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運動訓練系統結合綜合康復訓練對痙攣型腦癱下肢功能的療效觀察

2023-05-29 05:16辛東玫
外科研究與新技術 2023年1期
關鍵詞:腦癱步行痙攣

辛東玫

廣東省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兒童康復科,廣東 韶關 512025

痙攣型腦癱作為腦性癱瘓的常見類型,主要是指胎兒或者嬰兒在發育期間腦部遭受非進行性損傷后,導致永久性姿勢發育以及運動障礙,且大部分患兒下肢肌群因痙攣產生屈髖、屈膝、足下垂等現象,直接影響其步行能力與下肢運動能力[1]。據相關數據顯示,痙攣型腦癱的發生率約占全部腦癱患兒的60%~70%左右,給患兒身心健康及正常發育造成極大危害[2]。若未能夠盡早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隨著疾病持續加重,可促使患兒關節以及肌肉出現攣縮以及變形,需引起臨床重視[3]。針對此,臨床除了常規治療之外,可選擇綜合康復訓練來改善患兒下肢能力,雖然取得過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效果并不理想[4]。隨著臨床不斷深入分析,發現聯合智能運動訓練系統的效果更好,其屬于新型康復設備,能夠顯著增強患兒的下肢肌力,同時減低其肌張力,促進關節功能及運動能力改善[5]。但目前臨床相關報道較少,本文對此展開試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2018年8月—2022年3月接收的痙攣型腦癱患兒60例,按隨機排列法進行劃分,每組各30例。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4歲,平均(2.61±0.78)歲;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5歲,平均(3.01±0.62)歲。兩組基礎信息相比無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1)患兒親屬均知情,自愿參與此次試驗;(2)與《小兒腦癱的防治與康復》[6]中診斷相符;(3)病歷資料齊全者;(4)能夠理解簡單指令。排除標準:(1)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關節固定攣縮、嚴重癲癇、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家族遺傳性疾病者;(2)依從性差,難以配合治療者;(3)中途退出試驗者。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綜合康復訓練。(1)幫助患兒執行坐起、翻身、站立、爬行等日常生活能力的鍛煉,期間可通過玩具、語言等形式引導患兒鍛煉,30 min/次,2次/d。(2)指導患兒進行肢體關節伸展活動,當上臂肘關節伸展過程中,患兒可保持站位或者坐位,握住其關節活動部位,成為作用力的支撐點,另一只手可幫助患兒執行伸展活動。而下膝關節伸展過程中,幫助患兒采取平臥位或者坐位,將其下肢放松,雙手放置于膝關節上端以及踝部,幫助其完成膝關節的伸展活動。30 min/次,2次/d。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采取智能運動訓練系統(德國RECK公司,Motomed Gracile),開展被動與主動交替鍛煉,首先執行5 min的被動鍛煉,再更換成5 min的主動鍛煉,結束前再執行5 min的被動鍛煉。其中阻力可按患兒實際情況進行調節,通常0~15 N·m,最高不得超出18 N·m,速度15~30 r/min,30 min/次,1次/周。兩組持續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測評兩組總有效率,若干預后肌張力恢復或者減少兩級以上,肌力恢復或者升高兩級是顯效;干預后肌張力減少一級,肌力提升0.5~1級是好轉;干預后未獲得上述結果是無效??傆行适秋@效+好轉[7]。

干預前后分別評價兩組雙下肢痙攣(Ashworth)、踝關節活動度(ROM)、粗大運動功能(GMFM)。①Ashworth:滿分5分,得分越高下肢痙攣程度越嚴重[8];②ROM: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踝關節活動度越好[9];③GMFM:內容涉及手眼協調、操作能力等方面,各項賦值0~3分,得分越高粗大運動能力越強[10]。

統計兩組干預前后的1 min步行距離、10 m步行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數據存在統計學。

2 結果

2.1 兩組總有效率的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90.00%高出對照組63.33%(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的對比[n(%)]Tab.1 Comparison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n(%)]

2.2 兩組Ashworth、ROM、GMFM的變化

干預前兩組Ashworth、ROM、GMFM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Ashworth低于對照組,但ROM、GMFM高出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Ashworth、ROM、GMFM的變化(分)Tab.2 Changes of Ashworth, ROM, and GMFM in two groups (points)

2.3 兩組1 min步行距離、10 m步行時間的變化

干預前兩組1min步行距離、10 m步行時間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1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但10 m步行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1 min步行距離、10 m步行時間的變化Tab.3 Changes of 1 min walk distance and 10 m walking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3 討論

腦癱通常是由發育期間胎兒或者嬰幼兒受到各類因素的干擾,使得大腦發育不全以及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癥候群,臨床癥狀以持續性的中樞性運動及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為主,嚴重者甚至出現下肢功能障礙以及行走困難的情況[11?12]。由此可見,腦癱成為小兒殘疾的重要原因,尤其以痙攣型較多見,針對此,積極控制痙攣成為腦癱治療的主要部分。

既往,臨床多選擇綜合康復訓練進行干預,其中包含坐起、翻身、站立、爬行等日常生活能力的鍛煉以及肢體關節伸展活動,雖然能夠改善患兒的肢體運動能力,但未能提升其主動參與運動的意識,不利于其他運動能力的發展,從而導致綜合康復訓練的效果不佳[13?14]。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臨床發現在綜合康復訓練基礎上采取智能運動訓練系統的效果更好,可進一步提升整體效果,促進病情盡快穩定,為患兒預后提供保障[15]。從本研究結果中看到:研究組總有效率高出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Ashworth、ROM、GMFM、1 min步行距離、10 m步行時間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研究組能夠增強患兒的運動能力,使其肌力與肌張力改善,同時恢復踝關節活動度,改善下肢痙攣情況。經分析發現,智能運動訓練系統的功能包含控制痙攣以及電機助力運動兩大類,前者能夠持續性感應腦癱患兒在運動期間的肌肉張力,自動預測可能出現的各類痙攣情況并對癥處理,工作原理為患兒使用智能運動系統期間,一旦出現痙攣后機器運轉明顯變緩甚至停止,隨后向反方向運動,以此解除痙攣,放松肌肉,同時預防肌肉與關節受損[16]。后者則是在患兒肌力較差或者無法自主運動后,利用電機帶動患兒肢體運動,一旦患兒肌力不足,電機阻力可能降低至0,此時患兒可通過微小的力量就可踩動踏板;直至部分肌力恢復后,能夠抵抗自身重力以及部分阻力時,可發動電機輔助患兒完成踩踏循環;最后當患兒能夠抵抗阻力運動后,可適當調整阻力參數,使患兒在抗阻力下完成踩踏循環[17]。由此可見,該系統包含主動與被動交替的運動模式,對改善患兒的運動協調性上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智能運動訓練系統+綜合康復訓練的效果更為顯著,能夠增強患者運動能力,促進踝關節活動度恢復,減輕下肢痙攣程度,值得推廣。

猜你喜歡
腦癱步行痙攣
步行回家
攀山擅離步行道自拍,不幸墜落身亡誰擔責?
從步行到奔跑
陰道痙攣應用手法按摩聯合仿生物電刺激
腦癱患兒采用康復護理進行早期干預效果
腦癱姐妹為爸爸征婚
根管治療意外治愈面肌痙攣1例
29年前為腦癱垂淚,如今卻為拳王歡笑
頭針加舌針聯合推拿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痙攣型20例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的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