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M教育理論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探索

2023-05-30 15:10張海琴
啟迪與智慧·上旬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STEM教育研究分析小學科學

張海琴

摘要:STEM教育近年來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該教育模式的實踐價值,積極地將其運用于教學中,打造以STEM教育理念為基礎的學習課堂,引導學生依托實際情境處理問題,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融合速度,助力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本文立足STEM教育理念,結合小學科學教學實際情況,著重分析有關教學策略,旨在為各位同人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STEM教育;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研究分析

以任務驅動為載體的STEM教育,是一種融合多學科的跨學科教育模式,其能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收獲技能知識。同時,STEM教育關注情境式學習及現實問題,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并著眼于工程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科學與工程素養,以及運用跨學科知識處理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STEM不只是一門課程,它還是一種教學理念。即使是完成相同的目標或者任務,也可以擁有不同的方案、設計與步驟,無需刻意關注最后的結果,重點在于反思與完善過程。一方面提升學生綜合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

1? ?STEM教育的基本概述

1.1基本內涵

STEM教育是一種具有跨學科特點,且強調多學科融合教學的綜合性教育模式,即利用統一化的手段、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其知識技能水平,同時讓學生做到變通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在STEM教育的界定上,很多研究人員意見相左,其中獲得較大支持率的是以下兩種見解:其一,STEM教育的實質是課程,主要指向多門學科或者四門課程間的相互融合,是以有目的整合各學科知識的形式解決現實問題的一類課程;其二,STEM教育是指囊括多門學科和多套教學方案的一種課程教學手段。事實上,在有關STEM教育內涵的界定上應防止“一刀切”,無論將其視為學科還是課程,抑或是教學手段和學習途徑,雖然在界定STEM教育時均有不同側重,但最終指向卻相同,即把存在聯系又彼此獨立的課程、學科相融合作為整體。

1.2主要特征

1.2.1跨學科

在STEM教育的諸多特征中,跨學科是最核心的特征,但并不是指STEM教育會把重心放置于指定的學科或者學科界限,而是重點強調融合多門學科知識來處理實際問題,如科學、工程和數學等。STEM教育是把這些學科組合為存在明顯關聯性的整體,并非隨意疊加不同的學科。

1.2.2綜合性

一方面,這一特征表現在教育目標上,主要是為了讓STEM教育與學校教育產生聯系。通過STEM教育,學生能夠學習很多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遷移運用到工程、科學等領域,進一步豐富其思考方式,使學生相互合作或者獨立開展調查研究與創新設計。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能展現很多優勢功能,例如,STEM中包含的相關理論知識,技術與工程等。

1.2.3開放性

STEM教育無論在課程內容還是教學評價等方面,均展示出明顯的動態性及開放性。不同于傳統教育,STEM教育認為知識一直處在動態發展中。STEM將側重點放到理解知識上,所以選擇課程內容時更具包容性,不會只局限在知識本身,而是突出強調將知識遷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處理實際問題。

1.2.4實踐性

STEM教育對于研究技術、工程等有關知識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深度講解技術與工程,旨在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對實踐本身與學習過程的高度重視,證明STEM教育的實踐性。此外,其實踐性也表現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立足實踐并將項目作為支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實踐,讓學生將所掌握的經驗、知識更好地融入生活,意識到知識源于生活。

1.3注意事項

開展STEM教育與科學課程的深度融合,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多元化的課程融合實踐體系,促使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發展,提升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涉及的知識內容需要通過實踐的方式進行呈現,不僅需要符合科學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創造科學有序的實踐機會,還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應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避免課堂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講解,忽略與實踐操作的關聯性,導致學生失去利用科學知識進行探究的欲望,這樣就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3.1注重開放性和應用性

基于學科融合的STEM課程開展,教師需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科學教學實踐引領,帶領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教學規劃設計,設計與STEM教育相融合的、多種類型的科學教學實踐項目。學科融合的STEM課程具有內在邏輯性和外在關聯性,能使學生在STEM學習項目中學會運用已學知識,借助合理的解決方案檢驗過程,討論修正結果,幫助學生在開放性、應用性的學習任務中形成科學的認知,提升其設計能力,增強其探究意識。

1.3.2注重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

基于項目驅動的STEM課程開發與實施,需要在學校全面支持的背景下,為學生構建真實的情境。具有創造性的科學教學實踐的設計與開發,能促使學生在STEM項目學習中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教師應注重科學教學實踐設計的真實性,聚焦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的真實科學問題。同時,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在科學教學實踐中實踐操作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培養,以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和協作性的探究驅動學生的協作與對話。

2? ?STEM教育理論下的科學教學策略

2.1創設科學學習情境

小學生對于技術與工程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所以STEM教育和小學科學教學的融合,應兼顧學生的認知與能力水平。中年級的學生通過之前的課程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知道如何學習簡單的技術與工程?!爸谱饕粋€降落傘”便是以仿生學原理為依據,選用常見的生活材料嘗試探究設計一個生活化的科學實驗,旨在讓學生初步掌握仿生學的基本原則,并將其遷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為學生今后運用此類仿生學案例奠定基礎。教師可先通過謎語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謎語中引出這堂課的主要觀察對象蒲公英,同時為制作降落傘的研究項目做好鋪墊。學生通過觀察蒲公英種子,能直觀地發現蒲公英的種子會隨風飄散傳播,然后教師在PPT上展示蒲公英種子飛行的圖片,引導學生構建降落傘和蒲公英種子之間的聯系,確定本次的探究主題。

2.2策劃科學教學環節

以“制作一個降落傘”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構建降落傘”“模型檢測及優化”“交流評價”這三個環節。首先,教師通過展示降落傘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降落傘的設計者由蒲公英種子獲得的啟示有哪些、降落傘主要由幾部分構成,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滲透仿生學的知識。利用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的特點,為學生準備制作簡易降落傘的實驗材料,如輕薄的塑料袋、黏土(輕質)、線繩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學生直接單獨制作,而是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是避免學生因為盲目行動而浪費材料,二是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的學生會提出降落傘應具有優良的穩定性,外形輪廓應流暢等觀點,此時教師應總結并指導各組學生將自己的實驗方案加以完善。為了讓學生直觀了解制作降落傘的步驟,教師可結合各組實驗方案的重疊部分,在PPT上展示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供學生參考。其次,各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降落傘的制作后,教師告知具體的檢驗規則:各小組將降落傘在相同的高度放飛,記錄好降落傘在空中停留的時間,同時觀察其能否平穩降落,檢測次數為兩次,在參與檢測的過程中,學生能了解到數學的測量方法和處理數據的基本知識等。有些小組的實驗結果并不理想,此時教師應引導其思考如何使降落傘更加緩慢地降落,如何調試降落傘模型,待學生調試完成后再進行兩次試驗,對比之前的記錄結果,直觀呈現改進程度。最后,檢驗降落傘模型之后,教師需要對探究結果、實施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最好對表現突出者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選出降落傘降落速度最慢的一組,讓其派出代表分享制作訣竅,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闡述個人意見并吸取他人觀點,從而豐富認識。如果教學時間允許,組織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發明是源于大自然,或者作為課時作業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搜集資料,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

2.3以研究任務驅動科學教學

教師在講解到“循環”時,一般會選擇垃圾填埋、廢物利用等例子,卻忽視了地球還能讓其他物質進入動態循環。在“擁有循環能力的地球物質”探究項目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巖石循環發生于地下與地表的動態過程中。該項目嘗試采用5E教學模式,為保障探究活動的連續性,課程設置為5個課時,并且每堂課為學生安排不同的探究任務。

2.3.1第一課時探究任務

在學生進行正式調查前,由教師拋出問題“何謂巖石?”給學生一些交流時間談談自己對于巖石知識的了解,如巖石的種類、特征等。展示PPT讓學生嘗試判斷圖片中有哪些是巖石,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正確與否,而應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確定答案。然后學生將教師從網上購買的9個巖石進行分類,需要投放到貼有沉積巖、火成巖以及變質巖字樣的箱子中。

2.3.2第二課時探究任務

組織學生觀察沉積巖,結合個人觀察及之前預習的有關沉積巖出現、形成的資料講一講沉積巖的主要特征。教師為每個活動小組提供適量的砂巖與一張黑色卡紙,一部分組員負責摩擦砂巖,其他組員使用放大鏡觀察掉落在卡紙上的顆粒物,然后回答PPT上展示的問題“沉積巖是怎樣形成的?”接著組織學生將帶蓋容器中裝些水,然后倒入適量的鵝卵石、粗河沙、土壤等,將瓶蓋擰緊并輕輕搖晃,靜置20分鐘后觀察瓶中情況。再提供給每個小組事先準備好的一小袋蠟筆屑、一塊耐壓性較好的鋁箔,讓學生借此模擬沉積巖的形成過程。

2.3.3第三課時探究任務

聯系再循環拋出思考問題:“同學們,沉積巖通過循環能否成為火成巖?若是能,它的循環過程是怎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將鋁箔制作成能包住蠟筆屑(沉積巖)的容器,每組分別到講臺前讓老師加熱容器,待容器冷卻后交還給學生。而學生要對蠟筆屑的整個變化過程留心觀察,記錄沉積巖變成火成巖的主要過程。

2.3.4第四課時探究任務

教師先向學生提問:“變質巖是什么,變質巖是如何形成的?”然后為學生營造想象情境,即將自己想象成一個固體火成巖,再依據教師的語言描述逐漸感受自己轉變成為變質巖的過程。以上任務完成后,學生把鋁箔容器交給教師,將其加熱至相對較軟的狀態,把鋁箔折疊并由教師輕輕擠壓,待冷卻后觀察新的變質巖。組織學生討論在模擬壓力與熱力作用下,變質巖的形成過程及其新性能。

2.3.5第五課時探究任務

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暢游巖石循環”的學習活動,活動中主要包含填寫巖石的循環流程、繪制巖石循環圖等。讓學生扮演地球上的物質,經歷每個再循環過程。教師在教室內布置7個小站點,不同站點的目的地不同,而且在各個站點放置一個玩具骰子,6個面分別代表不同的地球過程,拋擲骰子,根據上面的標注,前往指定站點,由學生自己記錄所經歷的各個過程。通過這一拓展活動,引導學生在趣味活動中走進新的學習領域。

2.4延伸拓展科學學習活動

在《觀察葉》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在屏幕上出示樹葉圖片,讓學生認識這些樹葉及其名稱;展示生活中各種植物的葉子,鼓勵學生說出葉子所屬植物的名稱,再與圖片進行比較;組織學生觀察、對比各種類型葉子之間的不同之處。正式進行觀察前,由教師提供基本的觀察方法。完成觀察后全班交流,整理、總結之前的觀察結果并完成觀察記錄?;蛘咴赟TEM教育支撐下設計“樹葉貼畫”的探究活動,融合美術課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綜上所述,科學教師要站在STEM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角度。在小學科學課堂,既要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良好的科學思想,還應將STEM教育與課程相結合,優化并完善小學科學課程體系,讓學生真正學會思考、懂得研究,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朱依晴.基于項目的STEAM學習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以小學科學《潛望鏡》項目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2(21):71-73.

[2]謝瑩,宋紅兵.依托小學科學教材設計STEM項目式學習的有效策略:基于“制作小樂器”的個例分析[J].教育觀察,2021(11):79-82.

猜你喜歡
STEM教育研究分析小學科學
體現STEM教育特征的中職Flash實訓教學設計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校園網絡安全的體系研究
銳意進取,不斷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淺談廣電光纖通信接入技術
關于變壓器高壓試驗技術的研究分析
STEM教育中心:美國STEM教育新發展
例析“數形結合”的方法解決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