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傳承與發展研究

2023-05-31 20:06向婷
關鍵詞:高校

向婷

摘??? 要:毛澤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這一根本原則和目標導向;鄧小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主要形成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明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拓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開啟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化、科學化發展的新進程。從總體看,三者在理論基礎、思想底蘊、根本原則、政治定位上一脈相承,并逐步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創新、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5-0033-05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平臺,肩負著培育社會和國家需要的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高校人才培養的生命線,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從創建以來政治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優勢,其內容和內涵隨著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而豐富。以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著奪取政權、鞏固政權、建設政權,圍繞著黨在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形成了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工作學說,也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引領作用。

一、毛澤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十分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毛澤東一貫主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服務,與黨的革命性質、黨性保持一致,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最核心的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并為早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方法保障。毛澤東曾說:“政治思想工作是為了爭取群眾嘛,不考慮爭取群眾,談不上政治思想工作?!币虼?,就教育目的來說,毛澤東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服務于黨在各時期的中心任務和培養人才。1921年8月,毛澤東為落實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精神,培養革命的知識分子,與何叔衡等人在長沙創辦湖南自修大學,并在《創立宣言》《入學須知》中要求,“不但要休學,而且要向上,養成健全的人格,為革新社會做準備”“我們不愿意我們同學中有一個‘少爺或‘小姐”。這時的毛澤東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意識到需要通過文化思想教育改造人生觀,使學員與封建社會的思想割裂開來,進而逐步達到在社會角色上與舊的社會關系脫離開來,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最終改造社會的目的。蘇區時期,各個革命根據地陸續創辦了大批學校,這是蘇區人民政府在毛澤東領導下的文化建設,也是吸收和培養革命群眾干部的重要平臺。通過創辦學校,這一時期內紅軍隊伍的數量得到極大的擴充,紅軍隊伍的素質也獲得提升,此舉成為配合和服務于工農武裝割據這一“革命總路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1]??谷諔馉帟r期,日本帝國主義肆意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危在旦夕。毛澤東號召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下文簡稱“抗大”)、陜北公學(下文簡稱“陜公”)培養大批的抗戰干部,投身民族戰爭的前線,為敵我力量巨大懸殊情況下贏得抗戰的勝利和維護民族的利益作出了強有力的保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審時度勢提出“舊式學校是資本主義的,我們的新式學校要辦成社會主義的”[2],強調新中國高校育人須遵循的方向。這一舉措轉換了廣大人民群眾落后的政治思想,爭取了大批知識分子,為培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新民,以及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意識形態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主張為各時期黨的革命任務、建設任務服務,培養具體的人才。湖南自修大學成立后,毛澤東對其提出培養能改造和革新社會的人才,“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明真理”[3]??谷諔馉帟r期,革命形勢日益復雜艱巨,毛澤東親自擔任教育委員會主任兼政治委員,要求學生能學習、能戰斗、能生產,懂政治、懂軍事、懂群眾工作,以適應當時的革命形勢。1948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建設籌備任務的到來,華北大學提出了為即將到來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培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建設干部。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完成,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經濟要求教育必須培養能適應國家工業化發展,掌握先進生產方式的勞動者,社會主義政治要求教育還必須培養具備社會主義素養和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勞動者。因此,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教育方針已不適應于社會主義社會階段的教育要求,面臨著轉型。1957年,毛澤東在處理這一矛盾時提出要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理念在此后進一步發展為培養“又紅又?!钡纳鐣髁x建設人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毛澤東一貫堅持并注重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913年至1921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求學、工作,在大革命期間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人夜校。這段學習及執教生涯使毛澤東深刻認識到教師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并形成了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教育觀。延安時期,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回答了教育者應先受誰教育的問題:“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盵4]1950年,毛澤東為其母校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題寫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表明了無產階級教育的特點,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基本方法和基本保障。在艱難的革命年代,為了創建教育的物質平臺以及堅定教育的無產階級性質,毛澤東提出教育不能與生產勞動脫節。1939年,毛澤東在對抗大知識青年提出的四條教育原則中特別強調,青年要深入下層實際工作,反對輕視實際經驗。要求抗大的廣大教職員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自力更生,開展大生產運動。為了更好地進行無產階級教育,提升革命、建設人才的思想水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延安整風運動期間,毛澤東批判了脫離中國實際的學風,號召理論學習與中國實踐相統一。建國后,毛澤東提出青年共同的普遍的經常的任務是學習,學習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強調“所謂德育,就是學點馬克思主義,學點政治”,并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盵5]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沒有形成一門完整的學科,因此也還沒形成系統、科學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毛澤東對“怎樣培養人”的早期思考和實踐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打牢了基礎。

二、鄧小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堅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絕不能放松,夯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時,鄧小平提出高校人才培養要做到“三個面向”。這一方略,不僅契合了時代發展的趨勢,更開拓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面對“十年浩劫”所帶來的思想無序和僵化,鄧小平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壓艙石”就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堅持為黨育才。他分享清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是學生從到學校第一天起,就對他們進行政治思想工作,并指出:“又紅又專,那個紅是絕對不能丟的?!盵6]改革開放后,面對外來資本主義自由化思想侵蝕的現象,鄧小平指出原因在于“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7],要求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正本清源,杜絕非主流意識、錯誤意識的干擾和侵蝕。堅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需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也需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鄧小平曾說,“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關鍵在人”[8],強調人在經濟發展、制度建設、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因此,鄧小平強調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把青年教育好,幫助青年堅定社會主義的信仰,以期為改革事業的順利進行,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蓄力。

鄧小平主張為“四化”建設服務,培養“四有”新人,并提出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世界、未來培養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得到激發,人民當家作主,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但也因為對建成社會主義的急于求成和過度強調政治,而忽略了客觀規律,導致一段時期內高素質人才的缺乏,以及經濟遭到破壞和國家建設的舉步不前。鄧小平無疑很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以及問題的根源本質。1977年,鄧小平推動我國迅速恢復了高考制度,緊接著,他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9],科學把握住了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密切地將人才培養與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密切聯系在一起,并提出培養“四有新人”。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在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天翻地覆,世界經濟的發展聯系越來越緊密,人才日趨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日益成為有影響力的經濟體,我國人才的培養也不再僅限于適合本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更應該放眼世界和未來。因此,“三個面向”的培養方略適時地被提了出來??偟膩碚f,鄧小平既重視國內教育發展,也放眼國際和未來,使得改革開放后的人才培養有了更高的站位,也極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為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明確了方向。在具體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上,鄧小平考慮到教育計劃是國民經濟計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基于現實情況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鄧小平從國家建設、發展的全局角度,強調在加強黨對教育領導的同時,要以改革開放為背景,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即注重教育過程和勞動過程的聯系,以二者的結合來更好地發揮教育的經濟功能,實現個人、社會、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益的沖突和價值取向的多元,青年人思想日益復雜,鄧小平對如何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要以理服人,用黨的歷史、用馬克思理論教育學生。教師要走進學生心里,擺事實講道理,從現實的困境與現實的人事出發,開展民主談話,將理論聯系實際,將言傳結合身教,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因此,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教育能否達成目標關鍵在于教師。三、習近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歷史經驗,并結合時代形勢和任務,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關鍵的是要弄清楚“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厘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和構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框架,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系統化發展。習近平一貫堅持無產階級教育觀,主張扎根中國大地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人才。早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間,習近平就提出中國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前提條件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中國共產黨從最早創辦自修大學,到蘇區時期由蘇區政府創辦革命大學,再到建國后創辦完全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取得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實現了高等教育的目標,同時,也獲得了創辦無產階級性質高校的經驗,增強了創辦社會主義性質高校的自信。今天,雖然世界局勢變化多端、錯綜復雜,但歷史和現實都要求我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因此, 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號召堅定辦社會主義高校的信念,并圍繞社會主義四項基本原則,提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習近平對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強調,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誰培養人的回答,體現了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根本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主張新時代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今天的高等教育較之以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首先,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得各種思潮傳入,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攻擊在信息化時代更是無孔不入。它們以博人眼球、標新立異等方式手段滲透在網絡信息之中,具有一定的迷惑和誘導,對青年的社會主義信仰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其次,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和國際環境相對友好的大環境,使部分青年很容易滿足于現狀而缺乏進取精神。而今日之青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習近平勉勵青年要“勤學、修德、明辨、篤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成為德、智、人格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認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在教師,因此他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要求教師首先要明道、信道[10],要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其次,習近平十分重視“立德”在育人中的價值和地位。2018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了育才與育人的辯證關系,指出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并提出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再次,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學科逐步開啟了其科學化的進程。今天,這些學科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強大。與此同時,各學科在自身建設、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引進并重視專業人才培養的價值引領。因此,習近平提出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盤體系構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和改革創新,推動育人體系構建和“三全育人”,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三代領導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一脈相承與發展

毛澤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兩個時期,側重于為階級革命、社會主義初步建設培養人才。鄧小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主要形成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側重于解決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和世界經濟一體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養問題。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側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統化、科學化建設。由于歷史背景、時代條件等原因,雖然三代領導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存在一些差別,但從總體看,一脈相承,具有同質性。并且,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的豐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在時代的推移中,逐步得到創新、發展和完善。

(一)吸收并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結合

三代領導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都是基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如在“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共產黨人并沒有發明社會對教育的作用;他們僅僅是要改變這種作用的性質,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11],提出教育應具備社會階級性,并指出無產階級教育應具備自己的社會階級性。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都特別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主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開展高校教育。習近平在社主主義制度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過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基礎上,提出了辦社會主義的高校,確立了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和調動了教育的意識形態價值,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意識形態學說。又如在“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概念,并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受制于社會歷史形態的發展。戰爭年代,毛澤東提出培養“高級干部”“戰斗人才”“建設人才”。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培養“四有”新人。新時代,國際國內環境的大體和平和穩定,給予了人自我發展更好的環境和平臺。習近平適時地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現有條件下最大程度開發人的全面發展。再如在“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上,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列寧提出:“青年每天都能實際完成共同勞動中的某種任務,哪怕是最微小、最平常的任務?!盵13]在馬克思、列寧思想的影響下,毛澤東、鄧小平在不同時期都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革命和建設服務。習近平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不僅提出大中小一體化的勞動教育,還提出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在不斷吸收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結合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為“兩個大局”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二)傳承并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底蘊支撐

馬克思曾說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1]。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民族價值、民族行為、民族素養的影響很大,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優秀中華民族的連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同時,也深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毛澤東出生在19世紀末,在其求學、成長的過程廣泛涉獵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文學、軍事等,并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批判性的吸收。鄧小平發蒙于私塾,有著深厚的國學底蘊。習近平在其知青歲月中,通讀了大量中國古代經典書籍,并在與西方書籍、現代書籍作比較的基礎上,辯證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他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如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提出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就吸收創新了孔孟思想中“士”“君子”“圣賢”的道德修養追求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追求。毛澤東提出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干部,創辦魯迅藝術學院;鄧小平提出辦藝術大學,提升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三者皆吸收和轉化了中國傳統的禮樂文化思想,通過禮樂感染和教育人民,以及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維護社會的和諧秩序。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不約而同地重視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既體現了《左傳》的“立德、立行、立言”,勉勵教師本身要有價值追求,又體現了《師說》的“傳道授業解惑”,更提出了教師做新時代“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皆善于吸收民族智慧,吸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籍此形成了他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共同的思想底蘊。新時代,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們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自信。因此,習近平不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應該拓展其內涵,加之以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以其來涵養人、教化人、發展人。習近平傳承了前人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底蘊支撐的思想,同時又在前人基礎上解讀了現代語境下的傳統文化,不僅賦予傳統文化更豐富的內涵,還強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推動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創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蘊支撐。

(三)落實并加強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絕對領導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教育作為服務于革命總路線的一條重要戰線,受到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領導人的重視。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抗大”前身)成立時,毛澤東親自擔任教育委員會主任兼政治委員,并多次去學校作報告和講課。陜會成立后,毛澤東幾乎每隔幾天就到陜北作一次報告,講授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與策略問題;建國后,又強調:“要加強學校政治思想教育,每省要有一位宣傳部長、一位教育廳長親自抓這項工作”“黨委應當指導青年的思想,應當指導教師的思想?!盵14]同時,還提出“要下決心從黨政兩系統抽調幾批得力而又適宜于做學校工作的干部去大、中學校工作”[15]。鄧小平不僅重視而且進一步要求黨要實事求是地領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他提出“少講空話,多干實事”“要經常深入學校,傾聽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呼聲,為他們排憂解難。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習近平繼承了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抓意識形態工作的優良傳統,多次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習近平從浙江省委書記到國家最高領導人,一直關注大學的發展,曾多次到浙江大學調研,到全國各大高校視察工作、作報告,同廣大師生接觸。既做到了宏觀上的狠抓政治站位,強化政治責任,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動搖,又做到了微觀上的引導青年扣好人生第一??圩?,聽黨話、跟黨走,切實落實和加強了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絕對領導。

(四)重視并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黨的工作生命線

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繼而全黨達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生命線的共識,“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毛澤東強調:“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盵14]再次重申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的作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從國家存亡的角度,指出要在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旗幟鮮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占領意識形態領域。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改革開放年代,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從昔至今被視為黨的工作生命線,成為了黨的優良傳統,也成為了黨的政治優勢。新時代,習近平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夯實“中國夢”的思想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提出應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習近平從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定位來彰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地位,既符合時代的要求,也進一步推進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49.

[3]滕純,軒轅軻,蔣偉杰.毛澤東教育活動紀事[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52.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83,315.

[6]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188.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7.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541.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88.

[10]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 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2:417-418,603.

[1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 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13]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1.

[1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7,351.

[15]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 獻出版社,1992:398.

猜你喜歡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新常態下高校檔案工作發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揚雷鋒精神與轉型期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