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復制品上的手寫簽名:技術、媒介與文化

2023-05-30 18:28榮茜
國際公關 2023年3期
關鍵詞:書寫文本

摘要:本文從簽名的概念和功能開始,分析手寫痕跡的力量和意義。從文本與作者之間的關系角度,對機械復制品上作者簽名的符號價值進行闡釋,重申了這一觀點:書寫工具參與了思維的過程,技術根植于歷史之中。隨著形式變化,媒介及其實用功能、社會意義和文化美學也會進行相應調整,而其中重要的文化概念,如原創性、真實性、可復制性、獨特性或可再生性,從來沒有一勞永逸地被錨定。

關鍵詞:簽名;書寫;作者;文本

“媒介決定了我們的境況?!盵1]處在一個周遭都是屏幕的環境中現如今成了一個常見的事情,寫作由鍵盤來完成,但認為手寫痕跡會消失,這在哲學上是錯誤的,因為它假定媒介與其后的實踐形式之間存在著目的論關系。技術、文化習俗和形式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定的工具可能會被取代,但相關的形式和做法幾乎不會消失。盡管出現了一代又一代書寫機器,但手寫痕跡并沒有消失。相反,手寫痕跡調整了它的實用功能、社會意義和文化美學。

本文始于這樣一個觀察,即網上售書會將作者親筆簽名作為賣點,分為限時不限量或者限量不限時兩種形式。親簽既然可以作為賣點,就說明親簽對于銷售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讀者愿意為此買單,則說明親簽有其符號價值。同時,將簽名作為動賓結構來理解時,“簽” 這個動作也是有不同的形式的,甚至有專門的發生場所。由此可見,簽名完全不是一個可以獨立出來的動作,而是一種發生在特定場域的行為。簽名有其承載物,此處為實體書,或稱機械復制品。

將事物在空間上更人性地拉近自己,借由迎接事物的復制品來掌握事物的獨一性,揭開事物的面紗,破壞其中的靈韻,是新時代感受性的特點,具有“世物皆同的感覺”[2]。本文將從傳播符號學的角度分析作者簽名之于實體書的意義。

一、簽名的符號

Michaela Fi?erová提出將手寫簽名理解為一種形而上學造物,在此傳統下,手寫簽名旨在保證作者的合法身份。為了識別個人風格和身份,簽名被要求在視覺上盡可能接近“原始” 版本,不僅要“相似”,甚至要“等同”。簽名是想要精確復制而不可得的,每一次簽名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不可復制雖然加大了識別的難度,但仍然是通過簽名來確認身份的題中之義:我們認為“真實” 的作品,不可能有精確的“復制品”。也就是說,存在一個某某人簽名的范例,而這個人其他的簽名都是在努力模仿這個簽名,既然是模仿,那也就意味著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于是就有了確認簽名的需要,這個一般是由專家組來判定的。與此同時,簽名并不具有清晰的要求,并且不會造成問題。作者身份是通過獨特的風格來識別的。是否可以辨認出簽名內容是次要的,完全可以看不出來寫的什么,但必須要可以辨認出這個簽名背后的簽名者是誰。從這個意義上說,簽名存在著一個語義學上的悖論。

根據德里達的解構策略,每一個以本體論為基礎的意義理論都是不完整和不穩定的。意義上所謂的性質和起源在語義上仍然是不可接近的,時間性使得基于本體論的意義總是被推遲的。德里達的困境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一個實用悖論。由于解構的意義不斷被推遲,普遍的寄生/補充是不可避免的。[3]受德里達工作的啟發,Michaela Fi?erová認為簽名補充的雙重修辭需要解構:轉喻補充和隱喻補充是結合并普遍存在的。轉喻補充是一種基于預設的可能性,即用作者的手寫簽名代替作者;隱喻補充基于所有作者手寫痕跡預設的相似性。在德里達看來,手寫簽名只能被理解為一種顛覆性的表演,產生于對建構身份的認同和僭越。而Michaela Fi?erová則進一步指出,簽名的意義恰恰在于生物特征與藝術品之間的間隙。與生物特征不同,手寫簽名不僅是人體某個部位的簡單物理印記。手寫簽名雖不是一件藝術品,但它可以作為藝術品的補充,以保證其真實性。

簽名應該是真實的,在技術上主要是不可復制的。由于手寫簽名是某人物理存在的“真實” 視覺痕跡,因此被認為能夠代表作者過去的存在。這取決于我們對殘余物的特定語義力量的形而上學信念。殘余物被視為記憶行為的物質表現形式:殘余物是本體論上的特定表示,是缺席者的實際物理體現。通過個人參與進行身份認同的政治源于轉喻的修辭:人們認為,個人痕跡不僅代表了人不在場時的存在,而且還揭示其內在品質,但這樣的信念并不普遍。手寫簽名的主要問題在于,它不僅是通過個人痕跡表達自我的轉喻作品,而且是為了保持痕跡相似而不斷進行自我模仿的隱喻作品。為了發揮作用,即為了清晰易讀,簽名必須具有可重復、可迭代、可模仿的形式,它必須能夠脫離其生產的當前和獨特的意圖。雖然每一條原始痕跡都在重復中失去了原創性,但在不重復的情況下卻無法建立風格。隱喻的操作只能達到形似性,而不能達到同一性。

對于印刷書籍而言,基本不存在無法確定作者的情況。事實上,確認作者這個行為也不是自古有之。有簽名或印章的作品也需要通過作品內容上的“簽名”,也就是風格來進行二次確認。例如,在《德維里圖解》里,圣杰羅姆要證明幾個文本同屬一個作者有四種標準:同一標準的質量水平、觀念和理論上的連貫一致、文體風格上的統一、不涉及作者死后的事件或歷史人物。盡管這四種證實原則在現代批評家看來遠遠不夠,但它們仍然限定著現在用以說明作者作用的批評形式。在如今幾近透明的互聯網中,確認作者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雖然也有諸如代筆之類的事情,但這里就不再多做討論了。無論簽售是在什么場合下發生的,無論是書店、漫展或其他什么地方,簽名總是可以隱喻這一場遭遇的。無論在這個場域下發生了什么,是一場激動人心的演講也好,作者與讀者之間心與心的交流也好,都可以通過這本書、這個簽名被固定下來。但這種前5分鐘都能有的簽名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二、手寫痕跡

從更早一些的形態來看,這些作品都是具有唯一性的,文學作品因其故事性更容易實現媒介轉換。一開始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再后來通過印刷形式進行傳播,而繪畫的媒介傳播則是很新近的事情。得益于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如果是直接產生于新媒介上的作品,則更是無論通過何種設備點開,看到的東西都沒有太大差別,不再需要去專門的場所才能欣賞。

現如今,我們的寫作工具大多由鍵盤、屏幕和投影儀組成。在這個互聯網和數字媒體的時代,手寫文字被許多人認為是一種落后的技術,一個逐漸弱化和消失的傳統,其衰落的神話和象形文字一樣普遍。自從現代活字及19世紀后期打字機的發明和普及以來,手工書寫的特點已經讓位于由機器產生的標準化、可復制的、功率驅動的書寫。隨著文字處理器的出現,手寫的重要性預計會進一步減弱,強調數字靈活性和無限操縱的文化正在取代傳統上依附于手寫的價值觀,即真實性、獨特性和個性。簽名的真實性和獨特性逐漸被密碼和生物特征即掃碼取代,以前手寫的身份標識不再被認為是萬無一失的。

盡管機械化書寫已經普遍侵入我們的生活,但筆跡的力量和意義遠遠超出標準化的工具。認為書寫會消失在哲學上是錯誤的,因為假定了媒介與其隨后的時間和形式之間存在目的論關系。隨著書寫的演變,手寫調整了它的實用功能、社會意義和文化美學。重要的文化概念如原創性、真實性、可復制性、獨特性或可再生性,從來沒有一勞永逸地被錨定。原件和副本的等價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傳統的手稿概念:在當下的數字化辦公環境中什么是原作?為什么我們要把手稿當作歷史的“真實” 證據?每一項新技術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日常使用和習慣,其意義也需要重新解釋。

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不僅觸及了真實性問題的復雜性機器與獨特性和獨創性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還預見到了數字時代的許多辯論。原始的藝術品如繪畫,是奇異的、耐久的,有靈韻將其與某一傳統聯系起來。真實性關系到原作的現在時,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存在,它的獨特存在于它所處的地方。復制的藝術品被認為是可迭代的、短暫的,主要服務于渴望更接近它的大眾。機械標準化的印刷品已不再具有其唯一性,但是沒關系,特殊性是可以構造出來的。而對稀缺物品的獲取似乎更是一種存在于人類基因里的本能,所以制造稀缺性也成為一種有效的營銷手段。

紙上的運動和筆的壓力,留下了一條不可交換的、教育個人性的合集,如果手稿被認為是有“靈韻” 的,那么這“靈韻” 恰恰就包含于其材料的真實性之中:包含了不可分割的內容,包含了“此時此地” 的體驗。筆跡總是從一只活生生的手發出的,本雅明把這種說法稱為存在的不可分。具身性使得筆跡成為一個絕對獨立且不可互換的符號,幾乎與指紋和其他生物特征數據一樣獨特。讀者似乎一定要占有作者生命中不可復制的三秒鐘,少一秒都不行。這個時候問題就變成了讀者想要和作者產生這樣的關聯的原因是什么及作者、文本和讀者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三、作者與文本

在《何謂作者》一文中,??绿幚砹宋谋竞妥髡咧g的關系。作者姓名無疑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有名詞不能簡單地變成一個純粹而簡單的指稱,它具有多種指示功能。如果專有名詞變成了描述,而這種描述是復雜的,專有名詞就位于描述和指示的兩個極端之間:必須與所命名的東西有一定的聯系,但既不完全采用描述方式,也不完全采用指示方式。對于??聛碚f,作者姓名不僅是話語中的一個元素,它在敘事話語中也扮演著某種角色。在使用作者姓名時,我們被允許將一定數量的文本組合在一起并定義它們,與其他文本區分開來并進行對比。作者姓名用來表征某種存在模式和話語,以至于話語直接用作者姓名來稱呼。一旦涉及作者功能,我們就學會對作品提出這樣的問題:它來自哪里?由誰在什么時候、什么背景和情況下、從何處開始構思得來的???抡J為,賦予作品的意義取決于我們回答這些問題的方式。作者功能是對給定文本進行的二次重構,反映多重或變化的自我。

寫作已經將自己從表達的維度中解放了出來:它只涉及自身,并在其自身展開的范圍內被識別。??抡J為,寫作的重點不是表現或提升寫作行為,即將一個主體固定在語言中。而是創造一個空間,讓寫作主體不斷消失。作者概念和寫作概念的問題既是理論上的,也是技術上的。將文本和作者聯系起來并不是一個向來如此的事情,但今天的我們確實經常做著這樣的事情。文本可以作為作者精神長存于世的觀點也很常見??偟膩碚f,我們是很羨慕擁有文學創作能力的人的。我們打擊盜版行為,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如認為這種行為會壓縮創作者的生存空間,不利于佳作的持續生產,是否也是一種符號的占有行為。雖然沒有直接從事藝術創作活動,甚至在閱讀之后也沒有能力做出點評,如果想參與到這樣一個語言游戲當中,最快捷方便的方法也許就是占有符號。作品本身不產生可占有符號,但是與文本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作者是具有這樣功能的,而親筆簽名就是這樣一個可占有符號。[4,5]

四、總結

書寫工具參與了思維的過程,技術根植于歷史之中。隨著形式的變化,媒介及其實用功能、社會意義和文化美學也會進行相應調整。關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的界定是一個共識?!盁o論后人或國人如何變幻文學的定義或將其意識形態化,都沒能徹底顛覆這一樸素的表達?!?隨著藝術的發展,其性質和價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制定者能夠起到的作用在現今的社會已經變得很小。媒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其適應性和準確性都昭示著在“美” 的古老工業里會發生徹底的變革。藝術有其物理的部分,不能以不變的眼光來看待,也不可能不受到現代權力和知識運作的影響。

本文對機械復制品上的簽名進行闡釋,是對媒介與形式變化后文化與價值的調整的局部分析。繪畫藝術領域的變化也在發生著。2021年被稱為NFT瘋狂年,數字藏品拍賣價格一次次屢創新高;進入2022年后熱潮雖有所減退,但總體上仍然處在高熱期。有一個詞叫作“右擊者心態”(right-clicker mentality),說的是一些人以為買下一件NFT就是買下了一件數字藝術品的所有權,只有買家才可以使用,然后這些人以通過下載并換成自己頭像的方式來嘲笑花了大價錢購買它的人。諸如此類在社會文化領域發生的新情況,都是值得媒介研究者多加關注的。

參考文獻:

[1] 弗里德里?!せ乩?留聲機電影打字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2] 瓦爾特·本雅明.攝影小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 雅克·德里達.論文字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 趙憲章.文學和圖像關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江海學刊,2010,(1),183-191+239.

[5] 張立憲.讀庫2203[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 榮茜,女,漢族,四川宜賓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媒介記憶與文化。

猜你喜歡
書寫文本
Unwritten 尚未書寫
用什么書寫呢?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離婚起訴書寫好之后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書寫的快樂
書寫春天的“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對書寫筆的新構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