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建構研究

2023-05-31 16:13伍玉林回亮澔虎佳琦
關鍵詞:課程建構自然科學實施路徑

伍玉林 回亮澔 虎佳琦

摘??? 要:文章通過建構“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探索自然學科與思政學科協同發展的可行性。此研究旨在構建以“思政+”視域下的家國理念、政治認同、文化自信、人格塑造功能與自然科學教育功能協同育人的通識課程體系,推進思政教育同自然科學課程相結合,努力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這一關鍵性問題,以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

關鍵詞:思政+;自然科學;課程建構;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5-0023-04

“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是在“思政+”理念指導下的一次理論與實踐探索,在堅持思政課程核心理念和育人目標的同時,構建適應自然科學學科專業知識結構需求、滿足學生成長發展期待的思政與自然科學學科交互耦合的協同通識課程體系。本研究針對理工科院校自然科學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進行多維研究,基于對學生需求、學科需求及國家人才需求等研究,討論構建思政課程教育與自然科學學科教育之間的耦合性,構建“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課程體系的范式與協同機制等內容。

一、思政課程教學體系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內思政課程教學體系相關研究

思政課程教學“孤島化”問題的相關研究。艾四林科學地總結出了思政課體系建設中長期以來已有的成功經驗,同時強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由于理論和現實的脫節,尤其缺乏對學生實現狀況的關注[1]。駱郁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客體的分離,應通過網絡形成二者共時性的疊加互動關系[2]。張耀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當代轉向,并強調思政課的主旨目標忽視了社會教育對象現實需求的層次性與多元性[3]。顧駿提出了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融合的相關研究,認為高校貫徹“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關鍵在于課程建設,要加強對于課程開發與教學創新的投入,做到相互滲透,彼此交流與融合[4-5]。高德毅等提出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專業課程等三維統一的高校思政課程框架[6]。楊叔子對通識類課程育人功能的相關探索中指出,高校教育應該走出由專業化教育所主宰的“半個人”時代,倡導科學教育和人文化教育并存[7]。王義遒提到,大學通識課教育的核心是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8]。蔣建清提出了以“三育理念”構建大思政格局,即構筑思政理論課、專業教育課、通識素養課“三維度一體”的“大思政”學習模式[9]。

高??萍紓惱淼韧ㄗR課程相關教育動態。關于網絡倫理教育,北京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等開設公開網課,如人工智能原理,并推出計算機科學前沿交叉系列課程。有關工程倫理教育領域,東北大學等在倫理學研究所開設了相關課程,并對理工科學生開展相應教育;2015年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了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專家合作編寫《工程倫理》教材,并共同錄制在線教學課程。有關文化哲學,南京大學等“數學文化十講”已入選首批國家精品慕課,隨后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300余所院校均開設了此課程。關于復旦大學在思政教育中凸顯其主導作用,同時在高校融入了綜合素養、中國文化、歷史哲學三個課程的思政教育模式,達到了傳道授業解惑與育人成才相結合的目標。北京大學等通過創辦“文明及其傳統、現代社會及其問題、人文與自然、思維與能力提升”為核心的通識化教育課程,把思政要素融入非思政性的課堂,實現了對價值的引領。

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課程思政”的新概念,就是必須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作為主要目標,把各種課程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方法通過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果。將“立德樹人”視為教學的根本性發展任務而實施的一種整體性教育觀。2016年,上海以思想政治課為核心觀點、綜合素養課為有力支撐,專業課為輻射式的探究經驗都被吸收并納入到了中央文件中。2017年,“課程思政”概念被納入《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使其由地方性的實踐和探索而逐步向國家的戰略性部署過渡。2018年,教育部相繼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加強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課程思政”。教育部已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并強調高校育人導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文件,旗幟鮮明地強調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落實到人才培養制度中,全面深化和加快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高校各門課程在育人方面的主導性作用。

(二)國外思政課程教學體系相關研究

政治素養及國家價值觀塑造。較為突出的是美國的一系列公民價值觀塑造課程體系改革,運用通識課程培養公民政治素養、民主價值原則、公民角色等(美國教育報告、NCLB、《高等教育機會法》、ESSA)??ㄆ绽瓘娬{應強化個體人格塑造教育功能。推崇理智、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呼吁人們采取科學與人類精神相結合的觀點,將人類的生活世界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提出唯科學理論與方法會導致人性的缺失。有本章等指出,日本更強調要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大學文化、傳統風俗等納入研究視野。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指出,通識課應實現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交叉,強調借助于科學史建立一座科學和人文的橋梁。斯科特(Scott)提出劃分通識教育類型,突出跨學科教育,主張打破學科組織界限。

國外已有高校開設部分學科的倫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設置的工程倫理課程,以道德和工程哲學理論視角采用多學科和跨文化的方法,為學生介紹工程倫理學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內容分為理論、案例研究、研究和報告三部分。學生在這一過程既掌握了哲學基礎理論,培養其道德情操,又能靈活將其運用于專業案例的解析。另外,南洋理工大學設置的商業及工程道德課程,以真實案例為基礎,開發學生必要的能力,在某些情況下進行建設性的倫理分析,刺激學生的道德想象力,以使學生認識到倫理問題的存在,并提高技能來解決問題。

通過上述可以看出國內外教育界關于課程思政的探索已取得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但仍須進一步系統研究。一是對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同向育人等問題的探索并未形成統一明晰的理念;二是對于思政與其他各類課程的融合未能形成有效指導實踐的協同機制以及相應的實踐范式;三是通識類課程設計仍呈現自由、零散的狀態,尚未形成科學完整的育人課程體系,需要進一步深化探討。

二、“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模式建構

以“思政+”教育理念為核心,構建“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模型,設計并優化“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協同機制,實現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協同育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當前思政課教學以及自然科學教學的瓶頸問題,探索思政教育的新理念,論證思政課程與自然科學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協同構建的可行性,以學生、學科及社會需求為導向,從思政課、專業課、通識課三個維度出發,實現課程功能性交叉互補,構建立體課程體系范式,進一步規劃課程體系實施的協同構建機制。以需求為導向,構建三維(“軸心維度”+“橫向維度”+“縱向維度”)立體模型(如圖1),構建模型具體如下。

軸心維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目標貫穿始終。實現思政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標是課程構建的核心目的,本維度以軸心模式貫徹于每一門設計課程之中。

橫向維度:依據學生需求與期盼要素規劃橫向通識課模塊。以學生的學科及日常生活需求為導向,恢復通識課中文化主體地位,構成課程體系教育寬度。

縱向維度:依據專業知識結構的層次性構建縱向塔型維度。按照專業課程的知識復雜度由低到高,將專業教育劃為三層次塔型結構,即自然科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專題課程。以專業知識結構為導向,在通識課文化模塊的引導下,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從基礎課到專業門類專題課程的彈性結合,實現課程設計的層次性與系統性。

按上所述模型,突破思政教育固有模式,同步專業教育與通識課教育的核心內涵,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實現教育效果的增益。確定“思政+”教育理念,通過借鑒國內外優秀人才培養的經驗,圍繞當代大學生訴求歸納抽象出“思政+”課程體系新理念、新概念與新模式,為“思政+”理念的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提供邏輯前提。以上述構建“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范式,通過對思政課程與自然科學學科耦合性的研究,構建通識課體系新范式、新模型,拓展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教育新理念及路徑。

以“科技倫理”“科學史”等課程為例,達成思政理論課于學生家國意識培養之目的。其一,目前高校在校生廣泛存有學科了解程度頗淺、就業方向模糊、社會價值定位不清等現實問題,須開設學科發展史、科學家的故事等大類專題課程,明確其對學科的基本認知、科技創新思維之培養以及為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的目標提出指向。其二,基因編輯嬰兒等科技熱點問題屢見不鮮,早已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科技工作者的倫理意識的深切探討和呼吁,在科技倫理相關課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開設“社會達爾文主義與基因編輯”等專題課程,進行倫理教育和社會科技前沿問題反思,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課程中。

三、“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建構路徑

構建“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的協同保障機制。通過構建“學生—教師”雙主體模式、制度與機構協同機制等,保障“思政+”教育理念及課程體系的推行與育人目標的實現。綜合反思思政理論課程、自然科學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三方融合的可能性,構建課程體系模型,進一步保障立體協同機制的實現,同時運用理論與實踐雙向反思平衡方法,綜合涵蓋各分類學科的教育內容與功能,形成良性、開放的課程體系。

構建“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的協同保障機制,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基于邏輯歸納分析形成“思政+自然科學”構建主體原則等,并將思政育人功能寓于專業課程之中的隱性思政理念與具有專業知識和思政效用的獨立課程的顯性思政理念相互結合,實施路徑、協同保障機制,搭建課程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模型,為實踐操作打下基礎。

1.明確課程瓶頸。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并結合前期掌握材料,總結出存在的問題:國內思政教育在育人功能方面的瓶頸;自然科學教育所面臨的困境;通識課教育等方面問題。

2.確立“思政+”與“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理念。將思政育人功能寓于專業課程之中的隱性思政理念與具有專業知識和思政效用的獨立課程的顯性思政理念相互結合。

3.確立構建目標、原則(如圖2)、實施路徑(如圖3)。

4.確立主體協同機制、制度與機構協同機制、平臺協同機制與課程效果評價協同機制。

其中,目標、原則與實施路徑要突出如下方面。

課程目標。以高??萍紓惱韺W科課程體系建構為例:其一,對于推進高等學校課程制度體系改革來說,這條道路既是對于新時期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一個必然需要,又是對于思政課程之課程思政理論實踐性轉向的一個必由途徑。課程思政理念實踐于各學科之中,是高等院校在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意識形態教育滲透到高校各種課程中的新舉措,同時也在逐漸發展成為高等通識教育改革的新視角。其二,牢牢抓住我國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基本宗旨,推進高校人才培養與時俱進??茖W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培養尖端技術型人才,更應該培養德才兼備的綜合型人才,高??萍紓惱淼葘W科課程體系的建構為此目標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現實路徑。

另外,主體層面應以覆蓋面廣、專業性強的師資隊伍,達成學生專業知識與倫理素質相結合的全面培養。做好機構相互協同,達成課程思政視域下科技倫理學科課程體系建構的現實可能性。首先,以校黨委、校學科帶頭人為領導,以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堅實的陣地,依托于宣傳部、教務處、各學院的學科負責人和教師教學課程與研究發展中心等部門落實各學科倫理系列課程的開設,實現該構想的初步實踐。其次,當前部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學校應給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的經費保障。最后,該課程體系建構之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操作,意在理工類院校形成示范效應,以期于國家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更好助力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萍紓惱韺W科課程體系的建構。

四、結語

基于“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新理念、新概念與新模式,為高校普遍存在的通識課體系不規范現象提供探索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新范式。理論上突破當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育瓶頸,有利于豐富和發展我國思政教育的育人理論。本研究基于“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新范式、標準及建構模型,深化并豐富人文與自然科學交叉結合的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以需求為導向探索“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實踐層面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程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尤其是構建“思政+自然科學”通識課程體系模型,有利于為我國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思政課程教育提供新思路及模式參考。

參考文獻:

[1]艾四林.科學總結思政課建設長期形成的成功經驗[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5).

[2]駱郁廷.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2).

[3]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當代轉向——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4]顧駿.“創新中國”課程:“同向同行”的平臺設計和教師組織[J].中國高等教育,2017(3).

[5]顧駿.“大國方略”課程對全方位育人的啟示[N].文匯報,2016-12-15.

[6]高德毅,宗愛東.“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程: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有效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7(6).

[7]楊叔子.關注和加強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交融[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1).

[8]王義遒.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J].北大教育評論,2006(3).

[9]蔣建清.以“三育理念”構建大思政格局[N].光明日報,2019-01-03(10).

猜你喜歡
課程建構自然科學實施路徑
農村幼兒園課程建構的問題與對策
高中生領導力培養課程群的開發與建設
高校紀檢監察工作實施“三轉”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