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推動鄉村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與行動路徑

2023-05-06 06:34良,孟
遼寧農業科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培育農民培訓

馬 良,孟 梅

(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當前,我國已經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現在起我們要努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偉大奮斗目標,將我國全面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農業現代化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撐,更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業生產勞動力。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實用人才非農化,務農人員老齡化,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原子化現象日益凸顯[1]。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誰來當農民”,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如何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中,是新時期推進農業現代化亟待解決的問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解決農業生產力不足問題。此后,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均反復強調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指出只有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足,助推我國實現全面鄉村振興。因此,要深入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透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找破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困頓的路徑,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新時代落實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撐。

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1.1 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十四五”期間農村工作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工作的重點任務。貧困是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期現象,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要難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2]。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我國已經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3]。但是,達成了全面脫貧的目標并不等于我們擁有了穩定的脫貧能力,脫貧摘帽不是奮斗的終點,而是新生活、新發展的起點,無論是長期性還是偶發性的因素都有可能帶來返貧風險,為有效防止貧困反彈和發生規模性返貧,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當務之急是培育一支高素質農民隊伍,發展壯大現代鄉村農業特色產業,打造一條聯農、帶農、富農的優勢農業產業鏈,拓寬農民在農業生產內部和外部的就業空間,有助于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激發農民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1.2 實現共同富裕,需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使得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問題日益凸顯(表1)?!?0后不愿種,80后不會種,90后不提種”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力狀況的真實寫照[4]。未來誰來種地?未來我國糧食安全如何保障?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迫切而嚴峻的問題。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村總人口數約為5.1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3.53%;65歲及以上人口約為9 03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7.72%[5]。此外,國家統計局2022年發布的《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9 251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69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人數依然呈上升趨勢,比上年增加1.3%,年末在城鎮居住的農民工達到13 309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08萬人。面對新生代農村青年鄉土情結淡化和非農就業人數的迅猛增長,未來“誰來種地”不在是“杞人憂天”而是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迫在眉睫的大事。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較多的國家之一,民為國本,糧為民本,糧食生產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6]。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并熱愛鄉村的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解決我國農業“后繼乏人”問題的關鍵,也是確保我們任何時候都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對癥良方。

表1 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構成 (%)

1.3 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加強鄉村人才振興

千秋偉業,人才為本,農業人才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培育一批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要實現新跨越、發展新產業,離不開專業人才隊伍的指導和幫助[7]?!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除人才需求瓶頸”,《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明確指出,要為服務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持,要為廣大農村培育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新時代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肩挑手提的傳統農業正在被以數字農業、設施農業為主的智慧農業所替代。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都需要大量的有文化、善思考、愛鉆研的高素質農村新型實用人才[8]。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仍然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截至2019年我國農業生產部門中從未入學、僅接受過小學教育以及初等教育的農業從業人員占勞動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6.4%,37.0%和48.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僅為7.1%,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人才不足10.3%(表2)。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更是人才振興、產業振興,高素質鄉村人才的匱乏嚴重阻礙了全面鄉村振興的步伐,沒有高素質人才,鄉村振興就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當前,只有通過職業技能教育培育一批“愛農村、懂農業、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切實解決鄉村人才需求瓶頸,助推全面鄉村振興。

表2 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構成 (%)

1.4 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

2022年是我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蓄力進取的關鍵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鄭重宣布:“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泵鎸θ蛐滦凸跔罘窝滓廊凰僚耙约岸頌蹙譀_突等不穩定的國際局勢,我國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期完成第二個百年偉大目標,將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必然選擇。新發展階段,現代農業的核心在于農業良種化、飼喂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栽培設施化、產品售賣數字化[9]?;ヂ摼W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發掘出了一批鄉村直播帶貨達人,他們依托網絡平臺進行農產品推廣銷售,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輔助產品銷售,這樣不僅減少了營銷成本,提高了農戶收入,同時農戶也不用在四處奔波為農產品找銷路。因此,農業現代化最關鍵還是在于“人”的現代化,未來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技術的迅猛發展,更離不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通過職業技術教育為我國培育一批技術嫻熟、管理能力強的鄉村實用人才是助推我國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面臨的主要困境

2.1 培訓對象瞄準存在偏差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標是為全面鄉村振興培養一批具有科學文化素養、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懂得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的現代農業從業人員,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10]。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指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遵循“精準培育”原則,“著眼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科學遴選培育對象,分產業、分類型、分層級、分模塊實施教育培訓,要求培訓內容要完善、精準[11]。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瞄準機制,大部分地區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過程中出現了瞄準偏差的問題。一是對培訓對象身份缺乏明顯的界定?,F階段大部分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并未將職業農民同廣義上的農民進行區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針對的主要對象應該是以農業合作社帶頭人、在涉農產業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返鄉涉農創業群體、專業種植、養殖大戶等為主體的生產經營性職業農民,而不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等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群體。二是村鎮領導干部責任意識不強,為完成培訓任務,在沒有實際調查走訪的情況下經常將培訓指標隨意攤派給各自然村?;鶎痈刹吭诰唧w執行過程中也是敷衍了事,應付填報、宣傳工作難以落實,真正需要培訓的農民可能因為沒有獲得培訓消息而錯過培訓,使培訓的效果大打折扣。

2.2 培訓對象參與意識不強

2011年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各地都出現農民參與職業技能培訓意愿不強烈的現象,甚至出現部分地區為了完成考核任務而使用行政手段強制農民參加的情況,農民自我學習意識淡薄、文化素質較低,對培訓效果存疑是農民參與培訓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第一,農民“我要培訓”的主體意識沒有形成,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差。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高學歷、懂管理、善經營的農村青年勞動力向非農轉移,留守農村的多為婦女和老人,受自身文化水平低、所處環境較為封閉等因素影響,不能充分認識到參加職業農民培育的意義和價值,認為參加教育培訓是幫助培訓單位走過場完成工作任務,完全沒有認識到參加培訓是為了提高自身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第二,務農群體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中高中及以上學歷占比僅為7.1%,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12]。沒有較高的學歷背景,農民擔心是否能理解培訓內容,對能否掌握新的農業生產知識信心不足。同時,由于認知不足,農民對培訓的效果存在擔憂,害怕培訓成果不能轉化為有效的農業生產力,既浪費了時間也耽誤了農事,從而不敢輕易嘗試新事物,這些都導致農民參加培訓動力不足。

2.3 培訓內容適切性差

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總體情況來看,培訓內容陳舊,不符合現代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培養方式單一,難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培訓需求。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堅力量,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要對象是家庭農場主、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農業龍頭企業技術負責人,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更需要農業產業鏈、農業信息化等知識技能的培訓。而在實際培訓中,課程設置和培訓內容仍然以農業生產技能為主,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與時效性,對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等現代農業知識在培訓中涉及較少,不能有效的傳遞農業信息化以及農產品加工、經營管理等現代農業生產知識技能,無法滿足農戶的實際需要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和第三方社會機構的合作交流,導致培訓的教學形式不夠多樣化,不能與時代同頻共振。在目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實踐中,大多數地區仍然以傳統的課堂授課作為主要培訓模式,大班集中授課的形式很難兼顧不同層次、不同群體對農業知識的需求,挫傷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另外,部分地區的培訓存在生搬硬套現象,忽略地區實際情況,盲目的照搬其它地區的培訓內容,未能從本地區生產實際出發,忽視了農民需求和社會需要。

2.4 培訓管理機制不健全

2012年8 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開始在全國各地進行試點,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隨著培訓的不斷深化,一些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第一,缺乏長期規劃,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型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當前大多數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時間較短,多則7 d,少則 2~3 d,農戶無法系統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培訓完成后也沒有相應的追蹤反饋機制,導致機構無法有效了解農民對培訓知識的掌握及實際應用情況,無法知曉農民的生產技能是否通過職業培訓得到了顯著提高,由于沒有建立長效追蹤調查機制,也沒有辦法根據農民實際生產需要適時調整培訓內容,降低了農民參加培訓的意愿。第二,與職業技能培訓相關的管理部門過多,培訓資源分散。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要包括學歷教育和生產技能兩部分,其中學歷教育由教育部門主管的成人教育機構負責,生產技能培訓則由農業部門主管的農業生產機構負責,這種多頭管理的模式容易導致培訓內容重復、師資分散,產生資源浪費現象。第三,培育經費不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涉及多個部門,但是還沒有形成相應的經費保障制度,各部門無法統籌安排,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效果。

3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路徑選擇

3.1 精準遴選培訓對象,提升培訓效率

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前完善培訓對象甄選標準。結合農戶文化程度、身體健康情況、家庭情況對培訓對象進行分層級、分產業、分模塊的精準遴選是精準培訓的前提[13]。明確培訓對象,能夠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針對性,使培訓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保證培訓效果,提高培訓質量。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傳統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主動將農業生產經營作為一種職業選擇。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要目標群體應該是家庭農場主、專業種養大戶、農業專業化合作社等。此外,留守農村的適齡勞動力、退伍軍人、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的返鄉創業大學生都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潛在的培育目標。針對不同群體的現實需要和實際情況,一是對于只有務農經驗,從事水產養殖、畜牧養殖、苗木繁育、特色林果種植的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技能型培訓。二是對于擁有科學文化知識,具備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群體進行農業專業服務型培訓。三是對于有資金、有經營經驗、懂市場運營的生產大戶和農業企業負責人進行生產經營型培訓。

3.2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戶積極性

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強烈是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進程的主要因素,亟待解決[14]。一是相關主管部門要合理利用新媒體、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宣傳彩頁等形式對國家相關惠農政策、鄉村振興戰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目標及發展狀況和已經取得的成果進行全面解讀和展示,使人民群眾充分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同國家政策產生強烈共鳴。二是培訓機構定期開展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有關的交流活動,分享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讓農民真切的看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益處,提升農民對參與培訓后學有所用的信心,增強職業培訓對農民的吸引力。三是定期向農民發放含有病蟲害防治、農業生產運營管理及農業科普知識的小冊子,激發農民自身的求知欲,讓農民主動樹立我要學習的觀念。四是給予新型職業農民完善的社會保障,對已經參加培訓且獲得了資格認證的農民在子女擇校、家人就醫等方面適當進行政策傾斜,使新型職業農民擁有職業認同感,鼓勵更多的適齡勞動力扎根農村,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

3.3 改革培訓模式,完善培訓內容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培訓模式單一,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不適切等問題,為促進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培訓模式,改革培訓內容,打造齊抓共管的多元育訓體系。首先,要創新培訓方式,實現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空中課堂”、“農民網?!钡刃旅襟w培訓平臺對不能及時參與線下培訓的農民進行網絡遠程教育,開設“田間學?!?、“鄉村講堂”聘請專家學者在農忙時節為農戶現場進行農業生產技術講解與培訓,鼓勵農民下載“云上智能 APP”、“強農APP”等農業APP,實現線上與線下培訓融合發展,打破時間和空間等條件的限制,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寬度和廣度。其次,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生產合作社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中來,打造“企業+政府+職業培訓機構”、“農林高等院校+專業生產合作社+實踐基地”的多元培訓模式,使培訓結合生產,理論聯系實際。最后,針對不同培訓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科學合理地設置培訓專業,以適應本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對以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專業生產大戶為代表的生產經營型農戶進行運營管理、市場營銷方面的培訓,對以農業生產技術人員為代表的技能型職業農民主要進行栽培方法、種植技術的培訓,對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服務型農民主要進行農業生產理論與農業信息化培訓[15]。

3.4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制的完善,離不開合乎發展實際的頂層設計。首先,要促進各培訓主體協同發展,有效整合培訓資源。各地農廣校、農技校、成人學校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應該改變過去各自為政的培訓形式,圍繞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目標將本地區有限的培訓資源集中起來,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工作合力。建立專門的農業生產管理培訓部門,打破過去多部門治理的混亂局面,賦予機構決策權和治理權,明確機構職責,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健康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完善培育制度,規范培訓流程。建立監督檢查、系統抽查、定期回訪等長效追蹤機制,使培訓內容更加貼近生產實際,因地制宜及時調整培訓方案,讓培訓效果事倍功半。最后,要加強政府公共財政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顚S弥贫?鼓勵社會資本和農業企業參與到職業農民培訓中來,使培訓經費來源更加廣泛,建立長效資金投入機制,發揮職業教育對脫貧攻堅的功能,助推全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猜你喜歡
培育農民培訓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