄉、屠狗出身的樊噲提醒他:“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雹冢ㄋ危┧抉R光:《資治通鑒》第9 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年。張良也勸他:“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雹郏ㄋ危┧抉R光:《資治通鑒》第9 卷。劉邦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封存宮室、府庫,仍駐軍霸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當劉邦得知項羽違約封他為漢王而非關中王時,大為震怒,要發兵攻打項羽。蕭何等人極力勸諫,可先赴漢中,積蓄力量,待時機成熟后,再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聽從了他們的意見,避免了激憤用兵、以卵擊石的嚴重后果。楚漢戰爭后期,劉邦逐漸占據上風,但為了讓項羽釋放自己的父親與夫人,還是與項羽議和,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項羽履約并率兵東歸后,劉邦也打算率兵回關中,做半壁江山的主人。張良、陳平則建議,趁楚軍兵疲糧盡之機滅楚,否則,會“養虎自遺患”。劉邦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揮師追擊滅楚,實現了中國的再度統一。

反觀項羽,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導致在重大決策上連連失誤,最后落得國滅身亡的結局。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后,范增了解到先期進入咸陽的劉邦的悅民舉措,意識到此人是項羽獨霸天下的最大敵人,示意在鴻門宴上殺之以除后患,但項羽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放跑了劉邦,鑄成大錯。自立西楚霸王后,有人建議項羽以四面天險的關中為都城,但項羽貪圖虛名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固執地以故鄉彭城為都城,并將提建議的人扔進鍋里煮了,再次鑄成大錯。楚漢戰爭最后一戰,項羽兵敗退至烏江。停船靠岸等待的烏江亭長,建議項羽速速乘船東歸,并分析說,江東雖小,但土地方圓千里,民眾幾十萬,也足以稱王了。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了亭長的建議,也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可謂再次鑄成大錯。

后人對劉邦和項羽在納諫方面的不同態度、不同做法以及不同結局,進行了許多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具有啟示意義的觀點。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揚雄在《法言?重黎》中寫道:“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边@就是成語“群策群力”的由來。意思是,劉邦善于采納眾人的計策,眾人的計策又有利于凝聚群體的力量;而項羽不同,他不虛心接受大家的意見,只依靠自己的勇猛魯莽行事。因此,善于采納眾人的計策就會勝利,而只憑借個人的勇猛就會失敗。1962 年1 月30 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說:“從前有個項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里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雹僦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8 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年,第295 頁?!拔覀儸F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終要垮臺的?!雹谥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8 卷,第295 頁。在這里,毛澤東將群策群力上升到了關系黨員干部成長乃至黨的事業興衰的高度。

第四,注重照顧利益。劉邦與大臣討論自己得天下、項羽失天下原因時,有的大臣發表看法說:“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給他,與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賢良的人被懷疑,打了勝仗不論功行賞,攻占了土地不給人好處,這就是他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睂Υ藙钜彩钦J同的。在人類社會中,人們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利益關系,統一戰線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這決定了統一戰線智慧從根本上說是合作共贏、利益共享的智慧。劉邦十分注重論功行賞,滿足將士們的利益需求,這在韓信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韓信作為卓越的軍事指揮人才,對他的團結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劉邦奪取天下大業目標的實現。因此,當韓信攻占項羽的支持者齊國而試探著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時,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表示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韓信甚為滿意,因而當項羽派人勸說韓信加入反漢聯盟,項、劉、韓三分天下時,韓信不愿背恩負義,斷然拒絕,使勝利的天平倒向了劉邦。當楚漢戰爭進入決勝階段時,劉邦又給韓信加封土地,進一步調動了韓信的積極性,形成了滅楚的強大合力。

反觀項羽,正如劉邦的大臣所評論的,不僅未及時論功行賞,而且存在獎賞不公的現象。項羽在分封諸侯時,不承認已經存在的諸侯國,而要求重新進行分封,并將富裕的、重要的地方分封給自己的親信,而將與自己疏遠的將領分封到窮困偏僻的地方,引起了眾多抗秦盟友的不滿,這就成為日后這些抗秦盟友加入劉邦反楚聯盟的重要誘因。

二、與民休息與文景之治

1972 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考古發現了距今2100 多年的漢初墓葬,其中除出土了震驚世界的完好女尸、薄如蟬翼的素紗蟬衣等珍貴文物外,還出土了道家的經典文獻《老子》。這不是偶然的。漢朝建立后,從漢高祖劉邦開始,一直到漢文帝、漢景帝的六十多年里,都奉行“無為而治”的黃老哲學,踐行與民休息的生存理念,整個社會得到了休養生息,逐漸實現了國富民強,史稱“文景之治”。

劉邦登基后,面臨的首要政治難題是處理以韓信為代表的幫他奪取天下的昔日盟友的關系。劉邦先后承認和分封的韓信等七位異姓諸侯王,占據了漢朝大半疆土,并且可以直接管理封地、征收賦稅、擁有軍隊,其實力足以與中央政權相抗衡,是王朝穩定統一的巨大隱患。所以,當燕王臧荼率先謀反后,劉邦及其后的幾位皇帝以各種理由,先后廢掉了這七位異姓諸侯王,代之以劉姓諸侯王。接著,又采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使諸侯國的實力大減,不再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郡縣制逐步確立起來。

較之諸侯國問題,漢初統治者面臨的更深層的政治難題,是如何盡快醫治秦末戰爭給經濟社會造成嚴重破壞的巨大創傷,繼續贏得民眾的擁護和支持。據史料記載,漢初物價飛漲,小米每石從平日的七八十錢漲至5000 錢,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人口損失過半,到處是破敗景象。甚至像劉邦雖然貴為皇帝,都湊不齊四匹同樣顏色的馬駕車,有的將相只能乘坐牛車。面對如此嚴峻的社會現象,無論是劉邦,還是漢文帝、漢景帝,都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深刻吸取秦朝滅亡的慘痛教訓,采取了一系列體現統一戰線智慧的順民意得民心的重大舉措,讓百姓休養生息,使政權得以鞏固。

第一,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劉邦稱帝后,就下令解散軍隊,讓士兵復員回鄉,給予優先授田、免除賦稅徭役等優惠待遇,同時令戰亂中逃亡的百姓各歸本土,因饑荒自賣為奴婢的免為庶人。漢文帝即位后,先后兩次下詔免除百姓一半田稅,將十五稅一的稅率降為三十稅一,后來更是下令連續11 年免除全部田稅。大力減少徭役,將成年男子的徭役由每年服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并率先垂范,恢復古代帝王親耕籍田、皇后親桑的禮儀。漢景帝在位時,將三十稅一稅率明確為定制,為后世所繼承。將男子服勞役的年齡從17 歲提高到20 歲。為了讓農民安于生產,下詔對征發百姓采集黃金珠玉的官吏,以貪贓罪論處。

第二,廢除峻法、減輕刑罰。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漢文帝看到一位叫緹縈的女孩的上書,很受觸動。這個女孩的父親因犯法被判肉刑。她上書為父親鳴不平:“死者不可復生,人被處肉刑就不能恢復原樣,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妾愿意進宮為婢,贖父親的罪?!睗h文帝以前,就有墨、劓、宮、刖、殺等殘酷肉刑,并且人一旦被判刑,便終身為奴隸,不能恢復自由身份。漢文帝接到女孩的上書后,下詔廢除肉刑,以笞刑、服役替代,并將無期刑改為有期刑。這之前,他還下詔廢除“收帑相坐律令”,即不再對犯人親屬實行連坐,將他們沒官為奴,廢除“誹謗妖言”“祝詛上(詛咒皇帝)罪”,給予一定的言論自由。漢景帝進一步減輕刑罰,并強調疑罪從輕的原則。據統計,文景時期共頒布了八次大赦令。

第三,厲行節儉、以德化民。劉邦在位時,他和大臣們都十分儉樸。漢文帝時,繼承發揚了這種儉樸作風,自己一直穿著黑色粗絲做的衣服,最寵愛的妃子慎夫人不穿貴族婦女流行的曳地裙服,出行的車馬久不更換。他曾經想建一座露臺,得知要花費百金(約100 萬錢)后說:“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中咧?,何以臺為?”于是放棄了先前的想法。漢文帝駕崩前遺詔薄葬:“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今之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雹俑呱街骶帲骸妒酚?孝文本紀第十》,《二十四史》卷十,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年,第239 頁。史載,漢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這樣簡樸的陵墓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帝陵中絕無僅有,其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十分罕見。漢景帝時期,在年成不好的時候,下詔不接受郡國貢獻,降低皇宮伙食標準。

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 年),48 歲的漢景帝病逝,此時漢朝建立已有61 年。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在開國皇帝奠定的基礎上,經過漢文帝、漢景帝的盡心治理,漢朝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沒有水旱等災害,百姓都人給家足。國庫的錢,數以億計,因長期不用,穿錢的繩子都腐朽了,數都沒法數。糧倉里堆滿了新舊糧食,以至沒地方存放,只好放在外面,腐爛不可食。地位卑賤的看門人都吃上了小米和肉。史學家稱譽這個時期為“文景之治”,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實踐證明,漢初統治者實行的體現統一戰線智慧的與民休息政策是成功的,既使民眾受益,又贏得了民心。由此也證明了一個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坐天下。同時還證明了一個真理,統一戰線是奪取政權的法寶,也是鞏固政權的法寶。

三、漢武帝沒有罷黜統一戰線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法家思想建立國家制度,儒家和其他諸家的思想受到排斥,甚至出現了焚書坑儒的極端做法。秦漢時期,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更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因而占據了主導地位,并為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實現文景之治作出了貢獻。公元前141 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后,文景盛世下隱藏的深層社會矛盾,尤其是世風敗壞問題日益凸顯,促使漢王朝不得不對以往的治國理政思想進行反思,采取積極措施予以應對。這樣,在統治思想上,逐漸脫離黃老學說,轉向積極有為的儒家學說。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年),漢武帝采納丞相衛綰的奏議,凡是學習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學說的人,不得推選做官,同時迎儒家耆宿申公來朝,這意味著漢武帝摒棄了法家、縱橫家思想,要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整頓混亂的社會秩序。公元前134 年,漢武帝進一步采納了漢代經學奠基人董仲舒的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睎|漢班固在《漢書?武帝紀》中這樣評價漢武帝的這種做法:“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雹伲|漢)班固:《漢書》,(唐)顏師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這也就是后人所概括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

縱橫是合縱連橫的簡稱,是戰國時期實現結盟與瓦解結盟的兩種主要方式,也就是統一戰線的方式方法。漢武帝罷黜縱橫家學說,是真的丟棄統一戰線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不僅是因為人類生存發展任務繁重與生存發展力量相對不足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永恒矛盾,有效破解這個矛盾的永恒方法就是團結協作,而實現團結協作的基本方式就是統一戰線;這也不僅是因為統一戰線是漢朝政權得以建立和鞏固的法寶,也是漢朝統治者的傳家寶;更主要的是因為,志存高遠的漢武帝要想成就一番偉業,單靠自己甚至家族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運用統一戰線智慧,形成積極有為的合力。事實上,漢武帝的確是這樣做的。

漢武帝在位54 年,功業彪炳史冊,除了其個人的雄才大略外,還在于他十分重視發現、培養和使用杰出人才。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年),漢武帝頒發的即位后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命令各地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才。此后,更是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元光五年(公元前130 年)、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先后四次頒發專門的求賢詔書,體現了求賢若渴的態度。他在元封五年的求賢詔書中特別指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正確看待和使用那些有毛病的人才。他寫道:“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雹伲|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第197—198 頁。意思是,凡要建立不尋常的功業,必須依靠不尋常的人才。所以,有些狂奔踢人的馬,都是日行千里的良馬;有些常被世俗議論譏諷的人,卻是能建功立業的奇才。對于那些可能翻車的馬以及放蕩不羈的人,關鍵在于如何駕馭使用而已。

難能可貴的是,漢武帝還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推出了察舉制,將發現使用人才納入了制度化軌道。察舉制上承先秦時期的世官制,下啟隋唐時建立完善的科舉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發現考察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考核試用后再任命官職。正是由于漢武帝重視人才,并通過察舉制及其他方式發現人才,從而使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人才源源不斷匯聚到他的身邊,為他成就偉業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證。東漢著名歷史學家班固評價漢武帝的人才思想和實踐成果時說:“漢之得人,于茲為盛?!?/p>

漢武帝最偉大的功績,莫過于基本解決了北方匈奴的侵擾問題,同時于四周開疆拓土,建立了東抵日本海、黃海、東海及朝鮮半島中北部,北逾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的龐大帝國,疆域較秦朝擴大了近1 倍。因此,其死后謚號為“孝武”,可謂實至名歸。但如果認為漢武帝一味窮兵黷武,那就錯了,實際上他在解決匈奴等邊患問題時,也是重視運用統一戰線智慧的,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是堅持和親政策以及派張騫出使西域。

戰國中期,北方匈奴崛起,不斷蠶食、征服周邊弱小民族,時常南下侵擾中原地區。漢初,漢高祖劉邦曾親率30 萬大軍阻擊,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之戰中險些被俘。這使劉邦認識到,當時尚不具備武力解決匈奴問題的國力,于是采取了與之和親的政策,主要內容有以下四點:一是將一位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匈奴人對其部落聯盟首領的專稱);二是漢朝每年給匈奴大量絲綢、酒、食物等禮物;三是漢朝與匈奴結為兄弟國家;四是雙方以長城為界,互不侵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匈奴派使者前來和親,漢武帝召集群臣商議,主和派占了上風。漢武帝聽從了多數大臣的意見,繼續采取和親政策。

和親政策緩解了漢匈之間的緊張關系,為實現文景之治贏得了寶貴時間。但因匈奴一旦遭遇災荒就撕毀合約,南下擄掠,從而使匈奴問題成為漢的心腹之患。壯志激烈的漢武帝,決心利用文景之治提供的國力基礎,通過武力徹底解決匈奴問題。不過,對于漢朝是否具備獨自戰勝匈奴的能力,他沒有十足的把握,他需要同盟者。他了解到,匈奴打敗大月氏后,大月氏人西遷至西域一帶。于是,他決定派人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人,組成反匈聯盟,夾擊匈奴。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年輕的郎官張騫,受漢武帝的委派,率領100 多人的隊伍,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漢時,將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稱為西域,這里分布著數十個國家。不幸的是,張騫一行經過匈奴地域時被俘,10 年后伺機逃脫,輾轉到達已遷居溈水流域的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經在這里安居樂業,無意東歸,更無意與匈奴開戰。張騫無奈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并扣留一年多。13 年后的元朔三年(公元前126 年),歷經千辛萬苦的張騫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復命。雖然此行的預期目的沒有達到,而且這期間漢武帝在軍事上已經取得重大勝利,迫使匈奴向西遷移,但自此打通了中國通往西方的道路,故被稱為“鑿空西域”。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地是位于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該國是西域大國,也是匈奴的重要盟友,在漢匈博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騫此行的任務,是說服烏孫棄匈奴而親漢朝。盡管烏孫國尚不愿與匈奴為敵,但表示愿意與漢為友,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元封六年(公元前105 年),烏孫王同意和親,迎娶了細君公主,標志著烏孫終于從親匈奴轉為親漢,從而進一步鞏固了漢對西域的控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通從此暢通無阻,并因當時的貿易以絲綢為主,故此條道路被稱為“絲綢之路”。這可以說是張騫統一戰線之行的衍生成果,卻產生了長遠影響,甚至影響著當今中國與世界。

四、從萬眾擁戴到萬眾反對的王莽

西漢末年的幾位皇帝,或荒淫無道,或年幼無知,把祖先創造的昌盛局面,一步步糟蹋殆盡,導致政治黑暗、經濟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從官員到百姓,普遍都希望進行社會變革。

元始四年(公元4 年),先是48 萬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皇帝,請求加賞王莽,繼而又有公卿大臣900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九錫是皇帝賜給諸侯、大臣中有特殊功勛者的九種禮器,包括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是最高禮遇的表示?;实鄄杉{了公卿大臣和廣大民眾的建議,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他也成為中國古代獲此殊榮的第一人。顯然,此時的王莽可謂萬眾擁戴,并成為朝野上下實現社會變革的希望。王莽,何許人也?他何德何能獲得萬眾擁戴?

首先,他是孝悌謙恭之人。王莽祖籍山東章丘,是新都哀侯王曼次子。他的幼年十分不幸,父親和兄長先后去世,跟隨叔父一起生活。他的家族地位顯赫,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其姑王政君更是大名鼎鼎的孝元皇后。但王莽并沒有沾染紈绔子弟的惡習,“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他傾情服侍母親和寡嫂,撫育哥哥的遺子。伯父王鳳生病,他幾個月不解衣帶,精心護理、親嘗湯藥。漢代雖然獨尊儒術,但又特別重視孝道,將它作為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水平乃至選拔官吏的重要尺度。正因如此,在世人眼中,王莽是道德楷模,備受人們尊敬。

其次,他是廉潔濟民之官。王莽從24 歲開始做官,由于他廉潔自律、勤政濟民,加之其家族的提攜,38 歲時就擔任了大司馬。此時的大司馬,既是外朝首領,又是內輔之臣,可謂位高權重。而后,因為王莽的女兒成了皇后,他被加號“宰衡”,位居諸侯王公之上。隨著官越做越大,王莽越發嚴格要求自己和親屬,盡力為民眾做實事好事。每遇水患、旱災,王莽就只吃素食。有一次,一些官員來家看望王莽母親,見到他的夫人衣不曳地、破布蔽膝,還以為是他的婢仆。王莽的次子王獲殺了一個奴婢,按律不需償命,但他逼迫王獲自殺。王莽為官以后,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了自己的車馬去接濟窮人。有一年夏天大旱,有些地方飛蝗成災,王莽為賑災救荒,帶頭捐錢百萬,獻田30 頃。滿朝公卿紛紛效仿,就連太后也把自己“湯沐邑”10 個縣的收入用于賑災。王莽還將皇室的呼池苑改設安民縣,讓貧民遷居,沿途飲食及所需田宅、器具、犁牛、種子、糧食等都由官府供給。他還在首都長安城中建造五個里,有住宅200 區,讓流民居住。王莽不僅在家孝、為政廉,還盡力為民造福,因而獲得朝野上下的交口稱頌。

最后,他是飽讀詩書之士。王莽的孝悌謙恭、廉潔濟民之行,根源于其好學、篤行經學之理。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轉變為經學,成為漢代政治統治理論。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王莽從小就勤奮好學,拜當時名儒陳參學習《禮經》等經學經典。擔任大司馬后,他任命著名經學家劉歆為“羲和”(主管意識形態和學術文化的最高領導人),在長安為學者建造1 萬套住宅,大力研究和宣傳禮樂教化。王莽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使自己道德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想將經書中的要求付諸實踐,建設一個能夠造福大多數人的社會,甚至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正如他在一份上書中所寫到的:“古時候市無二價,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應將古制頒示天下?!雹賲⒓硬窇椚嚎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中國通史》五卷本,北京:華夏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 年。這樣一個理想社會,不僅使王莽自己無比興奮,也讓天下儒生為之傾倒,同時也讓廣大民眾深受鼓舞。顯然,這時的王莽儼然成了經學所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圣人,自然也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推進社會變革的改革家。

王莽深知,要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離不開權力的推動。于是,漢平帝病亡后,他立年僅2 歲的劉嬰為皇太子,他自己代天子攝政。初始元年(公元8 年),王莽逼迫其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劉嬰禪讓后稱帝,改國號為“新”,稱“始建國元年”,從而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從此,歷時211 年的西漢王朝結束了,王莽新政開始了。令人頗感意外的是,王莽推行新政不過幾年,就由萬眾擁戴走向萬眾反對。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 年),王莽被攻入長安的農民起義軍殺死,僅存14 年的新朝滅亡了。事情何以至此?除了天災,這還要從王莽的惠民新政內容去分析。

第一,改革土地制度,實行“王田制”。西漢末年土地兼并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土地集中到少數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手中,大量農民因為沒有土地而變成流民,嚴重影響著社會穩定。針對這種土地占有不公現象,王莽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王田制度,將全國土地國有化,不允許自由買賣。具體規定是,一對夫婦耕地100 畝,不足的由官府補足。王莽推行“王田制”的本意是消除土地占有不公現象,實現耕者有其田。但因為這項制度觸犯了土地所有者特別是大官僚的核心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頑強抵制,根本無法落實,很快就廢止了。

第二,改革奴婢制度,禁止奴婢買賣。奴婢問題與土地問題是密切相關的。西漢中后期,隨著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很多失地農民不得不賣身為奴。而且那時的奴婢是主人的私有財產,他們和自己的子女都沒有人身自由,主人可以像牲畜一樣隨意買賣。王莽認為,奴婢制度嚴重違背經學“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主張,因而必須廢止,逐漸實現人人平等。但由于占有奴婢最多的仍然是那些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因此,他們像反對“王田制”一樣,頑強抵制這項廢奴政策,最終也因無法落實而廢止。令王莽始料不及的是,廢奴政策甚至沒有得到廣大奴婢的擁護。因為這些被解救出來的奴婢依然沒有獲得土地,又失去先前在主人家的生活來源,成了真正的無依無靠的流民。

第三,改革財稅制度,實行“五均六筦”。這些政策漢武帝時期曾經實行過,王莽又有新的發展,主要目的仍然是為了消除貧富差距。所謂“五均”,就是在長安及洛陽、邯鄲、宛、成都等大城市設立五均官,管理市場,平抑物價,防止商人操縱市場。同時民眾經營生產缺乏本錢的,可低利借貸。所謂“六筦”,就是由國家掌握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五項事業,不許私人經營;同時由國家控制山林川澤,私人經營其中的資源國家要收稅?!拔寰闭哂捎趽p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無法得到他們的支持,因此,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這樣反而形成了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集團,最終百姓難以受益?!傲`”政策則損害了眾多正當商人、手工業者的利益,使他們在官營商業體制下失去了立足之地。

王莽從萬眾擁戴到萬眾反對的教訓,從統一戰線角度來總結,也是十分深刻的。統一戰線具有戰略性,也具有策略性,還具有藝術性。戰略性決定策略性和藝術性,策略性和藝術性影響戰略性。具體來說,統一戰線的戰略性集中體現在爭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戰略目標上,策略性和藝術性集中體現在為實現戰略目標所采取舉措的強弱度,推出時機的精準度,采取方式的靈活度等諸多方面。王莽的教訓在于,他重視了戰略性,而忽視了策略性和藝術性。稱帝前,他之所以萬眾擁戴,是做了多數人做不到的善舉,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圣人;稱帝后,他之所以萬眾反對,是要求多數人(尤其是官僚集團多數人)去做只有極個別圣人才能做到的善舉,同時把遙遠未來才能做的事情放到當下去做,從而由惠民的愿望出發,得到的卻是傷民的結果,最后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罪人。

五、士大夫群體的高光時刻和至暗時刻

王莽新政失敗后,人們懷念西漢初期政治清明、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復興漢室成為人心所向。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順應人心思漢的社會潮流,傳承先祖的統一戰線智慧,成功地將人心思漢的社會思潮轉變為支持其復興漢室的強大力量,先后擊敗了稱霸各地的割據勢力,于建武元年(公元25 年)稱帝,重建漢政權,統一了全國,是為光武帝,因定都長安之東的洛陽,史稱東漢。

如何安置作為昔日盟友的開國功臣,是所有新興王朝都將面臨的突出問題。光武帝劉秀借鑒漢高祖劉邦因誅殺韓信等功臣留下惡評的教訓,采取了“退功臣而進文吏”的做法。所謂“退功臣”,就是解除功臣的權力(尤其是兵權),降低他們的政治地位,但給予高爵、厚賞,有的還給予特進、朝請等榮譽性特權,簡言之,就是生活上養起來、政治上閑起來。所謂“進文吏”,就是大量選進懂得治國安民的文士儒士,任用他們治理國家。光武帝通過這項措施,實現了向文治的轉變,確立了一整套以文官為中心的體制,并逐漸形成了一個士大夫群體??梢哉f,他們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先驅。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創立了世界教育史上有確切文字記載的第一所國立中央大學——太學,主要任務是傳承儒學經典、培養政府官員。太學中擔任傳道授業之職的是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博士,生員來自全國各地,統稱為太學生。到東漢后期,聚集京師洛陽的太學生已達3 萬多人。太學生的學習目的十分明確,就是入仕做官。因此,太學生是士大夫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漢中后期政治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普遍出現了黨同伐異、任人唯親的現象。太學生人數激增,原本官場競爭已經十分激烈,而選拔官吏方面的黑暗與不公,又加劇了入仕的難度。此種情況下,太學生們根本無法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了。他們除了關心個人前途外,還關心民生疾苦、國家命運。而這些問題,也正是朝廷中一些正直官員關心的問題,所以他們逐漸與太學生中的領袖聯合起來,以匡扶王室、維護正義為目標,以言論批判為武器,針砭時弊、抨惡褒善,宛如污濁社會中的一股清流,故而被稱為清流派士大夫群體,并且在社會上獲得了聲譽和尊重。據史料記載,東漢后期著名將軍皇甫規,不怕勇猛的羌人,不畏權勢遮天的官僚,但獨懼清流派的名士。有一天,一個名叫王符的年輕書生登門拜訪,他“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①(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第6 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第1643 頁。,原因很簡單,王符是清流派的名士??梢哉f,這是東漢士大夫群體的高光時刻。

在東漢的官僚體制中,與士大夫群體并重的,還有兩個政治群體,一個是外戚群體,另一個是宦官群體。所謂“外戚”,指皇帝的母親和皇后方面的親戚?;实勰暧讜r,外戚往往干政擅權,成為一股十分強大的政治勢力。所謂“宦官”,是指男子失去男性功能之后,在宮中服侍皇帝與后宮的閹人。東漢后期,宦官人數已經達到兩千多人,他們深度干預政事,儼然成了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延熹二年(公元159 年),漢桓帝劉志借助宦官的力量,鏟除了權傾一時的外戚梁冀,多名宦官因功封侯,標志著東漢進入宦官專權時代。這些宦官倚仗皇帝的寵幸,飛揚跋扈、為非作歹,被士大夫群體視為萬惡之源,成為士大夫群體批判和抨擊的主要對象。

延熹九年(公元166 年),著名清流派旗幟性人物、司隸校尉李膺處死了一名故意殺人犯。該犯的父親叫張成,唆使兒子殺死了仇人。李膺審理此案期間,恰逢皇帝頒發大赦令,但李膺并未按令放人,而是毅然處死了這個殺人犯。原因很簡單,張成是宦官們的座上賓。張成在宦官的支持下上書皇帝,控告李膺等人收買太學生,結黨營私、誹謗朝廷、惑亂人心。對于皇帝來說,群臣如果結黨營私,會對皇權造成重大威脅。所以,漢桓帝聽信了宦官們的說辭,把清流派士大夫群體稱為“黨人”,并下令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搜捕,李膺等數百名“黨人”陷入牢獄之災。所幸在太尉陳蕃、外戚竇武等朝廷重臣苦苦求情下,漢桓帝大赦天下,李膺等人幸免于難,但卻被禁錮終身,永遠不得為官。這就是東漢歷史上首次“黨錮之禍”。

永康元年(公元167 年),漢桓帝病亡,13 歲的漢靈帝劉宏即位后,朝廷重臣重新洗牌,竇太后的父親竇武和本屬清流派官員的陳蕃受到重用,分別擔任大將軍和太傅。他們精誠合作、用心輔政、任用賢良,特別是為李膺等“黨人”平反昭雪,促進了清流派群體和外戚群體結成同盟。如果說以前清流派群體同宦官群體的斗爭主要是批判和抨擊的話,那么,現在則是試圖徹底鏟除這股黑惡勢力,并且取得了以竇武為代表的外戚群體的支持。建寧元年(公元168 年)五月的一天,洛陽上空出現日食天象,朝野上下驚恐不安。在漢代人們觀念中,這是上天對皇帝施政不當的譴責。竇武、陳蕃等人立即借機上奏,稱宦官干政招致天怒人怨,必須將他們統統革職,全部繩之以法。這個奏章是呈送竇太后親閱的,然而,太后身邊的宦官當時就偷窺到了這些殺氣騰騰的文字。一些平時并無惡行的宦官被激怒了,他們怒吼道:“為非作歹的宦官固然該殺,可是我們這些人并無罪過,為何要被族滅!”生死關頭,宦官們團結起來、連夜行動,軟禁了竇太后,劫持了漢靈帝,又以皇帝和太后的名義發布平亂詔令。竇武倉促組織軍隊應戰,無奈他的士卒不敢攻擊皇帝的羽林軍且紛紛倒戈,竇武兵敗自殺。陳蕃聞訊后,不但沒有退卻,反而率領門生、屬吏80 多人沖入皇宮抗爭,最終被害。隨后,在宦官的授意下,朝廷下令在全國范圍內緝拿“黨人”,李膺等百余名清流派士大夫被處死。朝廷還下詔,“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族內的親屬都禁錮終身,不得做官。這是東漢歷史上的第二次“黨錮之禍”,也是士大夫群體的至暗時刻。

在東漢三支重要政治力量中,清流派士大夫群體和外戚群體聯合起來,并沒有取得反對宦官群體的勝利,原因何在?統一戰線要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具體包括:鞏固自己力量,爭取中間力量,分化敵對力量。竇武、陳蕃結成的反宦官聯盟的失誤在于,不加區分地把所有宦官作為打擊對象,促使原本不睦的宦官們團結起來,并利用在皇帝、太后身邊服侍的優勢,及時掌握情況全力反擊,從而轉危為安。由此可見,打擊面要小、團結面要寬,這是統一戰線智慧的真諦。

六、太平道與黃巾起義

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李耳,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一向主張無為而治。西漢前期的統治者采納他的學說,與民休息,締造出令民眾思念的“文景之治”。不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學說上升為國家的主導思想,老子和他的政治主張不再被官方重視,但是在民間仍然具有廣泛影響,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有新的著作問世,對推動道家學說向道教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先是在西漢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將老子思想與讖緯學說相結合,同時披上神話的外衣,編著了《包元太平經》一書,獻給了朝廷。鑒于該書提出漢家氣運已完,應重新受命于天,故朝廷以其借鬼神欺上惑眾的罪名,把他關進了大牢。繼而在東漢漢順帝時,又有齊人宮崇向皇帝奏上方士于吉編著的《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該書有120 卷,內容繁多,主要是重新構筑了天人合一思想;勾勒了一個平均、平等的理想社會圖景,提出了一套無為而無不為的統治術;提出了修道者的修身養性術,強調人們只有信修正道,才能斷除災異而得道成仙。因有人奏稱該書“妖妄不經”,便將其封存在了皇家的書庫里。漢桓帝時,著名方士襄楷又向皇帝推薦這部書,皇帝依然未予重視。

與漢代統治者的態度截然不同,冀州鉅鹿(今河北巨鹿)人張角,卻對這些書特別是于吉的《太平經》如獲至寶,并據此創立了一個道教組織——太平道。張角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不能不說到東漢后期的形勢。這個時期,曠日持久的對西北羌人的戰爭,給東漢王朝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給百姓帶來無盡痛苦;戰爭之外,土地兼并現象日趨嚴重,大多數農民喪失土地;加上連年災荒瘟疫,黎民貧病交加、走投無路,于是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乞食,成為流民。據統計,漢桓帝時流民竟達數十萬戶,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憤怒的流民到處暴動,規模越來越大、次數越來越多,從漢安帝到漢靈帝的八十多年間就有近百次,嚴重威脅著東漢王朝的統治,因而每一次都遭到殘酷鎮壓最終都失敗了。胸懷推翻東漢王朝黑暗統治大志的張角,認真分析了這些暴動失敗的教訓,認為主要是缺乏組織、力量分散,沒有形成合力,因而決定進行全新探索。他利用《太平經》,成立太平道,將廣大流民和其他窮苦民眾團結起來,體現了他獨到的統一戰線智慧。

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 年)春,一場瘟疫席卷中原,其中冀州又成為重災區,死亡無數,百姓驚恐萬分。年輕時學過醫的張角,利用給百姓義務看病的機會,宣傳太平道,發展信徒。他創造了一套獨特的治病方式,病人只需跪拜懺悔,服下他親手配制的符水,即可病除。說來也奇怪,不少氣息奄奄的病人確實轉危為安。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慕名前來找張角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張角乘機告訴人們,只要加入太平道,就會進入彼岸的太平世界,那里“人人無貴賤”“食輒令有余”。這對飽受官吏盤剝、極端貧困的百姓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于是紛紛加入。很快,太平道的勢力遍及八州,信徒多達數十萬人,成為一支十分重要的社會力量。

太平道勢力的迅猛發展,引起了朝廷的關注。司徒楊賜急奏漢靈帝,提醒重視太平道的潛在威脅,并提出了解決方案:“簡別流人,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后誅其渠帥,可不勞而定?!焙喲灾?,就是先解散流民,再處置張角等太平道領袖。盡管這是一份十分重要且極具眼光的奏章,但并未進入漢靈帝的視野,相反卻引起了張角的警覺。他加快了行動部署,按照軍事化組織模式,將全國太平道信徒分為36 方,大方1 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名首領,以便動員組織信眾。

光和六年(公元183 年),是氣候變化十分異常的一年。按照當年流傳的讖緯,這是國家將出現變亂的征兆。張角適時發出了發動起義的戰斗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薄吧n天”代表東漢腐朽政權,“黃天”代表太平道理想社會,“甲子”是漢靈帝中平元年,即農歷甲子年(公元184 年)。甲子年正月,因太平道中有人向官府告發暴動計劃,張角宣布暴動提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就此爆發。東漢末期全國共有13 個州,起義波及京師洛陽周邊的8 個州。這些裹著黃色頭巾的起義軍,攻打城池、焚燒官衙,捕殺官吏、釋放囚犯,給東漢王朝地方機構造成重創,并對京師洛陽構成重大威脅。但是,由于張角領導的黃巾軍雖然人數眾多,但缺乏軍事素養,且由于提前起義,各方之間未能有效協調配合,容易被各個擊破。所以,隨著漢靈帝組織官軍反擊并穩住陣腳后,黃巾軍劣勢凸顯,南方戰場戰敗后,北方戰場因張角突然病逝,也于當年11 月失利。黃巾起義雖然被血腥鎮壓下去了,但也嚴重動搖了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致其陷入了亂世泥潭。

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利用宗教發動的農民暴動,標志著宗教作為一支重要社會力量走進了中國政治舞臺,正確處理與宗教的關系成為擺在此后歷朝歷代統治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成為實施統一戰線戰略必須關注的重要領域。

猜你喜歡
王莽項羽劉邦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親戚
項羽為什么不肯定都關中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漢初劉邦集團“入都關中”事跡查驗
王莽嶺抒懷
劉邦記嫂之恨
劉邦斬丁公
劉邦不識字嗎?
夢遇項羽
也談王莽改地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