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

2023-04-22 04:00朱航正黃延敏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設

朱航正,黃延敏

(1.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2.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一、引言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與物質文明相適配的概念。新文化運動時期,毛澤東就闡發了“精神”與“文明”的關系,指出青年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編:《毛澤東早期文稿》,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60 頁。。之后瞿秋白使“文明”同“社會主義”產生關聯,他認為:通過社會革命能夠改造人與人的關系,以此提升技術手段,最終“技術的發展當然能成為各方面的,無所偏倚的;——精神文明自然也能真正改善”②《瞿秋白文集 政治理論編》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278—279 頁。。延安整風期間,凱豐在肅清黨八股時表示“精神上物質上都不能容許黨八股繼續存在”①《毛澤東凱豐兩同志論肅清黨八股》,《新華日報》1942 年3 月29 日,第4 版。。潘梓年《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一文辨別了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對精神的不同認識:“唯心主義者以能有美妙的理想為滿足,把它掛在天上叫人去膜拜,把它安放在明天作為一種希望;唯物主義者則不以只有美妙的理想為滿足,而還要求得理想能夠見之于實際,要把它從天上拉到地下來,要把它從明天的變成今天的?!雹谂髓髂辏骸段镔|與精神的關系》,《群眾》第8 卷第4 期(1943 年2 月16 日),第101 頁。新中國成立后,精神文明同文化建設密切相關,毛澤東認為,在立足本國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突出人民性是精神文明領域的主要特征,如“藝術離不了人民的習慣、感情以至語言,離不了民族的歷史發展……特別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應該‘標新立異’,但是,應該是為群眾所歡迎的標新立異”③《毛澤東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77—80 頁。??梢哉f,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已經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有所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升至政策層面,成為與經濟建設相關的重要概念。目前學界關于黨領導的精神文明建設歷程已有研究。如謝春濤、劉芮杉考察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思想的形成過程,指出1979—1986 年實現了由“共產主義理想”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再到具體培養“四有”公民的轉變。④謝春濤、劉芮杉:《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思想與根本任務的調整(1979—1986)》,《上海黨史與黨建》2020 年第7 期,第27—34 頁。楊鳳城指出,從改革開放初期至十七屆六中全會,黨的文化戰略實現了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認知演進。⑤楊鳳城:《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戰略思想的與時俱進》,《高校理論戰線》2012 年第3 期,第18—23 頁。朱敏彥認為,黨的十二大和十二屆六中全會是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關鍵,之后則是理論的進一步發展。⑥朱敏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6 年第2 期,第17—23 頁。詹小美、駱紅旭將“精神文明”視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先進社會文化形態,并以此為線索回顧百年黨史歷程中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脈絡。⑦詹小美、駱紅旭:《中國共產黨精神文明建設百年實踐與價值圖示》,《青海社會科學》2022 年第2 期,第2—9 頁。另外,臺灣的林祐斳以羅杰斯(Everett M.Rogers)的創新分布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為框架,將精神文明建設分為觀念因素、宣傳機構與管道、傳播過程三個部分,認為鄧小平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主要偏向“思想建設層面”,而后鄧小平時期則是“思想建設”與“文化建設”平行發展。⑧林祐斳:《創新與持續:論中共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宣傳機制》,《展望與探索》2014 年第3 期,第54—75 頁。

以上為該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學術基礎。但相關成果或在時間上限于特定歷史時期,或在內涵上將精神文明視作較寬泛的概念,或僅從官方意識形態建構層面進行分析。實際上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其具體要求在“黨員”與“群眾”之間有所區別,本身的意義也隨概念所指而不斷轉變。本文旨在回顧黨的精神文明建設方針的提出與發展,兼及時代條件下社會文化發展動向,梳理黨對精神文明建設概念認知的變遷過程。

二、黨的十二大前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從思想到準則:黨的十二大報告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

現有資料顯示,“精神文明建設”的最早提出者是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李昌。①史義軍:《李昌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提出》,《炎黃春秋》2005 年第8 期,第46 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久,社會上出現一些錯誤的思想傾向。②程中原:《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二)——理論工作務虛會始末》,《黨史文匯》2008 年第10 期,第14 頁。針對這一現象,鄧小平表示理論工作的主導思想是向前看,“理論要為政治服務”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年,第500 頁。。1979 年李昌向胡耀邦提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自此,“精神文明”概念寫入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的講稿中。

1980 年底,李昌在黨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致信鄧小平,建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他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分為實體部分和意識形態部分,前者指所有行業各司其職,后者則依靠全社會共同推進,“說某人專,就是說他肯鉆研專業并有一定的水平;說某人紅,現在是否可以理解為:他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奮斗,而且本身也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④李昌:《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李昌同志給中央領導同志的信》,《半月談》1981 年第3 期,第4 頁。。鄧小平此前在1979 年3 月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社會主義社會能擁有共同的道德標準⑤《鄧小平文選》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67 頁。,所以接到信后于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講話表示,精神文明就是科教文化及“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⑥同上書,第367 頁。。李昌所言闡釋了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緊密聯系,這也是形而上層面的精神文明能夠被“建設”的原因。

共產主義思想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完整關系則在黨的十二大上正式立論。黨的十二大報告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系統論述: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此基礎上,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相適應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且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22—23 頁。胡喬木對此論斷予以闡釋,在他看來,作為思想的共產主義能夠影響人們當下的社會實踐,“如果離開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共產主義的道德,那么我們怎么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呢?”⑧《胡喬木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456 頁。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趙守一也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迄今為止的一個最高的階段。它的核心,是共產主義精神”⑨趙守一:《建設兩個文明的關鍵》,《紅旗雜志》1982 年第1 期,第14 頁。。共產主義思想是為實現共產主義制度而存在的信念,這也意味著盡管共產主義作為社會形態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但共產主義思想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便已萌芽,并貫通過去、當下及未來。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3 頁。

黨的十二大報告認為共產主義并不渺茫,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素寓于黨內黨外英雄模范奮不顧身的現實事跡之中?同上。,擁有共產主義思想的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一切先進分子”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4 頁。;但又承認擁有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并非所有人,與之相對的是不具備共產主義理想的其余分子,兩者共同構成全體國民的子集。同時,報告將精神文明建設分為文化建設與思想建設,后者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理論”,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型社會關系。②同上書,第25—26 頁。這表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現實與其所指對象之間還未達成一致。

中央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將注意力集中于干部隊伍建設,以政治性為首要標準。共產主義精神寓于先進分子中,黨員尤其干部是促使精神文明與群眾相聯結的重要紐帶。正如胡喬木所言:“我們一直按照共產主義的準則來建立我們的黨組織,要求我們每個黨員?!雹邸逗鷨棠疚募返? 卷,第450 頁。時任全國政協常委的吳黎平也表示:“共產黨人正是由于用共產主義思想武裝了自己,所以才能具有革命的堅定性,在曲折、復雜和艱巨的革命斗爭中毫不動搖?!雹苤袊鐣茖W院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主編:《共產主義思想與實踐》,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5 頁。趙守一表達了提高黨員干部思想覺悟的首要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工人階級不能自發地產生社會主義覺悟……它需要從外面灌輸進去。這就決定了用馬克思主義教育人,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過去,我們靠宣傳馬克思主義來啟發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取得了奪取政權的勝利,現在,要進行兩個文明的建設,仍然要做這個灌輸工作。當前,首先要使全國兩千萬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受到比較充分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雹葳w守一:《建設兩個文明的關鍵》,《紅旗雜志》1982 年第1 期,第14 頁。黨的十二大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要求,并將用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大眾、領導人民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容寫進黨章。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42、59 頁?!案锩本佑凇八幕敝?,在胡喬木看來,“革命”即“繼續用革命精神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目的而進行革命斗爭。這是革命由質變階段轉入量變階段,也可以說是革命的轉義”⑦《胡喬木文集》第2 卷,第155 頁。。這表明革命精神與共產主義精神是同義語,干部隊伍革命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直接相關。

(二)全社會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

與此同時,黨面向大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由全國總工會牽頭,1981 年2 月發表的《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指出要“通過‘五講’達到‘四美’的要求”⑧中央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辦公室:《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文件選編》,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 年,第16 頁。。隨后《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通知》發表。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衛生部和公安部聯合發出通知 支持九單位倡議開展“五講”“四美”活動 在當前要著重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人民日報》1981 年3 月3 日,第1 版。翌年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宣部《關于深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的報告》,要以此改觀城鄉社會風氣,并確定每年3 月為全民文明禮貌月。①《中央辦公廳根據書記處指示轉發中宣部關于深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的報告 每年三月為“全民文明禮貌月” 中央書記處要求全體黨員、團員、國家干部要做全國人民的表率,使黨風和干部作風有一個顯著轉變》,《人民日報》1982 年2 月28日,第1 版。至此,“五講四美”與“全民文明禮貌月”共同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部分。在北京首屆“全民文明禮貌月”表彰大會上,市委書記劉導生表示:“今天的大會,既是總結經驗、鞏固成果的大會,又是深入持久地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動員大會?!雹凇犊偨Y經驗 鞏固成果 深入持久地開展“五講四美”活動 首都舉行“全民文明禮貌月”總結表彰大會 萬里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到會祝賀并講話,劉導生作總結報告》,《人民日報》1982 年4 月9 日,第1 版。中央書記處書記王任重也表示全民文明禮貌月與“五講四美”是一體兩翼的關系,本質是提倡共產主義道德,關鍵在思想教育:“‘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開展以來,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要把經驗認真總結一下??偨Y經驗,是為了堅持下去。從各地情況來看,要使‘五講四美’活動經?;?、制度化,首先要抓思想教育。共產黨就是要提倡共產主義思想和道德?!雹邸蹲ニ枷虢逃?抓具體措施 “五講四美”活動要經?;贫然?中宣部約請有關單位同志座談,交流“文明禮貌月”活動情況,部署下一步工作》,《人民日報》1982 年3 月26 日,第1 版。之后,“五講四美”活動與“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同時開展。1983 年1 月,第六個五年計劃報告于“五講四美”外加入“三熱愛”內容④本報評論員:《把“五講四美”同“三熱愛”統一起來》,《人民日報》1983 年1 月6 日,第4 版。 參見中央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辦公室編:《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文件選編》,第113—137 頁。。

在“五講四美三熱愛”的要求下,精神文明建設在地方開展。一些介紹“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中模范案例的小冊子出版,如黃岡地委宣傳部1982 年編寫的《精神文明之花——黃岡地區出席湖北省“五講四美”積極分子、先進單位代表會代表事跡介紹》、益都縣委宣傳部1983 年編印的《文明之花(一)》、黔西南州委宣傳部1986 年編寫的《初綻的文明之花》等。一些地方經驗被視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典范推廣至全國,如邯鄲市關于開展工農共建精神文明的經驗、北京市開展綜合包戶服務的經驗、天津市開展共建文明街的經驗、黑龍江省創建文明村文明單位的經驗被中央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轉發。④本報評論員:《把“五講四美”同“三熱愛”統一起來》,《人民日報》1983 年1 月6 日,第4 版。 參見中央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辦公室編:《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文件選編》,第113—137 頁。之后,鄧小平表示要在“五講四美三熱愛”基礎上“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⑤楊武敏:《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講話著重指出 一靠理想 二靠紀律 才能團結起來 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人民日報》1985 年3 月9 日,第1 版。。這一要求在1986 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正式明確,即黨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123 頁。

雖然選拔干部的硬性標準與針對非黨員的要求和期盼并不相同,但就結果來看,精神文明建設確實囊括了全社會的黨員及群眾。時任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石堅表示:“居民區干部努力宣傳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廣大居民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新道德,使每個家庭、院落成為風氣好、治安好的健康細胞?!雹咧泄蔡旖蚴泻推絽^委員會、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政府:《文明之花》,1986 年,“代序”第2 頁。而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其所指代的范圍呈現出由全民向黨員收縮的態勢。

三、黨的十三大至十五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一)黨的十三大: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黨員、群眾不同要求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由理論探討上升為政治問題,可追溯至1983 年周揚和胡喬木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爭論,雙方分歧源自“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周揚認為一些腐化現象最終可能導致偏離社會主義,只有通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一系列改革才能克服異化;“異化的根源并不在社會主義制度,而在我們體制上和其他方面的問題”①《周揚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475 頁。。其《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發言在《人民日報》發表并在國內外引起反響后②參見盧之超:《80 年代那場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爭論》,《當代中國史研究》1999 年4 期,第19—35 頁。,理論問題自此引發了政治思考。胡喬木強調,“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長期的過程”③鄧力群:《十二個春秋(一九七五——一九八七)》,香港:博智出版社,2005 年,第264 頁。,“異化”則是反映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暫時性詞語④胡喬木:《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57 頁。。鄧小平表明了與胡喬木一致的態度⑤鄧力群:《十二個春秋(一九七五——一九八七)》,第272 頁。,從理論層面認為黨的十二大報告中的共產主義“理想”應貼近現實,將其宣傳為全體人民的行為規范并不合適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年,第1139 頁。。他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針對思想界情況發表講話,認為“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污染”,現階段不能抽象地談論人道主義⑦《鄧小平文選》第3 卷,第39—41 頁。,此觀點得到陳云的支持⑧《陳云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32 頁。。由于中央宣布對理論界和文藝界保持寬松融洽的方針,講話被限定在中央文獻選編及鄧小平文選的范圍內發表⑨《胡喬木傳》編寫組編:《胡喬木書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584 頁。。與之相伴隨的是,1983 年11 月,《人民日報》發表《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文章,標志著現實層面的“清除精神污染”結束。⑩《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污染須清除 生活要美化》,《人民日報》1983 年11 月17 日,第4 版。

這場爭論影響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政策?!耙笕珖煌碾A層和人群都用共產主義思想對待精神文明,事實上辦不到?!?龔育之:《回憶:在耀邦主持下起草精神文明決議》,龔育之:《黨史札記末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139 頁。1986 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將“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調整為“馬克思主義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指明黨員干部和群眾均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33 頁。而當鄧小平表示要將政治體制改革提上日程之后?《鄧小平文選》第3 卷,第160 頁。,理論界爭論及相關社會問題的出現,反映出黨的十二大報告關于精神文明建設論述的不足。

與精神文明建設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影響到黨的十三大報告的內容。黨的十三大報告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定位當前發展現狀?吳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來龍去脈》,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8—11 頁。,強調“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11 頁。,同時也指出“必須破除離開生產力來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歷史唯心主義觀念”②同上書,第48 頁。,這表明抽象談論“異化”問題脫離了社會主義社會基于生產力的物質文明發展前提。報告亦承認理論工作有所欠缺,即“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狀況,同我們正在進行的偉大事業相比,是很不相稱的”③同上書,第51 頁。,并表明現階段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很高的要求④同上書,第13 頁。,為之后的體制改革與理論調適提供了空間。

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精神文明建設對認知主體的思想要求也與先前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首先應當是“全黨同志特別是高中級干部”⑤同上書,第51 頁。,將黨的基本路線歸于黨的思想建設的范疇;而面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則講求切實有效,并承認“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那種封閉狀態,禁止人們接觸形形色色的思潮”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41—42 頁。。黨員和非黨員程度有別,這與黨的十二大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定位有所差異。

(二)“文化熱”與“優秀思想文化傳統”

從社會思潮著眼,1980 年代進入后期,與之相伴隨的還有思想界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變化,主要是“文化熱”討論的結束與保守思潮的萌芽。在陳來看來,“文化熱”討論核心問題是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大致可歸納為三種觀點:“走向未來叢書”編委基于西方科學主義的批判;“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基于西方人文傳統的揚棄;中國文化書院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⑦甘陽主編:《中國當代文化意識》,香港:三聯書店,1989 年,第584 頁。甘陽1987 年的《古今中西之爭》一文認為,“文化熱”討論的關鍵問題是“文化之爭”,實質是將“現代化”等同于“西化”,一些學者有著反傳統的單極化傾向。⑧同上書,第16 頁。他認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無法擺脫的文化傳統,惟有繼往而開來,于1988 年發表《儒學與現代——兼論儒學與當代中國》,在思想上肯定儒學及本國文化。⑨甘陽:《古今中西之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年,第10 頁。也有人表示:“把一切責任都推到‘老祖宗’身上,歸咎于傳統文化,則是反映出一種‘倒霉看反面’、‘一窮就氣短’的失衡心態?!雹忡娙A民等:《重評〈河殤〉》,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89 年,第14 頁。海內外亦有一些學者以保守姿態發聲,如林毓生關于五四運動的著作——《中國意識的危機(增訂本)》在大陸問世,海外新儒家杜維明、傅偉勛等產生一定影響,雖然短期內應者不多,卻是與西化之聲相反的主張,亦是文化保守主義于90 年代興起的濫觴。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繼承傳統,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無法繞開的話題。與民間啟蒙陣營內部對中國傳統驀然回首相應的是官方對中西文化問題的立場。江澤民《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部分指出:“要特別注意反對那種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崇洋媚外思想?!雹僦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74—75 頁。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范圍也基于強化中國本位而相應擴大,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之外,還包括中華文明優秀思想文化傳統及優良社會公德。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年,第428—429 頁。

90 年代的到來使傳統被重新審視。1992 年新一屆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由匡亞明接替李一氓擔任組長③楊牧之:《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回顧與展望》,《中國出版史研究》2018 年第1 期,第10 頁。,并于次年主辦《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期刊,發刊詞表示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良傳統,“集中外古今之長,創造出先進的精神文明”④《發刊詞》,《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 年第1 期,第5—6 頁。。官方話語亦提出了復興民族文化的目標。早在1990 年,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李瑞環就表示要“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大事來抓”⑤李瑞環:《關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若干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290 頁。。黨的十四大報告表示,建設精神文明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思想文化傳統。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8 頁。

(三)黨的十四大、十五大:黨委明責與先進文化

1989 年9 月新任總書記江澤民提出“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將精神文明定義為內容上堅持馬克思主義,范圍上面向黨員、共青團員、先進分子及全國人民的思想教育。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74—75 頁。精神文明涵蓋的主體范圍再次回到黨的十二大報告中的要求。但這并非僅對之予以重申,因為黨的十二大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隨著物質文明發展,精神文明亦會同步提升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2 頁。;此時則承認思想建設的特殊性,“要深刻吸取近幾年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的教訓,在努力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切實抓好精神文明建設”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626 頁。。

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黨中央從實際出發服務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并在新聞、出版、教育等方面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保障。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27 頁。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要求“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146 頁。,建立起在各級黨委統一領導的基礎上由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體制機制?同上書,第139、第150 頁。?!稕Q議》增加了對黨員的思想監督,并要求縣級以上領導干部開展黨性黨風教育,黨中央成立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地方也成立相應機構?同上書,第152 頁。,以達到從嚴治黨、搞好黨風的效果。

黨的十五大報告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總括式的宏觀概念,進而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構想,在培育“四有”公民的基礎上增添新要求,即“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16 頁。。此時的精神文明建設在承認各類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基礎上面向群眾,彰顯國家的正統意識形態,“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347 頁。。時任中宣部部長的丁關根表示:“要在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汲取營養、總結經驗,在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中改進工作、促進繁榮。無論是進行宣傳教育還是創建精神文明,都要貼近群眾實際,得民心順民意,辦實事辦好事,反對形式主義?!雹壑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665 頁。江澤民直接表達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精神文明的有機聯系:“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雹堋督瓭擅裎倪x》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76 頁。

四、世紀之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一)文明論與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1990年代至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社會思潮的另一顯著特征是“文明”的政治化。1980年代“文明”更多是指“五講四美三熱愛”中的“講文明”,是品德層面的文化教養之意,各地宣傳部門出版的“文明之花”叢書即為例證。90 年代的“文明”則指的是全球視野下的不同文明形態(civilization)。1993 年10 月香港《二十一世紀》期刊發表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的文章——《文明的沖突?》,提出未來世界格局取決于八大文明的相互作用。圍繞這一觀點的討論就此展開,80 年代的文化問題轉變為全球視野下的文明討論,尤其是“東亞四小龍”的成功經驗使人們看到超越西方現代性的另一種可能⑤當時基于儒學與東亞的經濟崛起問題形成了“儒家資本主義”說。相關研究參見林同華:《東方:儒家資本主義經濟文化觀論述》,《學術季刊》1990 年第4 期,第168—177 頁;羅榮渠:《東亞跨世紀的變革與重新崛起——深入探討東亞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經驗》,《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 年第1 期,第4—19 頁;曹青:《東亞經濟騰飛中的儒學文化作用》,《發展論壇》1995 年第11 期,第46—48 頁;張焱宇:《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現代化中的作用》,《現代國際關系》1996 年第3 期,第33—38 頁。。

“文化熱”在世紀之交轉向了“國學熱”。張岱年、季羨林等人先后發表文章,借鑒中國哲學傳統及薩義德(Edward W.Said)“東方學”等概念,對西方現代性進行反思⑥《綜舊典而開新風——訪學者張岱年》,《人民日報》1998 年7 月17 日,第12 版;秦維憲:《“21 世紀:東方文化必將全面復興”——季羨林對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思考》,《學術界》2007 年第3 期,第118—123 頁;方克立:《批判繼承,綜合創新》,《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 年第3 期,第3—6 頁;陳曉明等:《東方主義與后殖民主義》,《鐘山》1994 年第1 期,第126—148 頁。,形成了與文化激進主義相反的態度。更有部分學者開始思考“多元現代性”命題——中國在與西方歷史、文化差異巨大的前提下,怎樣方能走出自己的現代化之路?⑦相關探討文章如劉禾:《理論與歷史?東方與西方》,《讀書》1996 年第8 期,第3—11 頁;汪丁?。骸对囌f現代性》,《讀書》1997 年第6 期,第3—10 頁;吳承明:《中西歷史比較研究的新思維》,《讀書》1998 年第12 期,第78—82 頁。整體范圍上看,現代性反思基本囊括了當時整個中國思想界,各家討論均與中國的改革方向及全球化問題有著密切聯系,“古今中西之爭”并未隱匿。

與“國學熱”及現代性反思相應,對傳統思想資源的弘揚繼續在黨內展開。1995 年江澤民在北京視察工作時表示:黨員干部除了講學習、講政治,還要“講正氣”,所謂正氣就是“古語所說的‘吾養吾浩然之氣’,‘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等等”。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536 頁。1998 年開始在縣級以上干部隊伍中開展“三講教育”活動,至2000 年底結束。2001 年1 月江澤民將儒家文化中的德治傳統加以繼承和發展,提出國家治理層面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②《江澤民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00 頁。

邁向新世紀,繼“國學熱”之后產生的思想動向基本可分為:按空間分布來看,主要有民族主義論爭、后殖民文化問題、“新左派”話語的生成;以時間縱深觀之,主要是人文精神討論、后現代主義問題、自由主義對改革方向的看法。③可參見許紀霖、羅崗等:《啟蒙的自我瓦解:1990 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重大論爭》,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7 年。前者主要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重新確認中國本位,后者則要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審視西方價值觀及其現代性。其中,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爭更切近中國應如何轉型這一“元問題”:前者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將改革引向深入、西方的自由主義值得借鑒,但或多或少忽視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后者做到了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缺陷、資本市場的批判,而對改革的未來方向卻無借鑒模型?!拔幕療帷敝谢谥形鞯缆返恼蚊}經過現代化的棱鏡再次顯現,文明譜系中激進與保守的價值選擇接替了中西文化之爭。只不過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爭論局限于書齋之中。同時,“全盤西化”的聲音已衰微,借鑒西方理論切入中國現象成為新的趨勢。而保守之聲亦影響到了史學界,一些學者對近代以來的漸進改良予以重新評價。④鄭大華、賈小葉:《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近代史上的激進與保守研究述評》,《近代史研究》2015 年第4 期,第289—314 頁。

黨的十六大之后,中華文化的凝聚力要求由黨內走向黨外。境外分裂勢力從未停止針對我國的分裂活動,并通過各類信息傳播手段對我國領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⑤王繼雨:《新時期新疆穩定問題實證研究》,《科學社會主義》2006 年第4 期,第86—89 頁。如1990 年代末至21 世紀初西方漢學界的“新清史四書”質疑傳統清史研究,其學術背后無法擺脫西方對中國崛起的隱憂、對我國民族政策的誤讀⑥徐泓:《“新清史”論爭:從何炳棣、羅友枝論戰說起》,《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6 年第1 期,第1—13 頁。。對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旨歸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年,第27 頁。,傳統文化的繼承問題由黨內思想教育轉變為各民族、兩岸同胞及海外僑胞共有的精神紐帶⑧參見歐陽雪梅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9)》,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 年,第374—378 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包括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兩方面。李長春指出:“《決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考慮到,我國是文明古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還算不上文化強國,迫切需要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年,第537 頁。這表明,新的歷史條件下本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愈發顯著,弘揚中華文明問題亟需重視。

(二)文化產業化與精神文明建設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面臨資本與文化相結合的新問題。正如研究者所說:“供市場消費的市場文化多為一次性,它以新奇、刺激、欲望作為主要特征。它的生產方式也與‘大眾化’的文化作品極不相同。后者主要依據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要求,它有明確的‘計劃性’?!雹倜戏比A:《眾神狂歡: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現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年,第5 頁。文化市場的多元化氛圍開始逐步形成。有人將之分為“主流文化”“知識分子文化”和“市場文化”(或稱大眾文化、流行文化)②隋巖:《當代中國文化形態的劃分和嬗變——對三種文化形態的哲學思考》,《北京大學學報》2002 年第4 期,第47—52 頁;孟繁華:《眾神狂歡: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現象》,第10 頁。,三者之間交融與沖突并存,市場效益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促使文化事業進入產業化階段。在新形勢下,隨著文化消費主體獨立性、差異性的逐漸加強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問題的再次凸顯,更為系統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以生成。

文化產業化政策的實施是新世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特征。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509 頁。,在市場化前提下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建立針對文化產業的管理、生產及經營機制。至2002 年初,全國共組建70 多家文化產業集團,實現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四川等省市的地域覆蓋以及報業、出版、發行、廣電、電影的業務覆蓋。④韓永進:《中國文化體制改革35 年歷史敘事與理論反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41 頁。黨的十六大報告表明要“根據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年,第32 頁。。這意味著文化事業發展也要尊重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以文化繁榮助力經濟發展。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發展辦公室副主任高書生對此予以回顧后表示,文化體制改革從提出到試點僅半年時間,與之相匹配的政策迅速出臺,實現了從破題到立規的同步施行,并以實踐為導向,不斷使改革走向深入,基本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⑥高書生:《感悟文化改革發展》,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年,第7 頁。在文化市場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廣大群眾面對文化產品時擁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

文化產業化的直接影響和突出體現就是文化問題同經濟發展掛鉤,并與政治之間形成較為寬松的互動環境。2004 年美國前國防部長助理、哈佛大學政治學院院長小約瑟夫?奈(Joseph S.Nye Jr.)的《軟實力》(SoftPower)一書問世⑦該書中譯本最早名為《軟力量》,2005 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基于文化的話語權競爭開始受到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作為可量化數值,自然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時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的李長春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問題更加凸顯?!雹嘀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174 頁。當時我國相關研究成果也將注意力放在文化產業較為發達的美、日、韓等國,以此來關切自身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⑨參見陳忱主編:《影響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報告》,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年。市場化導向下的投資融資、產品出口及消費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文化問題也不再由于價值導向而與現實政治產生直接沖突。與此同時,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性文化事業也開始成為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皳y計,‘十一五’時期前4 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總計超過900 億元,年均增幅25.28%。僅2009 年,中央財政對地方各項文化工程投入總量就多達30 億元?!雹佟稑嫿茖W發展體制機制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紀實》,《光明日報》2010 年8 月13 日,第1 版。截至2009 年底,全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隨著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不斷發展,黨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新命題,即在支持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同時,明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關鍵價值。2004 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285 頁。,并將之定性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這一概念加以豐富,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要“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年,第661 頁。

黨的十六大之后的文化體制改革包含了市場性文化產業發展及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兩方面,在實踐過程中對官方主導的文化事業同以民間為主體的文化產業有關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2010年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④任仲文編:《大跨越——文化體制改革邁出關鍵步伐》,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年,第4 頁。

五、新時代:文化主體性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中西文明比較中,不可固守傳統,亦不能喪失主體意識。黨的十八大以前精神文明建設可以說是淺灘已涉、關山初度,黨的十八大以后隨著文明交流互鑒日益頻繁,提高文化自覺、明確中國文化主體地位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題。

(一)主體性凸顯:從文化自信到人類文明新形態

只有明確自身的文化屬性,才能在區分自我和他者的基礎上更好地求同存異、凝聚共識。2014 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期間提出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⑤周培青:《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人民日報》2014 年10 月16 日,第7 版。2015 年11 月《人民日報》理論版特辟“文化何以自信”專欄,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⑥《中國文化何以自信》,《人民日報》2015 年11 月29 日,第6 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的來源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⑦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第126 頁。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①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40—41 頁。,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進而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引領作用②同上書,第41—42 頁。。這既在理論構成上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機部分,又在時空縱深上顯示出傳統與革命的關系并非相互否定,而是繼承發展。正如1990 年代參與起草精神文明建設決議的姜義華所言:“有效地應對挑戰應該是‘向前看’,將過去的文化和精神成果作為面向未來時可借鑒的資源?!雹劢x華:《中華文明三論:中華文明的經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44 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在理論上做到“兩個結合”,“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15 頁。。

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再次成為與物質文明相對應的整體概念時,要在把握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突出社會主義實踐的中國特色。2014 年10 月1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首要問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昌盛”⑤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2 頁。。進入新時代后國內思想界普遍承認,中國自身的現代化歷程既非亦步亦趨,也不故步自封。⑥如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時,有學者在回顧先前歷史的基礎上總結出中國獨有的四條發展經驗: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將保障人權與集中國家權力統一起來,在工業化階段將協商民主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進步來逐漸擴大人民權利,改革過程中采取問題推動和試點推進的戰略。(房寧、張茜:《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程與邏輯》,《文化縱橫》2017 年第6 期,第32—36 頁)還有學者在回顧中國現代化歷程后表示,中國式現代化路徑探索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效法歐美”到“走俄國人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于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時代價值與世界歷史意義》,《當代中國史研究》2022 年第5 期,第67 頁)另外,現代性日益呈現多元特征,“沖擊—反應”論與“傳統—現代”論均注重西方文明的介入,對中國原有傳統在容受西方沖擊過程中的吐故納新未能予以重視。(許紀霖:《從自身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現代化》,《近代史研究》2023 年第1 期,第24—30 頁)在強調多樣性、互鑒性與包容性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將革命、建設、改革歷程總結為“走自己的路”,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命題,不僅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程,也明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時代坐標。⑦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3—14 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再單純是“共產主義理想”,也并非限定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特指概念,而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組成部分。

(二)文化體制改革:從“發展產業”到“傳承價值”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設六個專項小組,其中包括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劉奇葆任組長,劉延東任副組長。2014 年2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并編制《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同年3 月,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文化體制改革要處理好“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關系。⑧《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展望——訪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http: //cpc.people.com.cn/n/2014/0311/c64102—24606100.html。這表明,新的改革規劃不僅包含了文化產業在實然層面的效益,而且更加注重應然層面的價值導向。2022年8 月,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答記者問表示,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①《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答記者問》,https: //www.gov.cn/zhengce/2022—08/17/content_5705624.html。。在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下,文化主體性凸顯下的“古今”之議不再成為社會思潮的爭論,而是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切實問題。

(三)賡續薪火:在“兩個結合”中體現中國文化的時代價值

除民族性和黨性外,時代性亦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回顧百年黨史基礎上指出,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始終一以貫之。②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第220 頁。改革開放后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概念,源于彼時已經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同時,以思想變遷的視角看待精神文明,必須直面與之相應的社會思潮,即從“文化熱”到“國學熱”、從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的“古今中西之爭”,諸理論均對中國發展方向進行“破題”,但與以“中國”方式實現“立”的結果還有距離,由此引發思想界之分化。若不囿于改革開放四十年,將視野貫通百年黨史,黨的理論探索本就是融會古今中西的過程,主線就是“兩個結合”。用中西之別、激進與保守之分來看待中國的近現當代思想雖有其合理性,卻忽視了孕育思想的社會土壤及思想演變過程中的多重面向。中國共產黨人既受中國傳統文化滋養,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身,其理論資源的復雜性更是難以通過二元對立之間的單項選擇給出答案。整體而言,黨的百年奮斗史實現對封建社會的“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立”,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深化改革決策使文化體制改革成為改革事業的有機組成;文化也不再是與教育、科學、衛生相并列的“小文化”,“而是與經濟、政治和社會相匹配的‘大文化’”③高書生:《感悟文化改革發展》,第3 頁。,文明道路的理論探索與文化事業的實際發展不再是“平行線”,而是形成了“交匯點”。黨的十六大之后“精神文明建設”概念的使用頻次逐漸降低,而精神文明這一與物質文明相匹配的概念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受到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2—23 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我國傳統及現實相結合,從而具備了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中國視野。

猜你喜歡
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清代西藏地方檔案文獻選編》出版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為領導干部薦書
為領導干部薦書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
《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
鄧小平傳:1904~197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