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減和中散聯合隔藥灸臍法及頭孢克洛咀嚼片治療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臨床研究

2023-05-11 22:59鄭東寶
天津藥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藥灸胃動素腸系膜

鄭東寶

(靈寶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472500)

腸系膜淋巴結炎(ML)好發于腹脹兒童群體,多由細菌、病毒等感染所致,可引起腹痛、發熱、嘔吐及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可嚴重影響患兒日常生活及睡眠,若不及時治療,還可導致營養攝入不足,阻礙機體正常發育[1-2]。臨床治療ML 多在常規禁食、補液等基礎上予以抗生素治療,能夠減輕病灶周圍炎癥反應,減輕腹痛等癥狀[3-4]。但常規西藥治療效果有限,對于癥狀緩解較慢,難以快速減輕ML 患兒痛苦。中醫將ML 歸屬于“腹痛”“泄瀉”等范疇,認為該病與脾胃關系密切,且小兒易受風、寒、濕食積,皆屬濕論,以脾虛濕困證最為常見[5-6]。加減和中散為傳統湯劑,內含谷芽、布渣葉、五爪龍、白茯苓、藿香等多種藥材,具有健脾利濕、行氣消積等功效,且可隨癥加減,用藥更具針對性。隔藥灸臍法為中醫外治法,具有簡單易行、綠色自然及效果突出等優點,借助艾火熱力能夠幫助藥物更快透入肌膚,起到藥物、穴位等多重刺激作用,以疏經通絡,活血行氣,調理臟腑功能。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加減和中散聯合隔藥灸臍法及頭孢克洛咀嚼片治療兒童ML 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72 例本院2020 年1 月—2022年1 月收治的ML 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6 例。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22 例男,14例女;年齡3~11 歲,平均年齡(6.89±1.12)歲;體質量14~38 kg,平均體質量(24.15±2.18)kg;病程3~9 d,平均病程(6.24±0.81)d。觀察組19 例男,17 例女;年齡3~11 歲,平均年齡(6.85±1.08)歲;體質量13~39 kg,平均體質量(24.21±2.23)kg;病程3~9 d,平均病程(6.28±0.84)d。組間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小兒腹部外科學》[7]中ML 診斷;符合《中醫兒科學》[8]中診斷,并辨證為脾虛濕困證,癥見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溫喜按,面黃少華,大便不調,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膩,脈細;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腸套疊、淋巴瘤、闌尾炎等所致腹痛;伴有肝功能異常、急性肝炎等;對本研究用藥過敏;拒絕中藥治療。

1.3 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禁食、補液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口服頭孢克洛咀嚼片,每次10 mg/kg,3 次/d。觀察組加用加減和中散聯合隔藥灸臍法治療:加減和中散方劑組成為谷芽25 g、布渣葉15 g、五爪龍15 g、白茯苓10 g、藿香10 g、厚樸(姜汁制)10 g、蒼術10 g、太子參5 g、白術5 g、甘草3 g,并隨癥加減,若嘔吐嚴重加竹茹10 g,若腹瀉嚴重加葛根9 g,上述藥材均加水煎煮,1 劑/d,分早晚服用;隔藥灸臍法:用溫水調和面粉,制成面圈敷于神闕穴上,中心挖一個小孔,周圍墊高,之后將炒白芍、肉桂、五靈脂、吳茱萸、制乳香、丁香、制沒藥、炙甘草及煨姜等研磨的藥粉填滿面圈,然后將圓錐形艾柱放置在藥粉上點燃,燃盡后更換,連續施灸2 h,待完成灸治后以膠布封住藥粉,留置在臍中24 h,每周治療2 次。兩組均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彩超示腸系膜淋巴結<4 mm;有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彩超示腸系膜淋巴結明顯減??;無效:未達上述標準。②癥狀及體征緩解時間:比較兩組腹脹、腹痛、嘔吐及發熱緩解時間。③中醫癥狀積分: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采用4 級評分法評價兩組腹痛綿綿、面黃少華、精神倦怠、大便不調等癥狀,每項0~3 分,得分越低越好。④消化功能: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兩組均采集5 ml 空腹血,以3 500 r/min 速度離心處理10 min,獲得血清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⑤淋巴結大?。褐委熐凹爸委? 周后,以彩超檢查兩組腸系膜淋巴結橫徑及縱徑變化。⑥不良反應:惡心、腹瀉、頭暈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 表示,用t 檢驗;P<0.05 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癥狀及體征緩解時間比較 觀察組癥狀及體征緩解時間較對照組短,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及體征緩解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癥狀及體征緩解時間比較(±s)d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腹痛 腹脹 嘔吐 發熱觀察組(n=36) 3.79±0.45* 4.18±0.49* 4.02±0.47* 2.89±0.34*對照組(n=36) 4.85±0.48 5.24±0.78 5.15±0.74 3.67±0.42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腹痛綿綿、面黃少華、精神倦怠及大便不調積分低于治療前,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腹痛綿綿、面黃少華、精神倦怠及大便不調積分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消化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消化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低于治療前,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2.5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結大小比較 兩組治療前淋巴結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淋巴結橫徑和縱徑小于治療前,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淋巴結橫徑和縱徑小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2.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惡心2 例,頭暈1 例,發生率為8.33%;觀察組惡心2 例,頭暈2例,腹瀉1 例,發生率為13.89%。不良反應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 分

與治療前同組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腹痛綿綿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觀察組(n=36) 2.49±0.42 0.68±0.11*△ 2.08±0.36對照組(n=36) 2.51±0.44 0.85±0.14* 2.11±0.38組別面黃少華治療后0.42±0.08*△0.53±0.11*治療前2.17±0.38 2.21±0.39精神倦怠治療后0.51±0.09*△0.63±0.12*大便不調治療前 治療后1.97±0.32 0.45±0.09*△2.04±0.34 0.58±0.11*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消化功能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消化功能比較(±s)

與治療前同組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胃動素(ng/L) 胃泌素(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6) 152.69±12.34 95.41±7.28*△ 614.85±68.74 512.14±46.38*△對照組(n=36) 152.87±12.41 105.63±8.34* 609.57±68.53 558.41±48.74*組別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結大小比較(±s)mm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結大小比較(±s)mm

與治療前同組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橫徑 縱徑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6) 7.92±1.05 6.82±0.69*△ 17.52±2.13 9.18±0.86*△對照組(n=36) 7.89±1.02 7.35±0.73* 17.56±2.15 9.87±0.92*組別

3 討論

ML 病因復雜,小兒免疫功能發育尚未完善,免疫屏障功能相對欠佳,一旦細菌或病毒等毒素經血液循環達到腸系膜淋巴結部位,則可促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導致淋巴結發生水腫[9-10]。同時,回盲部淋巴結引流豐富,加之回盲瓣關閉作用,毒素停留時間過長,易被腸黏膜吸收,最終誘發ML 癥反應,引起腹痛、嘔吐等一系列癥狀。ML 患兒處于機體發育關鍵時機,一旦長時間受疾病癥狀影響,不僅影響機體正常休息,還會對機體發育造成阻礙,故及時治療尤為重要。

頭孢克洛咀嚼片為ML 常用藥物,屬于廣譜抗菌藥物,對多種病原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能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來發揮抗菌作用,以減輕腸系膜淋巴結周圍炎癥反應,加快淋巴結水腫消退,從而緩解腹痛、嘔吐等癥狀[11-12]。但常規西藥治療整體效果欠佳,仍有部分患兒癥狀緩解較慢。胃動素和胃泌素則為常見胃腸激素,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消化功能,當ML 發病后可引起該類指標水平異常升高,加重腹瀉等癥狀,病情好轉后者可逐漸恢復正常。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腹痛、腹脹、嘔吐及發熱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后腹痛綿綿、面黃少華、精神倦怠及大便不調積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后淋巴結橫徑和縱徑小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提示加減和中散聯合隔藥灸臍法及頭孢克洛咀嚼片治療兒童ML 效果顯著,能夠縮小淋巴結,加快癥狀及體征消失,減輕消化功能障礙,且安全性較高。中醫理論認為小兒群體脾常不足,若喂養多肥甘厚味,可致脾胃虛弱,運化不利,久之則氣機不暢,內濕中阻,導致脾虛而濕盛,故臨床治療還需以健脾利濕、行氣消積為原則。加減和中散則為中藥制劑,方內谷芽能健脾開胃、消食和中;布渣葉能清熱利濕、消食化滯;五爪龍能祛瘀消腫、祛風除濕;白茯苓能健脾滲濕、益脾和胃;藿香能止嘔、和中、祛濕;大腹皮能行水消腫、行氣寬中;白扁豆能健脾化濕、和中消暑;太子參能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白術能燥濕利水、健脾益氣;甘草能補脾益氣、緩急止痛,并調和諸藥[13]。同時,可隨癥加減,若嘔吐嚴重加竹茹,能除煩止嘔;若腹瀉嚴重加葛根,能升陽止瀉。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利濕、行氣寬中、消食化滯之效,有助于消除脾虛濕困之病因病機。隔藥灸臍法則為經典外治之法,其在神闕上隔藥灸,借助肚臍敏感性高、皮膚薄及吸收快的特點,加之艾火純陽熱力,能夠進一步加快藥物透入肌膚,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達到防病治病之效[14-15]。神闕穴為任、沖、帶三脈交會之穴,也為中、下焦之樞紐,與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關系密切,通過刺激該穴位能夠達到一穴治百病之效,故灸之能夠起到溫陽益氣、疏通經絡、溫中健脾、培元固本之效。藥物選取炒白芍、肉桂、五靈脂、艾葉、制乳香、細辛、制沒藥、炙甘草及冰片等,能夠起到柔肝止痛、散寒止痛、活血散瘀、祛風止痛等多種功效。經神闕穴灸治后可加快藥物傳導,以促進腸系膜淋巴結水腫消失,加快臨床癥狀消退。在常規西藥基礎上予以加減和中散聯合隔藥灸臍法治療,可標本兼治、協同增效,從而加快臨床癥狀緩解,促進病情好轉,減輕患兒痛苦。

綜上所述,加減和中散聯合隔藥灸臍法及頭孢克洛咀嚼片可增強ML 患兒療效,加快淋巴結縮小,減輕臨床癥狀及體征,促進消化功能改善,安全可靠。

猜你喜歡
藥灸胃動素腸系膜
孫嵐云基于補腎活血法針藥灸并用治療慢性腎衰竭經驗
針刺聯合隔藥灸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觀察
克羅恩病與腸系膜脂肪
貼敷治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
巨大腸系膜血管瘤1例
隔藥灸臍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
瑤醫神火灸結合綜合康復對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的影響※
腸系膜插管外固定術治療粘連性小腸梗阻44例
孕吐方治療妊娠劇吐的療效及對血清胃動素的影響
胃動素對消化間期胃動脈血流影響的在體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