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思政視域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發展

2023-05-30 01:49王琦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

摘 要:人工智能技術作為當前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之一,與其他科學技術不同,人工智能專注于對人意識、思維的模擬、研發。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此技術開始融入高校教學中,以“代工”形式承包了諸多重復性教學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學中,人工智能技術可利用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智能導學等新型科學教學方式,對當前的高校思政課程進行深度分析,探析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融合路徑,逐漸形成“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的統一理念與人機協同發展教學模式,深挖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潛能,協助高校思政教師開展高質量思政課程,以達立德樹人的基本教學理念。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統一理念;高校思政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3-0093-06

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開始推廣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也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曉、關注人工智能。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目前,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已成為相關領域的熱議話題。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目標限度規定,能為人工智能在思政課教學中的發展方向指明路徑。

一、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的三大類型

(一)創設情景

1.基于大數據構建生動形象的思政課程

人工智能作為當前較新型的技術科學,為創造出能模擬人意識、思維的智能科技,此技術集合了當今世界多種先進科技,如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等[1]。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中,在現代智能設備輔助下,基于大數據等先進科學技術可構建一堂生動形象的思政課程。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曾說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給我國高等教育提供了‘變軌超車的重大機遇?!?020年我國也正式計劃推出1000個“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此教育項目的核心在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將實驗、實訓、實踐等實操項目放到線上,在避免線下現實條件限制的同時,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基本安全保障,且線上實操教學具有不受時間、空間約束的優勢,能同步開展多人實驗任務,能提升其整體的教學效率。高校思政教學方面,可將基于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的人工智能設備應用到思政實踐教學中。如用大數據分析我國的社區街道管理情況,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出社區街道環境,學生可佩戴虛擬現實技術配套眼鏡,“親身”體會社區街道管理及辦事情況。同時,可通過網絡互聯使多人同時在線,學生可在“虛擬社區”中,以團隊形式進行社會實踐“實操”學習,使思政理論課程能與實踐同步進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印象與理解。

2.虛擬現實技術體會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

在現代技術支持下,教師還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搬到“線上”。例如在關于我國革命精神、紅色文化的講解中,教師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引導學生在線上“游歷”革命景點,并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描繪經典革命故事,讓學生“親身”體會紅色革命的艱苦歲月及先輩們勇往直前、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同時,思政教師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角色扮演,如屈原、雷鋒等經典人物形象,讓學生在線上“體會”人物故事,深度體會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思想。通過虛擬情景,將思想政治理念知識形象化,使學生能更生動、直觀地了解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培養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二)智能數據分析學情

在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可利用大數據對海量信息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分析,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科學、精準的數據處理結果,實現數據的“增殖”。收集、存儲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情況的相關數據,用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教學分析,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員了解當前學生的思政學習情況及教學情況,便于分析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首先,教師可通過線上教學軟件對學生專業、性別、班級、其他學科學習成績等進行統計調查,利用大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能力,精準定位教學對象,以便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設計滿足學生基本需求的教學方案[3]。再利用大數據對各班級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結果、評價結果進行綜合評估,預測風險班級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可能達到的學習效果,及優化、改進的教學方法。最后教師可根據智能數據分析結果,及智能設備、平臺在數據分析后提出的教學意見,對教學材料、教學內容等進行進一步改進,如將課后作業放置線上,避免了時間、空間方面的約束,學生可自行選擇時間、地點進行課后復習,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有積極影響。且教師可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下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程度進行更科學、精準的統計評估,便于教師動態掌握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情況,利于教師及時解決相關教學問題,優化教學方式。即在智能數據輔助下,能幫助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情況等進行更科學精準、更理性化的判斷,可作為衡量高校思政課學情的重要輔助工具。

(三)AI智慧輔助學習

當代人工智能技術具有深度學習、人機交互、智能算法等特征,可作為輔助學習的智能工具。高校思政課作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板塊,是集理論性、實踐性、學術性于一體的高校必修課,除反復的理論知識講解、鞏固外,高校思政課教師還需重視課程創新,加強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思想互動,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高校思政教師在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線上課程設計中,可加強智能化導學,提升同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如在線上課程中間適當插入選擇題、問答題,智能平臺動態了解、掌握學生對相關思政理論知識的認知情況。即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思政教學同學生間的一對一式互動,了解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態、情感變化,彌補了普通思政課教師精力上的不足[4]。同時借助人工智能強大的“記憶力”(數據庫),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教師,完成高校思政課的一些重復性工作,包括學生上課考勤、教學檢查等。學生線上打卡上課,AI智慧可自動對學生的上課情況進行智能化分析,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意見或建議。將思政課程相關作業搬至線上,AI智慧不僅能替代教師對學生答題情況進行迅速、精準的評估、統計,還便于減少紙張浪費,對貫徹“綠色教學”理念有重要意義。

二、人工智能在思政課中的發展路徑

人工智能作為新型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仍處于初步啟動階段,對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課中的融合仍有一段較長的探索路程。所以下述主要就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發展路徑展開論述。

(一)“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的統一理念

在對未來的幻想中,線上教學、人工智能設備替代教師開展更科學、高效的課程學習,一直是相關領域的熱議話題。但根據前文所述,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只能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協助教師完成思政課程教學。因而在實際教學中,需重視“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的融入。這一觀念最早是由當代技術哲學學者Don Ihde提出,他認為身處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需同人類生活有效融合,在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同時,能賦予人工智能技術更高的價值與意義[5]?!敖處煛斯ぶ悄芗夹g—學生”統一理念的引入,也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中,不能僅作為單一的工具性用具,也應成為教師的“義肢”和學生的“AI智慧教師”,即在高校思政教學中,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定位于“工具”,也應成為如“眼鏡”一般,是人們身體、生活的一部分[6]。雖然目前受技術影響,人工智能技術尚未發展出屬于自己的“智慧”,但在集合當前先進技術條件下,基于大數據庫,人工智能設備能對海量信息數據進行有效分析、整理,能“消化”思政課程教學理念與核心,能保證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且在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人工智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續教學時間與空間,可依托于虛擬環境重新進行人文環境的創設,充分展現了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的創新性。通過“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的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不再作為單一輔助工具,而是同教師、學生一起共同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形成一個可相互評價、反饋的“閉合環路”。

(二)人機協同發展

1.以教師為主導地位

隨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融入,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協同完成教學工作,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需確定好教師的主導地位。思政課作為高校培育學生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課程,思政課的核心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做好引導、培養工作,在學生心靈深處種下真善美的種子,塑造好學生的思想品德,即高校思政課是一項具有規律性、科學性的感性活動,要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出發,有效建立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人工智能是集“冰冷”先進科學技術于一體的綜合學科技術,具有人工機械典型的理性、科學、精準、高效等特征,缺乏人類思維的感性思考,若將人工智能作為教學主導,不利于對學生思想認知的引導[7]。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作為“為人類服務”而研發出的新科技,其發展核心在于輔助、協助人類。因此人機協同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基于高校思政教育原則設計教學方案,并有效保留教師對各項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主導權。

2.以學生為主體地位

《新課標》中明確規定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傳統應試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同,當前推崇的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感情需求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德育成長。在“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的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主動性,教師、人工智能技術智能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了解、接觸到思政理論知識,最后需要讓學生成為主動獲取、分辨和利用知識的學習者[8]。同時,在以學生為主體地位、人機協同發展過程中,教師還可適當進行評價方式的優化,以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主、動態調整教學模式。如教師可以將傳統紙質線下評價,全部調整成線上評價,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約束。且在人工智能協助下,能對學生評價結果進行更精準、高效的評估,把握好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有針對性的思政課程教學。且學生評價系統、方式的改善,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各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興趣度,便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有效的調整與優化,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學生在思政課程教學中長期處于“游離”狀態,實現思政課精準教育的目標。

三、教學深度融合的限度

人工智能技術在同高校教育的融合過程中,必定會給高校教育教學帶來一定的沖擊與挑戰,會使得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出現一定轉變,因而在“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的引入與融合過程中,需重視教師主導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把握,明確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這三方的定位,秉持合理、科學、審慎的教學態度,做好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這三方面的邊界限定與規劃,精準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深度融合過程中的發展方向,設定好目標限度。下述主要就“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與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過程中的教學深度融合限度展開論述。

(一)技術邊界

1.人工智能技術有限,以外包形式為主

“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和人機協同發展教學設計,需建立在以教師為主導地位、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教學基礎上,不應隨意擴大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范圍。首先,高校的主要工作任務在于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所以從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情況來看,可以將人工智能設備、平臺以外包形式,交由校外專業的企業公司進行構建、打造。同時學校要重視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將“人工智能技術示范培訓”作為專項培訓主題,將“廓清思政課教師與AI的教學邊界”作為重點培訓內容,提升思政課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讓教師認知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功能界限,明確教師在人機協同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并讓思政課教師認知到普通思政教師在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價值教育方面不可推脫的責任與義務。其次,需加強思政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外包”,即教師要認知到人工智能技術在計算、智慧導學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讓人工智能替代教師的一部分知識教授工作。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有限,即使在大數據支持下,能對還行信息數據進行精準風險評估,但尚未發展出類似人的情感、感知。因而在思政課最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需承擔起在學生心靈深處播種下真善美種子的責任,做好學生思想、精神的引導工作。在人工智能的技術邊界限定下,可以將智能設備、平臺搭建和部分理論知識講解,以“外包”形式交由專業企業公司和AI智能設備,但學生的思想品德引導、德育教育是無法“外包”的,思政課教師需重視相關引導、教育工作。

2.設立AI管理思政教學支持中心,保障數據安全

數據庫是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核心所在,數據庫安全性會對高校教育教學安全及學生、教師的隱私信息安全造成直接影響,因而高校需重視人工智能數據庫的安全保障。設立AI管理思政教學支持中心,統一高校思政教學中的AI管理平臺,整合AI管理中的相關數據資源,保障數據安全,同時提升數據采集和管理工作質量。人工智能是當前新興技術,多數高校缺乏AI管理專業人才,普通教師對AI管理的認知有限,所以高校還需適當聘請專業人才,對校內人工智能設備、平臺進行有效管理。建立校內AI管理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谌斯ぶ悄芗夹g對各班學生的上課狀態。學習進程等進行數字化記錄、存檔,在人工智能分析下,構建學生學習模型,以便于教師、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動態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整合數據資源,提升信息數據合理利用率,是高校學生、思政課教師能享受到信息數據化帶來的便利。其次,在AI管理思政教學支持中心內需明確信息數據邊界,包括區分可共享的數據信息,限制各類數據信息的運用情況,明確哪些數據不能采集入庫,如學生的家庭情況、日常作息等,保障學生的基本隱私安全,且此類數據信息同高校思政教學無直接影響。因而在人工智能設備、平臺所需信息的采集過程中,需重視數據信息的采集邊界,保障學生的基本隱私數據安全,規劃好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與高校思政教學深度融合過程中的數據安全邊界限定。

3.構建AI及思政課教師的雙師行動者關系網絡

在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需構建好AI同思政課教師的雙師行動者關系網絡。人工智能技術有限,智能設備或平臺無法取代教師成為人機協同教育的主體,也無法替代教師實現無人類教師的智慧教學。因而在“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中,需重視教師、人工智能技術的雙師行動者關系網絡建設,做好二者間邊界規劃,制定二者的深度融合目標限度。與前文論述一致,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中不僅是教學輔助“工具”,也是“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這一教學管理中的“AI教師”。即隨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融入,學生將會有兩位“教師”共同進行思政課程教學和思想精神引導,一位教師是人類思政課程教師,另一位是“AI教師”。通過編碼設定、課程規劃,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思想等理論知識融入人工“智能”中,將重復性工作交由“AI教師”完成,深挖人工智能技術成為“AI教師”的可能性。同時,借助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等,優化、改進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普通思政課教師需承擔起思政課的創新工作,并做好學生思想品德引導工作。師生間的情感互動與思想交流是人工智能技術、人機交互無法取代的,而思政課作為培養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通識課,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思想互動尤為重要?!癆I教師”在幫助思政課教師減輕理論知識教授任務后,教師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認知引導,定期同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及時糾正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錯誤認知,提升學生對我國社會形態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正確認知?!癆I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一起,同步為學生進行思政理念知識、實踐課程的教授與引導,建立學生的主流意識,促使學生主動摒棄、改善不良思想認知與行為。

(二)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目標邊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思政課的有效開展,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三觀,還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有效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即無論未來人工智能如何發展,無論“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的發展經常如何,“立德樹人”均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目標和目標邊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教學方法優化等均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教學目標,這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鋼線”。教師仍然是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主導人物、學生仍是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師、學生相互融合、作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理念知識的認知,隨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累計,逐漸轉化成學生自己的意識形態,轉變學生的主觀意愿,使信念意識成為改變行為的動力。有效引導學生深入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學生的文化自。同時在思政課教師思想情感引導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學活動,在人情感、價值影響下,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教育意義,培養出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四、結論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必定會對高校思政課教學造成一定影響,推動了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教育理念的變革。在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合過程中,需重視“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的引入及人機協同教育、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深度的把握。在統一理念中,人工智能技術不單是教學輔助“工具”,更是學生思政課理念知識教學的“AI教師”,學生在面對AI教師時同樣需秉持尊師重道的基本思想,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師、學生相互融合、作用。其次,在這種深度融合過程中,需重視教師、學生、人工智能技術三者間的邊界劃分及目標限度,即“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學生”統一理念的深度融合不是無限的,需建立在以教師為主導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技術、認知外包;以信息數據安全;以明確的雙師行動者關系網絡;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目標邊界的基礎之上。避免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使得高校思政課教育偏離核心目標,完成好高校立德樹人的基本教育教學目的。在融合目標限度規范下,有效實現人工智能與大學生多元化、立體化、復合化教學需求的精準對接,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教育時代來臨的保障措施。

——————————

參考文獻:

〔1〕陶磊,朱唯星,李貌.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轉向、痛點及實踐策略[J].江蘇高教,2022,5(01):108-113.

〔2〕高志強,王曉敏,閆晉文,等.我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的現狀與挑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07):5-9,14.

〔3〕李華君,王沛佳.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智慧化教學創新與建構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1, 8(11):35-38.

〔4〕張志丹,劉書文.人工智能必將引發思想政治理論課變革[J].思想教育研究,2020,15(10):103-108.

〔5〕高斯揚,史冬柏.人工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向與限度[J].教育評論,2022,14(02):84-89.

〔6〕劉明龍.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角色危機及其重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5(39):90-92.

〔7〕關朋.適變從宜:人工智能語境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結構的變化[J].學術探索,2021,11(02):152-156.

〔8〕朱永海,劉慧,李云文,等.智能教育時代下人機協同智能層級結構及教師職業形態新圖景[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01):104-112,120.

(責任編輯 徐陽)

The Goal Limi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er-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student Unity Concep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Q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urrent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fferent from o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cuses on human consciousness, thinking simul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y began to integrate in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orm of"Oem"contracted a lot of repetitive teaching work.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an make use of new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big data,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telligent guidance,etc.,the integration pat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and the unified concept of"Teacher-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student"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man-machin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gradually formed, to Assist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carry out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ic teaching philosophy.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Unity Concep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收稿日期:2022-10-17

作者簡介:王琦(1989-),男,山東臨沂人,漢族,講師,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

基金項目: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立德樹人重要論述研究”(JSZM2020017)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技術
網絡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控制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在電氣工程自動化中的應用
智能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分析
人工智能在電氣工程自動化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