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要素賦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來自貴州湄潭的調研報告

2023-04-23 01:18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調研組
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湄潭縣湄潭移風易俗

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調研組

(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 北京 郵編:102208)

建筑作為“凝固的藝術”與“活化的歷史”,往往能夠延續一個地方的歷史記憶,并有助于喚起人們對于當地文化的認同感[1]。黔北民居作為湄潭農村的標志性建筑,凝聚了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歷史記憶,不僅樹立了當地的文化形象,還塑造了集體的文化認同。黔北民居“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墻”的七大元素不僅僅是標志性建筑特色,更是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可以被城鄉居民所共享的精神價值,為傳遞精神文明和推動移風易俗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曾夸贊黔北民居:“我在遵義看到的黔北民居,七大元素為一體,看著就有美的享受。這些民族文化特色,一定要保護好?!鞭r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組成調研組赴湄潭縣開展調研,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典型經驗做法與黔北民居文化特征相結合,為農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工作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經驗和路徑。

一、小青瓦:農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基本工作隊伍

小青瓦,在黔北民居中具有防雨、隔熱等重要作用,恰如“寨管家”在湄潭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罢芗摇笔卿靥掇r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的基本工作隊伍,在湄潭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方面起到聯系服務群眾、為群眾“遮風擋雨”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做法

“寨管家”發端于湄潭縣西河鎮石家寨村。2018 年2 月,西河鎮石家寨村通過驗收退出貧困村序列,但脫貧攻堅期間建成的基礎設施面臨沒人管的問題。為解決此類問題,西河鎮探索推行“寨管家”模式,“寨管家”負責各寨的政策宣傳、環境衛生、安全生產、基礎設施管護和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經過探索試行,“寨管家”得到湄潭縣委縣政府的重視與認可。2020 年3 月,湄潭縣制定出臺《關于推行“寨管家”加強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指導意見》,“寨管家”正式在全縣推廣。

“寨管家”實行“3+N”管理模式?!?”是指鎮選派1 名鎮干部擔任“指導員”、村選派1 名村干部擔任“包保員”、寨子推選1 名寨長或副寨長擔任“管理員”,“N”是指法宣員、水管員、護路員、護林員、保潔員、安全員、調解員、紅白理事員等管事員?!罢芗摇钡脑O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由村民民主選舉產生,一般由當地有很高威望的退休干部、老黨員、鄉賢寨老等擔任。

“寨管家”履行“四定四管”工作職責?!八亩ā笔侵付ㄕ?、定管家、定職責、定機制,“四管”是指管宣傳發動、管環境衛生、管公益事業、管綜合治理。落實“定人定崗、定職定責、定點定箱”責任,幫助村委會對集中連片村寨水、電、路、林、訊等基礎設施進行管理。

“寨管家”采取“六統一”運行模式。一是統一形象。所有“寨管家”統一佩戴服務徽章、展現新形象。二是統一模式?!罢芗摇钡酱逭?,統一按“3+N”模式開展“四管”工作。三是統一行動。制定村規民約,建村寨微信群,建一本臺賬,每周組織1 次環境衛生大掃除,每月開展1 次文明衛生戶評比,并進行表彰。四是統一培訓。定期組織召開“寨管家”專題培訓會、座談會,制定“寨管家”工作清單,下發工作提示。五是統一經費?!罢芗摇币哉訛閱挝辉O立,實行財政為主、統籌為輔的經費保障機制。綜合考慮管理服務人口數量等因素,給予寨長、副寨長誤工補貼,優先安排寨長、副寨長兼任財政性補貼崗位。六是統一考核。制定出臺“寨管家”工作考評辦法,設立考核辦,統籌做好日??己?,對先進進行表彰、對后進予以鞭策,確?!罢芗摇惫ぷ鞲黜椖繕巳蝿杖嫱瓿?。

(二)主要成效

目前,湄潭縣共劃定網格寨子1271 個,建立“寨管家”黨小組537 個,推選“寨管家”指導員、包保員、網格員6856 名,其中黨員3160 名、指導員1418 名、寨長1271 名、管事員4167 名?!罢芗摇币浴罢睘閱挝?,采取入戶走訪等方式,將政策法規等“翻譯”成群眾身邊案例、生產生活常識等講給群眾聽,做好黨的政策傳播者,把黨的聲音傳遍每個角落。緊緊圍繞群眾路線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切切實實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與人民群眾建立了緊密的干群關系,引導群眾以主人翁心態參與到村莊發展建設中,構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層治理模式,有效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三)經驗啟示

不斷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合理引導鄉村治理重心下移?!罢芗摇笔寝r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基本工作隊伍,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依托的基本組成單元,也是鄉村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要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為統攬,扎實推進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有效組織農民群眾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治理重心向網格寨子、村民小組一級下沉,著力提升鄉風文明,實現大事黨當家、小事“寨管家”,為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二、坡屋面:農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的群眾基礎

坡屋面,具有隔熱、增加空間感等多種實用功能,恰如湄潭縣實施的“群眾會+”模式。湄潭在“群眾會”基礎上,整合農民夜校、道德講堂、座談會、聽證會、調解會等形式,形成了湄潭特有的“群眾會+”?!叭罕姇?”是湄潭縣農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的群眾基礎,搭建了群眾充分溝通的平臺,讓群眾自己謀劃村規民約,給群眾提供了充分參與、討論村莊事務的空間。

(一)基本做法

“群眾會+”發端于湄潭縣復興鎮兩路口村,以召開群眾會為主要方式,主要途徑是組織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團結和帶領群眾共同推動村莊經濟社會發展。湄潭縣以“群眾會+”為載體,發動農民群眾全過程參與村莊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包括宣傳教育、集中訴求、民主決策、產業發展、陽光村務、新風培育、自我管理、制度建設等,堅持政府、村委會和農民群眾共同謀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群眾會+”確立了村內公共事務集體協商、集體決策的民主決策機制,規范了村務日常監督管理。一方面,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商議村規民約、投工投勞、土地調整、農村房屋風貌控制、公共環境整治等事項,推動村級事務在陽光下運行,基本杜絕了集體的不規范行為。村規民約經集體討論出臺后,約束力強、戶戶承諾、人人認可。全縣各村寨呈現出和諧穩定、團結向上的喜人景象。另一方面,“群眾會+”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程序,切實保障村民知情權、參與權。從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出發,如村規民約的制定完善、村產業結構調整、村五年發展規劃等均由村民大家議,通過民主表決大家定,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建議、傾聽民聲,對征集的意見建議及群眾訴求,進行及時研判,做到科學評判、民主決策,營造民主提事、民主議事、民主決事的良好氛圍,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實現村民自治。

(二)主要成效

“群眾會+”由村民自覺、自愿參與,在群眾會上收集民意、入戶交談中征集民意、為民服務中獲取民意、“坐診”接訪中匯集民意等方式,拓寬信息渠道,實現社情民意直通,真正讓“群眾會+”架起了干群溝通橋梁。通過“群眾會+”,有效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識,增強基層凝聚力,塑造文明新風,群眾普遍滿意。通過推動“群眾會+”常態化、長效化,積極引導群眾從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到自我發展,有效打通鄉風文明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村寨精神文明建設規范有序。

(三)經驗啟示

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的一切工作,必須走群眾路線?!盵2]只有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才能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深走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充分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實現人人參與、人人遵守、人人共享,人人都是主人翁。充分采用村民自治方式,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三、轉角樓:紅白理事會破舊立新推動移風易俗

轉角樓是集建筑、繪畫和雕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民族文化結晶,一般與正屋配套,通常為三排兩間,上下兩層,上層主要用于住人,大多又為姑娘閨房、臥室[3]。在湄潭實踐中,紅白理事會組成了農村精神文明工作的“轉角樓”,以“寨管家”工作隊為基礎,組織發動鄉賢寨老,整合村支監委、“寨管家”、婚慶司儀、喪葬祭祀、酒席總管等人員,強化理事會工作隊伍,推動理事長、寨長、網格長“三長合一”,完成村(社區)紅白理事會的全覆蓋。

(一)基本做法

在規章制度設計上實行社區自組織下的全流程管理。一是廣開群眾會,合理制定章程。各村民小組由紅白理事會牽頭,多次召開寨內群眾會議,廣泛收集征求各方意見,梳理形成《紅白理事章程》(草案),確保群眾參與、群眾制定、群眾認可的基本原則。二是匯集村民力,嚴格流程控制。推行“事前商議、事中服務、事后公開”的紅白事務全流程管理。在事前,村民須到理事會報備事項,按事項出示相關證件,并簽署各類文明“辦酒”承諾書;在事中,理事會成員協助操辦酒席,維持現場秩序,按需開展現場幫辦服務;在事后,理事會將幫辦情況及照片記錄在檔,裝訂成冊后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在嚴明獎勵懲戒上建立多措并舉的有效激勵機制。一是推行“紅黑榜”執行獎懲。每個紅白理事會均建立了“紅、黑”名單動態管理制度?!昂诿麊巍奔彝ゲ还夤_“示丑”,而且在其家庭成員入黨、參軍、就業招考、貸款、經商辦證等事項考察及政審時如實記錄不文明情況,在整改期內,村支監三委暫緩為其辦理相關業務,直至整改合格;對于“紅名單”家庭通報表揚,并作為“最美家庭戶”“文明家庭”等榮譽評選的重要參考依據。二是建立“曝光臺”受理舉報。在“微美湄潭”官方微信平臺開設“濫辦酒席舉報曝光臺”欄目,由縣文明辦負責收集群眾舉報的濫辦酒席信息,交由所在鎮(街道)紅白理事會工作領導小組進行現場核查,勸導群眾取消違規酒席,并在“曝光臺”進行公開曝光,有效遏制濫辦酒席之風。

(二)主要成效

農村人情負擔顯著降低。積極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車不過十,禮不過百”做法,弘揚簡約適度、現代文明的婚俗新風,搞攀比、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風氣得到顯著抑制,“歪歪酒”等濫辦酒席現象明顯改善。據統計,按照新的紅白事辦理標準,一年里將為干部群眾節省“禮金”、車輛費、“酒水錢”等費用5000 元至1 萬元,辦酒席農戶可節約一兩萬元。

婚喪陋習得到有效控制。對于農村的低俗婚鬧和請哭喪團這兩項最為突出陋習已經實現階段性的可防、可治、可控,“不想整、不敢整”的目標已經初步實現,“厚養薄葬”和文明祭祀的觀念為更多農村居民所接受,當地盛行的喪葬道場活動已從早期帶有封建迷信性質的活動逐步轉變為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動,文明鄉風已初步實現。

(三)經驗啟示

移風易俗要兼具底線與限高區間。疏堵結合的柔性治理是移風易俗開展的核心。一方面,需要樹立紅線意識,對嚴重影響社會風氣的低俗婚鬧、天價彩禮等不文明現象要嚴令禁止,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導群眾形成良性的婚喪觀念,湄潭縣提出的“車不過十,禮不過百”,更多是一種倡導,以爭取更多村民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可[4]。

移風易俗要重點抓關鍵少數群體。引導關鍵群體帶動、形成示范效應是移風易俗的關鍵舉措。首先要堅持黨員干部帶頭,以身作則,加強對干部職工及其親屬的教育管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其次,要充分發揮鄉賢寨老、退伍軍人、青年大學生等先進群體的社會影響,利用其社會資本與集體認同,組建志愿服務隊伍,注重發揮其道德示范引領作用。最后,要嚴格控制酒店業主、花店業主、宴席廚師、喪事道場先生等關鍵利益相關者,要堅持以柔性勸導為主、硬性懲戒為輔,嚴把產業供給關。

四、雕花窗:農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中的文化作用

湄潭自明朝起逐步形成以儺戲、花燈戲等為代表的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并與紅軍長征文化、浙大西遷文化等紅色文化傳承相交融,組成了當代湄潭的文化名片,恰如黔北民居中的“雕花窗”。其中,紅軍長征文化為湄潭文化賦予了紅色基因,而浙大西遷文化則在傳播科學技術的同時以科學精神改造了儺文化等湄潭傳統文化、祛除其迷信色彩,以艱苦奮斗的精神連接了紅色文化。新時代以來,湄潭立足歷史文化傳承、積極開展文化建設,推動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文化融合發展,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注入新的活力。

(一)基本做法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湄潭縣高度重視挖掘和保護地方文化,先后組織多次歷史文化遺跡普查,挖掘出以“黔北女俠”李小俠同志為代表的紅軍英雄事跡,修復位于湄潭文廟的浙大舊址、建立浙大西遷歷史博物館,多次召集縣內文史專家和“儺文化”表演藝術家、“花燈戲”表演傳承人開展座談,擬定《湄潭縣文物工作實施方案》,建章立制以支持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此外,湄潭還以本地發達的茶產業為依托,發掘和宣傳具有本地特色的茶文化,推動形成茶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文化。

以大眾文化為載體,推進思想教育和科普教育。湄潭縣文化館牽頭組織本縣文藝骨干和民間愛好者組成“文藝輕騎兵”,定期開展“送文化(戲曲)下鄉”活動,每年舉行近90 場戲曲下鄉,惠及農村群眾兩萬余人次。其中有一部名為《十謝共產黨》的花燈戲,從翻身、吃飯、穿衣、住房、走路、照明、上學、看病、致富、養老十個方面對比今昔變化,表達了農民對黨的感恩之情。這部戲深受湄潭農民群眾的好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推進了“感恩教育”。在“鄉村振興文化行”和成人夜校的舉辦過程中,湄潭縣還發展出以文藝表演和“法治小故事”的形式推動法治科普教育的做法,提高了法治科普教育的效率。

文化保護與產業振興協調并舉,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湄潭縣在推進文化保護工作和農村產業振興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套將二者有機結合的工作方法。為傳承和保護地方特色的儺文化,湄潭縣文旅局組織成立農村儺戲劇團,支持其在農閑時期赴各鄉鎮進行巡回演出。湄潭縣茅壩村則依托與本村貢米相關的歷史故事,建設了農耕文化博物館和茅壩貢米紀念碑,并在每年定期開展貢米文化節暨田園直購活動。

(二)主要成效

湄潭縣的地方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實踐的作用,正如其大力推行的“黔北民居”建筑七要素之中的“雕花窗”,不但客觀上起到“美化”“通風”的作用,在主觀上還有“聚人氣”“通財氣”的意義。首先,湄潭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成果和歷史文化遺跡,形成了本地對外宣傳和吸引游客及投資者、打造文旅產業品牌的標志。其次,湄潭大眾文化的有序發展增強了群眾的集體意識,增強了農民群眾維護家鄉環境和文化形象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對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消除“婚鬧”等不文明習俗等都起到促進作用。再次,湄潭縣農村文化產業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有力地促進了以城鄉文化融合為重點的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三)經驗啟示

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作用,挖掘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5]。通過挖掘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更好地促進當代文化發展。深度發掘和傳承以優秀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有助于對內凝聚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對外形成本地特色的文化標志,增強地方產業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因此,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應增強對以優秀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

五、三合院:文明實踐中心打造精神文明基本陣地

三合院為黔北民居傳統院落住宅的基本建筑框架,四周有圍墻或僅筑墻將東西廂房連接起來并在圍墻同堂屋相對處開門的為封閉式三合院,無圍墻的為開口式三合院。在湄潭實踐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體系及其志愿隊伍構成了農村精神文明工作的“三合院”框架,為相關工作提供了基本陣地、服務延伸和體系保障。

(一)基本做法

聚焦群眾需求、設計特色項目。湄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立足當地群眾的多元需要,開設了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教育培訓、創業就業、科技科普、衛生健康、文明創建、黔茶指導等八個方面的服務,為縣鑼鼓隊、音樂團、儺文化研究會等民間文化組織提供陣地平臺。同時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優勢資源,探索“管家式”文明實踐新路徑,打造了全新的“讓我來”志愿服務品牌,圍繞“服務老、養育小、讓中青年發展好”的目標和群眾生產生活實際中最關切的問題,打造務實管用的文明實踐項目。

豐富活動形式,提升文明程度。組建理論、文藝、教育、科普、衛生等志愿小分隊,深入鎮村傳思想、樹禮儀,興文化、送健康,立足群眾需求,圍繞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七夕、國慶等重大節日,深入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功能,統籌“身邊好人”“最美退役軍人”“最美志愿者”“好媳婦”“好公婆”“文明家庭”等先進典型評選,發揮榜樣引領示范作用,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養,對標先進典型,大力弘揚杜富國和雍元書等先進典型扎根鄉村、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引導人民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二)主要成效

組織體系建設較為完善。截至目前,湄潭縣共建成了縣級文明實踐中心1 個、(鎮、街道)文明實踐所15 個、村(居、社區)文明實踐站137 個,學校、寨子等1118 個文明實踐點及新時代文明實踐崗若干。注冊志愿者58 000 余人,志愿服務隊1200 余支(含“寨管家”志愿服務隊),形成“百姓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工作模式,實踐中心工作人員在下沉村寨社區,“中心—所—站”三級文明實踐平臺體系已較好實現。

志愿服務組織長效運營。立足縣情實際,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八大服務平臺”,突出“幫、講、教、演、揚、引”等實踐形式,扎實開展各類志愿服務2600 余場次,打造了“寨管家”“車不過十一,禮不過百”“疫情防控”“電亮萬家”“愛心助考”“文明有你”“生態黔茶”等20 余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直接受益群眾達50 余萬人,走出了一條貼近群眾需求的文明實踐特色之路。

(三)經驗啟示

創新文明實踐形式,突出群眾需求導向。文明實踐一定要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注重回答基層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和焦點社會問題。要貼近群眾,策劃好的文明實踐活動,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體推廣形式,激發群眾的參與激情與熱情,動員全體人民“傳幫帶”的動力。要創新文明實踐的形式,做到貼近群眾、引導群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優秀的傳統文化,既要能“用大白話講大道理”,又要“用小活動樹大文明”[6]。

結合鄉村治理體系,打造特色志愿隊伍。志愿服務隊伍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主要力量,志愿服務項目是推動文明鄉風、形成公益生態、改善治理水平的有效載體和有力抓手。要重點發揮本地關鍵人群的社會資本和區域影響,尤其是引導黨員干部、鄉賢寨老、返鄉學生、退伍軍人、留村婦女等參與志愿服務建設,寓“文明”于“志愿”,不斷擴大志愿服務組織范圍和社會影響力,打造“新型村莊社交生態圈”。

六、穿斗枋:三治融合構建精神文明建設制度合力

黔北民居采用穿斗式房屋架構,直接用木柱承檁,檁上架椽,以穿枋和斗枋形成穩定構架,配合立柱,代替了木梁的承重功能,具有用料較小、結構輕便、整體性強的特點。在湄潭實踐中,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便構成了農村精神文明工作的“穿斗枋”,以“三治融合”產生的制度合力,代替了自上而下“抬梁式”的較大制度運行成本,形成了支撐農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的基本制度。

(一)基本做法

以自治“共建共治共享”增活力。一是創新推行“寨管家”體系。有效整合寨長總管、保潔員、管水員、護路員、安全員、護林員等人力資源,有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二是全面推行“紅白理事會”,依托“寨管家”組織模式,整合村兩委、“寨管家”、婚慶司儀、道場先生、酒席總管等人員力量,完成組織全覆蓋。三是積極探索“群眾會+”,利用“群眾會+”平臺載體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傾聽群眾訴求,廣泛凝聚群眾智慧,參與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

以法治“守牢行為底線”強保障。一是“流動法庭”狠糾違法行為。創新推行“流動法庭”工作機制,將庭審審判搬到村民院中和田間地頭。二是“示范創建”凝聚群眾共識。扎實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深入推進農村普法教育,組織開展“萬人大培訓”等法治專題培訓活動。三是“依法打擊”整治低俗婚鬧。各鄉鎮成立聯合執法小分隊和專項督查組,由公安、城管、市監、紀委等部門聯合執法,常態化開展巡查排查。

以德治“弘揚社會正氣”樹新風。一是扎實宣傳教育,倡導時代新風。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運用農民夜校、群眾會、微信公眾號、應急廣播等平臺載體,以視頻、畫冊、花燈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倡導文明節慶、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文明新風。二是選樹先進典型,涵養淳樸民風。常態化推進縣、鎮、村三級“五好家庭”“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婦”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三是豐富群眾活動,厚植文明鄉風。配套完善文化服務中心、鄉村文體廣場、閱覽室、農家書屋、農民文化家園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大力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打造“傳統民俗”“傳承紅色基因·童心向黨”等具有特色的主題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二)主要成效

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多元基層自治體系。湄潭縣以黨組織為核心,以村寨為單元,形成了“你管我、我管你、大家管大家”的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圍。為劃定的1112 個村寨推選“寨管家”5438 名,組建紅白喜事志愿服務隊1112 個,近3 年來全縣共召開各類群眾會2 萬余場次,大大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鄉村自組織發展。強化了依法依規的立體基層法治力度。湄潭縣全面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和普法教育,及時化解群眾矛盾糾紛,排查打擊低俗惡劣行為,有效促進了農村和諧,保障了鄉村發展。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2 個、省級17 個、市級79 個,形成了聯合打擊整治低俗婚鬧的綜合執法隊伍。

(三)經驗啟示

逐步完善三治結合的工作機制路徑。自治是法治與德治的基礎,法治是自治與德治的邊界和保障,德治是較高追求,德治以自治與法治為基石,并對自治與法治形成有力補充?!叭巍备饔袀戎?,有優先次序,需要同時發力、交織前進,要重點發揮好地方政府—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機構的協調聯動,堅持以發揮基層的主觀能動性為核心,政府要做好協調配合保障,從而充分發揮“三治”結合的“乘數效應”[7]。

更好發揮熟人社會與“面子效應”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從群眾深惡痛絕、有一定共識,但個人又無力去擺脫環境的現實突出問題入手,由政府的強制干預去承擔初期的制度構建成本。在調研中,多數受訪人群強調,政府的“車不過十,禮不過百”倡導,更多是給群眾一個“臺階”下,使群眾既能保有臉面,也能獲得實惠,從而使文明節儉之風更加深入人心。

七、白粉墻:農村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中的黨建引領

在黔北民居里,白粉墻起承重作用,這恰如農村黨建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加強和改進基層干部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助力基層治理凝聚人心、形成精神合力。

(一)基本做法

黨組織引導規范。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統籌整合、指揮調度的作用。例如,村兩委與居民簽訂“‘紅白’酒席安全事項告知書”,由村兩委具體指導,指派黨員聯系“十聯戶”,上門入戶做思想工作,動態跟進、全程幫助。

黨員帶頭示范。推行黨員亮身份,亮承諾的做法。黨員重點圍繞學習提高、遵紀守法、弘揚正氣、服務群眾等方面做出承諾,采取“承諾上墻”等形式公開展示承諾內容,自覺接受群眾監督。黨員干部自家和親屬家婚喪嫁娶,帶頭做到“喪事簡辦,婚事新辦,余事不辦”。黨員帶頭簽訂“婚喪事宜‘六不六示范’承諾書”“拒低俗‘婚鬧’做文明新人承諾書”等,樹立文明新風。

黨組織與習俗強化聯系。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民間習俗活動的管理指導。村兩委直接對紅白理事會進行指導,強化與酒店業主、宴席廚師、喪事道場先生的聯系,從根子上遏制村民紅白事鋪張浪費的“沖動”。

建好堡壘、守好陣地。農村基層黨組織大力建設鄉鎮文明實踐所,整合黨群服務中心、基層文化站、執法綜合治理中心、農家書屋等各類陣地資源,激發精神文明內生動力。例如,抄樂鎮鄉鎮精神文明實踐所整合資源實現“六傳六習”,傳思想、傳政策、傳道德、傳文化、傳法律、傳科技,習理論、習富路、習品行、習新風、習法治、習興業。

(二)主要成效

農村黨組織建設得到強化。通過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強化組織、聯系群眾。目前,湄潭全縣已經劃分農村基層組織網格1271 個,結合“寨管家”、黨小組等,讓基層治理組織實現了黨的領導全覆蓋。部分渙散基層黨組織收復了“民心”。兩路口村曾經因為村干部貪腐而導致干群關系緊張。該村通過“群眾會+”搞宣講、聽意見,會后及時反饋進展,取得了廣大村民的認可,提升村民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收復了失去的“民心”。黨員面貌得到提升。黨員干部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切實的行動繼承和發揚紅色革命精神,爭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模范實踐者。絕大多數湄潭基層干部都認同,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帶頭和示范作用,在整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中具有關鍵作用和正向作用。

(三)經驗啟示

堅持黨建引領,抓黨建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要求。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把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納入考核體系,推進精神文明和移風易俗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實現協調可持續推進?;鶎狱h組織從鄉村治理轉型的高度定位鄉風文明建設,主動回應農民生活秩序失調等問題。在政策制定中,提煉基層創造智慧,提出可推廣的方式路徑;在體系建設上,組建城鄉一體、鎮村協同的移風易俗工作隊伍,落實掛村領導指導制度、執行協助制度等構建體系合力;在實際操作中,既要加強政策宣傳撬動村莊社會集體意識,也要整合各類資源實現運動式治理,更要合理行使政府的強制力量打擊嚴重不文明行為;在工作考核上,要制定量化指標和測評體系,尤其關注農民群眾對相關工作的知曉度、參與度、滿意度,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考核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

八、結論

小青瓦、坡屋面、轉角樓、雕花窗、三合院、穿斗枋、白粉墻七大元素共同組成了黔北民居,作為建筑整體組成部分,七者缺一不可。這恰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與鄉村振興各領域諸環節密切相關、貫穿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過程的事業。因此,推進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系統觀念,強化黨建引領,夯實群眾基礎,統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的基本隊伍、基本制度、基本陣地、基本活動、基本保障建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变靥犊h的案例啟示我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是獨立孤立的,應該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要求,融入農民的生產生活、生態建設、文化娛樂、休閑體驗,貫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各領域、諸環節、全過程,實現具體化、形象化、日?;?、生活化,將黨的意志變成群眾的自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歡
湄潭縣湄潭移風易俗
移風易俗治陋習 示范引領樹新風
湄潭縣開展2021年“開學季·關愛行”助學活動
何以移風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風易俗的路徑探索——基于涴市鎮紅光村鄉村振興促進會的分析
湄潭茶園
湄潭縣茶葉產量與氣候關系
鑒賞
永春蘇區的移風易俗
貴州湄潭:建管護運 四好通途 致富農村
湄潭縣降水突變特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