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新時代教師學習生態

2023-05-30 11:50余曉娟
教育研究與評論 2023年3期
關鍵詞:新青年數學教師新時代

摘要:新青年數學教師工作室在追求新生活、肩負新使命、擁抱新時代的團隊發展歷程中,由教師個體在學習共同體中基于思考、實踐和創生,形成了獨特的同伴互助式自我培養模式,對陪伴和服務青年數學教師的專業學習做了有益的探索。展望新青年工作室的未來,提出寫“四析”文章圖書、打“四基”學術基礎、做“四好”數學教師、探“四類”培養途徑、行“四向”發展方針的“五四”數學教育理想,倡導做平易近人的數學教育研究,這將引領新時代數學教師的專業學習走向新生態。

關鍵詞:教師學習;新青年;新時代;數學教師;學習生態

【寫在前面】近些年來,在數學教育領域,涌現出不少學習共同體,其中新青年數學教師工作室(以下簡稱“新青年工作室”)就是一個典型。經過16年的發展,新青年工作室依靠“數學教育研究、數學教育傳播、數學教育發展共同體”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已經成為在全國范圍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力的數學教師學習共同體。那么,在教師通過專業學習達成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新青年工作室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那些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教師是如何借助新青年工作室這個平臺實現個人與團隊的統一發展的?帶著這些問題,訪談了新青年工作室創始人劉祖希老師。

一、從獨學到眾學,開啟教師學習新生活

余曉娟:(以下簡稱“余”)劉老師,上午好。非常高興您能抽出寶貴的時間接受我的采訪!我們知道,“教師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研究熱點??上驳氖?,新青年工作室已經走在了前面。能否先請劉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當初給工作室命名“新青年”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這個“新”字究竟體現在哪些地方?

劉祖希:(以下簡稱“劉”)謝謝!“新青年”沿用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先生創辦的雜志《新青年》的名字,我們工作室logo上的六個花瓣就代表了當時倡導的新青年的六個標準,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個標準今天看來仍有借鑒意義。具體到我們工作室,我認為這個“新”體現在三個方面:新時代、新使命、新生活。其實,這三個詞應該倒過來講。先有新生活,起點是新生活。我們想要來組織這樣一個團隊,其實就是從“新生活”開始的。2005年,我們六個創始人(劉祖希、任念兵、羅建宇、丁益民、代銀、田富德)通過華中師范大學主辦的《數學通訊》雜志結識,聚到一起,那時候叫筆友。我們組建了一個QQ群,取名“新青年數學教師工作室”,這是2006年的事。剛開始,我們只是交流各自的寫作體會,慢慢地就萌發了一個想法:我們這些年輕老師不能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有一點自己的新東西、新想法、新狀態。后來,我就把它提煉為一種“新生活”。

余:想過一種新的教師生活。能具體給我們描述一下這種新生活愿景嗎?

劉:可以。工作也好,學習也好,寫作也好,都是一種生活狀態。我們團隊的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寫作、讀書、教研與教學生活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新的教師職業生活狀態。2014年,江蘇常州的宋書華老師在申請加入工作室后,積極支持舉辦全國新青年數學教師發展論壇(以下簡稱“新青年論壇”),并落實論壇的經費、場地等。于是,我們決定把新青年工作室這個團隊的范圍、人數、規模再擴大一些。這就是第二個“新”—新使命,就是要把新青年的精神帶給全國各地更多的老師。也就是說,我們不再滿足于幾個人的小生活了,而要建設全國范圍的青年數學教師發情展團體,和大家一起進步。所以,2014年舉辦首屆新青年論壇的時候,我們提煉了新青年工作室的宗旨:為全國青年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做青年數學教師最好的專業成長伙伴。核心定位是“服務”和“伙伴”。

余:從在六個人的小天地里過新生活,發展為一大群人一起過新生活的新使命,您覺得除了“服務”和“伙伴”外,也會有“引領”的含義在里面嗎?

劉:不敢提“引領”,因為我們還沒有掌握青年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最根本的規律??赡芪覀円呀浻|摸到了這個規律,但還在探索和總結中。而且,我們服務和陪伴的對象還不多。到目前為止,新青年工作室的新老成員加起來近120人。算上參加過我們新青年論壇的老師,也不過幾千人。全國那么多青年數學教師,我們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所以“引領”是絕對不敢談的。

余:那第三個“新”—新時代,如何理解呢?

劉:新時代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新生活和新使命所處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如果沒有現在這樣一個好的新時代提供給我們安定的物質條件、生活環境和教育政策,我們就不可能安心地過我們的新生活,也不可能實現我們的新使命。所以,當前的新時代既是我們一切生活和使命的大前提,也是我們一切努力的最終意義—我們的新生活、新使命都來源于這個新時代,也必將服務于這個新時代。當然,隨著新青年工作室的發展和大家認識的提升,我想“新”還會被賦予更多的含義。

二、從個案到共性,重塑教師學習新生態

余:新時代賦予你們新使命,帶著新使命開啟了新生活。我接觸過很多新青年工作室的老師,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到“兄弟”,就是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感覺。

劉:對的。除了服務和伙伴,我們還有一個角色就是兄弟,超過朋友。我在通訊錄中給許多新青年工作室成員備注的姓名就是某某兄弟。當然,“兄弟”一詞可能有一點江湖氣,或者說非學術的感覺。但這大可不必苛責,因為新青年工作室本身就是一個民間組織。

余:但就是這個民間組織,取得了很多成績,許多老師在新青年工作室獲得了較大的成長。能給我們舉幾個例子嗎?

劉:例子太多了。比如任念兵、史嘉、代銀老師分別獲得了第六、七、八屆全國賽課的一等獎,張國治老師還被選為第九屆全國賽課的評委。在工作室邀請的專家指導下,張志勇、何睦、羅建宇、丁益民等老師都出版了教學專著,倉萬林老師發起了“數學寫作”學校聯盟,宋書華老師創業建立了影響很大的在線教研平臺并舉辦了多個很有特色的教師研修班(單增教授解題研修班、葉中豪平面幾何研修班等),等等。除此以外,新青年工作室成員每年發表100多篇教研文章,其中有10多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或者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到目前為止,新青年工作室成員中已有4人獲評正高級教師,3人榮膺特級教師稱號,1人晉升高校教授,4人考上教育博士……所有這些成績都是物化的,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學生、家長和學校對我們工作室成員的高度認可。這些成績主要是成員自己努力的結果,其次是工作室成員相互啟發和幫助的結果,工作室只做了一些錦上添花、必要點撥的事情。

余:說到寫文章,新青年工作室成員“輸出作品”確實很厲害,像合肥市第四中學的鄭良老師、蘇州實驗中學的丁益民老師每年都有10多篇文章發表。我拜讀了您2021年發表在《教育研》上的文章《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學術基礎與研究指向—從教研活動的雙重屬性說起》[2],覺得它對數學教育工作者有很高的指導價值。您當時是基于什么考慮決定寫這篇文章的?

劉:這篇文章是近幾年寫成的,但思考了20年。到今年,我參加工作正好20年,始終在做教研和寫作方面的事。這些年,又一直在出版社,每天接觸大量的審稿工作。我一直想把自己個人和團隊的經驗總結、提煉出來,分享給全國的青年教師。恰好在2017年11月份,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時任院長祁建新老師邀請我做個講座。祁院長給講座定的題目是“數學教師的學術基礎與研究指向”。這個題目說到我的心坎上了。我認真做了準備,講座反響也不錯。從2017年到2021年,這個講座我在全國多個地方陸續講了十幾場,越講越有感觸。所以,我就想把內容整理成文章。

余:也就是說這篇文章花了20年的思考,用四年的時間寫作、完成?

劉:是的。應該說,寫完以后高于原來的期望。原來只是想把寫論文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但事實上純粹寫論文的經驗在這篇文章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文章的其他部分,是我從中小學數學教師教研的實際出發,比較全面地闡述教研應該打好的四個基礎以及教師容易實現的四個追求。所以,這篇文章有一定的宏觀性。

余:新青年工作室有這么多優秀老師成長的案例,您覺得他們的學習路徑有沒有什么共性?

劉:共性我覺得還是有的。我曾經談到“青年數學教育工作者培養的五種路徑”[3]。從個案中抽取共性的話,我覺得,主要是新青年工作室形成了一種“同伴互助的自我培養模式”。我們特別強調自我培養,工作室成員都是在“新青年”這個包容奮進的氛圍里,彼此激勵和被激勵,相互啟發和受啟發,慢慢成長起來的??偨Y來說,我覺得,新青年工作室成員普遍做到了三點:重思考、重實踐、重創生。首先是重思考。不同于學校里的青藍結對或上級安排的培訓任務,我們的成員從來不“等、靠、要”,對數學、對教育都有強烈的熱愛,都會主動去探索問題。常常因為一個問題在群里發生爭論,甚至有人退群了又進來—大家都是真的在探討問題。所以,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要上公開課了,你給我一個現成的教案”;隨手提一個自己都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問人家要答案。我們討論的問題都是提出者事先有思考和準備的。其次是重實踐。大家的行動力都特別強。我記得,常州市第五中學的張志勇老師有一次跟我們分享他帶領江蘇省高中數學名師工作室的老師做教研的經驗,有一條叫“不會也用”,即用實踐倒逼自己成長,邊做邊學,知行合一。像鄭良老師、張國治老師等,他們都是真正的反思性實踐者。再就是重創生,并樂于分享。成員在新青年工作室受到了啟發、學到了東西后,一般都會花功夫慢慢整理成體系,很有創造性。而且,大家還有向外分享和輻射的意識,會到所在學?;虻貐^甚至全省、全國開講座,這樣影響力就大了,而且自己也得到了進一步鍛煉。所以,好多新青年工作室成員后來都成了專家,比如數學課程教材領域有胡晉賓博士、鐘勁松老師等,數學課堂教學領域有任念兵、羅建宇、丁益民、何睦老師等,數學解題與高考研究領域有張國治、鄭良老師等,數學競賽與初等數學研究領域有代銀、田富德、楊續亮老師和吳佐慧博士等,數學文化教育領域有倉萬林、史嘉老師等,數學史與數學教育(HPM)領域有陳飛老師、余慶純博士等,數學教育信息技術領域有張志勇老師、彭翕成博士等,網絡教育方面有宋書華老師等。當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建議您采訪一下他們,他們的學習機制很值得進一步探究。

余:好的,非常有必要。應該說新青年工作室構建的教師學習生態是非常有利于教師發展的,這種信息的共享和經驗的傳幫帶非常重要,是吧?

劉:是的。新青年工作室的成員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或自治區,大家可以毫無障礙地共享各地的先進經驗。成員有來自高校的教授、博士,一線教師可以獲得最前沿的數學教研信息和專業指導;還有出版社的教材編輯、教研部門的教研員以及教育科技企業的負責人,大家可以了解教材編寫的宗旨、特點以及許多臺前幕后的故事,了解教研政策的發展變化以及課題研究的方法技巧,了解教育信息化的趨勢動態。因此,工作室成員所能得到的教研信息是立體的、多元的、全方位的,這對他們開展教學、教研都有莫大的幫助。哪怕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大家也會齊心協力,查找文獻,推薦專家,嘗試解決路徑。所以,如果說工作成員們有成長,我想,可能99%歸功于他們自身的努力,1%得益于新青年團隊里大家的相互啟發和傳幫帶。

三、從使命到理想,不負教師學習新時代

余:老師們在新青年工作室學習,彼此支持、合作交流,逐漸成長為卓越的學習者。那么在對外輻射方面,新青年工作室目前做了哪些工作?又有哪些成效呢?

劉:這個問題正是我接下來想說的。對外輻射正是新青年工作室的“四向”發展方針之一。如果說在新青年工作室內部,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新的教師生活狀態,那可能還達不到工作室的使命,扛不起“新青年”這面旗幟。我們要服務全國范圍內更多的青年教師,做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伙伴。比如,我們在各地建立新青年工作室分站、教研基地,舉辦新青年論壇,以及出版發行“新青年教師文庫”,這些都是對外輻射。到目前為止,我們先后建立了新青年工作室蘇州分站、陜西分站、安徽分站,新青年工作室常州教研基地、無錫教研基地、桐城教研基地、上海教研基地。從2014年開始,到2016年,我們每年暑假舉辦一次新青年論壇,全國各地的數學教師都可以免費參加。有了前三年的影響力,從2017年開始,就有很多高校、地方教育局、中小學主動聯系我們,邀請我們去他們那里辦論壇。于是,逐漸把新青年論壇做成了“1+X”的格局。

余:什么是“1+X”?您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嗎?

劉:“1”就是每年暑假在高校辦一場主論壇,“X”就是在各個地方教育局、學校再辦若干場中小學論壇。在高校辦論壇,參會人員比較廣,高校教師、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中小學教師都會參加,以學術討論為主,不太涉及具體的教學問題。而在各地教育局、學校辦論壇,針對性很強,內容以教學技能的展示、教研經驗的交流為主。

余:那么“1+X”格局形成后,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或阻力是什么?

劉:2017年到2019年這三年,新青年論壇的“1+X”格局開展得很順利,經費、場地等都沒有問題,承辦方都會提供。后來遇到的主要困難就是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底,我們做了2020年的論壇規劃,準備暑假到浙江師范大學辦高校的主論壇,4月份與江蘇昆山教育學會聯合辦一場中小學的論壇。中小學論壇的名字叫“第七屆新青年數學教師發展論壇暨長三角數學教育一體化研討會”。因為國家提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我們就想辦一場數學教育的“長三角一體化論壇”。當時得到了很多專家,包括江浙滬皖四省市高校教授、中小學教研員的支持。后來很遺憾,疫情來了,只能停止。所以說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和阻力就是疫情。

余:疫情來了之后,我注意到新青年工作室的活動多是線上舉行,每月安排一次線上交流,采取網絡研修的方式。今后一段時間都會沿用這樣的模式嗎?

劉:其實,2022年線下新青年論壇的方案,我們也做好了,還是因為疫情沒有實現。近兩年我們把新青年論壇搬到了線上,稱為“新青年云論壇”,并與廣西教育出版社《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編輯部聯合舉辦。2020年,每月一次的新青年云論壇,由新青年工作室成員主講,主要是對云論壇這種形式進行摸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后,2021年的12場新青年云論壇就不再是工作室成員主講了,主講嘉賓全部是高校的青年博士或教授。未來,我們會恢復線下論壇,也可能線上和線下混合進行,互相補充。內容方面則會聚焦當前的數學教育熱點問題,比如課程思政、作業設計、問題情境、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高中數學新教材分析、信息技術與數學教育、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等。我們擬邀請一些專家來做熱點問題的政策解讀、方法策略分享等。

余:展望未來,對新青年工作室成員的后續學習,有什么規劃呢?

劉:我從兩方面講。第一方面是我個人的規劃,一位新青年工作室老成員的規劃。我認為教研是有規律的,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沒有門檻的。說并非高不可攀,是指我們并非要做大學教授一樣的專業理論研究,而主要是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說有門檻,意思是不能隨便拿一個教案安上一個理論就說是教研,而應該研究里面的規律、內在的邏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我就在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進行探索,找理論的數學教育研究和實踐的數學教學研究的結合點。這是我未來的一個主攻方向,我會把精力放在普及數學教育研究上,讓它更加平易近人,就像很多數學家做數學科普一樣。我這兩三年發表的“圖說數學教育原理”系列文章就是這方面的探索。

余:做平易近人的數學教育研究,說得真好!那第二個方面的規劃呢?

劉:第二個方面就是對新青年工作室的規劃。2020年,我“退休”(為保持團隊活力,新青年工作室制定了成員年滿40歲“退休”的規則)的時候,做了一個告別演講,演講的主題就是“新時代新青年的'五四'數學教育理想”?!拔逅摹奔让髦浮拔逅摹鼻嗄?,也暗指五個“四”,具體包括:寫“四析”文章圖書[12]、打“四基”學術基礎[3]、做“四好”數學教師[14]、探“四類”培養途徑[15]、行“四向”發展方針[16]。這是按照從個人到團隊發展規劃排序的,也構成了我提出的青年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ERTP理論模型的主體??偟膩碚f,還是緊緊圍繞新青年工作室“為全國青年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做青年數學教師最好的專業成長伙伴”這個宗旨和初心來開展工作。

現在新青年工作室的新一屆理事會成立了,他們的工作非常出色,新的成員陸續加入。他們的學歷層次、眼界追求都可能超過我們第一代“新青年”。我在告別演講中說了,你們可以認同我提的“五四”數學教育理想,也可以推翻它。推翻它,才能不斷地創新,才能不斷地成長,才能不斷地前進。

余:好的,感謝您的分享。請您用一句話總結今天的采訪。

劉:不客氣,也謝謝您對新青年的支持。今天聊的話題是教師學習,那我就用荀子《勸學》中的一句話表達我的感想。荀子以蚯蚓和螃蟹做比較,告誡我們,學習要用心專一、持之以恒。他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逼鋵?,這句話的上一句正是我們熟知的:“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弊屛覀儾粩鄬W習、進步吧,新青年!

參考文獻:

[1]羅建宇.基于互聯網的數學教師工作室建設—以全國新青年數學教師工作室為例[J].中學數學月刊,2016(9):63—65.

[2][13][14]劉祖希.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學術基礎與研究指向—從教研活動的雙重屬性說起[J].教育研,2021(5):40—53,40-53,40-53.

[3][15]劉祖希.青年數學教育工作者培養的五種路徑[J].中學數學雜志,2017(7):5—8,5-8.

[4][16][17]劉祖希,史嘉,陳飛,等.青年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實踐與思考—以“新青年數學教師工作室”為例[J].教育研(中學教育教學),2018(12):22—29,22—29,22-29.

[5]劉祖希.圖說五種常用的數學教學法[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5):56—59.

[6]劉祖希.圖說數學核心素養[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10):59—62.

[7]劉祖希.圖說數學教育理論模型的建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1(5):60—64.

[8]劉祖希.圖說數學教育研究方法[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4):65—68.

[9]劉祖希.圖說數學教育理論的融通[J].中學數學雜志,2022(2):6—10.

[10]劉祖希.圖說數學單元教學[J].中學數學雜志,2022(7):13—17.

[11]劉祖希.圖說數學課程標準[J].中學數學雜志,2022(10):1—5.

[12]劉祖希.“四析法”與中學數學教研[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高中版),2016(12):1.

(余曉娟,湖北文理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數學教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數學教師教育和數學課堂教學。)

猜你喜歡
新青年數學教師新時代
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研究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素養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才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新青年》(珍情)讀者意見調查表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錢玄同與劉半農炒作《新青年》
初中數學教師不可忽視的幾種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